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沒有細節,何來結果?

2023040114:53



Q1結束了,很多部門都在階段性盤點業務,評估目標。

在這個過程中,有多少人經歷了從定目標時拍腦袋,就這個數;

到誓師會時拍胸脯,包在我身上,一定能完成;

再到月中時拍腦門,哎呀,還差這老些怎麼辦;

到最後月底只能拍屁股,我也沒轍了。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定目標、追過程,它應該是道「數學題」。

但是,大家都在做「語文題」。

那到底該怎麼定目標、追過程?

上個月,進化島社群邀請了成長引力創始人、暢銷書《阿里巴巴管理三板斧》《阿里巴巴基本動作》作者王建和老師,專門就這個話題為大家做了一期「閉門分享」。

今天趕在季度盤點之前,我來把它分享給你。

(本分享來自進化島社群嘉賓閉門分享)

拆解——目標定在那裡,策略卻在空轉

我們總說目標管理。

可是什麼才是目標管理?

建和老師每年都會陪跑很多企業,其中不乏優秀者,但總會遇到一個共性的問題:

大多數管理者只會做語文題。

什麼是語文題?

就是腦子裡想出來的,而不是筆頭下推演出來的。

推演,是做數學題的思路。

而目標管理需要的是這樣的思路。

從定目標開始,每一個數字背後應該有另一筆數字做支撐。

這筆數字可以是組織人力資源、可以是宏觀環境分析、也可以是客戶資源。

如果把定目標、追過程看成打一場勝仗的話,這些數學演算好比沙盤。

先算而後勝,先勝而後戰。



那具體該怎麼算呢?怎麼謀呢?

首先,一個前提。

目標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所以等式的一頭已然是個定量,要想辦法配平另一頭。

另一頭,來自一筆一筆的訂單累積。

訂單,來自不同部門協同努力的總和。

有的負責新客戶拓展,有的負責老客戶維持;也有的是負責新產品在新市場的拓展,有的是負責舊產品在舊市場的滲透;還有新產品的研發和開拓等等。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公司不同部門有各自的側重點和不同的市場競爭力。

部門間的差異,就涉及到資源的配分問題了。

再小的團隊,也要考慮分配,也要好好盤盤資源。

出差,真的是必要嗎?增加人力,真的是必要嗎?工具購置,真的是必要嗎?

用屠龍刀切西瓜,往往是很多公司的現狀。

而要做到合理分配,就需要進一步拆分。

要實現100萬的業績,需要跑多少客戶,要打多少電話,要拍多少視頻,寫多少條腳本,要寫多少篇爆款文章等等。

步步拆分,人人盡責,才能真正地降本增效。

這些就是策略,就是目標背後的支撐。

沒有策略,目標就是在空轉。

盤點——留住存量資源,尋找增量資源

不論是帶地推團隊也好,帶電話團隊也好,帶直播內容團隊也好,本質上都是與用戶產生鏈接。

而用戶有新舊之分,有熟悉與陌生之分。

維繫老用戶,拓展新客戶,是實現目標的核心。

所以,不論帶何種團隊都要做好客戶分類。

建和老師分享了在阿里常用的MAN法則。



所謂MAN法則就是客戶應該由錢(Money)、權力(Authority)和需求(Need)三要素組成。

錢,就是購買力。

權力,就是購買的決策權。

需求,顧名思義就是購買理由。

這三者缺一不可,才是合格的潛在顧客。

也是團隊需要集中力量去發掘、維繫的對象。

就像劉潤老師之前在進化島回答一位銷售同學提問時說到的,一名合格的銷售應該具備call-high和call-wide的能力。

call-high是要找到拍板的人,他才擁有真正的決策權。

call-wide是要讓實際中真正使用的人,覺得好用、易用。

一名理想的銷售,既要以call high為切口,也要夯實call wide的基礎。

集中力量,優先攻克關鍵部分。

在此基礎上,還可以進一步地將用戶進行分類。

比如,阿里中供鐵軍就根據簽單意願依次分為ABCD四類。

A類客戶,是有意向,產品可出口,有外貿團隊,並且簽單意願在半個月以內的。

以此類推,B類、C類分別都具有前三項先決條件,但是在簽單意願上時間以此遞推。

B類是三個月內,C類是半年內。

而D類就是既沒有先決條件,又沒有簽單意願的客戶。

由於中供鐵軍是強銷售性質的,所以它的分類依據也非常直截了當,以簽單時間為依據。

因為它對目標完成的影響是最大的。

當然不同的公司都會有對應的分類方法和基準,但萬變不離其宗。

一定要將有限的資源,用於對目標實現關聯最大,最優先的部分。

而這對管理者來說無疑是一次考驗。

雖然不常在一線跑業務,但你必須對客戶了如指掌,必須對團隊成員的能力了如指掌。

不但要對存量用戶、潛在用戶做合理分類和盤點。



更重要的是,還要知人善任。

知人善任,就是用合適的人打贏一場關鍵的戰役。

巧取、智取、勇取,都是團隊成員不同能力的表現。

管理者要做的就是,為他們創造合適的場景,指點合理的路徑,提出合情的要求。

這樣才能讓策略真正落地,才能讓目標實現。

比如,小王需要實地去跑客戶。

你只有知道今天小王要跑多少客戶,打多少電話,才能知道小王這個月500萬是如何完成的。

比如,小李需要做直播。

你只有知道他這周有多少排期,早間場、午間場和晚間場分別場觀多少、影響力怎樣,才能知道小李這一周的轉化率目標是怎麼完成的。

全力以赴,只是一句口號。

完全信任,只是自我安慰。

必須把目標拆分到合理的時間節奏上。

必須把不同動作對應到合適的指標上。

拆分是支撐策略的核心。

但建和老師說,

他遇到的大多數管理者都不知道如何拆分、如何設定指標。

往往會按照平均值拆解。

一年的目標是600萬,那半年是300萬。10人小組的目標是100萬,所以每個人的任務就是10萬。

這樣的設定看起來很幼稚,但它們真實發生在企業中。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他們沒有真正弄懂業務過程,就想着要揮斥方遒。

不會寫月報,也不會看月報。

精細化——管理要形成正反饋閉環

一切策略的核心,都要落到實際措施上。

就像一切沙盤中的演練,都要拿到實際的戰場上比拼。



所謂的精細化管理,絕不是說說而已。

策略的落地就是措施。

措施不是簡單地把目標分解成數字,而是要花時間和每一位下屬討論目標的實現路徑。

只有把措施討論清楚了,目標管理才到位。

你今天給團隊成員定了每人100萬業績的目標。

不是簡簡單單地告訴他數值,而是要和他討論如何實現100萬。

你想到的策略是什麼?他會遇到的問題有什麼?

支撐這些策略的措施是什麼?執行過程中可能需要哪些資源和支持?

清清楚楚溝通完後,達成共識。

團隊對目標的信心,就來源於此。

很多時候,大家都會抱怨老闆只會空畫餅,說大話,定那些根本完不成的目標。

從而兩頭消耗。

這是因為你只讓大家看到了遠遠的終點,根本沒談路徑、也沒有陪伴。

對他們來說,沒有底層支持,沒有具體方法,亂拳打在棉花上,白費力。

也難怪大家不理解。

建和老師講到,

他常常遇到很多管理者與他抱怨,團隊執行力太差。

很多時候團隊的執行力不好,問題出在管理者自己身上。

是因為管理者自己在安排任務時,就沒想清楚;在制定目標時,沒有給到策略,沒有給到路徑。

今天管理者只有一二三條,說得清清楚楚,才能確保執行力。

用劉潤老師的話來說就是,管理者要具備被一眼看穿的能力。

這才能確保團隊的執行。



另外,我們剛剛提到了很多管理者不會看月報,不會寫月報。

這就好比目標管理的閉環,少掉了最重要的一塊。

有目標、有執行後,必須要有正反饋。

就像是大腦中的一塊反應迴路一樣,通過一次又一次執行-反饋-總結的閉環,幫助團隊成員養成「過程」習慣。

想要完成正反饋閉環,管理者就必須對整個業務流程、管理細節非常清晰,才能實現環環相扣的通路。

因為執行是有時間差的。

這個月的目標,到月底才有結果。

這個季度的目標,三個月後才能見分曉。

但是組織不能等,業務不能等,一旦出問題就像多米諾一樣,等到月底再復盤可能就來不及了。

看平時,小張讓他每天跑30個客戶也都完成了。

但到了月底一盤發現,原本10萬的目標,只完成了1萬。

再回到日常工作的時候,會浪費大量的管理成本,而且可能也為時已晚。

這樣的現象比比皆是。

復盤結果可能有時間差,但追過程一定是當天同步的。

怎麼追當天的過程?

打30個電話,還是50個電話。

量不是問題,質量才是關鍵。

而衡量質量的標準,可能是轉化率、可能是成交額等等。

抓住核心標準,可以借用儀錶盤、看板等數據工具,知曉差距,及時迭代。

養成一眼看到底的能力。看不到細節,就抓不到結果。

從今天起,看月報、周報時,別再天天只盯着結果。

100 萬,從月初到月尾天天100 萬。

數值只是表象,路徑才是內核。

苛求過程、釋懷結果。

先從過程開始練起。

最後的話

管理是一套系統的體系,和無數的細節組成的。

定目標、追過程是一道數學題,環環相扣,步步推導。

光有方法,只是空談。

沒有拆解,何來策略?

沒有細節,何來結果?

期待你和你的團隊都能在實訓中,感受到苦盡甘來的成就感,都能打一場酣暢淋漓的勝仗。

祝福。-(觀點:王建和*主筆:婧嫻/劉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