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AIGC熱度不在,要涼了;從業者:抓緊干!沒時間閒扯
圖片來源:由無界 AI工具生成
5月10日,在北京康萊德酒店,一場AIGC峰會如期召開。
這僅僅是過去半年海量AIGC大會的冰山一角。對於中國很多AIGC從業者來說,這半年堪稱「瘋狂」,各類AIGC峰會「紛至沓來「,從線上直播到線下聚會,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幾乎把AIGC聊了個」底朝天「。
相比峰會,媒體報道更是」鋪天蓋地「,AIGC相關的文章連篇累牘。
雲知聲聯合創始人兼副總裁李霄寒在峰會演講的開頭就打趣說,這半年來絕對被ChatGPT給轟炸了,從線下聊天到網絡世界,全都是關於AIGC。
我沒有機會去北京,但通過巴比特公眾號的直播,全程聆聽了7場演講和1場圓桌對話。我發現,相比海量媒體從業者寫作的行業觀察類文章,這場由這場由億歐·TE產服主辦,十多位從業者分享的峰會還是「精彩」很多,因為這些觀點都來自一線從業者的親身感悟。
我整理了以下兩個觀察,這兩個觀察與當下公眾的認知有些出入,但可能更接近真相。
AIGC涼了嗎?
從A股AI龍頭股的價格走勢可以看出,近些天,大部分概念股正在經歷「沖高回調」。
如果你關注AI和AIGC,那麼明顯可以感覺到,4月份以來,媒體對AI的報道熱度降低了。
從百度指數也可以看出,3月份,AI和AIGC的搜索到達了歷史的高峰,隨後開始下降。
億歐TE產服諮詢與研究總監吳勇的觀察非常精彩。他說,國內媒體對大模型的報道好像突然啞火了。現在還持續報道AIGC,持續輸出的媒體,大概就是技術類的媒體,內容則圍繞算力、算法和數據,形式是深度解讀。
實際上,作為媒體,我非常深刻的感受是,不知道還有什麼能寫,好像所有的議題都寫過了,討論過了。而新的東西、產品又沒有出來。為什麼會這樣呢?是不是說明AI「盛極而衰」,這一輪炒作要到頭了?
吳勇的觀點是,國內目前的AIGC發展的階段處於觸發期,而下一個周期叫市場的探索期,目前這個時期,很多的AIGC創業者,包括一大波SaaS廠商和大模型廠商都在憋大招,如此才能在下一個階段獲得各自的競爭優勢。
另外,國內國外在AIGC技術發展上還是存在一些「錯位」。當海外已經在大模型角度走向成熟,走向應用時,國內一方面要攻克大模型的挑戰,另一方面又要趕緊去尋找更好的應用場景。
從這個角度看,AIGC不是涼了,而是進入了更加「務實」的階段。
億歐TE產服產品負責人江濤就提到一個細節,他說,百度正在招AI相關人才,但已經開始遷移到產品和運營人員了。
「我們看到,AIGC領域人才的爭奪已經從純粹的技術端、研發端開始遷移到產品和運營端,這預示着下一步馬上要到來的是比拼商業。像百度,他們招的產品和運營人員要求圍繞他們已有的產品和平台,去吸引外部的合作力量,產品工程師則要圍繞平台的使命和客戶使命去做相應的產品破解,不再是停留在單純的說建模型、建大模型,建小模型或者做什麼樣的技術概念,都開始往下去跑。」
其實,從這場大會的大部分嘉賓的觀察看,AIGC正在進入從概念論證到應用探索的新階段。
公眾議論的熱度或許是下降了,行業發展的熱度依然在,沒有涼。
國內大廠進軍AIGC是跟風和炒作嗎?
Gartner曲線是公眾認知度最高的描述技術發展周期的一個專業圖表。今天AIGC的發展位於哪個位置?
很多觀點都認為,AIGC剛剛經歷啟動期。但這場峰會上,一位嘉賓的觀點更加樂觀。
雲知聲聯合創始人兼副總裁李霄寒分享了一個小故事。
OCR文字識別技術。在2000年以前,這是一個研究的熱點,各種技術論文持續刷新不同的技術方案。但2000年後熱度就沒了,沒有人發文章了。其實,在2000年前後發生了一件事情,有人真正提出了一個可用的算法,它使得手寫識別的準確率達到了一個可用的水平,進而形成可用的產品,並被部署到千千萬萬的手機裡。科學界退場,工程師介入。
「2016年AlphaGo火了以後,有很多學界的大牛紛紛進入到企業界,現在我們可以觀察到一個現象,這些學界大牛在退出。科學家的退場往往意味着一個技術在產業方面的成熟。我的判斷,chatGPT不是科學上的大進展,而是一次集成工程創新。所以我對大模型的判斷是我們現在已經爬出谷底,進入一個上升階段,所以我對大模型在產業方面的應用是非常非常樂觀的。」
實際上,ChatGPT並不是憑空出現,在此之前,不管是國外還是國內,大量企業在做大模型,在做AI算法的探索和應用。
有一種說法是,過去這些年有點像在迷霧裡摸索,看不到前方的道路,而ChatGPT就像是一道光,一個信號,它告訴所有人,這條路確實可以通到未來。接下來,從業者的選擇就很簡單了,有錢的砸錢,有力的出力,往上堆資源就可以了。資源越強,越可能拿到通往未來的船票。
過去一段時間,媒體常常揶揄國內大廠做大模型是跟風,是炒作,這種觀點在讀者里也很有市場。
但是,一線從業者的這個理解或許更能描述大批人馬進軍大模型賽道的真相。它更積極,更務實。-巴比特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