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軌跡是固定的嗎?
人生自古以來便是一段充滿變化和不確定性的旅程,每個人都在這個旅程中經歷着不同的起伏和轉折。然而,有人認為人的生命軌跡在某種程度上是固定不變的。他們堅信命運註定了每個人的人生走向,無論我們如何努力改變,結果總是難以逃脫註定的命運。
然而,我並不完全同意這一觀點。人的生命軌跡雖然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包括家庭背景、教育水平、社會環境等,但並非完全固定不變。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自主權和選擇權,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和努力去改變自己的人生走向。
人的生命軌跡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的行為和決策。如果我們追求目標,並為之努力奮鬥,那麼我們的生命軌跡就可能越來越光明。相反,如果我們消極怠惰,對生活失去熱情,那麼我們的人生就可能變得平庸乏味。
此外,環境的變化也會對人的生命軌跡造成影響。社會、經濟和技術的進步使得我們的選擇更多樣化,並為我們創造出更多機會。一個人的生活可以因為身處不同的環境而發生巨大的改變,這些改變又進一步影響了他們的人生軌跡。
最重要的是,每個人內心深處都蘊藏着巨大的潛能。如果我們敢於挑戰自我,勇敢面對困難,我們就有可能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我們可以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開拓新的領域,從而在人生中獲得新的成就和突破。
因此,人的生命軌跡並非固定不變的。雖然我們無法完全改變我們的出身和背景,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和選擇去改變我們的未來。每個人都有權利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和目標。當我們勇敢地面對人生的挑戰和機遇時,我們就能夠發現生命的無限可能性,帶領我們走向光明的未來。-閒談散人兮談心靈-
*人過六十,最大的清醒,就是不把別人放心上*
莫言曾說:「假如我能有兩本書得以流傳,生死疲勞肯定是其中之一。」
這部花43年構思,用43天一氣呵成的佳作,余華看了也直呼嫉妒。
書中的主人公西門鬧,一生樂善好施,勤勞肯干,生活富足,卻在村民的冤枉下含恨而死。
他不甘心死於非命,在地府鳴冤叫屈,閻王無奈,就判他墮入六道輪迴。
先後經歷過驢、牛、豬、狗、猴生的他,看盡了人間的愛恨情仇,終於積怨化解,轉世為人。
生死疲勞取自佛經里的一句話:「生死疲勞,從貪慾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人的一生,誰不是在忍受生活的疲勞,為一件件瑣事擔憂。
莫言生死疲勞人過六十,最大的清醒,就是不把別人放心上
人生在世,光陰如梭。轉眼間,時光飛逝,一瞬間,已走到紅塵深處……
回首過往,發現人也好、情也好、夢也好,如夢似幻,似假還真。
越是長了年紀,越是有真正看清世間的一切!
可能在絕大多數人的心目當中,會認為人越老越糊塗;越老越容易因為需要感受到愛與關懷而過於依賴親情與他人。
可是下面這位過來人卻表達出來的、自己內心最真實的看法卻透着一種與眾不同。
人過六十,最大的清醒,就是不把別人放心上。
不必為了別人犧牲自己的餘生
我姓殷,今年63歲了。其實也不必我多說,大家想必也知道世界、社會與人之間的關係究竟有多麼的複雜。
年輕的時候,我也是一腔真誠、滿腔的熱情,想要與所有跟自己扯上關係的人和睦相處。
認為只要自己真心誠意對別人好,別人也會拿出同樣的態度來回報我。
但是到了這把歲數我才發現,這只是我的一廂情願!
所謂的人際關係,更多的就是一種不得已、必須要在某一階段經常打交道的人之間產生的一種交集。
能夠遵循正常的交往準則與規律即可,至於友情,那是一種超出普通人際交往之上的投緣。
可以期待,但不要隨便將所有熟人全都當成朋友。
尤其是到了我們這種歲數,不必為了別人犧牲自己的餘生。
親情也好、友情也好,是一種雙向珍惜與在意。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人欺我、騙我、利用我、傷害我……
那麼我也就沒必要非要捧着熱臉去貼人家的冷屁股了。這麼大的年紀,尊嚴、體面、舒適、輕鬆才是最該注重的東西。
不必太過在乎孩子的生活
我跟我老伴總共生了三個孩子,對於這幾個子女,一直以來都看得比較重。
我倒還好,我老伴直到現在還是一樣,天熱了,就在家裡熬綠豆,打電話非得把幾個孩子喊回來喝,怕他們上火;
冬天一變天,又操心着他們上班會不會忘記了添衣,非得一個個叮囑、從不嫌麻煩、也不怕孩子嫌棄她囉嗦。
我的子女現在也都是30多歲,老大都快奔四的年紀了,就我們而言,最艱難的階段,還不是他們未成人的那段時期,而是他們前後結婚的那幾年。
說真的,簡直掏空了我們的老本。
現在他們也只能顧好自己的小家庭,對於我們沒有什麼能力及想法給予太多的回報與關照。
因為小兒子從小到大養得比較嬌氣,直到現在,有困難了,還是習慣沖我們老倆口伸手……
他媽媽總是有求必應,但我卻認為為了兒女,我們做到這樣已經足夠了。
在他們已經成家立業、為人父母的階段,我們也不必太過在乎孩子的生活。應該把重心放在關心自己的生活、身體上面。
桑榆暮晚,操勞一生,對自己好一點,才不枉來世間走一遭。這樣孩子才能真正獨立,對彼此都好。
不必對外人付出太多心思和愛
我發現,自己身邊有些差不多一般大的老人,不分男女有一種特別的熱情與執着。
你說他們過於善良也好;你說他們非常在意別人的接納、認可與評價也好,總之寧願自己吃虧,也要將時間、精力乃至金錢與物質花在社交與人情上面。
我也不是說這樣做一點用處也沒有,只是怎麼說呢?該有個限度,一邊付出之時,也要拿眼角去瞟瞟對方的反應及是如何回饋自己的?
珍惜同樣願意拿熱情與善意對待你的人,至於那些拿這些當理所應當、照單全收之餘卻再無半點反應、甚至連感激與珍惜你的表示都沒有的人,就不必那麼上心在意了,真的不必對這樣的外人付出太多心思和愛。
他們不會為了你花心思,更完全不會對你有一絲半點的感激與尊重。
歲數大了,時間、精力什麼的都有限,應該將有限的一切花在更加值得的人與事上面,比如:照顧好自己、老伴跟自己的小日子最為實際。
讀過生死疲勞的人都這麼說:「我總以為得獎的大作品應該是嚴肅認真的,沒想到語言也很輕鬆,甚至有時也會幽他一默。」
「語言感覺就是非常的沖,文字密度很大,有口腔快感,這部作品很魔性的吸引人。」
「我所養成的所有不正經與愛亂侃的語言風格似乎源自他的魔幻現實作品。」
莫言的好友,著名作家余華也這麼評價他:「他最討厭把樸素的話說得深奧,再把深奧的話說得不知所云。」
這種樸素和幽默讓語言變得流動,如瀑布般傾瀉而出,詞彙和思想間充滿了熱帶雨林般宏大的繁衍生息能力。
表面上只是用眼睛在看,但其實你所有的感官都已經被莫言調動起來了。
那麼,這個莫言構思了43年,花43天便一氣呵成的故事到底講了什麼?
1950年,西門鬧帶着記憶經歷六道輪迴,他變成給他打工的「藍臉」家的驢、牛、豬、狗、猴,最後是嬰兒。
整個故事也是西門鬧講述自己每一世的所見、所聞、所感。這是一本創新無比大膽的驚世之作。
生死疲勞書名來自佛經中的一句話:"生死疲勞,從貪慾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佛教認為人之所以生也疲勞,死也疲勞,皆因貪慾起。
因此,莫言首先認為唯有放下仇恨和貪慾,才能輕鬆地生活,找到做為「人」的樂趣。-琴姐談教育話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