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塗清醒間*世間苦難結局牽*運命抉擇巧心覺醒觀
*晚風吹人醒,萬事藏于心!*
人生再苦,別忘了定定,生活再難,別忘了笑笑,允許你一路哭,但是不許停,允許你看錯人,再擦亮眼睛,允許你不勇敢,不要認了慫。允許你誤前程,別錯後半生,允許你一路回頭看,人生的路只有往前,沒有回頭。
半生已過,學會隱忍不說,不知不覺心態變了,好像弄丟了從前的自己,變得不善言辭,學會了沈默,學會了懶得解釋,學會了慢慢治愈,更喜歡獨來獨往,喜歡一個人的清歡,半生風雨半生寒,半是糊塗半是清醒。
人和人都是互爲鏡子,你待我如何,我便待你如何,如果有一天我們疏遠了,請不要說我變了,那是因爲你淡了。這世上所有的關系,都是相互的,人因不惜而散,茶因不飲而涼。
從不高估自己在別人心中的位置,及時止損,別希望,別期望,別指望,就不會有失望,任何關系走到最後,不過相識一場。
人生漫漫,歲月如歌,追不上的不追,漸行漸遠的隨意。大千世界,萬千紅塵,獨自行走,各自微笑,各自寂寞。一程山水,一程悲歡,一程故事,一程遺忘,過客匆匆,聚散依依。惟願,天涯海角的你我,各自安好不負人生。
人生的歲月靜好都是有人爲你負重前行,一地雞毛的生活,不僅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走過的路不能回頭重來,曾經失去的愛不能回到從前,一別兩寬各自安好,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人生只能在路上,夢想只能在前方,有心無難事,有誠路就通,正確的心態能讓你的人生更坦然舒心。
人生最難走的路是心路,最難放的是心事,最難控的是心情,最難言的痛是心痛,真正能治愈自己的從來不是時間,而是心底的明白。
風雨人生路,你給我一分,我還你十分,你對我真心,我對你用心,你陪我風雨,我與你同行,你幫我一回,我念你一生。
人生若能得一知己,足以慰風塵,人生若能得一知己,足以暖人心,人生若能得一知己,足以寬人生。
精神上的慰藉,勝過物質上的給予,心靈的相通,超越距離的障礙,最深的感情不是讓一個人住進你心裏,空閑下來的時候是你心靈的歸宿,忙碌起來的時候是你前進的動力。
人生無常,平和地接受生命中的每一次賜予,不必抱怨我們得到多少,失去多少,接受世事無常,接受得失,接受一切的事與願違,接受努力過後的無能爲力,花開花落自有時,我們不求全責備時,才會感到滿足。
風來聽風,雨來聽雨,心暖花自香,人暖自安然!-(上庸古城/漫步銀狐話安然)
*人在落魄之時,這三種“苦楚”莫輕易講給別人聽,不然很難翻身*
有人說,人間就是一個劇場,我們都是劇場裏形形色色的演員,自己的人生總是充滿著多種角色,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角色就是:自己。
在滾滾社會洪流中,或許我們早已把自己的內心扔到一邊,根本聽不到他的聲音。
次第花開-正是打開我們心靈的療癒之想,讓我們變得隨喜,通透,不再執念,灑脫地看待自己的人生。其實早晚有一天,你會明白:其實人生,除了生死,其余的都只是擦傷而已!——次第花開.希阿榮博堪布
正如次第花開所說,大道至簡,次第花開,花開見佛!
人在落魄之時,這三種“苦楚”莫輕易講給別人聽,不然很難翻身!
人生,本就是個受苦的過程。
常言道,有苦就有福,有的人前半生都在吃苦,後半生就在享福;而有的人,前半生享福,後半生吃不完的苦。
一個人的受的苦多了,心也自然蒼老了,在看待問題的方式上,也發生了許多變化。
只要生活在這個世間,就有起有落。
有的人前半生發力,而有的人後半生發力,不管怎麽樣,人都是不斷的在苦難這條路上,徘徊猶豫,最終選擇一條路,一直走到天明。
人都有落魄的時候,有的人在面對落魄之時,自暴自棄。
而有的人,卻因此變得更加成熟。
而這一切的變化,都取決于內心如何去抉擇。
當一個人受的苦多了,他無非就是這幾種結局,但只要人不死,也終有出頭日。
第一:沈默
有的人,在吃完世間所有的苦後,他便潛移默化間改變了許多。
也許,曾經的我們,受到一點委屈後,我們會急著找到親戚朋友們訴說,讓他們知道我所受下的傷痛。
後來,我們吃的苦多了,我們也就變得沈默了許多,因爲我們知道,這世上沒有感同身受幾個字。
你所受下的苦,別人是不能體會的,也感受不到你當時的悲涼。
把受的磨難一一講給別人聽,反而容易招來嘲笑,因爲你的落魄,或許正有人在拍手叫好。
老人們常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當你把自己的落魄透露給別人時,殊不知,已經隨著他人的嘴,到處傳揚了出去,其實這並不光彩,說多了,也只能牽起我們曾經的痛。
所以,一個人苦受多了,他也變得沈默寡言了。
因爲他知道,自己受的這些苦,說出去也沒什麽用了,還是藏在心底慢慢消化罷了。
第二:孤獨
當我們落魄後,身邊的親戚朋友也慢慢遠離我們了。
這倒還不算最難受的,最難受的便是,與自己同甘共苦多年的妻子,也選擇離開我們。
曾經的一句話: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雖然經常傳揚,一旦發生在自己身上時,那種滋味還是很難受的,恐怕也只有自己才能理解那種無言的痛吧。
這時的我們,不但變得沈默寡言了,就連生活中,也變得孤獨了許多。
有的人會趁著年輕,再折騰一下;而有的人,卻早已老去。
他們能選的,就是找一個沒有人認識的地方,獨自老去,也當是抛掉過往,重新開始,再重新好好愛自己一回。
一個人啊!最難的便是,陷入身無分文且又無家可歸的境地。
這是何等的悲涼,雖然在別人看來是笑話,但在我們自己看來,也必須當成一回事,我們還需有一顆強大的內心,不訴說自己的苦楚,但也得把苦楚裝在心底,好好用信念支撐自己翻身。
最窮不過要飯,不死終會出頭,連最困難的時候,我們都熬過了,還有什麽,我們熬不過去了?
第三:溫順
一個人受的苦多了以後,他便沒有了脾氣。
人最開始都是有棱角的,可生活卻逐漸磨平了我們的棱角,即使一開始你是一個很有脾氣的人,可在受過無數次折磨後,我們的脾氣也大不起來了,又或者說我們變得逆來順受了很多。
其實,這或許就是對生活的屈服吧。
當我們變得逆來順受時,也別把自己的苦楚透露給別人,還是自己慢慢消化吧。
因爲知道我們心底痛的,也只有我們自己。
說再多,還不如沈默來得好,不過我相信人都是先苦後甜,只要吃夠了苦,甜自然會找上門的。
好了,講了這麽多,也是想鼓勵大家。
即使落魄了,也別怕,我們還有一個強大的幫手,那就是我們自己,吃的苦多了,也就不怕苦了,福自然也就慢慢來了。朋友們,你們說,是這樣的嗎?
人生在世,不一定要追求大富大貴,只需要賺點力所能及的財富,足夠穿,足夠吃,那就能安穩活到老了。-潘小屋話人生-
*僅僅12句,改變你的命運*
所謂的“看透本質”,就是事物的底層邏輯。有句名言說:花半秒鍾就能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也看不透事物本質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底層邏輯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底層邏輯越堅固,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越強。
在當今這樣的時代中,什麽才是最重要的呢?很顯然不再是知識,也不是別人替你總結好的經驗。而是:“探尋萬變中的不變,持續看清事物的本質。”
真正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的,往往就是對底層邏輯的認知力。
有的人命苦不苦,一眼就能看出來,比如一個人眼睛沒有神采,面容憔悴,大概率是過得不好。
還有的人能從嘴裏看出他過得很慘,因爲他張嘴閉嘴喜歡說下面幾句話,不僅讓人覺得晦氣,還會給自己沾惹晦氣,影響生活。
僅僅12句,改變你的命運 :
中國人的骨子裏,始終存在一個觀點: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但袁了凡認爲,只要通過自己的努力,經營自己的人生,就能求財得財,求子得子,萬事如意。
袁了凡以其畢生的學問與修養,用自己的親身經曆,結合大量真實生動的事例,告誡兒子不要被“命”字束縛手腳,命運是可以改變的,要自強不息,改造命運。書中的諄諄教誨,對于生活在浮躁喧囂當下的我們,意義尤爲明顯。
- 01 -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求在我,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內外雙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譯文:一切的福田,都在于方寸之間,從心中去尋找,沒有什麽不感通的。追求在我,不單單能夠得到道德仁義,也能得到榮華富貴。道德和富貴都能得到,這才是孟子說的“是求有益于得也”。如果不反省自己,只是一心向外馳求,那麽也只能是求索有方法,得到全憑命運,道德與富貴都會失去,所以沒有一定益處。
感悟:論語中說“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這是儒家對于物質追求的看法。孟子所說的求,一定是先追求道德仁義,但在追求道德仁義的同時,富貴也會隨之而來。因此,大學中說:“德者,本也;財者,末也。”中庸裏面說:“故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
只要擁有了道德,富貴便會不請自來。這句話讀懂了,那人生就只有一件事可以做了,這便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 02 - 改命的開始:反省自己
雲谷曰:汝自揣應得科第否?應生子否?余追省良久,曰:不應也。科第中人,類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積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煩劇,不能容人;時或以才智蓋人,直心直行,輕言妄談。凡此皆薄福之相也,豈宜科第哉。
譯文:雲谷禅師說,你自己揣測一下能不能中科舉?能不能生子?我想了很久,說:不應該。中科舉的人,大多有福相,我福氣很薄,又不能積累功德來培養後福,而且很沒有耐心,不能容納別人。我時常用自己的才智來欺壓別人,直心直行,說話很隨意,說了很多錯話。像我這樣福氣淺薄之人,怎麽會中科舉呢?
感悟:上面我們已經講到了,富貴要從心而覓,這就需要反省。能夠反省,這是你改命的第一步。不去反省自己,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那命運就無從改起。曾子爲什麽要每日三省呢?就是怕自己有過錯。所以,反省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大功德,它不單單是改命的開始。
世界上有兩種值得稱贊的人,一種是不犯過失的人,但這種人幾乎沒有,誰能說一輩子不犯錯誤呢?還有一種,就是有了過錯能立刻改掉的人,能夠做到這一步,就是人中丈夫。
- 03 - 做人不要太清高
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余好潔,宜無子者一;
譯文:土地汙穢的地方才會有生物,水流清澈的地方常常沒有魚蝦。我清潔過度,這是我不應該有孩子的第一條原因;
感悟:凡是汙穢的地方,往往多生物。菜根譚:“糞蟲至穢,變爲蟬而飲露于秋風;腐草無光,化爲螢而耀采于夏日。”糞蟲可謂是最髒的了,但可以生出蟬這種具有情操的昆蟲,而腐爛的草也不幹淨,但卻能生出帶有點點亮光的螢火蟲來。所以,往往汙穢之處,都生有大量的生物。相反,凡是乾淨的地方,生物就很難生長。水很乾淨,魚蝦就會滅絕,這是自然規律。這裏的“潔”更多的是指爲人。
什麽樣的人太潔呢?清高的人。比如紅樓夢中的妙語,就是一個清高的人。人不可太清高,太清高就會缺少朋友,與人無法相處,變得孤寡。
菜根譚中的一句話:“廉官多無後,以其太清也;癡人每多福,以其近厚也。”袁了凡爲什麽不能容人呢?根本原因就是太潔了,太清了,所以不能有容人的胸襟。
- 04 - 心胸,就是財富
世間享千金之産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産者,定是百金人物;應餓死者,定是餓死人物;天不過因材而笃,幾曾加纖毫意思?
譯文:這人世間擁有千金財富的,必定是千金人物;擁有百金家産的,必然是百金人物;應當餓死的人,必然是餓死的人物;上天只不過是根據人的材質而定,何曾加了自己的意思在裏面?
感悟:古代聖賢範蠡,三次都達到了富可敵國的地位,又三次散盡家産,三聚三散,傳爲美談。擁有財富的時候,範蠡沒有興奮,散盡家産的時候,範蠡也沒有沮喪,可以說他達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我們講:“宰相肚裏能撐船”,意思是宰相的度量特別大。宰相是富貴至極的人物,若心胸小了,他如何能裝這些富貴?
- 05 - 效法天道,方能趨吉避凶
易爲君子謀,趨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趨,凶何可避?開章第一義,便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汝信得及否?
譯文:周易爲君子謀劃,趨向吉祥避開凶險。如果天命是一成不變的,那吉祥怎麽可能趨向,凶險又如何避開呢?易經開篇就說,積累善業的家庭,必然有余下的吉祥,你信得及嗎?
感悟:言行舉止符合天道,符合規律,方能趨吉避凶。雲谷禅師跟袁了凡說這句話,意思是命運可以改,否則周易絕不會說這句話。天命不是一定的,天命是按照天道的運行規律而變化的。對于人來說,必須要效法天道,根據天道運行規律而變化,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才能趨吉避凶。
- 06 -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即命當榮顯,常作落寞想;即時當順利,當作拂逆想;
即眼前足食,常作貧窭想;即人相愛敬,常作恐懼想;
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學問頗優,常作淺陋想。
譯文:即使是命中應該榮華顯貴,也要常常存落魄的念頭;即使是命中應該萬事順利,也要常常存不順的念頭;即使是現在是衣食無憂,也要常常存在貧困的念頭;即使是人們都敬愛你,也要常常存在恐懼的念頭;即使是家中德望很高,也要常常存在卑微的念頭;即使是你學問非常優秀,也要常常存在淺顯不堪的念頭。
感悟:即使命中很好,也應當做不好想。我們常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眼前光景很好不代表以後很好,原因多半是因爲人無遠慮。一個家庭即使富貴至極,他終究擋不住只消福不種福。曆史上富貴至極的無過于帝王之家,凡是曆史上的亡國之君大多數都是窮奢極欲,夏桀、商纣等等,哪一個不是?比如一個人身體很健康,體質很好,但若他過度消耗,不注意養生,那大病總有一天會找到他。反之,如果他本來就體質好,卻當成有著重大疾病一樣的愛惜身體,他必定會益壽延年。
古人說,種善得福,所以根本的解決途徑在努力行善,能夠一心行善,福德才會綿遠,這才是永久的保富之法。
- 07 - 因循度日,枉對一生
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
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爲因循二字,耽擱一生。
譯文:一定要每天都知道自己的過錯,天天努力去改,一天不知道自己的過錯,就是一天安于現狀,一天沒有錯誤可改,就是一天沒有進步。世上聰明伶俐的人不少,但觀察他們德業都沒有進步廣大的原因,都是因爲“因循”這兩個字,耽誤了自己的一生。
感悟歷史上,很多人小時候被譽爲“神童”,但長大了卻跟普通人一樣,沒有任何進步,原因就是“因循”兩個字。反倒是一些普通人,沒有什麽天賦,但通過勤學苦練,相信勤能補拙,最後學有所成,成了一代偉人。
不管做任何事情,抱定一門心思,一輩子用功,不管天賦如何,很少有不成功的。譬如打井一樣,一輩子就在一個地方打,不挪動地方,不見水誓不罷休,一輩子去用功,一定出水。
但是,如果是這個地方挖了幾米沒出水,換個地方再打,那個地方挖了幾米沒出水,換個地方再打,那一輩子都在換地方,到頭來一口井都不可能出水。改造命運也是如此,天天都在改錯,天天都在反省,天天都在努力,那這個命運就一定能改,如果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你就要做命運的奴隸了。
- 08 - 知恥的人,才是活得最從容的人
恥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則聖賢,失之則禽獸耳。此改過之要機也。
譯文:知道恥辱對人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因爲不喪失恥辱之心,這就可稱之爲聖賢之人了,如果喪失掉了恥辱心,那就和禽獸沒什麽兩樣。這就是改過的關鍵點。
感悟:人不知道恥辱了,沒有羞愧心了,這恰恰是世上最爲羞恥的事情,也是人類最大的悲哀。了凡先生用孟子的話做了一個總結,並加以闡發,以此告訴兒子天啓:恥辱心對人來實在太重要了,你不喪失恥辱心,最終能成聖賢,如果一旦喪失了,那就淪爲禽獸了,這是改錯關鍵中的關鍵,要點中的要點,萬萬不能忘記。
- 09 - 不當活死人,活出勇猛心
須發勇心。人不改過,多是因循退縮;吾須奮然振作,不用遲疑,不煩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與抉剔;大者如毒蛇齧指,速與斬除,無絲毫凝滯,此風雷之所以爲益也。
譯文:要發勇猛心。人們不肯改過,多半是因爲因循守舊,不肯向前;我們要鼓舞振作起來,不要遲疑,不要等待。對于小的過惡,要如同肉中有芒刺一般,立刻剔除;對于大的過惡,要想毒蛇咬自己的手指一樣,要快速斬斷,沒有絲毫的停滯,這就是周易中所說的風雷之所以叫益的原因。
感悟:歷史上的很多偉人,有成就的人,他們原只是普通人,但因爲肯于堅持,有著一顆無法撼動的勇猛心,最終成就他們的偉人夢想。曾國藩三十歲的時候還在吸煙,三十歲之後立志戒煙,從此之後便永不再吸,如果沒有勇猛心,面對清末如此動亂的境況,曾國藩憑什麽一枝獨秀?
了凡先生正是看到了這一點兒,了凡知道勇猛心的好處,所以力勸兒子,必須要把勇猛心生發出來,這樣改過才可能成功。
- 10 - 別拿著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聞謗而怒,雖巧心力辯,如春蠶作繭,自取纏綿。
譯文:如果聽到別人毀謗我就大發雷霆,那就如同春蠶吐絲成繭一樣,自己把自己束縛了。
感悟:對于生氣,網絡上給出的解釋是:拿著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爲什麽要拿著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都是因爲遷怒他人。中國有無數的聖賢經典,但從沒有哪一本是教人批評別人的,因爲在中國的文化體系裏面沒有自以爲是和怨天尤人的學問。遇到不順利的事情,反求自身,這是中國的傳統教育,是古人的做法。
對于一個反求自身的人來說,外界的毀謗雖然很多,謠言滿天飛,但都變成了他曆練自己的磨刀石,是成就他的東西,他不但不會生氣,不會抱怨,反而會生出感恩心,因爲正是這種毀謗爲他提供了曆事練心的地方,他又怎麽會生氣呢?
- 11 - 從心改過的人,方是人中丈夫
何謂從心而改?過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動,過安從生?
譯文:什麽叫從心改正過錯呢?過錯雖然千端萬緒,但歸納起來都是一心造作。如果我的內心不妄動,過錯又如何産生呢?
感悟:從心改過,也是最難達到的改過境界。過錯,千差萬別,不同的人,所犯的過錯也不同,但歸根到底,總不出心性二字。一切過錯,都是邪念,即是邪念,則必然從心而起。如果心念不動,邪念就不會起來,過錯也就不會産生了。
從心改過,是改過方法中最根本最直捷最圓滿的方法,是最高的境界,能夠從心改過的人,真稱得上是人中丈夫。
- 12 - 打人不打臉,揭人不揭短
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斂才智,若無若虛;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則令其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見人有微長可取,小善可錄,翻然舍己而從之;且爲豔稱而廣述之。
譯文:不要以自己的長處去掩蓋別人,不要以自己的善事來彰顯他人的不足,不要以自己的才華與技能來困擾他人。收斂自己的才華與智慧,虛懷若谷;看到別人的過失,幫著包容掩蓋。一來,可以讓他自己反省修改過錯,一來可以讓他有所顧忌而不敢放縱。見到他人稍微有些長處可取,善事可標,就要向他們學習,並要要交口稱贊,廣爲他人傳播。
感悟:內斂是一種德行,炫耀是敗德,敗德則損福。從事上講,內斂的人,受人尊敬,讓人覺得有涵養;炫耀容易與人結怨,爲人們所忌。所以,中國有“人不外露”的美德,沒有“炫耀自誇”的學問。看到別人有過失了,有錯誤了,幫著掩蓋起來,給人一次改正錯誤的機會,成全別人,這是功德之事。
而底層邏輯的理論技術就在于幫助和激發人們開發自身蘊藏著的才能。
從事物的本質出發,找到解決問題最直觀、最有效的方法,底層邏輯之所以深入人心,就在于對社會人性底層邏輯的深刻認識,以及它爲根除自身弱點所開出的有效處方。-潘小屋談底層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