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德國非常糟糕?歐盟競爭力怎麽辦?

2024022914:16


近日,德國政壇多位政要發出明確警告,認爲德國正在失去其應有的國際競爭力。

如2月初,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部長哈貝克將德國經濟形勢描述爲“非常糟糕”,並表示德國的“企業稅不具有競爭力,對國際資本也不夠友好”。

幾乎與此同時,德國財政部長林德納也將德國描述爲“不再具有競爭力”的商業區域,甚至對主流媒體德國《商報》如此表示,“想象一下:經濟部長和財政部長都意識到德國不再具有足夠的競爭力,很難想象這樣還無法帶來必要的政治變革!”

德國到底怎麽了?這兩位政客是目前德國政府執政三黨其中兩黨的代表性政界領袖,二人罕見的高度一致,表明了德國政商界對國家形勢的普遍焦慮之情。



                                                                    |林德納與哈貝克

去工業化,嚴重傷害德國與歐洲競爭力

近幾年德國經濟日益陷入困境,《經濟學人》雜志已提出質詢,德國是否會繼90年代之後再次成爲步履蹒跚的“歐洲病夫”。2023年德國GDP增長爲-0.3%,是G7國家中唯一一個出現經濟萎縮的國家,同時主流機構預測其2024年的經濟增長率也將在0.2%這樣的低位徘徊。

大陸集團宣布裁員5500人,采埃孚集團裁員12000人,思愛普裁員8000多人,卡迪威百貨集團宣布倒閉,2023年德國破産企業數達曆史性高點......

俄烏沖突引發的能源短缺以及美國趁機擡高能源售價,成了對歐洲工業界釜底抽薪的致命打擊,尤其是對那些能源密集型産業。

此前,與俄羅斯長達數十年的穩定能源政策合作能夠幫助歐洲獲得相對低廉的天然氣供應,尤其是中西歐地區,2021年以前在歐盟進行大規模工業生産的電價要略低于英國、日本等國。

這一切都在俄烏沖突後因爲經濟制裁俄羅斯、北溪二號被炸等一系列事件而戛然而止。

能源價格居高不下,對德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顯然不利,當前德國政商界正在激辯是否引入工業電價補貼。德媒形容,當前德國化學工業正處于重症監護狀態,如化工巨頭巴斯夫不但要被迫進行裁員,還將關閉在德國本土的部分氨廠和化肥設施。



|在德國和歐洲出現能源危機之際,美國趁機提高能源售價,並實施法案鼓勵工業遷入,對歐洲形成了釜底抽薪的作用

有該政策的反對者們認爲,從長遠看德國工業最終還是要適應能源價格的變化,政府不可能阻止能源密集型生産部分的遷移或外包,還不如打造優化政策環境,助推其他面向未來的高端制造業隱形冠軍企業取得更好發展。

但是從更深層次來看,德國工業對于其經濟成功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其作爲歐盟最大經濟體又得以輻射與帶動歐盟衆多國家共同發展。同時,能源密集型産業對于歐洲保持自身競爭力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能源密集型産業能帶來高附加值和大量就業崗位。與一般人印象中正相反,德國這類企業的生産率很高,它們雇用了大約16%的工業勞動力,卻創造了20%以上的工業附加值,其他歐盟發達工業國家也存在類似現象。可以說,德國在能源密集型産業的發展繁榮,實際上已成爲自身甚至歐洲穩定繁榮的穩定器。

其次,化學工業還是歐洲科研最爲密集的行業之一。與其他行業相比,這些公司的創新能力甚至更爲強勁;同時一些老牌歐洲化工巨頭往往具有顛覆性創新潛力,這一點對于歐洲國家的産業轉型升級至關重要。

第三,沒有化學物質就沒有碳中和。基礎化學品的工業生産領域是高耗能行業,但是生産藥品、消毒劑或肥料等相關産品時都離不開基礎化學品。同時化學工業也是所有其他工業部門的重要供應商,例如歐盟生産的96%的商品需要化學前體,更不用說歐盟乃至全球能源轉型所需的用于風力渦輪機和太陽能電池板的特殊塑料和高科技塗層等,同樣需要經由化學工業生産所得。

最後,與互聯網、新興産業繁榮發達的美國以及原材料、大宗商品興盛的澳大利亞等國不同,德國和歐盟在面向未來新興産業的轉型中呈現出動力不足、力不從心的狀態,在關鍵礦産和原材料的自然禀賦方面又存在天生短板。

德國乃至歐盟經濟的支柱仍然是機械制造、金屬和電氣工業、化學工業和汽車制造業,與之相關的工業服務業則形成了良好的補充,當前歐洲國家大多數創新與專利,仍然都源自這些産業。



|在歐洲主要工業生産國中,制造業占GDP比重高于德國(超過20%)的僅有愛爾蘭與斯洛文尼亞,相比之下法國、英國等國的制造業占比早已滑落到10%的水平。來源:經合組織、德國經濟研究所。

能源危機不但顯著削弱了德國企業的國際市場地位,還在拖累其他工業領域陷入頹勢。德國伊福經濟研究所一項調查指出,德國機械制造企業的全球甚至歐盟市場份額在不斷下降。

專家表明,德國機械制造業一方面需要面對日益升高的成本困境,另一方面需要面對來自其他國家的激烈競爭,最近五年來競爭力總體呈下滑趨勢,2023年這一下滑還在加速,目前已降至1994年7月該調查開始以來的最低值。



|伊福經濟研究所調查顯示,德國機械制造商的競爭力與2023年4月份的-7.3點相比,10月份時進一步降至-14.3點。

牽一發而動全身,能源價格高漲與去工業化的時代大背景下,德國的綜合競爭力難免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德國工商總會去年底一份針對2200家德國工業企業的調查顯示,企業的信心指數已跌至2008年以來的最低谷。

德國的苦日子,可能才剛剛開始。

歐盟國際競爭力長期緩慢下降

其實,德國的消極頹勢是歐盟日漸式微的縮影。進入新世紀以來,受制于金融危機、歐元危機、難民危機、俄烏沖突等多次重大政治經濟危機的反複沖擊,再加上歐盟自身內耗、決策失誤、應變遲緩等因素,其相對實力本就在緩慢下滑。

尤其相比中美兩強,歐盟在經濟科技領域盡管尚在發展,在傳統工業方面亦可圈可點,但從整體來看,其國際競爭力在過去二十年間仍不斷遭受蠶食。

過去十年間,這一形勢甚至有加速的趨勢。例如,數據顯示,自1990年以來歐盟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長期低于中美兩國;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競爭力排行榜上,歐洲的整體競爭力則從2011年時的70.9分下降到2020年的66.8分。


|1980年以來歐美中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對比圖,來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德國工業聯合會。

最近的情況則還在持續惡化當中。2024年1月份,歐元區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僅爲46.6點,已連續19個月位于50點這個榮枯線之下,顯示其競爭力與活力的持續缺失。

我們可以從GDP、消費市場、吸引外資以及專利數量等幾大維度進一步剖析歐盟國際競爭力下滑的根源。

首先,從GDP總量來看,過去二十年間歐盟占全球GDP的份額大幅下滑,而同一時期美國相對穩定,中國則在快速崛起。其主要原因在于,歐盟雖然仍在發展,但中美等國的發展速度要明顯快于歐盟。

21世紀初,歐盟GDP占全球比重一度由21%上升至25%左右,但到2020年左右已逐步滑落至18%。相比之下,中國則從世紀初占全球3%上升至17~18%,二者已處于同一水平線。

美國雖然從世紀初的29%也有所下滑,但僅僅丟了四個百分點,當前仍占全球25%左右份額,顯著高于歐盟。


|主要經濟體經濟總量占全球相對比重的對比圖。來源:世界銀行、德國工業聯合會

考慮到美國3.3億的人口比歐盟4.5億低,可以看出美國的人均GDP也顯著高于歐盟。實際上,後者目前只達到美國不足70%的水平,同期中國的人均GDP,則從占美國不到3%上升至約占27%。

其次,從吸引外資來看,過去二十年間中國快速發展,與美國均爲全球吸引外資的主要國家。數據顯示,世紀初中國吸引外資僅占全球5%左右,但自2012年以來則長期高于20%,2020年甚至高達29%,近十余年來吸引的外資總量基本都略高于美國。

相比之下,歐盟所占份額越來越小,已經由占全球近四分之一降至不足六分之一。



|主要經濟體占全球吸引外資比例變化圖,來源:經合組織、德國工業聯合會。

這一現象並非偶然,歐洲的領頭羊德國同樣如此。德國科隆經濟研究所警告說,2022年有1320億美元的資本外逃來自德國,是德國有史以來最高的年度外資淨流出額,也是所有接受調查的46個國家中資金流出最多的國家。



|研究顯示,自2013年以來德國除了2020年FDI略有淨流入,其余年份都是淨流出,且呈現逐漸擴大趨勢。來源:伊福經濟研究所。

針對這一現象德國政商界批評甚衆。德國聯邦議員克勒克納表示,“以前從未有公司從德國撤出如此多的資金,數據證實了德國去工業化和國際區位優勢削弱的事實,這關系到整個德國的繁榮和社會保障。德國政府卻壓根沒有什麽實際行動,而是若無其事似地看著它的發生。德國必須聽取專家的警告之聲,並趕緊采取行動!”

第三,從在全球五大知識産權局(美歐日韓中)申請的專利數量來看,世紀初歐盟所占全球專利申請數量比例一度高達30%,力壓日本雄踞全球第一。但隨後這一數值持續回落,目前已低于20%。相比之下,日本的專利全球占比仍高達28%,位于榜首,中國則在快速增長,從占比不足1%已上升至12%以上。

歐盟這方面實力的削弱與其研發投入長期增長緩慢有關。歐委會報告指出,歐洲每年能産生10%左右的全球被引用次數最多的科研著作,但是受限于單一市場效率、規模擴大限制等問題,這些科研技術轉化成商業産品的能力相較美國更弱。

此外,歐委會計劃將歐盟研發投入占比到2030年提升至3%,但當前僅徘徊在2.2~2.3%,顯著低于美國(3.4%)、已被中國反超(2.4%),而且歐盟國家之間的發展水平還極不均衡。

有些讓人意外的是美國,其專利全球占比過去二十年間同樣從近30%逐步滑落到低于20%的區間,或許這也是美歐都始終在鼓噪要再工業化的原因之一。



|主要經濟體在全球五大知識産權局專利申請數量對比圖,來源:經合組織、德國工業聯合會

第四,歐盟的資本市場也長期受到诟病。數據顯示歐盟股票市場占GDP比重相較中國、日本、英國等其他主要經濟體都要更低,更是僅有美國的大約一半。

VC市場的情況也是如此。歐盟2022年(占0.09%)較2018年(占0.04%)翻了倍,但與美國(占0.75%)和中國(占0.58%)相比仍差距顯著。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歐盟的實力長期以來在多方面都呈現出緩慢下降、相對式微的態勢,當前的能源危機等問題只是進一步加劇和加速了這一進程,歐洲人需要解決的自身結構性困境與長期競爭力削弱問題其實有一大籮筐。


|最近十年來,德國僅兩年的GDP增幅高于美國,來源:世界銀行、德國聯邦統計局。

救贖之道,首在自身

時代在改變。歐洲人擅長的前兩次工業革命已經過去至少上百年了,今天的世界在邁向萬物互聯、智能化、低碳化的全新工業革命前夜,在接下來的十年甚至二十年間,歐盟的經濟社會顯然還將遭遇更多嚴峻挑戰。

除了前述問題,歐盟還要面對當前全球若幹嶄新的結構性變化,諸如數字化、綠色發展、人口老齡化等等的挑戰。在地緣政治局勢緊張的情況下,當前去全球化的趨勢也在加劇,歐洲國家通過更深入的國際合作來提高效率和生産力的傳統策略,也會受到很大影響。

歐盟能否維持和增強自身區位競爭力,取決于其是否能夠成功克服這些長期和根本性的挑戰。歐盟自身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在不斷推出努力舉措試圖扭轉這一螺旋下墜的趨勢,例如近年來在致力于不斷打造和夯實自身巨大單一市場的優勢。

根據歐盟委員會預測,到2029年底,歐盟內部市場有望達到7130億歐元的巨大體量。不過,由于歐盟內部27國法律稅制並不統一、語言存在障礙、商業環境差異,歐洲工業界要求進一步改革的呼聲一直很高。

在數字化領域,德國僅有28%的企業實踐行爲較爲充分,已經使用人工智能技術的公司更是不足十分之一;在新能源領域,歐盟也缺乏多個子板塊的核心技術、關鍵原材料等。

因此,近年歐盟陸續出台《淨零法案》《2030年數字十年政策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法規與行動措施,力圖推進當地的綠色發展與數字化轉型。


|歐盟國家工業企業中人工智能運用比例普遍較低,來源:歐洲統計局、德國工業聯合會。

德國要補的課同樣很多。有專家指出,除了能源危機外,德國的區位劣勢還體現在官僚主義、監管過嚴、稅負過重和基礎設施落後等方面。

歐洲經濟研究中心(ZEW)研究表明,德國在與其他20個主要經濟體的競爭中繼續失去活力,2023年在21個國家中僅排名第18位。無論如何,這樣的成績都談不上優秀。



|近二十年的全球各國競爭力排名顯示,德國已無法跻身全球頂尖水平,近年甚至跌落至歷史低點。來源:德國聯邦統計局、國際管理研究院。

當前存在巨大的困難,這已是歐洲政商界不爭的事實。至于應該如何解決當前困難,則還衆說紛纭莫衷一是。例如,前述兩位德國部長指出國家競爭力下降問題後,德國工商會巴符州分會(BWIHK)總裁艾爾博、巴登工業公司協會(WVIB)主席明澤等商界領袖均表示歡迎,但同時指出當前更重要的是要采取切實行動。

然而,應該采取什麽樣的行動?在兩位部長這裏,就開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藥方。

哈貝克呼籲改革公司稅,以減輕德國公司的負擔。確實,德國的平均稅負爲29.9%,在發達國家中僅次于日本。然而,林德納則表示不應該用納稅人的錢對公司經營進行補貼,而應該減少官僚主義。他還表態反對歐盟供應鏈法案、倡導降低能源價格等。


|官方研究顯示德國綜合稅負接近30%,不但高于美國,也高于法國、奧瑞士、英國等歐洲其他國家,來源:德國聯邦稅務中心。

說到底,這種分裂與撕裂在德國乃至歐盟屢見不鮮,也早已成爲拖累老歐洲卸下包袱、煥發活力的重要掣肘。政界與商界吵吵鬧鬧、馬克龍與朔爾茨關系不睦、東歐與西歐意見不一……

一盤散沙之上,要蓋萬丈高樓真的很難。

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歐盟不少政客還在鼓吹對華脫鈎、去風險,在不知不覺中又成了阻礙自己前進的絆腳石。有研究表明,歐盟競爭力下降與中間品、高端工業品的生産與銷售減少有一定關系,這時候不去考慮強化合作、彌補短板,反而要“小院高牆”、自我隔離,屬實是不明智之舉。

也許,少一點意識形態化與保護主義傾向,多一些開放包容眼光和國際主義胸襟,才是歐盟的真正出路。

作者簡介:北京帕特納斯管理咨詢公司創始人,兼任貿促會中國國際商會理事,英國 OCO 國際咨詢集團高級合夥人,意大利國家投資發展署駐華首席代表等職務。常年接受中歐主流媒體專訪或撰寫專欄,著有《企業價值提升》等專著,微信公衆號爲中歐行者。

參考文獻:

1.《哈貝克與林德納駭人地意見一致——而且找不到出路》,德國每日鏡報,2024年2月6日

2.《對歐洲去工業化問題的研究》,萊布尼茨經濟信息中心,2023年第四期

3.《去非工業化:可怕的幽靈,還是德國經濟結構改革的必要步驟?》,德國伊福經濟研究所---(來源: 秦朔朋友圈/作者 中歐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