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中國大模型産業的五個真問題

2024021912:51

大模型創業潮洶湧,撇開熱鬧的表象,才能看清大模型帶來的新機會



2023年科技領域最熱的話題就是AI大模型。這股熱潮由美國創業公司OpenAI引領,ChatGPT發布後幾個月,中國公司密集發布自己的大模型,整個2023年,中國公司發布的大模型數量已經超過130個。

OpenAI能夠實現技術突破,和許多科技創新領域公司的特點類似。有足夠優秀的人才,海量資金支持,多年持續投入,以及對目標堅定。在ChatGPT發布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裏,産業界和投資界大多不看好OpenAI,但並未動搖該公司的方向。2023年,幾乎所有人都認可了大模型的方向,大家認爲,OpenAI已經把結果擺出來了,其他公司要做的就是盡快跟進,不斷優化,確保能參與未來。

一些人把過去沒有大規模投入大模型的原因歸咎于不確定結果。現在已經確定了,算力、數據、人才都可以加大投入,中國公司擅長工程優化,做出能實際應用的大模型産品指日可待。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對于OpenAI來說,大模型從來都是確定的方向,OpenAI的大部分資金都花在了算力上,當時英偉達的A100 (AI專用芯片) 價格比今天低很多。據第三方數據機構SemiAnalysis估計,OpenAI使用了約3617台HGX A100服務器,包含近3萬塊英偉達GPU。光有GPU還不夠,投資方微軟幫助OpenAI搭建了大模型定制化的算力集群,能夠進一步提升這些GPU的效率。在數據方面,OpenAI從數據收集、數據標注、數據清洗、數據整理、數據優化等每個環節都有持續投入。OpenAI團隊中大部分人,都來自頂尖的科研機構或科技巨頭。

也就是說,在這種實力和投入力度下,OpenAI依然用了超過八年的時間,才打造出突破性産品GPT4,且存在“幻覺” (也就是答非所問、胡說八道等情況) 。

爲什麽中國公司在幾個月的時間裏,就能做出號稱匹敵GPT4的大模型?這是誰的幻覺?

2023年下半年,陸續有部分大模型被指出是“套殼”,直接套用了國外的開源大模型,在一些檢驗大模型能力的榜單上排名靠前,不少指標都接近GPT4。多位業內人士告訴《財經》記者,榜單表現越好,套殼比例越高,略有調整表現就會變差。

“套殼”只是中國大模型産業現狀的冰山一角,這背後折射出産業發展的五個問題,它們之間互爲因果,每個問題都無法獨立解決。到今天,大模型的大衆熱度已經明顯下滑,2024年,中國大模型産業的問題會進一步暴露。但在熱鬧、問題之下,大模型已經在産業中發揮價值。

1. 模型:原創、拼裝還是套殼?

2023年11月,阿裏巴巴前技術副總裁、AI科學家賈揚清發文稱,某國內大廠做的大模型用的是Meta的開源模型LLaMA,只是修改了幾個變量名。賈揚清表示,因爲改名導致他們需要做很多工作來適配。

此前,就有國外開發者稱,李開複創辦的“零一萬物”使用的就是LLaMA,只是重命名了兩個張量,因此,業內質疑零一萬物就是“套殼”。隨後,李開複和零一萬物均有回應,稱在訓練過程中沿用了開源架構,出發點是充分測試模型,執行對比實驗,這樣能快速起步,但其發布的Yi-34B和Yi-6B模型都是從0開始訓練,並做了大量原創性優化和突破工作。

2023年12月,媒體報道稱,字節跳動秘密研發的大模型項目中,調用了OpenAI的API (應用程序接口) ,並使用ChatGPT輸出的數據進行模型訓練。而這是OpenAI的使用協議中明確禁止的行爲。

隨後,OpenAI暫停了字節的賬號,表示會進一步調查,如果屬實將要求更改或終止賬戶。

字節對此的回應是,2023年初,技術團隊在大模型探索初期,有部分工程師將GPT的API服務應用于較小模型的實驗性項目研究中。該模型僅爲測試,沒有計劃上線,也從未對外使用。在2023年4月公司引入GPT API調用規範檢查後,這種做法已經停止。且字節大模型團隊已經提出了明確的內部要求,不得將GPT模型生成的數據添加到字節大模型的訓練數據集,並培訓工程師團隊在使用GPT時遵守服務條款。

目前國産大模型中,主要分爲三類:一是原創大模型;二是套殼國外的開源大模型;三是拼裝大模型,也就是把過去的小模型們拼在一起,變成參數量看起來很大的“大模型”。

其中,原創大模型數量最少,做原創大模型需要有很強的技術積累,且要有持續的高投入,風險很大,因爲一旦模型沒有足夠強的競爭力,這些大規模投入就打了水漂。大模型的價值需要商業化來證明,當市場上已經出現足夠好的基礎大模型,其他公司應該去挖掘新的價值點,比如大模型在不同領域的應用,或是中間層,比如幫大模型訓練、數據處理、算力服務等。

但現狀是,大部分參與者都在“卷”所謂的“原創大模型”,又擔心風險太高,于是有了大量套殼、拼裝的大模型。無論是直接使用開源模型或是拼裝模型,只要符合相關規範,都沒有問題。到商業化落地階段,客戶也不太會在意是否原創,有用就行,甚至不少客戶會因爲成本更低,更願意選擇非原創的技術。

問題在于,即使是拼裝和套殼,大家也要不斷強調“原創”,爲了證明“原創”,就需要調整修改,而這又會影響大模型的叠代能力,陷入內耗。

2. 算力:卡脖子還是不想買?

大模型的基礎之一是海量算力,且是先進算力,因此大模型也被稱爲暴力美學。英偉達的A100此前被認爲是最適合訓練大模型的,近期英偉達又推出了更先進的算力芯片H100,但還未在中國市場開售。

一位英偉達的長期合作夥伴告訴《財經》記者,2023年,A100的售價漲了約1倍,據他了解,2023年密集購買A100的中國公司主要是自身有業務需求的大廠,包括阿裏巴巴、騰訊、字節跳動、百度等,創業公司很少。有一些知名大模型創業公司會主動要求和他建立戰略合作關系,以此來對外證明自己在投入算力,“不給錢的那種”。



2023年密集購買A100的中國公司主要是自身有業務需求的大廠,創業公司很少。圖/IC

盡管有美國政府的“出口管制規則”,中國公司想要獲得英偉達的算力,並非不可能,目前有很多方式可以選擇。除了直接購買,還可以通過英偉達在中國的合作夥伴們購買。GPU本身很貴,買來之後的部署、運營、調試、使用,都是成本。此前業內流傳的一句話是,中國不少科研機構連A100的電費都付不起。

由八張A100組成的DGX服務器最大功率是6.5kW,也就是運行一小時需要6.5度電,同時要搭配大約同等電量的散熱設備。按照平均工業用電每度0.63元計算,一台服務器開一天 (24小時) 的電費約200元。如果是1000台服務器,一天的電費就是約20萬元。

因此,除了大廠,創業公司很難大規模購買、部署GPU。

GPU資源還可以租用,在阿裏雲、騰訊雲或是亞馬遜AWS等雲服務平台上,都可以直接租用A100算力服務。租金同樣在過去一年漲了不少。

但實際情況是,不少大模型公司並不想在算力上做大規模投入。多位關注AI的投資人告訴《財經》記者,一旦創業公司開始部署算力,會出現兩個“問題”,一是這個投入沒有上限,沒有終點,誰也不知道要燒到什麽程度。OpenAI到今天還會因爲算力跟不上而出現宕機。二是公司會因此變成重資産公司,這對于公司未來的估值有不利影響,會直接影響到投資人的收益。

2023年,中國不少投資人會直接告訴大模型創業者,先招一些名校背景的人,抓緊開發布會,發布大模型産品,然後做下一輪融資,不要去買算力。

創業公司們在風口期拿到大量融資,高薪招人,高調發布産品,推高估值。一旦風口過去,繼續融資或是上市就需要收入,到時候再通過此前融到的錢,去低價甚至虧本競標項目,或是直接對外投資來並表收入。

這就有可能陷入一個惡性循環:不願意承擔算力高投入的風險,就很難在大模型領域有突破性發展,也就難以和那些真正在這個方向上大規模投入的巨頭們競爭。

3. 數據:低質數據怎麽解決?

數據和算力都是大模型的基礎,在數據方面,中國大模型産業面臨和算力同樣的問題:是否值得大規模投入?

在中國,一般的數據獲取門檻很低,過去主要是用爬蟲工具來收集數據,現在可以直接用開源的數據集。中國大模型以中文數據爲主,業內普遍認爲中文互聯網數據的質量較低。

一位AI公司創始人形容,當他需要在互聯網上搜索專業信息時,他會用谷歌搜索,或是上YouTube。國內的網站或App上,並非缺少專業信息,而是廣告內容太多,找到專業內容需要的時間更久。

OpenAI用于訓練大模型的中文數據同樣來源于中國互聯網平台,但它額外做了很多工作來提升數據質量,這不是普通的數據標注工作能完成的,需要專業團隊對數據進行清洗、整理。

此前就有AI創業者表示,在中國很難找到相對標准化的數據服務商,大多是定制化服務,定制服務又很貴。

這和是否要大規模投資算力的邏輯有些類似,這筆投入對于很多公司,尤其是創業公司來說,看起來並不劃算。如果大規模投入,一旦最後的模型效果不理想,同樣是“打水漂”,還不如用開源數據訓練,直接開發布會。

此外,中國市場缺乏有效的數據保護手段,一位大廠AI負責人說,“在中國,你能拿到的數據,別人也能拿到”,“如果你花很多錢去做高質量數據,別人可以用很低的成本拿到,反過來也一樣。”

包括數據處理在內的大模型中間環節,在2024年會是一個相對明確的新發展方向。無論是哪種模型,在落地到具體應用場景中時,必須要用專業數據做優化調試,這對于數據處理的要求更高,此外還需要有模型調試、工程優化等環節參與。

但如果其中的環節又變成了投資人眼裏的“新風口”,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4. 資本:只有資本短視嗎?

以上的三個問題,背後都指向一個共同的方向:資本短視。

盡管OpenAI已經蹚出一條明確的道路,對于絕大部分公司來說,想從零開始做出成熟的大模型,需要耗費的成本和時間並不會短很多。

對于大部分投資人來說,每筆投資的目的很明確:退出、賺錢。OpenAI火了,估值一路攀升,未來還會繼續增長。2023年4月,該公司估值約280億美元,到2023年12月,據美國媒體報道,OpenAI最新一輪估值或將超過1000億美元。這在投資人眼裏是一個非常確定的信號,如果以合適的價格投資中國大模型創業公司,也能在很短時間內做到估值成倍增長。

中國投資人的耐心只有三五年,這是資本運作模式決定的。投資人從LP手裏募資,需要在一定年限內退出並拿到可觀的收益。投資人退出的渠道包括項目並購、上市,或是在後續融資中把自己手裏的股份賣給新投資方。

早期融資可以靠風口和講故事,但走到中後期甚至上市,就必須有一定規模的商業化能力。投資人們發現,拖得越久,項目上市或被並購的難度就越高,因爲AI領域主要的商業模式是做B端的定制化項目,這條路徑就決定了創業公司很難做出高增長的收入。投資人只能趁風口還在,迅速推動公司完成多輪融資,擡高估值,之後哪怕打折出售手裏的股份,也是劃算的。

這也是爲什麽2023年大模型相關的發布會層出不窮,各種大模型榜單百花齊放且排名各不相同,這些都是有助于融資的“故事”。類似的路徑在幾年前的AI産業已經出現過一次,那個階段的代表公司是AI四小龍。2023年的大模型創業只是把過去三年走完的路在一年時間裏加速完成。

但短視絕不是投資人單方面的問題。在今天的商業環境下,大部分人都追求短期的、確定性的結果,十年,甚至五年後的未來都似乎難以把握。

5. 商業化:誰是合適的買單人

2023年,中國大模型産業迅速從比拼大模型參數進入到比拼商業化的階段。2024年1月的CES (消費電子展) 上,兩位著名的AI科學家李飛飛和吳恩達均表示,接下來AI商業化會有明顯發展,會深入到更多行業。

目前看來,大模型的主要應用方向有兩個:一是通過大模型技術爲C端用戶提供新的工具,比如付費版GPT4、百度用文心大模型重構的百度文庫、新的AI視頻剪輯工具、文生圖工具等。但C端付費短期內很難有大規模增長,對于大模型工具有剛需的人群相對較少。

更有希望的商業化方向是B端服務。在中國市場,做B端軟件服務一直是一個“老大難”的生意。多位投資人和業內人士都提到,中國市場最大的B端客戶是政府和國企,大模型做爲先進的生産力工具,會有一個直接影響是減少人力。而在政府和國企,減少人力在很多時候反而會變成阻力。

如果退而求其次,選擇中小B客戶,在2024年恐怕也很難。一位AI大模型創業者說,他近期詢問了不少企業客戶,得到的回應是:“大模型能做什麽?能幫我裁員還是能幫我賺錢?”

到今天,即使是最先進的大模型也依然存在“幻覺”問題,這在C端應用上還可以忍受,但在一些專業的B端場景中,有“幻覺”就意味著難以真正落地。過去比對式AI,例如人臉識別,如果識別錯誤,人工輔助、調整的成本很低,但大模型擅長“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具有一定迷惑性。

但大模型已經切實在實際應用了。多位業內人士都提到,因爲大模型的出現,很多過去無法解決的問題都有了新方法可以解決,且效率有明顯提升。例如前文提到的拼接大模型,在過去很少有人嘗試,現在不少AI公司都開始把多個不同場景的小模型拼在一起,在解決大部分同類問題時,不需要再單獨訓練模型,可以直接調取使用。

此外,在一些有龐大業務的公司裏,大模型也已經落地使用。類似于上一輪AI視覺技術帶動AI算法的發展,這些AI算法迅速在內容推薦、電商、打車、外賣等領域發揮重要價值。現在,騰訊的遊戲業務、阿裏的電商業務、字節的內容業務等,都已經用上了大模型。

2024年,AI大模型的發展會有幾個相對確定的趨勢:一是融資熱度下滑,2023年出現的一家公司完成多輪數億美元融資的情況會明顯減少,大模型創業公司需要尋找新的出路。目前看來,大廠們更有實力做大模型基礎設施的工作,創業公司可以考慮調整方向,填補基礎大模型到應用之間的空白。

二是大模型的應用會持續深入,但這主要會集中在數字化程度很高且業務體量非常大的領域。在C端,大模型也會進一步普及,不過對于中國公司來說,不能只依賴C端用戶付費,C端應用場景中會加入其他變現模式,主要是廣告。

三是國産算力會進一步得到重視,得到重視並不意味著短期內會有明顯進步,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國産算力能力提升的同時,會有更多趁機炒作、造勢、圈錢的現象。

風口會刺激産業迅速擴張,泡沫隨之而生,機會越大,泡沫就越大。只有撇開泡沫,才能看清産業發展的新機會。---[文 :劉以秦*編輯 : 謝麗容/來源: 財經十一人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