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以色列:"奇蹟之國"是如何煉成的?

2023071713:01



以色列對我們來說是謎一樣的國家,貧瘠而狹小的土地,周圍國家又對其虎視眈眈。

可這個只有936萬人口的國家,卻創造了無數科技和經濟上的奇蹟。

以色列人口僅占全球總人口的0.2%,但擁有13位諾貝爾獎得主,其中10位還是在過去20年內誕生的。而分布在全球的以色列人總共獲得162枚諾貝爾獎,約占諾貝爾獎總數的20%。

在以色列,科技產業對GDP的貢獻率高達90%,每1萬名從業人員中就有140位科技人員或工程師。

靠着高新科技,無論芯片技術、生物技術,還是國防和智能化等前沿技術,以色列均走在了世界前列,經濟總量也居世界前列。

2022年,以色列GDP折合5241.12億美元,同比增長7.3%,三年平均增長9.2%,人均GDP 54878美元,同比增長5.2%。

事實上,上帝並沒有賜予以色列這個國家很多土地、豐富的資源和友好的周邊環境。

可究竟是什麼樣的因素讓以色列如此特別,使其在中東地區傲視群雄,一枝獨秀呢?

災難深重的「應許之地」

說起以色列,就不能不提到這個國家複雜的歷史。

因為不了解這些歷史,就根本無法理解以色列的猶太人與這個世界的恩怨情仇,以及「把詛咒變成祝福」的發展奇蹟。

聖經中有一個「把詛咒變成祝福」的概念,可以理解為:凡事不要抱怨,要坦然接受這一切。

如果知道以色列的歷史,或許就對這句話理解更為深刻。

我們都知道,現代以色列建國歷史極短,是在1948年才建的國,國家歷史並不長。

但猶太民族的歷史十分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

猶太人原本是兩河流域的希伯來人的後裔,後來遷徙到迦南地區(今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地區),以祖先雅各的別名稱呼自己為以色列人,以色列因此得名。

公元前1050年,以色列建立了以色列聯合王國,這是歷史上第一個猶太人國家。

公元前931年,第三代王所羅門去世後,王國分裂為南北兩個國家,北方稱以色列王國,南方稱猶太王國。

公元前722年,北方的以色列王國被興起於兩河流域的亞述帝國滅亡,南方的猶太王國因為易守難攻,直至公元前586年才被新巴比倫王國滅亡。

隨後,以色列的霉運就沒停止過,先是公元前539年波斯帝國入侵,到公元前332年又被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征服。

以色列如此悲催的命運,原因其實很簡單。

所羅門王時期,以色列從迦南土著手中搶奪了一座名叫耶布斯的軍事要塞,將首都遷於此地,改名為耶路撒冷,寓意為「和平之城」。

從此,耶路撒冷便成了猶太人的政治、經濟和宗教文化中心,此後又成為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聖地,被譽為三教聖城。

但麻煩就麻煩在,由於耶路撒冷地處西亞、北非和東地中海沿岸的交通樞紐,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這也註定了這座城市始終不能成為真正的「和平之城」。

公元前63年,強大的羅馬帝國攻占耶路撒冷,在此培植希律王為代理王,肆意欺壓猶太人。

三年後,實在忍受不住的猶太人爆發了反抗羅馬帝國的統治起義。雖然起義持續了近10年,但依然被羅馬軍隊鎮壓,導致無數起義者被殺,7萬猶太人被賣為奴隸,史稱「第一次猶太戰爭」。

公元132年,猶太人再次起義,這是第二次猶太戰爭。經過四年多的殘酷鎮壓,羅馬軍隊屠殺了60萬猶太人,耶路撒冷也被徹底摧毀,成為了廢墟。

在此期間,大批猶太人逃離,分散於世界各地。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部分猶太人經過波斯,先後來到中國定居,其中以開封猶太人最為著名。但時至今日,這些中國猶太人面貌已經完全被同化,除了部分習俗,幾乎與周圍漢族人毫無區別。

公元638年,強盛起來的阿拉伯帝國又從東羅馬帝國手中奪取以色列,並在當地大量移民阿拉伯人,為日後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埋下了爭端的種子。

1258年,蒙古帝國西征,將整個阿拉伯帝國打個落花流水,讓其自顧不暇。埃及的馬穆魯克王朝乘機搶占了以色列,成為這片區域的新主人。

兩百多年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又擊敗了埃及,將以色列變成了它的一個省。

隨後很長一段時間,「以色列」這個名字就只存在於歷史中,令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無比悲傷。

18世紀,世界各地的猶太人聯合起來,開展猶太復國運動,號召所有猶太人重新回歸以色列。

二戰時期,隨着大批從歐洲逃離的猶太人返回,今天的以色列國土上已經生活了幾十萬猶太人,與居住在此的阿拉伯人不斷爆發土地爭奪戰。

1947年,猶太人和阿拉伯人衝突升級,在美、英等國的建議下,聯合國同意將該地區分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兩個國家,也就此挑起了兩個民族更為殘酷的戰爭。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正式宣布成立。

以色列國成立的第二天凌晨,阿拉伯國家聯盟(七個成員國)共集結軍隊四萬多人,向以色列發起進攻,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

經歷了連續五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不僅活了下來,還越活越猛,越戰地盤越大,令周圍阿拉伯國家無可奈何。

水資源利用和保護

這個好不容易才爭奪回來的土地,其實面積並不大,而且自然資源也不豐富,還得時刻面對不友好的周邊環境。

不過,以色列建國後,面臨的最大挑戰遠不止強敵環伺,還有嚴重缺水問題。

無論是從降雨量還是水資源分布來看,以色列都屬於極端缺水的國家。

從氣候條件來看,以色列北部屬於濕潤的地中海氣候,南部則是乾旱的溫帶沙漠氣候,降雨量是從北至南依次遞減。

以色列的年均降水量約200毫米,年蒸發量卻高達2500毫米。由於水資源極度缺乏,以色列的人均水資源270立方米,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

而且由於大部分的降水時間都集中在冬季的三個月內,過於集中的降水讓地表水的儲存變得極為困難,極大減少了水庫和水利設施的水資源利用率。

很顯然,以色列人想活下去,就必須解決水資源匱乏的問題。

以色列境內的淡水主要分為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包括以色列境內的湖泊與河流,而地下水則是地表之下的儲水層。

雖然境內擁有面積170平方公里的太巴列湖以及部分湖泊,但這點水資源根本無法養活數百萬的人口。

而且這些水資源還分布在北方,南方地區的以色列人就只能靠開採地下水來獲取資源。

上帝也總算眷顧以色列,以色列的地下水資源還算豐富,靠着開採地下水,以色列度過了最為艱難的時期。

但以色列人很清楚,地下水資源並非取之不盡,常年乾旱少雨加上長時間的無節制開採,必然會使地下水徹底枯竭。

因此從1953年開始,以色列人幾乎是一邊背着槍,一邊拿起工具開始了本國的「北水南調」工程,主要就是將北部加利利海淡水湖的水資源調配到中南部地區。

這項工程花了11年時間,直到1964年才徹底竣工,使得以色列每年能向中南部地區輸送5億立方米的淡水資源,極大緩解了當地缺水問題。

最值得一提的是,以色列的海水淡化工程。從20世紀50年代,以色列就開始研究海水淡化技術,並建立了世界第一座商業海水淡化廠。

如今,以色列擁有多座海水淡化廠,可以滿足全國50%以上的淡水需求。

開源之外,還要節流,以色列也是世界上最早採用滴灌技術的國家之一。通過滴灌技術可以將水精確地輸送到植物的根部,減少水的流失和蒸發,從而節省了大量的水資源。

不僅如此,以色列還建立了一整套污水收集再利用體系,將淨化後的水源再循環利用到灌溉和工業生產等領域,不僅避免寶貴的淡水資源浪費,也同時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

甚至,以色列還為本國的水資源專門制定了相關法律《水法》,規定以色列的一切水資源都歸屬國家,以色列政府有權對全國各地的水資源進行統一調配。

靠着「開源」和「節流」雙重措施並行,以色列才能在乾旱貧瘠的土地上,創造出一個個農業奇蹟,最終養活了數百萬猶太人。

以色列的「人民公社」

上世紀初,美國小說家馬克·吐溫曾來到以色列,留下了「荒涼、貧瘠和沒有希望」的評語。

確實,那時水資源匱乏,到處是沙土的以色列一片荒蕪,別說水果蔬菜,連像樣的植物都很少。

那時的以色列根本不像他們祖先與上帝約定的「應許之地」那般,是一處「流着奶和蜜的土地」。

但是,今天的以色列早已是處處綠意盎然,隨處可見農田和果樹的世外桃源。

以色列不僅實現了糧食與蔬果的自給自足,而且還將大量農產品出口到全世界各地,同時還是僅次於荷蘭的第二大花卉供應國。

同時,以色列奶牛平均產奶量為世界第一,每頭牛每年產奶平均10噸以上,人均每年消費500克以上的蜂蜜,真正實現了《聖經》中的描述。

同時,以色列還向世界上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輸出種子、農用物資設備和農業生產技術,農業科技更是為本國帶來了豐厚的收入。

比如生物工程培育的花卉新品種年出口額就超2億多美元;以色列特有的霍夫丁奶牛種牛,每年出口冷凍受精卵便可輕鬆收入15萬美元,就連「奶牛之國」的荷蘭還要向其進口。

如今,農業已經與軍火工業、鑽石加工業並列,成為以色列國民經濟與對外貿易的三大支柱產業,每年的農業產值超過50億美元,其中對外出口超過20億美元。

最重要的是,占以色列人口不到3%的農業從業人員足以供給全國90%以上的食物,換言之,以色列1個農民就可以養活400人。

這樣的奇蹟究竟是如何發生的?

首先是被稱為以色列「人民公社」的基布茲和莫沙夫兩大農民組織發揮了奇效。

基布茲是公有制農莊,莫沙夫類似我國的農業合作社,這兩類組織人口只占總人口的3%,但總計生產了超過一半的農產品。

基布茲是以色列人為了生存,在郊野組建集體的農業社區,最初就是一種抱團取暖的自治社區。

從上世紀初開始到建國,以色列境內擁有三百多個基布茲社區,戰時全員扛槍打仗,閒時集體勞作。

基布茲內部實行集體所有制,一切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歸集體所有。所有成員地位平等,共同參與勞動和管理決策。除了生活物資按需分配,其餘一切工資待遇全部平等分配。

通過集體所有制,基布茲實現了規模化和集體分工協作,大大提高了傳統農業的勞動生產效率。

基布茲不僅在農業和經濟領域作出了貢獻,對以色列政治和軍事的影響也十分深遠。以色列建國以來有4位總理在基布茲生活過,近1/3的政府部長出自基布茲。

與基布茲同樣齊名的還有以色列另一大農民組織——莫沙夫。

莫沙夫和基布茲理念相似,但更強調共同勞動,是一種由單個獨立農莊所組成的合作制農業社區。

事實上,莫沙夫更像一個傳統的猶太人社區,也更像我們計劃經濟時代的「大院」,有自己獨立的學校、醫院以及各種服務機構。

莫沙夫有專門的勞動委員會,以家庭為單位分配勞動任務,但成員的經濟、保健、教育和文化等保障由集體負責。

莫沙夫的農莊歸個人所有,但也是採取公平分配原則,每個莫沙夫居民在劃定的土地上耕作,自給自足。

雖說莫沙夫社員在自己土地上種什麼由自己決定,但依然要服從勞動委員會以及全國性生產計劃,社員必須遵守。

正是通過基布茲和莫沙夫這兩大農民組織模式,以色列實現了世界一流的農業生產效率。其勞動生產率是日本的3倍、中國的12倍,耕地生產率則是美國的近5倍。

農業興旺靠的是科技力量

不過,說起以色列的農業奇蹟,僅靠人力是不夠的。

用以色列前總統佩雷斯的話來說,「真正的農業5%靠耕種,95%靠科學。」

以色列高效的農業除了依靠公有制性質的農民組織模式,更關鍵的是農業科技的運用。

要知道,以色列的可耕地極少,僅為0.4萬平方公里,相當於1/4個北京市的面積,卻養活了近900萬的人口。

在全世界範圍,以色列的農產品都算高產:西紅柿最高年產500噸/公頃,柑橘最高年產80噸/公頃,溫室大棚里盛放的玫瑰每季度可生產300萬枝……

這些農產品高產的背後離不開以色列多家科技公司的輔助。

為實現糧食和農副產品自給自足,自以色列建國後,便開始在定居點進行各種農業現代化的嘗試。

到上世紀60年代,以色列已經完全實現糧食自給自足,並開始進行高科技農業的探索之路。

這期間,以色列先是進行農業產業現代化的升級,隨後便開始從傳統糧食生產轉型到經濟作物,向附加值更高的花卉、畜牧業、蔬菜、水果等領域進軍,逐漸建成了以農業高科技為支撐的工廠化和現代化農業管理體系,生產效率大幅提高。

到上世紀80年代,以色列農業科技應用已超過90%,相關的噴灌和滴灌技術、無土栽培技術、光熱網膜技術不僅提升了本國農業生產效率,同時還成為出口創匯的支柱力量。

在這些高科技的農業科技公司中,有水資源保護領域的耐特菲姆公司(Netafim),現在是全球滴灌領域的領導者,可以精準將農業用水控制到毫升地步。

此外,以色列化工集團(ICL)是世界著名的鉀鹽供應商;夫沃施公司(KFOFS)最早提出「節水灌溉、功能肥高效、農業科技和工廠化現代管理」的概念,被譽為「功能肥之父」;海法公司(Haifa)是最著名的創新型化工企業之一;海澤拉公司(Hazera)是世界領先的西紅柿種子公司;全球最大的非專利農藥企業以色列安道麥公司(ADAMA)。

值得一提的是,安道麥公司(ADAMA)在2011年被中國中化集團收購,成為了我國農業科技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色列化工集團(ICL)也十分有代表性,作為全球最大的鉀肥生產商之一,擁有年產量300萬噸的產能,其中以磷酸鹽為基礎的多種產品出口到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國家,作為化肥原料。

ICL製作鉀肥主要依靠的是以色列境內的「死海」,通過太陽能技術,從海水中提取氯化鈉、氯化鈣以及氯化鉀等礦物質進行再加工。

這些礦物質中最有價值的就是鉀肥,每千克海水能提取約12.7克鉀肥。相比傳統礦石開採提煉的鉀肥,ICL鉀肥純度更高、品質也更好。

由於現在「死海」水位年年下降,如果不做相關處理的話,死海就會面臨枯竭的危險。因此,「靠海吃海」的ICL採用先進的太陽能和化工技術提取海水後,通過技術處理,將海水重新排回「死海」,確保海水不會因此而減少。

這些農業科技公司在生產和利用態度上,幾乎都是如此,將以色列人所有自然資源必須循環利用的概念展現到了極致。

也難怪以色列前總統佩雷斯自豪地說:「以色列所孕育的創造力,與其國土面積完全不成比例。」

軍隊是以色列年輕人的「創新第一課」

數千年來,以色列的猶太人失去自己的祖國後,不停地被驅逐、迫害、漂泊異鄉。如果不是快速適應、頑強進取的創新精神,整個民族就不會存在了。

說到底,以色列人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強烈憂患意識,因此不得不勇於創新。

整個國家從誕生之日起,就猶如一家創業公司,基於必須生存下去的願景,通過努力和堅持,獲得主權和獨立,重建自己的家園。

說起以色列人的創新與創業,就不得不提以色列的「全民皆兵」現象,年輕人恰恰是在當兵時才真正開始了創新「第一課」。

以色列規定,年滿18歲的公民,無論男女都要服兵役,男的三年,女的兩年。

與很多發達國家年輕人想方設法拒服兵役不同,以色列年輕人是踴躍報名,希望進入最精英的部隊。

以色列特殊的歷史和地理背景,使得全民都有很強的危機感。當兵不僅是保家衛國,更是一份榮譽感和使命感的召喚。

在以色列,軍人具有極高的社會地位,也更容易贏得他人的信任。整個以色列軍隊其實就是一個龐大的社交平台,人們彼此交流會看你曾在哪支部隊服役,曾經歷過什麼樣的戰鬥。

以色列軍隊有着豐富的作戰經驗,使得職業軍人素質較高,條例完善,也讓整支軍隊管理體系很像個公司。

加入軍隊後,所有年輕人都要像公司那樣相互緊密配合,才能完成每個任務。

因此,年輕人從軍隊退伍後,他們不僅能將在軍中塑造的使命感與激情帶入公司,更能將在軍隊學到的思路和技巧,應對所有商業環境。

參軍的經歷不僅給科技從業者帶來了更加緊密的戰友情,還讓他們懂得承擔更大的風險,勇敢試錯,並且對失敗寬容。

由於戰友之間的感情更加深厚,以色列許多初創企業都是由同一支部隊出來的戰友共同創業建立。

比如著名的第81部隊,是以色列軍隊中的科技精英部隊,年輕人退役後創辦的科技企業類型最多。

目前至少有100名第81部隊的畢業生,退役之後創辦了50家科技創業公司,涉及國防科技、網安、移動互聯網、醫療、新能源、自動駕駛、企業軟件、雲計算等諸多領域,融資總額超過了40億美元,累計估值超過了100億美元。其中,不少公司已經被亞馬遜、微軟、英特爾等美國科技巨頭所收購。

第81部隊還有一個在創投領域更知名的「雙生子」,名為8200部隊。這是一支情報技術部隊,主要技能就是計算機編程。

迄今為止,8200部隊的畢業生創辦了多家知名科技型企業,包括安全巨頭Palo Alto Networks、即時通訊開創者ICQ、導航技術公司Waze(谷歌收購)、網絡數據公司Onavo(Facebook收購),以及微軟Kinect技術背後的3D視覺公司PrimeSense(蘋果收購)等。

可以說,以色列的軍事科技部隊不僅提升了以色列整體的科技創新水平,更早已是以色列科技創業領域的「黃埔軍校」。

最關鍵是,因為在軍隊中開拓的眼界和思維,以色列的創業公司幾乎不會把站穩或占領本國市場當成什麼目標,它們真正目標是進軍海外,占領全球市場。

據統計,以色列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高技術企業數量近200家,大多數都是這些有軍隊經歷的年輕人所創立。

甚至很多年輕人退役後不選擇就業或創業,選擇進入大學深造,他們的創新精神也使得以色列高校在產學研領域,始終獨樹一幟。

創新是創業的源頭

以色列目前有八所高校,分別是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HUJI)、以色列理工學院(IIT)、魏茨曼科學研究學院(WIS)、巴爾·伊蘭大學(BIU)、特拉維夫大學(TAU)、海法大學(HU)、內蓋夫本·古里安大學(BGU)、以色列公開大學(OPENU)。

在QS世界大學排名體系中,以色列的高校未必是世界排名前列的高校,但卻是真正將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創新之所。

以色列高校最大的特色就是企業始終與學校保持密切合作關係,很多課程的老師並非校內老師,而是企業的負責人。

企業很願意與高校合作開展各種創新研發項目,學生也可以根據興趣,選修與公司有合作項目的課程。

在授課教授和公司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共同完成項目,一方面學生可以將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另一方面企業則充分發揮人才優勢推進項目。

在以色列高校內,師生之間能保持着極大的好奇心,願意共同去解決問題、面對挑戰。

無論你說什麼,他們總要問為什麼;無論你做了什麼,他們總覺得他們可以做得更好;無論你說這個問題有多難,他們都認為可以解決;無論你說多少次「不」,他們都會問,為什麼不行。

在科學領域的創新突破,往往就是來自善於提出問題和解決難題,以色列人的創新精神也來自於此。

依靠這種強烈的合作與探索精神,以色列創新生態系統聯繫十分緊密,而且資源極為豐富。

由於全球數百家跨國公司把科研部門設在以色列,加上以色列自身孵化的大量科技創業型公司,使得以色列大學生畢業時,可供選擇的就有近300家跨國企業和5000家初創企業。

而政府又有着十分完善的扶持幫助創新創業發展壯大的投融資系統,覆蓋到創業的各個環節。

政府提供資源給學校做基礎研究,學校擁有高度的自由;在創新經濟領域的稅收和管制相當少;政府給予資源扶持風投行業,只重點發力支持風險很高、回報很遠很慢的行業。

這種良性循環進一步加速以色列科技的創新和互動,使得以色列的科技創業公司無論數量還是成績,都令世界側目。

截至2022年底,以色列擁有98家「獨角獸」公司,其中23家誕生於2022年,雖然這個數字低於2021年新增的42家,但仍高於2020年新增的19家。

這些企業中,包括以色列首家估值達到百億美元的公司Rapyd,以及估值達到85億美元的網絡公司Snyk。

雖然這些「獨角獸」公司數量在全世界不算搶眼,但相比以色列的國土面積和人口,這已經算是驚人成績。

2022年,以色列的研發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5.4%,在經合組織(OECD)國家中排名第一:高科技行業出口首次超過全國總出口的50%,達到54%;在所有就業人口中的高科技雇員占比首次超過10%,達到10.4%。

同時,無論是每萬人口中科研人員占比,還是人均專利申請數,以色列都是全球第一。

正由於以色列已經形成較為完備的國家創新體系,不僅在農業、可再生資源、信息通訊、生物醫藥領域形成科研優勢,同時也反哺到國防軍事,才成為中東地區令人無法輕視的軍事強國。

以色列如何創造科技產業奇蹟,其實這個問題並沒有唯一的答案。

但是可以看出,創新和制度依然在書寫着這片土地的傳奇。

而我們通過觀察,也似乎能從中得到很多值得參考和借鑑的信息。-[文:礪石商業評論*作者:王劍/鈦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