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人世間的“厄運”會纏上誰,取決于,以下這幾個變數

2024021219:51


俗話說:麻繩專挑細處斷,厄運專找苦命人。

麻繩最爲薄弱的地方,就容易斷裂。厄運,總喜歡找到那些苦命的人。萬事萬物,都遵循一個潛規則——欺軟怕硬。

誰軟弱,誰就會成爲別人欺負的對象。隨著他被人欺負,那他的處境就會變得糟糕。這個時候,厄運就會纏上他。

對此,相信有很多人都憤懑不滿,難道綿羊的命運,就只能被狼吃掉嗎?很遺憾地說,就是如此。這是大自然的“食物鏈”規則。

動物世界如此,人類世界也是如此。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自己。越是往下走,所遭遇的厄運就越多。

人世間的厄運,究竟會纏上誰,其實取決于以下幾個變數。



變數一:盛極而衰,走下坡路。

有一位老板,在開公司賺錢的時候,特別風光,身邊總是有一堆馬屁精阿谀奉承。那一刻,他感慨,世界是如此美好。

過了幾年,這位老板遭遇了行情的危機,資金周轉不過來,一下子就破産了。期間,他找那些阿谀奉承的馬屁精借錢,別人都裝成不認識他的樣子。

破産後的他,很快就生病了,需要做手術,可自己沒錢。與此同時,他的父親在外邊被車撞了,也進了醫院,情況很不好。

見到此情此景,他老婆連夜就跑,兒子直接留給了他。幸運的是,母親手上有點棺材本,他本人沒事了。不幸的是,他的父親走了,而肇事者沒錢賠,蹲大牢去了。

現實,怎麽會如此魔幻呢?小說的魔幻,是有邏輯的。而現實的厄運、魔幻,是沒有邏輯的。

隨著當事人盛極而衰,那他的事業、婚姻、家庭、身體健康和家人情況,都會同時出問題。



變數二:狂妄自大,招致失敗。

《三國演義》中有言:“自古驕兵多致敗,從來輕敵少成功。”

自古以來,驕傲自大的人,都容易走向失敗。而在關鍵問題上,如果過分輕敵,就不可能有成功的那一天,還有可能因此跌落谷底。

在漢中之戰結束後,鎮守荊州的關羽不甘落後,就進行“北伐”,曹魏軍隊兵敗如山倒,就連五子良將之一的于禁,都被關羽生擒了。

史書上記載:“羽,威震華夏。”水淹七軍的關羽,其軍勢,已經是天下無敵了,嚇得曹操有了遷都的打算。

這個時候,轉折來了。由于關羽自大,瞧不起東吳,拒絕與之聯姻,所以孫權派呂蒙背刺,還策反了荊州部將,導致關羽被曹魏和東吳夾擊,大敗,父子兩人雙雙被殺。

再無敵的人,失敗,只在一瞬間。而招致失敗的根源,莫過于狂妄自大。天狂必有雨,人狂必有禍。



變數三:于安樂中,走向敗亡。

唐朝末年,杜牧有詩雲:“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杜牧望著奢靡享樂的豪紳權貴,而感慨,陳後主如何滅亡的,這些豪紳權貴竟然都抛諸腦後了,絲毫不懂得“以史爲鑒”。

多年過去了,讓唐朝的豪紳權貴們想不到的是,偌大的唐帝國,竟然出現了“黃巢”這樣的猛人,不僅攻破了長安,還殺光了長安的豪紳權貴。

其實,這就是儒家亞聖孟子談到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人呐,要麽在憂患、警惕當中活下去,要麽就只能在奢靡享樂當中走向敗亡。

再有錢,也不能沈溺于“安樂”當中。如果心性被奢靡享樂侵蝕,就容易作出錯誤的選擇,分分鍾會害死自己。

真正有遠見的君子,都做到《周易》所言的,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意思是,永遠自強不息,保持謹慎之心,早晚做好防備,那就毫無災禍了。



變數四:患上窮病,無法翻身。

上邊談到的,未免有點超出普通人的範疇了。第四點,我們不妨談談普通人。

對于普通人而言,導致他們一輩子不幸的,究竟是什麽呢?就四個字,窮病加身。過分貧窮,資源匮乏,代代貧窮,身處底層,只會是一場悲劇。

底層的打工人,手停口停,沒有任何休息的時間。哪怕他們生病了,也不敢去醫院看。如此,他們的結果,就沒有得以善終的。

哪怕他們不生病,也需要爲了一日三餐而發愁。遇到了大問題,沒背景的他們,根本就沒辦法解決,只會苦上加苦,毫無出路。

這個世界還挺“奇怪”的。有錢的,容易在享樂中衰敗。沒錢的,只能爛在底層。也許,這就是老子談到的“一陰一陽之謂道”。

沒有更好,但肯定有更壞。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否極泰來,而又泰極否來。如此,人間才會“天道平衡”,誰也不可能一生順風順水。---文/舒山有鹿-



*70後厭親,80後斷親,90後不認親,反映了這3個現象*

01. 每代人有每代人的選擇,每代人有每代人的特點,每代人有每代人的人生。

70後這代人,注定跟80後不一樣,他們有明顯的曆史傳統烙印。這種烙印,是融入到他們骨髓當中的,無法改變。

80後這代人,注定跟70後和90後不一樣,他們夾在中間,是青黃不接的一代人。這種青黃不接,不僅影響了他們的觀念,還影響了他們的人生選擇。

90後這代人,相較于70後和80後,不同的地方就更多了。90後既沒有70後的傳統,也沒有80後的青黃不接,他們有他們的特性。

這三代人,對于“親戚之情”的態度,明顯是不一樣的。

傳統的70後,最多也就厭親;青黃不接的80後,有可能會斷親;新一代的90後,基本上是不認親。



02. 70後厭親——雖然厭惡,但還是會重視親情,逢場作戲。

逢年過節,對拜年探親表現得最熱情的,除了上了年紀的50後和60後,就輪到人到中年的70後了。

跟50後和60後的完全傳統不同,70後是相對傳統。他們知道走親訪友的傳統,就會遵循,可不代表他們真的享受這個過程。

不少70後都討厭走親訪友,或者說,不少70後都不太喜歡跟親戚往來。不想是一回事,他們不得不做,又是另外一回事。

隨著金錢至上、感情淡薄的情況加劇,70後“厭親”的情況,只會愈發嚴重。再怎麽傳統的人,也容易對親戚之情産生動搖。

在大城市,有的70後選擇減少跟親戚往來的次數,有的70後選擇獨來獨往過日子,有的70後也不回老家了,幹脆在大城市生活。

相對傳統的70後,終究會把關注點,放在自己的家庭上,而不會放在親戚群體中。



03. 80後斷親——跟親戚群體不熟,慢慢地就不再聯系了。

爲什麽說80後是青黃不接的一代人呢?他們既有90後的特點,也有70後的傳統,兩者都沾邊,沒有自己這代人的特色,自然就青黃不接了。

你說80後傳統,他們確實也傳統,父母在世的時候,都遵循各種傳統的習俗,逢年過節的時候,也會跟親戚往來。

你說80後不傳統,他們確實不傳統,隨著父母去世,他們就會淡化各種傳統的習慣,由于跟親戚不熟,所以他們很少跟親戚往來。

從80後這代人開始,真正做到了“斷親”。這種“斷親”,不是一開始的選擇,而是父母去世後的無奈之選。

別人不認識你,只認識你的父母,你也只能通過父母認識別人。當父母這個關系的橋梁不見了,那你跟別人,不就成路人了嗎?

如今,80後也熬成中年人了。而人到中年的他們,並沒有多少親戚之情。



04. 90後不認親——獨生子女,既認不全親戚,也不想被束縛。

如果說80後還知道親戚有誰,只是不熟悉而已,那90後,基本就連親戚都認不全。什麽堂哥、堂弟,連他們的名字都不知道。

90後最大的特點,就在于他們當中的大部分人,都是獨生子女。大家都是獨生子女,那認識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

大家都有多個孩子,你認識我,我認識他,他認識你,關系還能形成一個閉環。大家都只有一個孩子,關系就無法形成一個閉環了。

獨生子女這代人,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一代親,二代表,三代不認識,四代成路人。

90後連自己的表親都不認識,那到了00後,情況不就更嚴重了嗎?只能說,90後是“不認親”的開始。

可以預見的是,等90後有了孩子,他們的後代,基本就沒有什麽親戚了。個人原子化,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05. 三代人的變遷,反映了3個現實。

首先,人們對于親戚之情的重視程度,正逐漸降低。以往低頭不見擡頭見的農村格局消失了,注定這種感情也會淡化。

其次,人們的觀念,偏向于“小家庭”或者“個人”。親戚之情的根源,就是大家族的感情。試想,當人們不再有大家族的觀念,那其余的感情又怎麽可能存在呢?

第三,生活便利,城市化發展,人們有了更多的選擇,不再需要跟親戚群體抱團取暖。更何況,如今一個家族的不同人,都分居在不同的城市,要想抱團取暖也做不到。如此,親緣關系的傳統格局,就會發生變化。

70後這代人,象征了城鎮化的開始;80後這代人,象征了城鎮化的發展;90後這代人,象征了城鎮化的頂峰。傳統的農村觀念,自然就消失不見了。---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