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發現,太陽系在一個泡泡的中心,直徑達到了1000光年
一般人都會認為太陽系的上級天體系統是銀河系,但天文學家最近發現在太陽系和銀河系之間,還存在着一種泡沫狀結構。
具體而言
銀河系內的氣體和恆星分布並不是均勻的,而是受到了引力和氣體的密度的影響,自發形成了一團團泡沫狀結構,我們的太陽就位於一個被稱為本地泡的結構中,被塵埃和冷氣體雲包裹在正中心,而整個本地泡的直徑達到了1000光年。
也就是說太陽附近的幾十顆恆星,也同樣位於這個泡泡中,更令人奇怪的是這個泡泡還在以每秒6公里的速度擴張,且銀河系中的其他泡泡也有這個跡象。
然而它們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目前有理論認為這些泡狀結構起源於超新星爆發,具體到太陽所在的本地泡來看,它的年齡只有1400萬年左右,而太陽的年齡高達46億年,所以本地泡其實是一個新生事物,很有可能是1400萬年前一顆大質量恆星超新星爆發後,引爆了其他的超新星,這些超新星共同的擴張最終形成了這個泡狀結構。
保守估計,形成直徑1000光年的本地泡所需要的恆星總質量,至少是太陽質量的140倍,它們會在超新星爆發的作用下首先形成星雲,然後快速擴張成分子雲以及不規則的泡狀結構,看到這裡可能有人要擔心了,萬一泡泡內還有一顆沒爆發的超新星的話,太陽系豈不是危險了?
這個擔憂大可不必,因為我們的太陽一直在以每秒220千米的速度繞銀河系中心公轉,它是在500萬年前才進入本地泡的,天文學家估計再有500萬年,太陽就能脫離本地泡的包裹,進入真正的銀河系星際空間。
天文學界還認為,由於銀河系內平均每50年就會發生一次超新星爆發,所以整個銀河系內一定存在大量泡狀結構,如果再考慮到它們都還在擴張的話,也許未來有一天銀河系內所有泡泡都會連成一體。
不過我們是肯定看不見那一天的
因為天文學家發現太陽的亮度正在每一億年增強1%,這樣一來不等到50億年後太陽化身紅巨星,地球的海洋就會被蒸發,人類文明也將因為高溫而轉移到地下生活,而等到50億年以後的紅巨星時代,地球甚至將直接在太陽內部運行。
事實上在紅巨星時代的太陽系,恆星最邊緣能到達火星軌道附近,而水星金星地球和月亮,都將在太陽內部運行,並在此過程中不斷降低自身的公轉速度,最終墜入紅巨星的無邊火海。
對於現階段的人類文明而言,我們最應該做的就是加大太空探索和開發的力度,正如馬斯克所說要讓人類成為多行星物種一樣,只有這樣在地球不適合居住後,我們才能前往太陽系的其他星球,比如木星和土星的數百顆衛星上。
總體來看
太陽系和銀河系之間的本地泡結構,作為一個新發現,它預示着人類對太陽系和銀河系的了解都還很有限,也許未來我們能在太陽系內發現新的東西也說不定。-宇宙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