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及時遠離低級思維的人
低級思維的人,其實就是有着底層思維的人。
這些人就好像一直蹲在泥坑裡,看見路過的人,都要將他們拖下來。
作家周樂在《正思維心理學》中指出:
「一個人的思維水平越低,身上的影響因子就越顯著。」
一個人,越是思維低級,往往就越喜歡待在黑暗之中顧影自憐,最終懷着惡意,不干正事,總想着害人坑人。
於是,這些人也會因為自己得不到成長,得不到進步,最終陷入死局。
自我設限
底層思維的人,習慣了自我設限。
就像希臘哲學裡有個「洞穴隱喻」:
一直以來都活在洞穴里的人,則會養成一種狹隘的視角,就像井底之蛙一樣,在小小的口徑里理解、看待整個世界。
所以,我們也就會看到,生活里總有一些人一輩子都沒有打開自己的視角,沒有撐開自己的眼界,活在一座固化的意識監獄裡,怎麼也走不出來。
當一個人跟一個意識固化,眼界狹隘的人長期走在一起,自己也會慢慢停止了成長,甚至變得越來越習慣過着一種不帶腦子的生活。
然後,視野越來越狹隘,可偏偏覺得自己過得多么正確,再不濟也是豁達的,活得通透的。
直到哪天外界的壓力排山倒海地向自己襲來,發覺自己毫無招架之力的時候,除了怨天尤人,似乎別無選擇去做出一番抵抗了。
胡思亂想
人,一旦養成了一種胡思亂想的生活習慣,那他離滑向深淵的距離就不遠了。
人,最忌諱的事情之一就是光想不做,喜歡幻想,習慣瞎想,沉緬於臆想。
其實,這種習慣一旦長期發展下去,就會逐步演變成一種災難思維。
然後,不管外界發生什麼事情,也不管跟自己有沒有相關的,自己都會覺得相當憂慮。
與此同時,對於一些風吹草動的小事、小問題,自己都會腦補出一系列的災難片。
如此一來,自己的日子便過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掉進萬劫不復的深淵之中。
可實際上,人固有一死,而生命的歸宿終究還是走向幻滅,走向寂滅。
與其不斷地胡思亂想消耗自己,不如減少內耗,遠離悲觀失望的情緒,拒絕消極和抱怨,然後全心全意地打造更加強大的自己,去邂逅不一樣的人生。
陀思妥耶夫斯基說:
「十個名醫也不足以治癒一個哭泣的人帶給你的傷害。」
所以,減少內耗,別胡思亂想,也千萬別跟那些整日埋怨這個,抱怨那個的人在一起,防止被潛移默化。
目光短淺
大多數的人,都喜歡守着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然後,一旦發現自己被占便宜了,或是自己對別人失望了,覺得自己在哪吃虧了,然後就不遺餘力地利用、算計回去。
沒想到的是,一個人越是斤斤計較什麼,很有可能也無法得到自己想要的,還偏偏會浪費自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真正擁有高級思維的人,早已將自己的寶貴的時間和精力去打磨自己的認知,強化自己的實力,打開自己的格局,創造自己的強大人生。
如此,為自己創造更多的資源,蛻變自己,成就自己。
而那些目光短淺的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苦苦爭取的東西,其實毫無價值,更無衍生價值。
所以,拒絕跟那些底層思維的人產生交集,避免對方在強行拉低自己的認知,縮小自己的視野,消耗自己的能量。
回歸本我,找回初心,打開思路,才能一步步地強化自己,蛻變自己,成就自己,成為自己。-洞見叔聊心靈成長-
*「水中碎月的追求:虛無與美好的交織」*
在這個變幻莫測的世界裡,我們都在追求着屬於自己的完美。有的人追求物質的滿足,有的人追求精神的充實,而有的人則在這兩者之間徘徊。然而,不論我們追求什麼,最終都會發現,一切都是虛的。
就如同捧水中的碎月,那個瞬間,我們似乎可以觸摸到那美麗的畫面,感覺到那迷人的氛圍。然而,當我們想要緊緊抓住它時,它卻如同一面破碎的鏡子,消失在我們的指尖。我們試圖伸手去捧水中的碎月,一次又一次,但結果始終如一。
然而,即使如此,即使知道一切都是虛的,我們依然會選擇去追求,去嘗試。因為我們深知,只有通過不斷的追求和嘗試,才能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也許這就是人生的意義所在,不斷地尋找、嘗試和追求,即使明知道最後會是一場空。
畢竟,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相對的。虛的並不意味着不好,實的也並不一定就更好。有時候,我們需要的並不是一個結果,而是一個過程。就如同捧水中的碎月,也許我們追求的並不是那一個月亮,而是那一份美麗、一份感動、一份記憶。
所以,我們願意再次伸手去捧水中的碎月。即使明知道結果會是一場空,我們也會毫不猶豫地去做。因為這樣做能讓我們找到人生的意義,找到生命的美好。一切都是虛的,但沒關係,因為我們需要的並不是結果,而是那個追求的過程。-咽稻腔毆聊人生-
*生活無常,你要正常(境界)*
佛說無常經中云:「大海深無底,亦復皆枯竭,大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
人活在世,其實誰都不可能一直過上一種花常好,月常圓的生活。
不過就是,人在看穿世間真相,看透人生本質之後,照樣熱愛生活。
於是,面對生活的無常和沉浮,內心始終包容,寬心,欣慰。
正如木心所說:「不知原諒什麼,誠覺世事盡可原諒。」
如此,即便餘生仍舊如同沉浮於孤海上的扁舟,時常亦抵不過命運巨浪的沖刷拍打。
但是,正常的心態,強大的內心卻足以讓我們重新熱愛着這個世界,也照舊能讓自己的生活回歸正常,回歸希望,回到最初的美好。
人性無常
聽過一句話:「這世上最難猜的是人心,最難看的也是人心。」
人性的無常,使得人心變得克制,變得保守,以至於眾多人越來越活得相當保守,甚至是如履薄冰。
但人性如此,我們只能慎獨對待一切,讓自己儘量少犯錯,少走彎路,從而也就儘可能保障自己在更為正確的道路上取得更好的成績。
其實,人性無常也善變,以至於在眾多時刻,我們明明想要敞開心扉來對待一切,可接二連三的失望,或是被算計,遭受背叛的打擊,也就讓我們慢慢變得克制、理性起來。
說到底,這就是成長的代價,看穿了人性的複雜,也看懂了人心的多變,如此越來越喜歡向內探索自己。
哪怕這樣的過程孤獨,甚至痛苦,但儼然這是成長為強大之人的必經之路。
加繆在《局外人》中寫道:「人終其一生都是孤獨的,不論他與多少人來往。」
面對人心的浮躁、腹黑,以及人性的無常多變,我們不如將自身的時間和精力節省下來,沉下心來好好地打磨自己,改變自己。
如此,我們才能逐步地「忘記」那些無常的人性,遠離那些爛人爛事,然後避免被一些無用的事,無能的人所消耗。
忘一些不相關的事,丟一些不相關的人,才能在一種鬆弛的狀態下,好好地品味真實的人生。
季羨林說:「如果不能「忘」,或者沒有「忘」這個本能,那麼痛苦就會時時刻刻都新鮮生動,時時刻刻像一開始那樣殘酷地折磨着你。」
面對無常的人性,保持心態上的正常,做一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達人士,餘生便能減少內耗,找到自己,找到人生出口,尋覓不一樣的人生。
世事無常
人性的無常,在於世事的無常。
而世事的無常,在於世態無常。
面對紛紛擾擾的人世間,面對爾虞我詐的人性,我們唯有回歸內心,學會斷舍離,懂得守住自己的初衷,最終才能找到出路。
《時光錄》中說:「相逢都是猝不及防,其實別離也是一樣。」
正所謂: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在這個世界上,一切的分分合合,離別和重聚,得與失,成與敗,其實都只是偶然的。
唯有在自己經受住了眾多的生死離別之後,整個人才會開始走向成熟,心智變得明理。
人越是在遭遇無常的世事之後,內心就越渴望安定,希望過着一種沉穩而踏實的人生。
周國平說:「在這世界上,苦難和死亡是尋常事,人人必須接受屬於自己的那一份。」
所以,生活里遭受苦難也好,經受死亡也罷,只有先學會勇敢地面對,從容地應付。
如此,我們才能帶走一種豁達的心境,帶上一份平和的心態去面對人生里的起起伏伏。
反之,一個人若總是焦慮,總是在患得患失,就容易失去更多,也會過得更加痛苦。
泰戈爾曾說:「飛鳥一旦繫上了黃金的羽翼,就飛不高了。」
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保持着一種淡淡的、隨性的狀態來面對當下,欲望可以有,但不能過度,想法可以有,但不能太多。
如此,靜以修心,面對無常的人世間,我們縱使會在某些時刻感到無能為力,甚至是無可奈何。
但是,內心從容,境界高級時,自然可以看淡一切,活出從容。
就像弘一法師曾說的那樣:「繁花三千,看淡即是浮雲,煩惱無數,想開就是晴天。」
心態正常
人這輩子,心態一旦正常,其它一切也都會回歸正常。
在《病隙碎筆》中,史鐵生曾寫過一段令人感慨的話:「我四肢健全時,常抱怨周圍環境糟糕;癱瘓後,懷念當初可以行走奔跑的日子;
幾年後長了褥瘡,又懷念起前兩年安穩坐在輪椅上的時光;
後來得了尿毒症,又開始懷念當初長褥瘡的時候;
又過了一些年,要透析,清醒的時間很少,便又開始懷念起剛得尿毒症的時候。」
其實,人活着,就怕自己跟自己內耗,就煩自己跟自己較勁。
如果心態足夠的從容豁達,也能活得越來越釋懷之後,自然對接下來的人世間就會越來越有盼頭。
如此,用一種過來人的心態來隨性地看待一切,不辜負自己,也不消費了時光。
很喜歡楊絳的一段話:「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願我們總能在無常的生活里,過上一種正常的人生,真正隨心所欲地享受生活,善待一切,活好這一生。-葉文稿的文字世界觀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