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全面邁向5.5G時代,高速網絡將改變什麼?---MWC2023
根據GSMA&GSA於2022年12月公布的統計數據,全球已有超過240張5G商用網絡,5G用戶數量達到9億,全球範圍內發布的5G終端數量則超過了1700款。正如華為運營商BG總裁李鵬在GSMA論壇上所說的:「全球5G商用過去三年的部署規模,相當於4G商用五年的水平,5G部署進展遠超4G同期。」
數據顯示,中國、韓國、瑞士、芬蘭、科威特等國的領先運營商,5G用戶滲透率已超過30%,5G承載超過30%的流量。而最新的Ookla5G城市體驗報告顯示,在全球有代表性的40大城市中,5G速率排名前10的重點城市均有華為參與承建。
消費者端,隨着運營商5G網絡的快速擴張,不僅讓用戶在網絡流暢度、延遲體驗上獲得5~10倍的提升,同時也使得短視頻、高清視頻、直播、手機遊戲等多樣化的在線娛樂方式成為人們的「新剛需」。數據顯示,接入5G網絡後,得益於更大的網絡帶寬,用戶觀看高清視頻的比例增加至30%以上。
加速5G繁榮,ToH、ToB領域成為新的發力點
在MWC 2023上,華為通過產品發布、技術展示與場景探索,全面闡釋了「加速5G繁榮、全面邁向5.5G時代」的階段性目標。其中,針對5G網絡部署方面,華為始終沒有停止技術研發的腳步,繼去年推出第三代5G基站產品MetaAAU後,今年則帶來了升級產品Meta BladeAAU。
與傳統的基站相比,Meta BladeAAU在行業內首次了採用全透明天線技術,實現了Sub6G MetaAAU+Passive全頻段一體化單天面極簡部署,換句話說,它可以做到「一根杆」同時滿足2G、3G、4G、5G的部署需求。
根據中國聯通在室外的覆蓋測試數據,Meta BladeAAU基站使得SSB(單邊帶信號)覆蓋提升3dB,室外上下行小區邊緣速率均提升31%。同時,MetaAAU的高覆蓋、高性能還帶來了區域的流量激發,站點天級數據流量從550GB提升到669GB,提升了22%。
5G基站技術的不斷升級,讓網絡的覆蓋面積、速率有了進一步提升,對於人口密集的城市區域來說,更強的信號穿透力可以讓身處機場、寫字樓、火車站等信號遮蔽場景的用戶獲得更流暢的移動網絡體驗,即便人員密集,也不用擔心網頁無法加載、視頻播放卡頓的問題。
更廣的信號發射範圍,則能讓5G網絡實現從城市到鄉村的快速全面覆蓋,用更少的基站,實現更多5G網絡的接入,不僅為運營商節省了運維、部署成本,同時也讓普通用戶可以在任何地方都能連接上高速的5G網絡。
此外,5G網絡在ToH、ToB領域的發展潛力也已浮出水面,根據華為公布的數據,截止2022年底,全球已有95家運營商商用了5G FWA業務,發展了超過1千萬家庭用戶。與傳統的有線網絡接入相比,FWA(固定無線接入)最大的優勢在於部署快和成本低,尤其是對於需要進行線路改造才能升級網絡的地區而言,5G FWA業務成為了首選。
目前,全球已有超過2億條採用銅線的寬帶網絡需要改造並且還有6千萬中小企業需要方便快捷的專線服務。李鵬表示,一家歐洲運營商通過5G FWA體驗升級,客戶滿意度達到了超90%,同時打開60%以上的增收空間。
除了加強5G覆蓋並降低網絡部署難度,面對5G網絡升級中一直困擾運營商的「功耗」問題,華為通過採用LampSite 5.0解決方案,將3G/4G/5G多頻多制式合一,以更高集成度的設計實現重量、體積降低25%,整站能耗也降低40%。
針對偏遠農村場景,華為RuralLink解決方案通過一個RRU(射頻拉遠單元)加一根天線即可為農村提供三扇區網絡覆蓋,RuralLink的極簡設計和極低能耗,使單站供電僅需6塊太陽能板進行供能,同時設備還支持遠端運維,減少了人員部署。此外,華為獨有的信號直通饋電技術(SDIF),還能將全頻段能效提升約20%。
正因為5G高速網絡對商業發展價值的效益日漸明顯,根據GSA公布的報告,在過去一年多時間內,海外運營商建設的5G專網數量增長了1倍。不同行業的頭部企業也開始了對5G技術的引入,如德國奧迪、BASF、DB鐵路,希臘的比雷埃夫斯港口、南非的多個礦業公司、馬來西亞的油氣公司Petronas等等。
全面邁向5.5G時代,體驗升級不止是「速率」而已
如果說5G網絡已經成為改變當下生活的「助力者」,那麼即將到來的5.5G時代,則會讓高速網絡成為串聯千行百業的「神經管道」。與現有的5G技術相比,5.5G看似只是0.5的進步,但在從速率到智能化再到應用場景的布局方面,則都有着10倍的提升。
早在2022年7月,華為就已經將助力行業邁入5.5G網絡時代納入日程當中,而在MWC 2023上,華為則具體展示了5.5G時代的5大主要特徵以及其對於未來的日常生活、商業活動、工業生產等領域帶來的增益。
首先在速率上,移動用戶及家庭寬帶用戶峰值體驗將從1Gbps提升到10Gbps,可能很多人對於這樣的速率水平沒有具體的概念。目前一部高清電影的緩存容量也就在1GB左右,在5.5G網絡的加持下,1秒鐘可以下載10部高清電影,即便是面對如今容量日益增大的手機遊戲,5.5G網絡也能保證在1秒內完成遊戲的下載。
不僅在速率方面,5.5G網絡對於設備連接的支持數量也有着10倍的提升,通過引入Passive IoT技術,5.5G網絡可以支持從百億到千億級的物聯網搭建,同時也幫助移動網絡實現了從高速有源到超低速無源物聯的擴展。
5.5G無源標籤不僅可以傳輸數據,而且可以跟定位、溫度傳感器等相結合。無源物聯應用場景廣泛,可應用於倉儲海量物品自動盤點、農業養殖、個人物品定位尋找等領域。目前無源標籤市場每年的消耗量超過300億個,根據華為的預測,未來隨着行業推進數字化,標籤的使用量有望達到每年1000億個。
此外,5.5G網絡還在時延、可靠性、碳排放甚至自動駕駛方面,都有着相比5G網絡的再一次躍進。
以近兩年火熱的自動駕駛為例,隨着5.5G網絡完成部署,ADN自動駕駛網絡也將從L3級別提升到L4級別。2022年,華為已經基於5G+L4自動駕駛技術,在天津港北疆港區C段碼頭建設智能化集裝箱碼頭,最終實現降低人力成本60%,提升作業效率20%,76輛全負荷IGV穩定運行超12個月,接管率低於0.1%。
而5.5G網絡則將進一步推動高階自動駕駛從目前的港口、礦山、碼頭等較為封閉、工業化的應用場景,逐步向智慧城市道路交通服務、周界感知等場景靠近。正如4G時代讓移動支付、網購普及、5G時代讓直播、高清視頻普及,在5.5G高速網絡的加持下,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應用革新也會悄然到來。
「元古宙」「虛擬現實」等3D類應用將成為主流,如線上3D商城、24K VR遊戲、裸眼3D等。如果說在5G時代,智能手機的普及以及可穿戴設備讓用戶初步感受到沉浸的新體驗,那麼到了5.5G時代之後,沉浸+交互體驗將成為剛需。
作為鴻蒙系統架構內的「王牌應用」,花瓣地圖(海外為Petal Maps)以及搜索,都在MWC 2023為觀眾呈現了不一樣的「虛擬世界」,通過真實色彩顯示和立體建築深層渲染,做到了在軟件端對現實城市圖景的擬真還原,同步還能實時在地圖表層浮現當地天氣,具有陰晴雨雪不同動態效果。
隨着終端技術的持續突破和內容的加速繁榮,華為預計5.5G時代沉浸交互業務的在線用戶將超過10億,相比現在增長100倍。「着眼當下,放眼未來,5G繁榮是智能世界的基石,5.5G是邁向智能世界的關鍵里程碑。」李鵬表示。
網絡升級不止是技術躍進,也是全行業的革新機遇
從蒸汽時代到電氣時代再到如今的互聯網時代,驅動生產力進步的已經不再是簡單的機械結構,能源利用,而是如何利用數字化、智能化創造價值。作為數字橋梁基礎之一的電信產業歷經十年雲化發展,電信雲也已成為移動通信領域最重要的設施之一。
伴隨5.5G時代的臨近,容器也成為電信網絡雲化演進的重要方向之一,但與此同時,華為也看到其電信能力尚存在不足,難以滿足5.5G時代電信業務高性能、高可靠、易運維和平滑演進的要求。
為此,華為率先發布業界首個雙棧容器解決方案,支持虛擬機和容器靈活部署,相比傳統虛擬機模式,性能可提升15-20%,其具備的免聯動升級也提升網絡可靠性和易運維性。該解決方案還支持ETSI標準框架,可同時管理虛擬機和容器,用擴容替代新建,共享存量資源,相比傳統方案,集成度可提升25%,業務上線時間縮短50%。
華為同步提出的「1+2+3」綠色發展策略,則旨在加速ICT行業邁向綠色未來,2022年華為就已經提出NCIe指標體系,而在2023年,該指標體系已經被國際電信聯盟組織(ITU)接納寫入行業標準(標準號:ITU-T L.1333),成為電信運營商在邁向「碳中和」之路上一個重要的參考。
同時,NEE從1.0演進到2.0,把基站體驗因子考慮進來,更加科學地指導運營商的綠色發展,並且已經在西班牙一家運營商的實際部署運維中得到實踐。
技術方面,華為則聚焦通過端到端綠色發展解決方案,不斷提升能效,通過極致休眠、智能關斷等一系列智能解決方案,在保障網絡基礎體驗情況下,不斷降低基礎能耗。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表達就是「用最少的瓦特輸出最多的比特」。
此外,華為還在幫助運營商加速綠色發展:綠色站點、綠色網絡和綠色運營,以綠色站點為例,從追求極簡化走向智能化,通過對業務量的實時感知,進一步實現毫秒級的資源控制和關斷,從而在不影響KPI的情況下實現全天候節能,提升節能收益。
與站點相關的配套電源也已經完成智能化革新,能夠智能感知站點負載,氣象,電價,市電可用度以及電池狀態等,並進行動態調整,最大化使用太陽能,實現更少碳排放。
正是由於華為對低碳戰略的踏實落行,其也成為2022年國際權威的環境非營利組織CDP(全球環境信息研究中心)的評定的CDP「A級榜單」中,中國大陸地區唯一入選氣候變化「A級榜單」的企業。
華為對5G網絡的普及和對5.5G網絡的探索所做出努力,不僅在改變人們的日常生活,同時也在推動全行業向高效、高質量、節能、可持續發展邁進。-(鈦媒體/作者:鄧劍雲*編輯:鍾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