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不要神話腦機接口,正常人還不適合植入
馬斯克旗下的腦機接口公司“神經連接”近日宣布實現首例人類大腦設備植入手術,帶動一波腦機接口輿論熱潮,像科幻電影中演繹的那樣,人類和機器融爲一體的“超級人類”時代是否會到來,備受熱議。
“太遙遠,太科幻”,華南理工大學教授、 琶洲實驗室常務副主任李遠清對網易新聞說,目前的很多討論,顯然過于誇大和科幻,現實中的腦機接口應用,受技術瓶頸的制約,還遠遠沒有達到大家想象中的那種程度。他同時認爲,正常人並不適合植入腦機接口,植入倫理和安全都存在風險;只有疑難重症患者,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有可能選擇植入腦機接口作爲一種治療方案。
李遠清是腦機接口領域的知名專家,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IEEE Fellow,鑽研腦機接口理論和技術20余年,從2019年開始産業化嘗試。在國際上,他是最早提出多模態腦機接口系統理論和技術的人之一,實現了基于多模態腦機接口系統的多自由度控制和高性能檢測,推動了腦機接口技術的發展。
科學家:不要神話腦機接口,正常人還不適合植入---李遠清教授
以下是訪談內容:
一,受技術瓶頸限制,目前還實現不了阿凡達的效果
網易新聞:馬斯克的公司最近實現了首例的腦機接口人體實驗的植入,目前是針對四肢喪失運動功能的患者,長期目標是說希望正常人也能夠植入,實現人機混合體(人類和人工智能共生),等于就是一種“超人”。從專業的角度來講,這種設想有技術基礎嗎?
李遠清:腦機接口的人體植入,馬斯克不是全球第一例,只能說這是馬斯克自己團隊的第一例,或者是如他們所說的被美國FDA批准的第一列,我們中國的浙江大學2020年就做過一例,國外其他機構前後也做過幾例,都比馬斯克早。從商業角度出發,馬斯克這種宣傳有一定的價值,對腦機接口發展也有一定的正面意義,這是他厲害的地方,做什麽事都能引起大家關注。
第二,目前的腦機接口,基本都是用在比較嚴重的病人身上,植入他們的大腦,目的是爲了增強他們的運動功能,電極植入大腦以後,病人可以用意識操控外設的機械臂來抓取東西,實現基本的運動能力,像喝咖啡、喝可樂之類。
但我認爲,要實現馬斯克所說的腦機混合體的制造超人的目標,還很遙遠。可以說它更多還只是一個夢想。
首先,正常人能不能接受這種植入?因爲在自己大腦裏植入腦機接口畢竟是對他們有傷害的事情,一個正常人怎麽會去接受這種植入帶來的傷害?這種電極材料的植入,目前安全性並沒有徹底解決,大家還在研究之中,都想看看怎麽才能保證它在人體當中長久的安全,而且腦機接口植入時間一長,它的信號質量也會下降。
其次,腦機接口植入以後能不能真正實現讓機器和人融爲一體,目前看技術上也有難度,還做不到,並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樣,好像我一植入電極就什麽都行,無所不能,不是的,還有很多難關要攻克。
網易新聞:你說的這個難度是指什麽?
李遠清:不管是侵入式的腦機接口(植入大腦),還是非侵入式的腦機接口(體外穿戴),想真正實現腦機混合體,你想幹什麽機器就能領會你的意圖,我們稱爲“解碼”,你的每一個念頭,要被機器解碼,它要能准確讀取,這種腦機之間的心領神會,現在是有很大距離的。如果想做到,必須讓人腦和機器實現無縫連接,才能讓兩者天衣無縫融爲一體。我們現在的模型遠遠達不到,不管是植入式的還是非植入式的,解碼都達不到。
網易新聞:是因爲科學上對大腦的機理研究還不透徹,對不對?
李遠清:跟這有關系,當然我們也不能說坐等大腦機理研究清楚了再推進腦機接口發展,那也不可能,因爲對大腦機理可能會研究清楚,也可能科學家永遠都研究不清楚,所以腦機接口和腦科學研究在同步向前推進,但是要達到剛才所講的人和機器融爲一體,像電影《阿凡達》裏面的那種效果,我想強調,這很遙遠。
二,不用腦機接口人類將無法生存下去?危言聳聽!
網易新聞:有一個業界的說法是,未來有可能是一個機器智能主導世界的超級智能時代,機器的智能遠遠高于人類,如果我們人類沒有腦機接口,沒辦法生存下去,人需要通過腦機接口和機器進行互動、溝通,去管控機器智能,否則人就沒有生存空間。
李遠清:第一,這個說法太危言聳聽了,也不是必須把所有人都機器化的理由。如果說你把人都變成一個機器,成了機器和人的混合體,到時候這個世界恐怕就全亂套了,就是你究竟是人還是機器呢?我相信負責任、有遠見的政治家和領導人都不會允許社會發展成這個樣子,各個國家政府肯定會出來幹預的。
第二,從技術本身來講,機器智能超過人類的可能性是有的,而且人和機器之間的聯系肯定會越來越緊密,機器越來越像人,可以承擔更多原來人力所做的事情,把人解放出來,這都是趨勢。但是,再怎麽樣也不會發展到機器和人已經混爲一體、相互分不清的程度。不管怎麽樣,人肯定仍會是人類世界的主導者。
三,正常人沒必要植入腦機接口,疑難疾病患者才需要
網易新聞:你剛才講到侵入式腦機接口對于人體的安全性問題,我也看到有些人在討論,這個安全風險會是什麽樣的?
李遠清:首先我不是做侵入式腦機接口的,我是做非侵入式的,所以我不能代表那些做侵入式腦機接口的專家和研究人員,這方面的很多說法還是應該以他們說的爲准。
但憑我自己20年來對腦機接口研究的理解和産業化實踐,我們正常人怎麽會容忍在自己大腦裏植入電極這種事情呢?人腦是結構最精密最複雜的,也是最應該加以保護的一個系統。你把任何一個外部的東西,哪怕是一毫米或者納米級的物質,你只要放進腦子裏頭,都會有影響。我這裏指的是對于正常人來說。
對一些病人來講,他們植入腦機接口就完全不一樣了,因爲有些病已經很嚴重了,他們接受植入問題就不大。這有一個性價比的問題,很多時候他是非接受這種治療不可,已經到了這種地步,沒得選擇。比如癫痫等腦疾病,靠一般性藥物沒法治的情形下,就需要進行電極植入來進行治療,那麽在遭受病痛百般折磨和植入電極治療相比,後者是病人可以承受也可以接受的,能幫助他實現更好的治療,這也是不得不爲之,正常人就不一定需要植入。
當然,對于提高腦機接口安全性的研究,我們業界也都在努力,也會有進步,但這個進展肯定是緩慢的。你要實現人體的植入,就要保證經過手術以後人的腦組織長時間不會發炎,所以說要求很高,難度很大。
網易新聞:也就是說醫療領域目前更適合侵入式腦機接口的應用?
李遠清:目前是這樣,植入式的腦機接口最主要的應用目標或者是最大的功能,就是治病,治療疑難雜症,譬如像癫痫、老年癡呆、帕金森,現在也有做抑郁症治療的,就是專治腦的、神經性的疾病,我覺得這是它最大的應用前景。
腦機接口不是爲了取代人,它可以作爲肢體的一個補充、輔助功能。 比如有些特殊的場景我的手不夠用時,那腦機接口可以爲我們提供一個功能補充,對正常人而言這是可以的。有些殘疾人手的功能沒有了,或者有運動功能障礙,腦機接口也可以作爲輔助,這完全沒問題。
四,記憶存儲、知識寫入,腦機接口能實現麽?
網易新聞:展望一下,今後腦機接口技術的發展,有可能實現諸如大家講的知識寫入、記憶存儲和記憶增強等功能麽?
李遠清:記憶存儲實際上目前還實現不了,因爲你要想實現記憶存儲,先要研究清楚人類大腦的記憶存儲方式、機制,這一點現在還沒有搞明白,你就沒有辦法去存儲。
記憶增強有可能實現,它是通過一種神經反饋訓練的方式實現,不是說我要給腦子額外增加一個什麽東西,灌一個什麽東西進去,或者打個針或者裝個芯片,不是這樣的。
知識寫入在目前也實現不了,所謂寫入,我覺得還是應該通過神經反饋訓練,通過外部的刺激來改善大腦的功能,這就是所謂的廣義寫入,這樣做是可以的,通過改善大腦功能的方式實現,而不是我直接做一個什麽知識寫入大腦。
網易新聞:你說的廣義的知識寫入和記憶增強,它是可逆的還是不可逆的?寫進去的東西可以擦除嗎?
李遠清:不存在需要擦除的問題,增強了之後,過一段時間你不再訓練他了,他的這種功能也可能會出現退化,恢複到原有的水平,這種知識寫入或記憶增強,不會是像我們使用電腦一樣,我可以往腦子裏存一個東西,到時候再刪除,遠遠沒有發展到這個地步。
網易新聞:如果人人都植入腦機接口,意識都能被讀取,人類再沒有隱私可言了,會是很大的威脅,大家這種擔心有必要嗎?
李遠清:沒必要擔心,因爲實在還沒到這個地步,這個說法太科幻。
五,腦機接口挑戰很多,探索沒有止境
網易新聞:腦機接口技術發展最大的挑戰是什麽?
李遠清:技術層面的挑戰太多了,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精確解碼腦信號,這個方面一直在進步,但是離我們的目標或者期望還很遙遠,比如從腦電信號采集、解碼的角度,怎麽做到高質量采集,並且能夠真正反映我們人腦的各種狀態或者各種意圖,這是腦機接口一個很關鍵的步驟,裏面有很複雜的環節需要科學研究上取得突破,能不能突破、突破之後又會怎麽樣,這都是未知的事情。
同時腦機接口又要使用方便,又要可穿戴,還有安全性的問題,怎麽降低或者避免對大腦的傷害,都是需要解決的。
從交互的角度來說也有挑戰,比如治病,並不是說你植入電極後電一接通就能治病,對于腦病的機理如果沒搞明白,你怎麽去治?怎麽相應地幹預大腦、增強大腦功能?
所以我認爲腦機接口技術的發展雖然前景光明,但也面臨重重困難,也可以說是沒有止境的。
網易新聞:非侵入式的腦機接口跟侵入式的腦機接口有什麽不一樣?相比于馬斯克那種侵入式的腦機接口,非侵入式腦機接口接收腦電信號的靈敏度似乎要差一些?
李遠清:什麽事情都有兩面性,有利也會有弊,非侵入式腦機接口最大的好處是使用簡單,對大腦不會帶來傷害,任何人都能接受,可體外穿戴,價格也便宜,這都是它的優勢。
但它的劣勢就是對腦電信號的采集解碼難度很大。侵入式的腦機接口采集信號更加直接,質量也更高,因爲它是直接取自于大腦細胞的活動信號,但它對大腦有傷害,而且在技術沒有普及的情況下,價格肯定非常貴。
非侵入式的腦機接口性能會不會越來越精確,甚至達到和侵入式腦機接口一樣的性能,現在還很難說,只能說不斷在進步之中。現在腦機接口相當于是兩條路線都在進步,非植入式腦機接口有它的應用場景,比如養老助殘、殘疾人功能輔助康複,面向抑郁症患者的神經反饋訓練,面向小兒多動症患者的專注力訓練等等,使用場景是非常多的,這些都是有進步的。
網易新聞:目前腦機接口手術或者相關輔助器材,成本是什麽樣?
李遠清:因人而異,侵入式的費用我不太了解,非侵入式的腦機接口,現在應該是越來越便宜了。早期的腦電信號采集設備非常昂貴,可能要上百萬美元;盡管現在很多腦電采集設備也很昂貴,但是出現了很多可穿戴的腦電采集設備,就幾千元人民幣,當然價格不同,功能和性能也不同。
---[文源 : 態℃ *責任編輯 : 王鳳枝/作者: 章劍鋒/出品 : 網易新聞態℃欄目]
*人工智能浪潮正在重塑歐美媒體行業*
最近,人工智能浪潮正在嚴重沖擊和改變歐美的媒體行業。我認爲,這些信息對正在進行全球化布局的中國企業而言也至關重要。只有了解這些變革,中國企業在國際化的進程中,才能更有效的與西方媒體、公衆展開溝通,多交朋友。
前不久,新聞集團最新財報顯示,本財年淨利僅爲1.87億美元,而上一財年的淨利爲7.6億美元。面對利潤的大幅下滑,該集團CEO羅伯特·湯姆森公開表示,他對公司未來感到樂觀,理由是新聞集團正在加快布局生成式人工智能,並通過AI創作文字內容、音頻和圖片,這些舉措可以大幅減少該公司的人工支出成本。他預計,由人工智能生産的數字內容未來將貢獻50%以上的收入。
目前新聞集團旗下擁有《太陽報》、《泰晤士報》、《華爾街日報》等重要報紙,以及澳大利亞電視頻道和出版商哈珀·柯林斯等媒體矩陣。
隨後不久,澳大利亞新聞集團董事長邁克爾·米勒在一次活動上透露了更多信息。他透露,該公司利用人工智能後,一個有4名員工組成的團隊每周可以生成3000篇以上的“本地化新聞”,內容涉及天氣、油價、交通信息等信息。他認爲,人工智能爲媒體保持盈利能力提供了絕佳的機會。
米勒還透露,從數據看,大多數新訂閱者都會訂閱本地新聞,與國際新聞相比,更多讀者會關注本地生活方式信息和國內新聞。例如本地哪裏可以找到最便宜的加油站之類的報導,由人工智能生成,會更爲高效和准確。
新聞集團加快布局人工智能的舉動在歐美也引發了許多爭議。一位媒體從業者批評說:‘’這是新聞和知識史上的一個重要時刻,具有商業和社會影響,並對創造力和誠信産生深遠影響。”對方認爲,不受監管的使用人工智能創作新聞內容將會破壞新聞業的信譽並損害社會。此外,人工智能生産的大量垃圾新聞會讓讀者永遠不會有興趣去訪問新聞網站。
包括法新社、美聯社在內的新聞機構也對此發布了一封公開信,並呼籲希望有更多媒體參與有關知識産權和錯誤信息傳播的監管。這些機構認爲,必須制定一個法律框架來保護人工智能應用的內容並維持公衆對媒體的信任。
雖然歐美社會對生成式人工智能仍然存在巨大爭議,但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越來越多的大型傳媒集團開始通過加快布局人工智能來增加收益。例如澳大利亞廣播公司前段時間也公開承認,一直在評估人工智能的用途,並希望未來通過人工智能技術來增強內容。
在我看來,無論存在怎樣的爭議,人工智能技術引入傳媒行業已經是一種不可逆的潮流。就像當年汽車取代馬車,內燃機取代蒸汽機一樣。對于正在國際化的中國公司而言,你的海外傳播部門也需要根據這些變化盡快做出調整。
過去我們可以通過給媒體記者發一些産品信息作爲推薦郵件進行聯系,但是未來當人工智能生成了大部分報道後,顯然你無法再給人工智能去寫推薦郵件。這個時候,你需要給媒體記者提供一些獨特的資源,這些資源是僅靠人工智能無法實現的,比如和你企業的高管進行一場獨家采訪。在人工智能沖擊媒體行業的當下,如何更有效的與媒體記者進行溝通,將成爲每家企業的必修課。---來源: 钛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