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進入「三極」世界?美參聯會主席:盡力確保中俄不會結盟
單極世界是「獨霸」下的穩定,兩極世界是「雙雄」下的對抗,而三極世界是什麼樣子的?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5月3日的報道,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克·米利在接受《外交事務》雜誌採訪時表示,當今世界與美蘇對峙的冷戰時期不同,目前存在美國、中國、俄羅斯「三個大國」,三國都擁有巨大的「人口、經濟和軍事潛力」,都擁有「龐大的核武庫」,因此「三極世界」比兩極世界「更複雜」,關係也「更難處理」。
米利認為,有跡象顯示「三極」中的中俄兩國「越走越近」,中俄結成戰略軍事聯盟「不符合美國的利益」,美國將「盡其所能確保這不會發生」。米利的「三極」世界理論的確有其道理,但實事求是地講,全球距離進入「三極」世界還有相當漫長的路要走。原因很簡單,中俄兩國和美國的整體實力差距依然巨大,俄羅斯除了核武庫能與美國「一較高下」之外,其經濟實力僅僅相當於美國的8.6%,略低於得克薩斯州。
作為最有可能挑戰美國霸權的國家,中國綜合實力不俗,特別是GDP已經達到了美國的71%,但需要指出的是,一來,中美GDP之間的差距似乎正在逐漸拉大,2021年中國GDP達到美國的77%,2022年只相當於美國的71%,2023年一季度中國GDP約為4.16萬億美元,只相當於美國同期GDP的64.2%。二來,中美的軍事實力差距依然巨大,特別是在核武方面,美國的核彈數量、戰略轟炸機、戰略核潛艇全面碾壓中國。
所以,很難講現在全球已經進入了「三極」世界,如果真的進入了「三極」世界,那麼中俄倡導的「多極世界」就已經建成,美國再也不能「一手遮天」,很多事情都必須和中俄「商量着來」,但現在情況是這樣嗎?顯然不是。所以,目前不能講中美俄構成了「三極」世界,如果硬要這麼講,那也只能說,在這個混沌、無序的「三體」世界中,美國是質量最大的那顆恆星,中國明顯小於美國,俄羅斯又更小於美國。
中俄都弱於美國,這是大家都承認的,但如果中俄「結盟」會怎麼樣?按照米利的說法,中俄都是擁有巨大「人口、經濟和軍事潛力」的國家,「都擁有龐大的核武庫」,若中俄結成「對抗美國的地緣戰略、政治與軍事聯盟」,將對美國的國家利益構成威脅。此外,據俄衛星通訊社去年4月的報道,法國極右翼政黨領導人瑪麗娜·勒龐就表示,若俄羅斯與中國結盟,「將對法國乃至歐洲的安全構成本世紀最大的威脅」。
從美歐的態度來看,很顯然中俄結盟「威力不俗」,那麼為何中俄還在「熱戀」,遲遲不扯「結婚證」,把雙方的關係「確定下來」?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俄國立研究型高等經濟大學專家扎哈羅夫就表示,「在戰略與地緣政治上」,中俄的利益「完全不同」,「兩國根本無法談及軍事同盟」。比如說,俄羅斯可以在台灣問題上支持中國,但在南海問題上卻非常謹慎,類似的,中國在烏東主權的問題上也「十分謹慎」。
中烏通電:支持烏克蘭的主權與領土完整
其次,中俄結盟的「副作用」很大。一旦結盟,中國勢必完全得罪歐洲,而俄羅斯則將失去印度、越南和東南亞,這些大國或地區最終很可能投入美國的懷抱,正如法國勒龐所言,一旦中俄結盟,則將對歐洲構成本世紀「最大威脅」,在此情況下,歐洲除了「投美」之外,沒有別的選擇。所以,中俄結盟,事實上也會反促成美國「整合」全球,美國獲得的好處更多,結盟之後,「實力對比」可能對中俄「更為不利」。
最後,「時候未到」,「中國不願」。俄國家安全委員會副主席梅德韋傑夫2021年曾表示,目前中俄兩國「都能獨立確保自身的安全」,因此中俄還沒到「建立真正軍事聯盟的時候」。在中國領導人訪俄前夕,普京借敘利亞總統阿薩德之口表示,要對抗美國霸權,就需要組建「國家聯盟」,在此方面,「中俄負有特殊責任」,而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則表示,此次訪俄之旅,依然堅持「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的原則。
所以,中俄結盟「受限」於三個方面:中俄利益分歧、加速全球分裂、時機未到,中國「不願」結盟。但需要指出的是,若美國依然「咄咄逼人」,同時對中俄進行「擠壓」,當「外部壓力」超過中俄的「內部斥力」時,在無法獨自確保自身安全的情況下,中俄是會結盟的。屆時中俄進入「內循環」,美歐「打成一片」,誰能爭取更多的盟友、市場、資源,誰的科技更先進,誰的制度更完善,誰更得民心,誰就會贏得最後勝利。-來源:利刃號-
*美國億萬富翁:中美開戰應堅持「三大原則」,包括不打美國本土*
隨着中美博弈進入「白熱化」,對於中美爆發戰爭的擔憂變得更加現實,就在最近,據美國「軍事與國防」新聞網站的報導,擁有40年對華投資經驗的億萬富豪雷伊·達里奧(Ray Dalio)表示,中美「正處於戰爭邊緣」,而未來一年半將會「非常危險」,因為美國大選即將到來,而每當這個時期,美國鷹派都會為了獲得更大的影響力而對華施加更大的壓力,因此會採取更多、更極端的方式來挑戰中國的底線。
達里奧強調,假如中美最終開戰,那也應該堅持「三大原則」,從而儘可能降低中美戰爭造成的影響。其一,解放軍和美軍「不得直接殺死對方的軍事人員」;其二,中美兩國都不得進攻對方的本土;其三,中美雙方「誰都不能使用核武器、網絡與太空武器」。達里奧是一位資深的商業人士,在中國可能有相當規模的資產,因此他不希望中美開戰,亦或者如果戰爭無法避免,也希望中美之間「小打小鬧」,不要「一打不可收拾」。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儘管達里奧純粹是從自己的「商業利益」來考慮,希望中美打一場「有限戰爭」,但事實上,美國官方也是這麼想的。咱們在2021年12月初的文章中就曾指出,前美國防長助理、2018年國防政策制定者埃爾布里奇·科爾表示,在必要時,「美國應對中國發動一場『有限戰爭』」,此舉不僅能「保衛台灣」,且能阻止中國「稱霸亞洲」,為了確保美國的勝利,科爾甚至建議抽調中東與歐洲的美軍投入戰爭。
由此可見,和中國打一場「有限戰爭」,絕不僅僅是達里奧等富豪商人的願望,也是美國政府「重點考慮」的遏華政策。只不過,科爾並沒有明確對華「有限戰爭」到底該怎麼打,應該局限在什麼範圍,而達里奧作為投資中國的億萬富豪,本着「言論自由」的原則,為中美戰爭設置了3條「交戰規則」,也即:互不殺傷對方軍人;互不進攻對方本土;互不使用核武器、網絡武器與太空武器。
這三條「交戰規則」對中國是否有利?首先,「互不殺傷對方軍人」,這樣的戰爭似乎還從沒有發生過,因為戰爭就是要殺傷對方的士兵,直到一方耗盡所有資源、意志,要麼投降,要麼被摧毀為止,「互不殺傷」的戰爭,在歷史上還從沒有過,如果有,那也是冷戰,而不是熱戰。如果中美真的爆發了這麼奇特的戰爭,那麼應該是「心照不宣」的代理人戰爭,美國支持盟友對中國開戰,美國負責遞刀,並不親自下場。
這樣的「交戰方式」,無疑對美國更為有利,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俄烏衝突,普京當然知道美國是俄烏衝突的「幕後黑手」,是烏克蘭堅持打下去的「最大後台」,現在俄羅斯被不斷消耗,持續陷入「戰爭泥沼」,而美國卻沒有受到任何直接損失。所以,「互不殺傷對方軍人」的戰爭,對於中國來說更不利,對美國更為有利,若以量化計算,美國得2分,而中國則得1分,至少不需要與美軍「硬拼」,打的是蝦米,所以得1分。
其次,「中美互不進攻對方本土」,這一點對中國「依然不利」。原因很簡單,中國在美國周邊沒有任何軍事基地,任何對美國本土的軍事打擊,都依賴洲際導彈,而一旦發射洲際導彈,誰也無法區別是否攜帶核彈,這會引發無法預料的「核戰爭」。所以,若中美爆發戰爭,中國的確難以對美國本土構成有效的、普遍的威脅,除非是核戰爭,而核戰爭,一來沒有勝利者;二來中國有「不首先使用」的原則。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在中國周邊有諸多軍事基地,因此,若美國想要對中國本土進行打擊,要比中國打擊美國本土容易得多。那麼,貌似「中美互不進攻對方本土」,對中國是有利的,為什麼說對中國「不利」呢?主要是因為,美國的盟友不在限制範圍內,比如若日本襲擊中國本土,中國就不能不對日本本土發起打擊,美國可以犧牲炮灰,來摧毀中國沿海地區,所以,這一交戰規則對中國依然不利。美國2分,中國1分。
最後,「中美互不使用核武器、網絡武器和太空武器」,這一點對中美都有利。因為中國本就有「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原則立場,中國在網絡與太空武器領域也的確不如美國,所以,為了限制中美戰爭的規模,避免中美開戰「走向失控」,中美「互不使用核武器、網絡與太空武器」,符合雙方的利益。中國避免了美國使用其得心應手的太空與網絡武器,而美國避免了中國使用核武「拼死一搏」。美國得1分,中國得1分。
所以,達里奧設定的「三大交戰規則」,美國5∶3領先中國,對美國更為有利,對中國不利。但實事求是地講,中國很難做出選擇,如果想破解美國「代理人戰爭」陷阱,要麼「策反」美國的代理人——比如日本、韓國、澳大利亞;要麼,將美國直接拖下水。一旦中美「直接交戰」,中國想「打疼」美國,就必須進攻美國本土,而一旦中國這麼做,中國的本土勢必遭受更快、更猛烈的打擊,因為美國在亞太有諸多軍事基地。
所以,中國基本上沒有選擇的餘地,恐怕也只能接受「有限戰爭」的結局,也即明知道會被消耗,明知道美國不會受損,也只能接受「代理人戰爭」的「交戰規則」,坐看美國無限援助日韓,卻無法對美國發起直接軍事打擊,原因很簡單——美國沒有親自下場,難道中國要把美國「拉下水」嗎?有人可能表示,如果按照美國的方式交戰,中國會處於不利地位,不如「拼死一搏」,進攻美國本土,大不了「兩敗俱傷」。
應該說,這在「戰略上」可行,在戰術上「不可行」。之所以這麼說,主要是因為,在戰略上,的確可以擺出「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向死而生」的姿態,但事實上,大家都知道,如果真的這麼幹,那是真有可能引爆「核戰爭」、「末日戰爭」,中國只能寄希望在「戰略上」唬住對手,但如果對手根本不怕,那麼就真的沒有用,因為有句話說得好,「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人家不怕死,你嚇唬沒有用,對方也是核武大國。
這麼說,很多人可能難以接受,但看看俄烏衝突就明白了,俄羅斯、普京掉入陷阱之後,多次試圖用核威懾來「解套」,多次揮舞「核大棒」,美國也絲毫沒有放鬆套在北極熊脖子上的絞索。所以,「拼死一搏」在戰略上是「無效的」,對方也並不缺乏「勇氣」,事實上,在決定對中俄出手之前,白宮肯定早就料到了中俄會擺出「同歸於盡」的架勢,但他們得出的結論卻是——「紙老虎」,中俄不會這麼做。
為什麼?原因很簡單,美國的戰略並沒有威脅到中俄作為國家的「生死存亡」,美國只是「削弱、消耗」對手,任何理性的國家領導人,都會基於自身受損程度,而來決定「反擊程度」,只有非理性的人才會因為「口角」或者「推搡」而「射空彈夾」,但政治家是「理性的」,他不是瘋子,所以不會把美國拉下水,不會對美國發射核彈,不會進攻美國本土,這就是白宮大軍師的「戰略分析」。
所以,儘管「有限戰爭」對美國更為有利,中國、俄羅斯恐怕也不得不接受這樣的「交戰規則」,因為「全面戰爭」那就是「核戰爭」、「末日戰爭」,任何理性的領導人都會「慎之又慎」,普京就曾主動提出「核戰打不得,也打不贏」。在這樣的交戰規則下,美國將獲得「最大的利益」,困住俄羅斯,「武力打斷」中國崛起,而自身不用付出任何直接代價,只需要軍援盟友們就行了,戰爭依然遠離美國本土。
這麼說來,中俄兩國一點辦法都沒有了嗎?倒也不是。俄羅斯姑且不論,單單說中國如何在台海贏得美國設置的「代理人戰爭」,其實只需要中俄在亞太聯手,在衝突爆發時,中俄聯合艦隊迅速解決日本的海上自衛隊就行了,「策反」不了美國的代理人,難道還不能「摧毀」嗎?日本被幹掉之後,美國要麼「親自下場」,要麼「認栽離場」,二者必居其一,輪到美國「左右為難」了,這才是「寇可往,我亦可往」。
此時美國也會基於理性評估,到底和中俄打不打「全面戰爭」、「核戰爭」,而白宮的軍師們就會得出一個結論——如果直接和中俄交戰,那麼必然是「同歸於盡」,而選擇「認栽離場」,「遊戲還有得玩」,中國固然會崛起,但美國也依然還是「超級大國」,只不過丟了一枚棋子(日本)罷了。所以,只有勇氣、勝利和決心,才能阻止美國「獨霸全球」,中俄要「打狗給主人看」,然後讓「狗主人」來做選擇,美國會理性的。-來源:利刃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