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數字化員工,正在占領廠區

2023072315:09



勞動力規模逐年降低、勞動生產率增速被平均工資增速超越——中國企業正在面臨用工難題。為了應對這一困境,唯一的解決方案就是全面轉向「第四種用工模式」——「數字化勞動力」,它可以全力激活人效潛能,並助力企業行穩致遠。

智能中央立庫中的1號工廠、2號工廠、3號工廠,原材料庫、半成品庫、產成品庫,箱體智能工廠、齒輪智能工廠、電機智能工廠、裝配智能工廠⋯⋯50000多種物料的運輸和存儲配送,正在夜以繼日自動運轉。

而在物流的運轉過程中,諸如50Kg堆垛機、1.2T堆垛機、2.4T堆垛機、20000個料箱貨位、20000個托盤貨位和AGV、RGV、升降機等智能物流設備充當了「勞動力」。

而驅動「勞動力」的則是隱藏在廠區設備中的那些變頻一體減速電機、分布式與櫃裝式變頻器、控制器、伺服電機、伺服驅動器、傳感器、物聯網等智能器及後台數字化智能控制全系統。

以上的智能生產場景,發生在一家位於浙江的傑牌智能傳動(以下簡稱傑牌)的未來工廠內。公開信息,這家公司由陳德木創始於1988年,在其35年的帶領下,公司已經成長為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浙江省「隱形冠軍」企業、浙江省「未來工廠」企業。

陳德木表示,公司的使命是「堅持100年做好一台減速機」,願景是「匠心打造齒輪行業百年企業」。

為了使命和願景,陳德木的最新表述是:「基於已經打造出了現代版的傑牌,適當時候可以交給下一代管理者。」

傑牌的的下一代管理者會比陳德木幸運——他們的注意力將更聚焦在產品、市場、品牌,而無需將精力過多耗費在「勞動力管理」,因為公司已經提前跨入了「數字勞動力時代」。

中國勞動力的宏觀性現實問題,必須引起企業的重視。

以2016年至2021年為時間維度,16-59歲的中國勞動力規模從9.07億降至8.8億,平均年齡為38.8歲,與此同時,勞動生產率增速在2018年首次被平均工資增速超越。基於現實,企業主與其埋怨形勢,不如思考勞動力用工模式的轉型①。

*「數字化員工」,第四種用工模式

要維繫較高的勞動生產率,並希望它一直不變,並不現實,與此同時,平均工資的增長,除了大勢所趨之外,還存在勞動力供給意願的減弱。

相比勞動生產率(產量/投入的人力所消耗的時間),要更精準評估製造企業的生產效能,設備生產時間是一個更重要的指標。

所謂設備生產時間,即從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進入直接生產階段開始,一直到生產出產品為止的時間。它包括勞動時間、勞動力發生作用的時間、生產資料的儲備時間及停工時間等。

相對而言,設備生產時間比勞動生產率指標更反映出製造業企業的生產效能。

以傑牌為例,援引杭州經信的了解,智能化生產之後,傑牌如今的設備生產時間比之前縮短了168倍。其中的勞動力(自然領導力)投入比過去降低了10倍。

以傑牌的勞動生產率或設備生產時間的能力進行對標,國內很多企業表現並不如意。

另一個問題是,平均工資增速超過平均工資增速,帶給企業的難題——而這算是真問題嗎?

工資為什麼會增長?因素很多,但本質上是勞動力供給和雇主需求之間的邏輯關系所引起的。當勞動力供給減弱,工資就會相應增長。但是,其中涉及到一個「收入效應」的概念。

當工資增加,意味着收入增加,這就使得你會想購買更多的商品、服務,此外還想有更多的閒暇時間,於是利用各種機會或理由減少勞動付出,這就是「收入效應」引發的勞動供給反向下降的現實(圖1)。


那麼,如何應對現實呢?

請注意,傑牌的用工模式——這種被稱為「第四種用工模式」在麥肯錫數字化勞動力白皮書③中,叫做「數字化勞動力」,它可以全力激活人效潛能,並助力企業行穩致遠。

麥肯錫提出,「數字化勞動力」為企業優化勞動力資源配置這一課題提供了新思路:「與全職員工、外包員工,以及兼職員工這三大傳統勞動力用工形式不同,『數字化勞動力』主要依託新型技術來完成企業對前端用戶及內部員工的服務優化,以及中後台運營協同作業等任務。傳統勞動力與數字化勞動力相結合,可為企業建立『智能員工隊伍』,通過科技賦能傳統勞動力提高生產效率,降低運營成本,並優化員工工作體驗。通過數字能力培養及生產工具升級,數字化勞動力可為未來工作模式及環境帶來重大革新。」

*「數字化員工」成本與新管理探索

在中國專精特新企業中,很大一部分屬於製造業類型。只要是製造業,除了資本密集特點之外,就是勞動力密集,但他們中的多數,現在已從早期的製造變為了智造。最大的特點就是,在生產過程中,依靠的是「數字化勞動力」,而不是自然勞動力。

使用「數字化勞動力」的好處是:1、精準提升勞動生產率;2、降低用工成本。

關於使用「數字化勞動力」如何節約用工成本,麥肯錫做過數據統計。截止2021年,使用「數字化勞動力」的企業每年人工成本降低81%(圖2)。



作為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製造業中「苦累活」的現象十分普遍,且安全隱患問題始終令人困擾。面對這一局面,「數字化勞動力」成了製造業企業的極佳之選。目前,企業正在深度探索如何規範生產流程,降低員工待工時間,並減少工作時間損耗,以實現數字化勞動力與傳統勞動力的有機結合。

工業機器人能夠降低人工成本,提高效率,保證生產質量的穩定,並降低高空作業帶來的安全風險。通過總結製造行業的優秀實踐,工業機器人已在各行各業得到了大規模應用。當然,企業也需關注流程性及質量相關問題,提高生產流程的標準化程度。

製造行業涉及的流程工序多樣且複雜,且柔性生產也對生產流程的執行提出了更高要求。對製造業企業而言,各類硬件機器人,以及軟件服務等數字化勞動力,都是傳統勞動力的有力補充。二者的有機結合可以幫助製造業企業最大限度地優化生產力,系統性地增加人與機器協作的生產效率,並解放傳統勞動力的雙手,避免過多的成本浪費及效率流失,真正實現「用人於刀刃上」。

①③《「數字化勞動力」——全力激活人效潛能,助力企業行穩致遠》麥肯錫;2022.09

② 保羅·薩繆爾森(Paul A. Samuelson,1915年5月15日—2009年12月13日).197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薩繆爾森是凱恩斯主義在美國的主要代表人物。

本文僅作為知識分享, 並不構成提供或賴以作為投資、會計、法律或稅務建議。 任何據此做出投資決策,風險自擔。-(記者:左秦/來源:經理人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