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不要逆着狀態去做事

2023040714:58



一.不知道你發現沒?

年齡越大,沉浸式做好一件事的心流時刻越少。按照網絡中闡述的方法實踐一段時間後,也沒有明顯提升。

你越看越着急,覺得別人行,自己為什麼不行,還會陷入焦慮時刻,反而最終讓自己距離心理期許的方向越來越遠;問題根本在於,你對心流理解不夠。

什麼是心流(flow)?

心流是進行某項行為時,所表現出的一種心理、精神狀態。處在這種狀態中,即便有人在旁邊放音樂、朗讀,你也能專注做好手裡的事,並且體驗到專注帶來的喜悅感。

我還是把它具象一些:做某件事會忘記身體的饑渴、微反應、以及時間,會和做的事完全合二為一,維持一種投入其中的純粹且安定的狀態;如靈魂附體,仿佛借用肉體只是來完成它。

網絡里大家也會說,進入心流後,會感受到能量激發、創造力明顯提升的感覺,我完全認同這些觀點。然而,如果僅僅強調這些內容,是否會給那些沒有獲得心流狀態、想要找到心流、渴望長期進入心流的人,帶來不必要的壓力呢?

二.事實上,是的。

對於絕大多數普通人而言,不僅會造成挫敗感,還會斷絕希望。同樣的道理,這也是我為什麼很少過分強調冥想可以給人帶來神秘變化一樣。

因為,我在嘗試「冥想」的過程中發現,一般人很難閉着眼睛去回憶、感受一天中的每件事,並在腦中復盤。

相反,如果我告訴你,不需要閉着眼睛,你只要進入思維空白狀態,不斷深入事情當中思考,這也算一種冥想狀態,反倒會給自己幾分堅持下去的信心。

所以,面對心流,我也有不同的看法,我將按照心流理論提出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Mihaly Csikszentmihalyi)「心流可以讓人發現另外一個真實的世界」的說法進行解析。

我的想法是,每個人都在被眼前虛構的世界所蒙蔽,每天起床要打開手機,思考今日工作,感受與推演的其實並非當下真實的世界。他所講的心理初心,首先要從迷失和幻想中,回歸真實且本來的自己。

為什麼呢?

大家只有在特殊環境交錯時,偶然又短暫的瞬間中,甚至面對千鈞一髮之際,才能看到冰山一角的另外一些東西,也包括自我的另一面。但是,通過心流就沒那麼危險和麻煩。

通過安靜的腦力活動,或者說簡單有趣的體力運動,就能發現另外的我,這種消融內外世界界限、感受當下力量的想法,才是我們想要擁有心流的初心。

所以,現在本末倒置了。

一味把獲得更多心流用於推進工作進程、能否高效解決問題上固然重要,但一旦把它變成一種功利主義成功學,就會陷入慣性中。時刻盯着結果不放的慣性執念,恰巧不能讓你獲得心流,反而還會阻礙你,讓你離它越來越遠。

到底該如何面對心流呢?

首先,要把它那些玄妙而華麗的詞藻拿掉,讓它變簡單、接地氣一些,我們不妨重新描述下「心流」:那就是,一個人沉浸在手頭事中,一點也不受外界干擾。

我並沒有說任何個人感受,也沒讓你效率提升,我只是提出一個簡單版的定義,這可能與書中看到、或別人講的有些不同。別着急,沒有期待就沒有失望,更不會在行動時有挫敗感,一點一點地來絕對有好處。

如果按照我的定義,你會發現很多時候我們都在經歷心流。

比如:打王者榮耀,朋友發信息彈窗過來,團戰關鍵時刻你無法回復,心想結束再回,結果結束後仍沉浸在遊戲的快樂中,也忘記了。

靠在沙發上讀書,看到精彩絕倫的內容,深深地被它吸引住,你忘了時間,不停地翻頁,直到好久後才緩過神,想起中午飯還沒吃。

在微信群跟別人熱火朝天地聊天,甚至忙着回復領導的信息,抬頭一看,結果坐過了三站地,可你明明能聽到前面報站的聲音。
......

仔細想想,這些場景有沒有「全身關注」的感覺?這些感覺和日常區別很大,基本不關注外面世界,注意力也不會來迴轉移,腦子裡雜念也沒有,全程都能感受到內心的淡定與安靜。

所以,每個人都可以進入心流狀態,而且,你已經有很多心流經驗,只是沒有把經驗的方法提煉出來而已,因此,簡單版定義好處就在這裡。

一方面,心流可以幫助你提升自信,而不是讓你覺得它很難達到,需要通過努力、刻意準備,甚至需要天賦才能找到;另一方面,你也會有很大的動力,願意去嘗試、探索心流源頭在哪裡,以及如何進入其中。

接下來,你可能會自然地想到,我該如何找到「這種時刻」,以便用在工作中完成想做的事,而不會感受到痛苦和壓力,一旦你有這種想法,可能還會問自己,有沒辦法訓練它,讓它隨心所欲進入你的軌跡。

因此,我們還需要把「心流」定義,再進行收窄。

並不是所有精神專注都是心流,那些具備創造性,對你有一定難度的才是。顯然,進入心流的過程,其實是在解決具體問題,最終會產生結果才會讓你感受到充實、滿足、喜悅。

現在已經拿掉加在心流上的對結果的執念,重新梳理後的「心流」和之前理解的是不是偏差很大?

我們想要的並非是可以快速把心神聚攏在一起、從各種妄想中拉回自己的方法,而是一種理想狀態下,完美創造的過程,該過程讓自己高效。



三.心流進入有兩種類型,一種需要創造性思維的腦力活動,另一種只需通過體力活動即可進入心流狀態。不管哪種類型,對大多數人來說,首要任務是找到「過渡梯子」。

什麼是梯子?

某些事情的實現,需要通過一系列中間步驟進行,好比攀登,要藉助工具來到達下一個台階。進行腦力活動,也要通過一定工具,讓自己引入進去。

人們普遍認為,運動對心理的好處來源於內啡肽釋放,這是一種過度簡化的說法,如果你查閱過資料會發現,人們鍛煉時,會產生一種荷爾矇混合物,包括內源性大麻素,這些都利於進入心流時刻。

拿我來說:跑步出現心流的狀態,和寫作出現心流的狀態完全不同,顯著區別是「時間的長短」,我可以聚精會神寫作1小時不被打斷,但跑步最長不會超過15分鐘,並且很容易被打斷。

因為,人的生理感受強弱不同。走路,身體感受強烈到可以完全觀察到,跑累了,會心跳上升、呼吸急促、肌肉緊張,更奇妙的在於,心流狀態不會在你剛走幾公里時就出現。

如果按照6公里體力耗盡算,我的心流時刻一般在4~5公里階段出現。

當體力將盡未盡,又離目標還有一段距離,這時很容易觸發心流狀態,我會突然感覺自己不再疲憊和痛苦、腿腳輕快、呼吸有力,心裡沒有各種想法和抱怨,就像奔着目標去。

這時可能會出現幻境,認為再多跑一會兒也沒問題,這種感覺並不真實,再過幾十分鐘,一切感覺消退,人就會從另外一個世界中跌落出來,我會再次感覺到肌肉酸脹、渾身汗水、身體開始口乾舌燥,腦子也開始雜念變多。

總之,一切又回歸到正常人狀態。

之前出現過那種美好的感覺,我會迫不及待想要明天跑步時再來,這也是,為什麼樓下公園裡跳廣場舞的大爺、大媽們,每天都能樂此不疲地聽着音樂跳着廣場舞。

那種狀態里,心流一旦接近成癮,你可以找到一個更快樂的自己。為什麼簡單的心流,往往會比寫作、編程、設計等腦力工作更容易找到呢?

畢竟大量運動會消耗一大部分能量。

精疲力盡前,大腦會因為沒有足夠多的能量進行胡思亂想,更容易把心念集中到一起。雖然大腦只占人體體重的2%,但卻消耗着身體30%以上的能量。

簡單運動往往是機械性,很容易讓人忘記外部環境,讓注意力更集中在身體感受上,你往往會在堅持運動過程中,收穫健康和更好的身材,這會讓你獲得更多成就感,開始享受該過程,於是,進入心流的概率才會大大增加。

誠然,心流是過程中得來的,不是一開始就有的,你必須消耗掉一部分導致精力分散的能量,才會找到「聚焦時刻」。

如果你只是聽到一些關於心流的奇妙之旅,就直接試圖把方法照搬過來,嘗試解決問題,那麼,你很快就會放棄,因為幾乎不可能成功,最後換來的也只有挫敗和焦慮。

這樣講,不知道夠不夠清晰。

按照我說的,你可以嘗試從一項簡單運動開始,比如走路、跑步,讓自己可以從更大的成功概率進入心流,然後去體驗、感受、並注意它到底什麼時候來。

直白地說,不同進入心流的方式,它們之間有着促進作用。

有人走路後,回到工作場景也能進入心流,因為太累沒有雜念;有人因為跑步後所帶來的荷爾蒙能量,剛好轉換到工作中去。

有人做項目報告、PPT半個小時後越干越有勁,也能自動進入心流,但有人不同,執行過程中遇到問題容易分心,更做不下去。所以你看,這就是方向路徑、規律三者的重要性。



四.也許有人會產生疑問,區分是否為心流的標準,要看過程中有沒有創造和產生正向性結果,走路進入心流要算的話,發呆、刷短視頻、打遊戲進入心流也算嗎?

我想,可能你誤會了。

假設要較真,走路、吃飯這些習以為常每天要做的事,並沒有那麼簡單,正確的姿勢走路、正確的方法呼吸、正確的速度吃飯的人,並不多,不信,你可以查詢一下。

另外,如果你能在走路中,不斷糾正錯誤姿勢、提升走的質量,同時又能得到更好的身體機能與心情,過程中是不是在創造心流?自己有沒有獲得正向結果?

反之,發呆,只是某一刻單純停留在「無念」狀態里,沒有任何產出並不算心流,玩手機刷短視頻也並不是心流,你隨時跟着內容到處跑,看似學到很多,根本無法控制方向,充其量劃分到愉悅狀態里。

打遊戲的確能進入心流。

但要看「遊戲」對你的幫助有多大,如果你是一名職業電競選手、職業主播,每場刻意練習都在為比賽、榮譽、直播做準備,那自然能產生正向結果。

如果不是,即便你把級別升到最高,過程中一次一次感受到心流存在,依然沒有多大價值,畢竟,你沒有在當中獲得什麼價值,不是嗎?

我們需要清楚的是,心流概念最初被創造出來,原始目的為找到在生活中增加幸福和快樂的方法,而非應用於創造過程和解決問題的方式上。事實上,真正的創作過程大多充滿着痛苦和糾結。

正因這種糾結,才讓我們創造出來的東西充滿力量和美的感受,其次,心流重點也在「主觀體驗」上。

不管你是否存在心流時刻,時光都在飛逝,進入心流意義在於,讓你感受到這段時光特別有意義,有價值,付出、行動讓人滿足,從中獲得強烈的幸福感,真實感,更能從日常的無聊、乏味、負面情緒中解脫出來,用一種更寧靜的態度對待。

進一步說:大家進入互聯網時代後,每時每刻都在被信息騷擾,專注力明顯下降,腦子裡不斷產出各種臨時性想法,等把注意力從雜念中拉回時,往往又忘記一開始在做什麼,或者做到哪了。

這種生活狀態,會帶來很多煩惱和緊張,並不會令人滿意,我們必須隨時迎接一個彈窗、一個念頭,在這些碎片中,勉強拼湊自己的生活。

你認為這種生活值得追求嗎?你陷入其中能感受到幸福嗎?所以,鑑於此意義上,不管是冥想還是心流,其目的是,解決令人失去定力和專注力的時代病,讓你能夠感受當下。

所以,我很少強調心流的神奇。

不停簡化定義,目的是讓你感覺實現這一切並不難。當學會放棄對結果的追求和執念,從最簡單的地方入手,且放下功利心,一點點提升定力和專注力時,反而發現,結果會在不經意間自然發生。



五.有關性格測試中,責任心強、開放度高、神經質得分低的人更容易進入心流狀態,我就是其中一位;但總有一些人只要外面一有動作、有聲音就無心進入狀態,怎麼辦呢?

我認為,有幾個標誌性條件,需要刻意安排下:

1. 必須創造最佳條件

你現在正在看一本書,翻幾頁後突然手機叮咚一聲,你還能專注嗎?這時的你很難進入狀態,不是因為不專注,而是環境無法讓你專注,我在寫作時,習慣性將一切通知性提醒全部關閉,並把它放在很遠的位置。

但這些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就像,一些人即便把手機關閉,腦袋中活蹦亂跳的想法還會出現。

人類長期進化過程中,有兩類事情出現,另外兩類天性就會啟動,從而進入專注的狀態,這種狀態下你想分心都難。

其一,對恐懼的逃避。當你感覺危險時注意力才會集中,就像面前突然出現一頭獅子,它正在緩慢走過來,你們中間沒有護欄,此刻,你還會想着去刷朋友圈,點個讚嗎?不會的。

其二,時間的緊迫性。都說吸煙有害健康,甚至丟掉性命,可很多人就是戒不掉,因為他們總覺得離自己太遠,假設醫生突然開出一份報告單,明確告知多少天要戒掉,不然後果如何,那行動力絕對高。

所以,你心裡至少要有一種時間觀念,以及對這件事的基本目的性,並非漫無目的想做多少就做多少,拿我健身來說,只要步入健身房,今日必打卡項目、數量已經潛意識刻畫在腦中。

2. 不要逆着狀態行動

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曾說過一句話「隨心而行,做你想做的」,這句話被人翻譯成「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我認為理解有偏差。

他的正確意思是,做這件事要忠於自己內心的選擇,而不是被逼着去做,即便工作任務不那麼想做,也要把它轉化成某種動力源泉。比如,試想着做成後,可能會受到領導鼓勵、學到很多知識等。

潛意識裡不想做,產生逆反心理,你怎麼可能進入心流狀態?只有當你做的這件事,是忠於內心的選擇、積極主動並享受的,才容易進入心流狀態。

值得注意的是:

很多人眼中的「被逼着」還有另外一種領會,即到點兒就必須行動,就像,我必須9點50到公司,10點坐在工位上開始幹活兒一樣,其實,心流效率往往會卡在這裡,身體機能不想工作,再如何讓它去做,它的效率仍然是緩慢的。

你不妨下次把緊張的思維放一放,時間雖然是公司安排,但任務節奏靈活性在於自己,挖掘一下哪個時間段效率高,試着把認為往那個時間段安排下試試,興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挑戰設置要剛剛好

人有一種心理,做任何一件事都喜歡一蹴而就,拿起一本書恨不得半個小時讀完,打開一個視頻,立馬想知道結果,做份PPT一上午瞬間想弄完,這怎麼可能。

如果挑戰性太強,不能完成任務,很容易讓你有挫敗感,相反,如果沒有什麼挑戰性、不費吹灰之力又讓你覺得沒意思,沒有成就感,所以,對挑戰的設置也蠻重要。

舉個例子:

我每次寫文章並非一口氣完成,從選題策劃,大量看素材、採訪環節、到搭建結構開始寫都分步進行,這樣全部下來,時間成本非常小,中間累了就休息,休息完成就進行。

每次能量將要耗盡,或者對文字產生厭倦時就休息,這種「停一會跑一會,跑一會再停一會」的小憩感覺,反而會找到心流時刻,你可以試試非常管用。

4. 設計合理的即時反饋

很多人對「即時反饋」存在字面誤解,它講究「即時」和「反饋」兩步驟,你玩一款遊戲,系統會即時告訴你人物血量還有多少,什麼時候需要加,什麼情況會導致升級失敗。

做事同樣,很少有人健身中、健身後,思考「我今天跑步動作標不標準、狀態和昨天相比如何、體能屬於中等還是優質、器械這樣練對不對」,而僅把完成數量作為衡量標準。

講真的,我以前也這樣。

自從上幾節健身教練課後才發現,很多時候,你的一個動作不標準,接下來所有的動作都在硬撐,耗費體力不說,還不一定達到理想效果。

另外,即時意義在於減少低耗。你想想看,一件事總拿不到反饋,一直想等到最後完成,這個過程有多難熬,晚上睡覺,你都可能一次次在想着,趕緊完成,趕緊完成。

如果你能做到「即時」審視,就明顯不同,你知道自己做到什麼進度了,明天要幹什麼,做哪些,也自然不會感到阻力太大。

為一件事創造良好條件(環境、目的、分塊截止期限),不要逆着身體狀態去做事,把每個模塊挑戰設置剛剛好,且建立即時合理反饋,才能更好保證事情的完成,即便每次不一定進入心流,我想,至少你不會一直牽掛在心中。

總體而言:感受當下,才有創造。

把自己看做環境的一部分,精神力量才不會被自我的關注與欲望吸收,相反,當注意力時刻都在保持警覺,欲望也就很難從自身轉移出去,更無法關注內在。-[文源公眾號:王智遠/錯誤的心流,只會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