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焦慮的本質:做得太少,想得太多
相信不少人都有過這種體驗:剛列好今日的工作計劃,被叫去開了一天會;剛打算要去圖書館學習,到了發現沒位置;剛想好假期旅遊點,接到通知要加班。
顯然,計劃趕不上變化,這並不是俗語,而是一種伴隨狀態。
每當你開始用穩定的現狀規劃未來時,現狀就會發生改變,令人產生計劃焦慮。
樊老師曾說:不要太相信一步一步的規劃,因為人的眼光能夠看到的地方是局限的,所以你規劃出來的人生一定是錯的。
01.這個世界本就不確定,與其因計劃被打亂而深陷焦慮,不如停止計劃,直面人生。
知乎上有人提問:「二十歲了,是否要給未來十年做人生計劃?」
底下的高贊回答:「所有的人生計劃,都源於我們現有的認知。」
無論現在的計劃有多完美,十年後,你一定會發現你完全沒有按照這個計劃走。
上大學前,覺得哪個專業熱門,就選擇哪個專業,結果畢業後進入了完全不同的行業;
找工作時,認為哪家公司穩定,就去哪家公司,結果乾了一年就跳槽了;
買房子時,以為房價肯定還會漲,就趕緊買入,結果倒虧了好幾萬。
在那時看來,覺得這是讓自己走向人生巔峰的方式。
可實際上,站在山腳下的我們,是無法想象山腰的風景;站在山腰上,無法想象山頂的風景。
現在制定的人生計劃,可能到未來早已不適用。
美國偵探小說家雷蒙德·錢德勒,他漂泊起伏的一生就說明了:在多變的人生面前,計劃是多麼無力。
45歲前,錢德勒一路摸爬滾打,在英國時被家人安排做公務員,後辭職前往洛杉磯。
他做過許多工作,又參加一戰,先後成為加拿大陸軍與英國皇家空軍。
戰爭結束後,聰明的他認為石油業在未來會成為最有潛力的行業,便選擇進入一家石油公司,成為記賬員。
後來,他慢慢在石油行業里站穩腳跟,前後接手管理三家公司,在當時也算是一位成功人士。
可隨着商界的墮落,種種罪惡的顯現,讓一直看重騎士精神和道德感的他感到十分痛苦,最終因酗酒曠工被迫公司開除。
被開除後,全家徹底失去了收入來源,他被迫轉型,開始嘗試寫作。
寫作8年,他的《長眠不醒》出版,名聲大振,成為紅極一時的偵探小說作家,並且進入美國好萊塢,合作編劇了許多有影響力的電影。
或許,他原本的人生計劃里,是在石油行業大展宏圖。
但最後讓他聲名遠播的,卻是因寫偵探小說,而成為家喻戶曉的作家。
正如有句話所說:「人生是不能被設計和預想的,因為,你真的不知道第二天會發生什麼。」
深以為然。
二十年前,你不會知道現在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十年前,你不會知道現在的自己會從事什麼行業。
世界瞬息萬變,我們無法判斷,未來的社會、世界會發展成什麼樣子,更無法預知未來。
我們能做的,就是不執着於計劃人生,只把握好當下,做好眼前的每件小事。
02.活好現在,才能不負將來。
相信不少人都聽過經濟學中沉沒成本的概念。
它是指當你為一件事投入過多時,就會因為已經投入的一切而難以放手。
這一概念,對制定計劃者來說,也是如此。
朋友小劉早早就計劃好,每周看一本書。
堅持了一個多月,計劃都執行得還算可以。
可最近因為工作太忙,沒來得及找書,就只能草草翻出一本來看。
看了20分鐘,發現根本看不進去,但想着要在計劃本上打個勾,如果不看的話,計劃就斷了。
她硬着頭皮,花了兩小時,終於看完了。
事後還跟我吐槽:這本書千萬別看,要不是為了完成計劃,我早就關了。
顯然,有不少人以為是在執行計劃,實則是被計劃所困。
尤其在你投入越多時,就越不敢輕易改變自己的決定,不敢涉足未經計劃的生活方式,最終只能在原定的計劃之中打轉。
正如詩人泰戈爾所寫的詩句一樣:「如果你為失去太陽而流淚,那麼你也將失去群星。」
放棄的藝術一書的作者佩格·斯特里普,是個敢於打破計劃、不被束縛的強大女性。
她從小按照既定的計劃做事,認真學習,從不調皮搗蛋,一直是鄰居口中那個「別人家的孩子」,不僅順利讀完大學,還考上博士。
但隨着年齡增長,她發現自己並不喜歡這樣的生活。
反覆調整研究方向、爭取論文發表周期、大量的實驗與演講,讓她覺得自己每天都在被這些計劃壓得喘不過氣。
可面對已有的成就又難以捨棄,這兩難的選擇,時常令她陷入焦慮之中。
經過長期的自我掙扎後,在30歲這年,她選擇捨棄一切,離開學術界,做自由作家。
這一決定,讓她的學校、家庭都非常難以理解,並無法接受。
可對她來說,看似是捨棄了一切,實則是收穫了更豐富的人生。
在之後的時間裡,她出版了《放棄的藝術》一書,暢銷全球,成為新晉的暢銷書作者。
但很多人,缺少了這份放棄的勇氣。
早就計劃去熱門景點旅遊,到了發現人多景差,卻還是會逛完全程;
去了收藏很久的網紅店打卡,吃了發現味道很一般,可還是湊合着吃完;
計劃學一門樂器,學了才發現自己對音樂感知能力極差,但又不想讓計劃擱淺,於是陷入糾結焦慮...
作家林語堂曾說:「明智的放棄,勝過盲目的執着。」
人幾乎無時無刻不在做計劃、執行計劃,但要記住,計劃只是前進路上的指導而已。
比如看書,不一定要每天50頁,可以只看5頁;
比如運動,不一定要一周四次,可以兩次就夠;
比如學習,不一定要每次1小時,可以半小時結束。
不管做什麼事情,都不應該讓計劃困住自己。
只有不被計劃束縛,懂得靈活調整,才是讓自己不斷提升的方法。
03.凡事先做起來,就解決了80%的煩惱
曾看到一位副業做得非常成功的博主說:「我的第一條視頻,就是某天突然想到,然後就去拍了。一開始當然也存在很多困惑,視頻內容也有很多不足。
但正是『開始』的這個行為,讓我有了繼續下去的動力。 」
深以為然。
人生沒有十全十美的時刻,很多人能夠成功,大都是因為他們敢於開始。
1. 放下大計劃,設立小目標
微習慣一書中的目標制定的方式讓人受益匪淺。
先制定一個微小到不可能放棄的目標,然後再去行動。
看書很難,那就先看一頁;
減肥很難,那就先做一個俯臥撐;
3000字很難,那就每天寫50個字。
相比設定一長串的大計劃,陷入難以完成的焦慮,給自己設置一個小目標,讓自己敢於開始,願意做一點事的影響力會更大。
每一次完成後的愉悅感,會更容易驅動我們前行。
2. 自我反饋,構建前進動力
很多人被計劃所困,大多是因為接收不到反饋,然後越做越迷茫,甚至陷入焦慮。
而懂得自我反饋的人,會在前進的某些節點上,告訴自己這件事做得怎麼樣。
在看電影後寫個影評,分享到網上,接收網友反饋;
在減肥時記錄體重數據,給自己信心。
計劃不只是完成,還需要在不斷記錄中,給自己反饋,看到自己的變化。
久而久之,你會發現,就算拋下計劃,依然能持續向前。
3. 別想太多,先「活在當下」
我們時常覺得,凡事多想,多做計劃,是在為自己的人生明確方向。
事實上,這只會製造出更多的焦慮。
因為即便制定了看似長期、完美的計劃,也會在過程中出現諸多變數,導致被影響、打亂。
而要緩解這種計劃帶來的焦慮,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以「活在當下」為準則。
努力過好現在的每一天,將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到極致,不斷精進。
唯有當下的全力以赴,才能讓未來豁然開朗。
04.寫在最後---很喜歡這樣一句話:「當你勇於面對不確定性,那就是擁有了一種精彩生活的能力。」
在充滿不確定的世界裡,試圖操控生活,只會讓自己焦慮。
要知道,人生不管怎麼活,都是會後悔的。
不如隨心所欲一些,學會與不確定性共舞,凡事別想太多,先做了再說。-九點半情感聊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