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來最冷冬天,經濟反倒會更好?
“溫度,這個自然界的基本要素,如同時間的指針,靜靜地影響著人類社會的節奏和經濟的脈搏。”
嘣!嘣!嘣!
失控的汽車如冰壺般一個接一個地首尾相碰,每一聲碰撞都能讓保險公司心如刀割。好幾輛車甚至被頂到其它車的車頂上,一位交警被一輛“漂移”的車撞飛十多米遠。
這是2月23日發生在蘇州工業園區一高架路段的一起交通事故。據估計,有100多輛車發生碰撞。當時正值早高峰,車技了得的“蘇E”車主們趕著去園區上班,只是他們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安全隱患——路面結冰。
而道路結冰的罪魁禍首是凍雨。上一次蘇州車主碰上它,已是16年前了。
新春假期結束後,中國並未迎來一個小陽春,反倒是全國大範圍的降溫。在武漢、安徽等地,前兩天人們還能穿著短袖,如今卻在一夜之間,公路變成了溜冰場,腳踝高的冬小麥變成了冰雕……
疊加春運時期的大雪,農曆2023年的冬天似乎格外寒冷。據統計,2023年,南方大部分地區經曆了自2009年以來的最低溫,廣東多地遇40年來最冷冬至日。與此同時,全國最低溫紀錄也再次被刷新,而今年的低溫冷凍和雪災已造成近50億元的直接經濟損失。
反映到個體,刺骨的風雨,造成了出行困難,人們外出消費和工作意願似乎大幅度降低。
這就引發了一個有趣的討論:溫度與經濟之間是否存在關聯?寒冷的天氣是否真的會帶來經濟的“冷卻”?
1. 溫度和王朝的興衰
如果我們將視角轉向古代,從中國文明史的角度考察氣溫與經濟之間的聯系,便可發現,從自然災害到王朝的興衰,溫度都扮演著關鍵角色。
通過觀察氣候變化,我們可以注意到,在氣候變暖的時期,中國的王朝往往迎來了盛世。
例如,公元元年至200年的東漢時期,公元627年起的貞觀之治及開元盛世,以及公元960年至1279年的北宋和南宋,這些都是經濟較爲發達、社會秩序穩定的時代。
1972年,竺可桢院士發表的論文《中國近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中,包含了一張展示自秦漢以來中國氣候變化的圖表,爲我們提供了一個更直觀的視角。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唐代晚期唐宣宗時期的大中之治,這是唐朝最後一個穩定時期。
在分析唐朝滅亡原因時,目前史學界的一種觀點認爲唐宣宗過度運用權術、粉飾太平,導致其去世後,長期積累的矛盾爆發,終結了唐朝。
而若從氣溫的角度來審視,大中之治期間恰逢低溫期間的暫時緩解,隨後氣溫再次下降,引發黃巢起義。不久之後,中國進入了五代十國的軍閥混戰時期。
相應地,曆史上大亂之後的大治,往往伴隨著整體氣溫的上升。例如,漢朝的昭宣中興、唐朝的貞觀之治、宋朝的嘉祐之治,都發生在氣溫上升的階段。這一規律在後續歷史中也得到了驗證。
盡管宋朝之後中國進入了持續數百年的小冰河期,但元、明、清時期的各種“之治”和“盛世”,如洪武、萬曆、康乾盛世,也發生在溫度相對較高的時期。
在古代,農業是最重要的經濟支柱,氣候對農業的影響極爲直接和顯著。中國古代實行“重農抑商”政策並非偶然,而是基于其現實的農業基礎。
對于古代中國的廣大勞動人民來說,“能吃上飯”是幾千年來的核心訴求。
由于中國大部分地區位于溫帶和亞熱帶,小麥和水稻的生長對溫度極爲敏感,收獲季節的成敗也依賴于適宜的氣候。因此,整體氣溫的下降導致農業生態的脆弱,社會對政府政策的容忍度隨之下降。
在本可“勉強維持”的局面下,氣溫的降低使得原本的生活方式無法維持,大量農民變成流民。政府在收入減少的同時,必須開倉赈濟,導致原有的政治和經濟平衡被破壞。
歷史上,這往往是上層軍閥混戰、底層民衆起義的前奏。從歷史數據中也可發現,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農民起義,如黃巢之亂、李自成的起義、洪秀全的太平天國運動等,都發生在氣候變冷的階段。
2. 溫度和現代經濟
自工業革命以來,農業已經不再是經濟的第一支柱。那麽溫度是不是還像以前已經有“冷抑暖揚”的作用呢?
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家們通過分析1950年到2000年將近半個世紀的全球經濟數據,發現過去的黃曆果然已經不適用了。溫度對經濟的影響更加複雜了。
因爲現代化的生産往往都依賴于工廠,那麽高溫意味著人更容易受到影響,即降低自己的生産效率和認知能力——俗稱“熱得頭昏腦漲”。
一般來說,年度平均溫度每上升一度,經濟增長率就會下降1.3%。這一點在發展中國家尤爲顯著。因爲發展中國家的工作環境一般來說要比發達國家差一些,對抗高溫的能力也就更弱一些。
高溫天氣用冰塊降溫的工廠
2019年的夏天,泰國的不少電子組件工廠就不得不減少其生産線的工作時間,因爲高溫導致工人容易疲勞,生産效率大幅下降。這不僅影響了當地的經濟産出,還對全球供應鏈造成了波動,凸顯了溫度上升對現代化生産效率的直接影響。
而印度經常遭受高溫天氣的影響。2015年,印度多地經曆了嚴重的熱浪,這不僅影響了當年GDP的增長,還加劇了印度食品價格的上漲,並且造成了醫療資源的緊張,而同期社會沖突也顯著增加。
在金融市場上,溫度的影響就更加微妙了。
寒冷可能會誘發一些心理問題,比如輕度的冬季憂郁症(White Blue)。
冬季憂郁症可能讓人在做出投資判斷的時候更加不願意承擔風險——也就是說更容易在價格下跌的時候賣出,更加不願意在下跌的過程中抄底。所以,我們在冬季的市場上往往能看到更大的市場波動,和更小的市場流動性。
但是,如果明白了這個傾向之後——也就是當知道溫度驟降會導致有相當一部分的投資人受到冬季憂郁症的影響,那麽反過來這又是一個可以被利用的市場特點。
尤其是在日照時間短、天氣寒冷的北歐國家,投資者更可能表現出保守的投資傾向。一些機構投資者就選擇在冬季進行逆向操作,抓住市場過度反應的機會,購買被低估的股票,待到春季情緒回暖時獲利。
溫度,這個自然界的基本要素,如同時間的指針,靜靜地影響著人類社會的節奏和經濟的脈搏。從古代農業社會到現代工業與金融體系,氣候溫度變化始終潛移默化地塑造著人類的生活和經濟的發展。
隨著新一年的鐘聲正式敲響,我們站在一個新的時間節點上。我們在這裏討論溫度,並不僅僅是回顧歷史,更是在尋找那些能夠引導我們在未來變化中穩健前行的智慧和策略。---[責任編輯 : 張梅/文 : 巴九靈/公衆號 : 吳曉波頻道]
*美國芯片巨頭英偉達首次將華爲列爲“芯片制造競爭對手”*
[據參考消息網、環球時報2月24日報導],美國芯片巨頭英偉達在本周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文件中,在包含AI芯片等多個類別中,首次將華爲認定爲“最大競爭對手”。有分析認爲,這表明將驅動新AI技術的先進制程芯片的全球格局正發生變化。
報導稱,英偉達指出,華爲在供應圖形處理器(GPU)、中央處理器(CPU)等用于AI的芯片領域,都可與業界競爭。在文件中,英偉達提及的其他競爭對手還包括英特爾、超微、博通、高通、亞馬遜和微軟。
英偉達的報告中還寫道,“新的競爭對手或競爭對手之間的聯盟有可能出現,並獲得重要的市場份額。”該公司還在報告中提到了中國科技公司阿裏巴巴和百度,並將它們列爲雲服務領域的競爭對手。
值得一提的是,英偉達的股票市值2月22日增長2770億美元,創下華爾街歷史上最大單日市值漲幅,成爲美國股市市值第三大的公司,僅次于微軟和蘋果公司。
不過,受到美國政府一系列AI芯片出口限制措施的影響,英偉達無法將先進芯片出口到中國。分析師估計,中國AI芯片市場價值約爲70億美元。《環球時報》報導指出,百度、騰訊、阿里巴巴等過去長期是英偉達的重要客戶,但在美國不斷加大對華出口管制的情況下,中國公司已開始擺脫對美國技術的依賴。
中國商務部發言人束珏婷此前曾回應稱,中方始終致力于促進全球經貿交流,支持中美企業間開展各類正當商業合作,實現互利共贏。美方一再把經貿科技問題泛政治化、泛安全化,濫用出口管制措施,限制本國企業對華貿易投資,這是強迫企業放棄中國市場機遇,放棄合作共贏機遇。---[責任編輯 : 張梅/來源: 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