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社會底層99%的努力,只是在原地打轉,必須學會破局

2023041817:44



這個社會發展到今天,大體上接近飽和競爭的狀態了。

也就是說,不管你做點什麼事情,都有一大批人在跟你競爭。

比如說讀書,有人讀985、211,有人就只能讀大專高職;工作,有人年薪百萬,有的人只有月薪三千;做生意,有的人成功上市,有的人要破產歸零。

甚至找對象、生孩子、退休養老,幾乎你能想到的任何事,都有人在跟你競爭。

有競爭就有優勝劣汰。

競爭優勝,靠的是資源、關係、天賦。

家裡有礦,上面有人,身懷絕技,都是在競爭中取得優勝的法寶。

但大多數普通人的情況恰恰相反:一無資源,二無關係,三無天賦。

大部分普通人都是「三無」人員。什麼都沒有,最後只能在努力上找出路。

所以普通人,才常常會把努力掛在嘴上,喜歡說愛拼才會贏,相信天道酬勤。

有資源、關係、天賦的人,是不會把這些話掛嘴邊的,因為他們早就是競爭中的贏家了。

我之前的文章里說過,財富不是自己掙的,而是分配來的。

城市為什麼比農村富有?

因為整個社會的資源幾乎都分配給了城市,而農村自己的資源,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也是一直都是用來補給城市的。

在這樣的分配規則下,農民想掙大錢,幾乎沒有可能。但是在城市裡,即便你什麼都不做,都可能一「拆」暴富。

為什麼有的行業工資高、有的工資低?

十年前干房地產的個個高薪,五年前干互聯網的動不動年薪百萬,到了現在人工智能、芯片行業嶄露頭角,相對的是大量房地產和互聯網企業降薪、裁員。

這是因為在更高的層面,分配的規則已經發生了變化,社會資金逐漸脫虛向實。

為什麼老闆比員工掙錢多?

因為企業的利潤分配規則,是由老闆制定的,比如企業掙了100塊錢,業務部門分10塊,研發部門分10塊,後勤部門分5塊,老闆自己拿75塊。

分配規則已經決定了你能賺多少錢,而不是你個人努力讓你賺了多少錢。

財富首先來源於分配,最後才是來源於勞動交換。

不懂這個道理,永遠無法在殘酷的競爭中跑出來。



有資源、有關係、有天賦的人,已經把社會財富的大頭分配完了,剩下的邊角料才會留給沒資源、沒關係、沒天賦的底層去競爭。

所以大部分底層的生存狀態是什麼樣的呢?就是一大群人,搶一小塊蛋糕。

競爭的對象雖然是同自己差不多出身背景階層的普通人,但由於人口基數大、蛋糕小,所以競爭也特別的殘酷。

一大群沒有什麼資源、關係和天賦的人一起競爭,要怎麼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大部分人能想到的就是靠努力。

但對很多人來說,所謂努力其實就是賣苦力,用勞動交換資源。所謂比別人更努力,就是比別人賣更多的苦力。

別人每天賣8個小時,我就賣12個小時;別人一周賣5天,我就一周賣7天。

其實產出回報差不了多少,無非是多個三瓜倆棗,決定不了人生的高度。

畢竟普通人競爭的,不過是社會資源的邊角料。

所有人都很努力,努力就失去了意義。

假設有一萬個人在和你競爭,這一萬個人的能力背景都差不多,那麼其中至少有100個人,他們的努力不會比你少。

從這個角度上看,努力的人越多,競爭就越激烈,但是整體結果沒有太大差別。

更何況很多人看似非常努力,實際上可能是一直在重複勞動。隨着年齡增加和體力精力的衰弱,回報還會慢慢減少,直到被淘汰。

所以,單純想通過努力來跨越階層、獲得財富,基本是不可能的。



社會底層99%的人拼命努力,都只是讓自己在原地轉圈。

普通人想要跨越階層獲得財富,就必須從同類競爭中破局。

光靠努力是沒用的,更重要的是打通認知,塑造格局,走對路線。

每一個時代,每一個社會,每一個領域中,努力的人都很多很多,但成功的人卻是鳳毛麟角。

因為大部分普通人的努力,就是出賣體力或者腦力。但是對於社會來講,錢不是靠出賣勞動換來的,而是分配來的。

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思維。

在底層的競爭中,誰能更快地掌握分配的思維,誰就更容易脫穎而出。這是破局的關鍵。

如何掌握分配的思維?

一般而言,30歲之前,這種思維主要靠家庭教育的影響,30歲之後主要靠自己悟。當然,如果有人點撥,就是天大的運氣。

可惜的是,社會底層的家庭教育,大多只會教你要孝順、要勤快、要踏實、要感恩,等到了社會吃盡苦頭、一事無成的時候,還只是覺得自己努力不夠、運氣不好。

殊不知,很多事情早就註定。

即便是社會資源的邊角料,也還是有無數人去爭去搶。

誰搶得多,誰搶得少,關鍵看你站在什麼位置。占據核心位置,分到的資源自然就比別人多。

這跟你多麼努力沒有關係。努力的人很多,但是破局要靠占位。

什麼是局?

世界是一個大局,你自己的人生是一個小局,無數的小局組成了大局。

一個人想要發展,必須有識局、破局、做局的能力。

普通人的思維是單線條的,只有眼前的人或事,但是如果想要突破自己更進一步,就必須要能夠識局。

看不到局,就沒有格局;看到的局有多大,你的格局就有多大。

看到的局就越大,在分配中能占據的位置就越關鍵,翻身破階的機會就越大。

學會識局,就有了破局的可能;學會了破局,自己就會開始做局。

人的高度就是這樣不斷發展提升的。

如何識局?如何破局?如何做局?

這個說起來話長,後續我會在公眾號繼續更新。-(來源:先覺者/智慧眼界)



*不同社會階層的認知行為模式*

人的認知有幾個層次,分別是感官認知、情緒認知、邏輯認知、利益認知、規則認知。這幾個層次的認知,構成了一個人完整的認知能力。

也就是說,人的認知行為模式里,包括了感官、情緒、邏輯、利益、規則五大因素。

如果你想要判斷對方是什麼樣的人,只需要看這個人由哪些認知因素主導。

一般而言,越是社會底層,認知行為越依賴於感官和情緒。

認知行為模式主要是感官+情緒的人,看待事情喜歡從感受出發,做事情大多依據自己的感受和情緒。

他們具有兩面性,往好了說是純樸、直率,往壞了說是原始、野蠻,而呈現出哪一面,則取決於他們對感官和情緒的反應。

他們的關注點主要都在自身的感官和情緒上,缺少邏輯判斷以及對利益和社會規則的深度思考,這就導致了視野的狹窄。

這個群體通常最推崇的品質是情商高,因為情商高意味着能夠解決他們自身的情緒衝突焦慮。

一個人的認知行為過於依賴感官和情緒,會有很多嚴重的後果。

首先是衝動犯罪。

不管在世界哪個地方,犯罪率最高的一定是底層群體。

比如在各個國家的貧民窟,往往都是強J、搶劫、鬥毆頻繁發生的地方。

這並不是說底層群體都是罪犯,而是說底層群體相對更容易衝動,衝動更容易導致犯罪。

為什麼底層群體更容易衝動呢?

教育、文化水平、貧窮,這些都是相關的,但沒有說到根上。

真正的原因,還是底層群體的行為大多依賴於感官+情緒的認知模式。

比如看到漂亮的小姑娘,就管不住下半身;看到別人的好東西,就管不住上半身。

這是行為被感官認知帶着跑。

稍微被冒犯就會被點燃,狐朋狗友一招呼,就要為兄弟兩肋插刀,結果腦子一熱真捅了別人一刀。

這是行為被情緒認知帶着跑。

很多底層的犯罪行為,起因可能就是一個饅頭或者一句話。

認知行為過於依賴感官和情緒,第二個後果是容易被操控。



正是因為社會底層人群,主要是感官+情緒的認知模式,所以要控制這類人,也非常簡單粗暴,只要不斷地刺激他們的感官和情緒就行了。

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社會上以底層人群為目標的產品,大多是針對感官和情緒的發泄表達。

YY小說、影視劇、美女直播、短視頻、擦邊交友軟件、新聞熱點等等,無不如此。

電影電視、娛樂八卦、明星綜藝這些,最大的受眾是誰?底層人群和學生群體。

你去問層級稍微高一些的人,他們大概率是沒看過或者沒聽過這些節目和明星的。

但是你去問底層人群和學生群體,基本上每個人都在關注。

這些針對性設計好的產品,可以不斷刺激人的感官和情緒。

這就像是給底層群體身上裝了一個開關,只要在這個開關上戳一下,他們就會嗷嗷叫,百試百靈。

而且時間長了就會上癮,不用別人按開關,他們會自己給自己按。

所以為什麼底層人很難跳出自身的圈層?也是這個原因。

思維和行為完全同化在這個圈層里後,追求的東西就只有感官與情緒的刺激與滿足,但這種刺激和滿足都是即時的、短暫的。

很少人能夠在這樣的環境中改變自己的認知行為模式。

相對而言,社會中層的認知行為模式主要以邏輯+情緒為主。

雖說沒有擺脫情緒的衝動,但邏輯占據了很重要的位置,這能夠幫助他們很好地控制情緒。

感官或者情緒認知,本質上都是大腦的本能反應,而邏輯是大腦的思維反應。

底層人群社會活動範圍小,他們接觸的通常是家人、鄰居、親戚、社區、工友、室友等等,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小社會。

面對的問題,也都是家長里短、柴米油鹽、人情往來、娛樂八卦等等。

在這個自我為中心的小社會中,感官認知和情緒認知足夠應對了,因為這個小社會的範圍內,大家都是講感官、講情緒的。

但是到了中層,社會活動範圍變得更大了,要面對的人和事都變得更加複雜多變,光靠感官認知和情緒認知,已經無法解決問題。

比如要蓋一棟大樓,修一座橋、一條路,要研發一項技術,開發一個產品,要管理一筆資金,投資一個項目,要經營一家公司,管理一個團隊。

感官和情緒認知面對這些複雜的情況時,是無能為力的,只有邏輯認知才能發揮作用。

但是呢,在這個階段的人,還是要與大量的底層群體連接的,所以情緒認知依然有它的用處。

但真正能幫你完成這些事情的,起主要作用的,還是你的邏輯認知。

邏輯認知是達成目標的依據,情緒認知是用來控制的手段。

如果說底層面對的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微觀世界,那麼中層面對的是一個以自我和社會為雙中心的中觀世界。



什麼叫以自我和社會為雙中心的中觀世界呢?

簡單點說,就是從我中心出發,走向社會中心,立足於社會之中。

中觀世界裡,家長里短、柴米油鹽、人情往來、娛樂八卦等等這些都不再重要,一方面是經濟能力的提升,不太需要為這些事情操心,另一方面是能夠看清這些東西的無足輕重和浮於表面。

中觀世界是以組織、團隊、企業為主體的世界,面對的更多是競爭、合作、客戶、供應商,本質上是以組織為主體的資源爭奪。

但是僅僅靠邏輯認知,是很難進入社會上層的。

社會中層依然是一部分自我中心,一部分社會中心,但對於社會上層來說,就完全是以社會為中心的宏觀世界了。

社會上層主要依靠利益與規則的認知行為模式。

當然不是說社會上層不講邏輯,相反,邏輯認知只是基礎的要求。就像對於社會中層,感官和情緒認知也只是一個基礎的認知而已。

社會上層面對的是非常宏觀的世界,微觀或者中觀的思維認知,往往無法在宏觀的世界裡生存。

就像專門炒菜的廚師沒法做酒店的總經理,單純搞技術研究的很難做好領導,是一個道理。

在宏觀世界裡,要研究的是一個行業、一個國家如何發展,如何調整結構,如何取得競爭優勢,如何制定規則,如何分配利益,等等。

這個階段,自我中心的部分其實是很少的,一個人處在這樣的位置,自我會被最大程度地壓縮,即便如馬斯克這樣的人,也無法隨心所欲地說話、做事。

更多的時候,是扮演一種角色,生活和工作都要符合這個角色的要求,要符合這個角色的利益和規則。

至於感官、情緒、邏輯這些,都要給利益和規則讓步。

比如,米國的很多總統等一些政治人物,在位的時候經常說一些違反普通人常識、邏輯的言論,做一些讓普通人覺得難以置信的事情。

這些身處高層的人是傻子嗎?當然不是。不信你等他們任期結束後,變成了普通人,會發現這個時候他們無比正常。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在任的時候,他就不僅僅是他自己了,他更多的是一個角色。

他不能用社會底層和中層的感官、情緒、邏輯認知來行事,而是必須按照這個角色代表的利益和規則來行事,即便違反常識和邏輯。

利益和規則認知,是中層走向上層的認知門檻,就像邏輯認知是底層走向中層的認知門檻一樣。

底層群體也很難理解中上層,只覺得中上層的人都比較冷漠和勢利,因為不同層級之間確實是有門檻的。

而總體上看,認知行為模式都是向下兼容的。

也就是說,高層級的認知行為模式一定是碾壓低層級的認知行為模式,甚至是可以隨意操控低層級的認知行為模式的。-(來源:先覺者/覺知心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