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微訪談 | Lucas Keh:不能高估AI手機/PC帶來的商業模式變化
【本期受訪人:Third Bridge Group半導體板塊分析師Lucas Keh。Keh先生之前曾在Trubify擔任投資經理多年。主要關注美國半導體大型企業的資本運作和北美産業風向,CNBC半導體視頻類欄目嘉賓,專欄文章曾被華爾街日報,彭博社等多家媒體轉載。】
在這一期的“集微訪談”欄目中,愛集微有幸采訪了Third Bridge Group半導體板塊分析師Lucas Keh。就關于英特爾和AMD數據中心問題,Arm和RISC-V生態競爭,AI和地緣政治問題等與其做了溝通,收到了十分有啓發的答複。
集微訪談:目前AI手機、AI PC等已經成爲業內熱議的焦點,從消費端來看,AI需求是否會帶來全新的商業模式?
Lucas Keh:我不認爲這需要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除非行業真正認識到AI 的重要性。他們會發現當前用于運行這些複雜的語言模型的處理器很昂貴,較新的高端處理器確實是比較貴的。我相信隨著競爭和來自谷歌、亞馬遜等數據中心公司的競爭,這些公司正在自研他們自己的芯片用AI來優化工作負載,而隨著競爭環境越來越激烈,成本也會開始隨之下降。
集微訪談:目前AMD和英特爾在數據中心領域都有哪些布局上的差別?
Lucas Keh:從時間節點上,我們需要退一步看這個問題。英特爾在20或者15年前曾占據數據中心領導地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由于管理不善和投資失誤等原因,公司的發展偏離了他本來的一些強項地帶,英特爾開始失去他們在數據中心的優勢地位。
從處理器的角度看,他們正在遭遇AMD的嚴重挑戰。看目前宏觀經濟環境的總體狀況,消費者對手機、電競級PC的需求正在下降。而這正是 AMD和英特爾這兩家所依賴的市場。就這兩家公司進行一對一的比較來看,我們看到像AMD的數據中心營收實際上超過了他們的消費類電子收入。這說明什麽?
AMD可以通過架構、設計、封裝的方式擴展他們的技術渠道。與英特爾相比,他們已經能夠采取更多、更專業、更專注的方法來處理數據中心問題。他們已經能夠比英特爾更好地按時交付産品,英特爾在這方面有些落後了。
集微訪談:對于某些大型半導體公司來說,數據中心能否抵消或者彌補一些消費類電子市場下滑造成的虧損?
Lucas Keh:還不足以抵消。如果你看一下AMD最近一年的財報,某一季度電競級PC,消費電子産品的收入約爲16億美元,而數據中心的收入是17億美元。因此,我們看到數據中心收入首次出現拐點,使遊戲、PC收入黯然失色。不過從增長率和淨增數據來看,數據中心的收入增長顯然還無法彌補PC等板塊的下滑。
集微訪談:從很多咨詢機構的報告以及各類市場調研來看,爲什麽數據中心擴張的反應度經常性跟不上市場變化?
Lucas Keh:我認爲技術發展和市場擴張是兩件不同的事情。當你在談論擴張本身時,就會涉及到和半導體代工廠的那種增長現象。以英特爾、台積電、中芯國際等大廠爲例,擴建新廠需要考慮土地、配套設施和工藝節點等等,從立項到量産需要大約四年左右時間。
數據中心的擴張非常類似,首先有大量的資本投資進入到這個資本密集型産業。這就需要進行詳細的規劃和預測,全球範圍內來看,並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做到這一點——比如,不是所有地方的開放土地都將有資格作爲數據中心的建設用地,因爲土地必須能夠符合數據中心的要求,所在的位置必須是合理的。
疫情三年期間,數據中心市場的擴張是指數級的,但依然無法跟上市場需求。現在各大公司都已經意識到數據中心提前選址的重要性了,隨著投資開始越來越多湧入這條賽道,我認爲可以安全地假設,我們在未來能看到這些企業更好、更有效的規劃。
集微訪談:現在比較火的一個概念是“軟件定義數據中心”,即把基礎設施元素(網絡、存儲、計算等)都進行了虛擬化並以SaaS的方式進行交付,如何看待硬軟件結合這個趨勢?
Lucas Keh:以最典型的走IDM模式的英特爾來說,他們控制著芯片生産的各個環節。數據中心擁有這類軟件十分重要,因爲一切都變得更加以系統爲導向,最重要的問題或因素是集成,哪家公司能夠將他們的硬件和軟件無縫地集成在一起,並將其提供給客戶,或者創建可以無縫集成硬件和軟件的生態系統,誰就會成爲賽道贏家。
話雖如此,英特爾並不是唯一一家這樣做的公司。可以看到AMD正在追隨他們的腳步。而且,我在2022年12月曾經發布一篇文章,分析了英特爾DCM管理體系( Data Center Manager)以及AMD公布的報告,指出相關硬件和軟件有巨大的安全風險。系統集成度越高,發生系統風險的代價就越大。
我認爲當下值得關注的是網絡安全公司如何強化服務于這一特定領域的垂直增長。將來會有哪些公司能夠贏得這個市場,或者像英特爾和AMD這樣的公司是否會通過內部解決方案來做到這一點,這都很值得關注。
回到剛才的問題,我認爲像這種超大型公司,擁有自己的內部軟件平台是非常必要的。硬軟件的耦合讓供應商對接、成本整合,以及對各類靈活的技術擴展等都會帶來很多好處。我之前說過,這一領域另一大挑戰是這些公司如何管理安全風險。
集微訪談:除了英特爾和AMD之外,爲什麽谷歌會選擇自研數據中心芯片,會給其帶來什麽樣的競爭優勢?
Lucas Keh:谷歌選擇創建這些TPU是出于兩個原因。首先,公司已經認識到了AI/ML的重要性,並利用他們的優勢來自動化數據中心的工作負載,這是第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無論是微軟、亞馬遜、谷歌還是Meta,他們都認識到了自研芯片和IP的重要性。
在某種程度上,如果這些軟件巨頭不想把所有東西都外包出去,他們要有資金來開發,谷歌自研TPU就是其中一個典型案例。這又回到了集成問題,在GCP平台上運行了某個谷歌軟件工作負載或其他任何大型數據集,最後驗證下來只有谷歌自己設計芯片運行的最好。微軟Azure還使用了英偉達的GPU,但並不會像谷歌效率那麽高,谷歌同時擁有軟件和硬件並且優化了集成體系,他們可以定制任何他們想要的應用。
集微訪談:如何評價目前Arm以及RISC-V架構在數據中心的切入情況,它們各自都有什麽樣的機會?
Lucas Keh:我認爲在數據中心這個環境,Arm和 RISC-V可以更多的共存,我認爲它們正在每個各自擅長的地方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基于Arm的處理器主要在移動端,如智能手機領域。與Arm相比,RISC-V仍然處于相當早期的發展階段。
我認爲,到目前爲止RISC-V在整個市場範圍裏還沒有展示出可以主導的區域。我們只是開始看到更小、不那麽複雜的工作負載采用 RISC-V。但就數據中心本身而言,我們將首先開始看到Arm架構的較大規模應用,畢竟它已經建立了相對良好的生態系統,包括合作夥伴網絡和與供應商的關系等等,可以優化軟件在生態系統中的工作負載。
RISC-V還在成長發育中。就功能應用的情形而言,基于Arm的處理器非常適合具有高數據集、高吞吐量的工作負載,而且這些場景還需要較低的功耗。Arm架構可以較好地處理這種情況。RISC-V的整個價值主張就是它的定制能力和靈活性。我相信RISC-V處理器仍然能夠在這些高強度如AI/ML工作負載中得到落地。但我認爲相比通用性,RISC-V會更多用在更定制化的應用程序和使用案例中。
RISC-V目前整體生態仍落後于Arm。對數據中心這樣有很高的多樣化需求的市場,RISC-V處理器目前只是一個利基市場。
集微訪談:整體來看,地緣政治是否會加重數據中心計算平台算力供給的不確定性?
Lucas Keh:美國對華出口就高性能GPU加強了管制。這種出口限制對中國雲服務數據中心擴大市場需求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其中包括了在相同的成本下,可能無法維持同等量的算力。區域經濟保護主義對數據中心計算平台算力供給造成了很多不確定性。
在談到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時,美國正在尋求與中國脫鈎的態勢比較明顯,並將其大部分制造工藝更多地向美國國內轉移,這已不是什麽秘密。這將對算力全球化造成比較大的傷害,因爲數據在地區、公司和用例方面會越來越多的本地化,尤其是在業內人士越來越擔心IP侵權和安全性保障的情況下。總而言之,地緣政治肯定會對通用算力的全球化共享造成很多負面影響。---(校對 : 朱秩磊/來源: 愛集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