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老闆們的時間管理原則-(2)

2023011216:04

長期看,你應該儘可能,把精力先放在第二象限上,解決它們意味着,你可以很快實現長遠目標;短期看,第一象限更重要。

    第三象限中的活動(緊急但不重要,如,意外的電話,臨時會議、不速之客拜訪)。

    第四象限中的活動(既不緊急也不重要,如上癮的無聊視頻、毫無影響的綜藝等),是你應該少花時間或不花時間的。

矩陣關鍵在於:

第三象限中「着急」的事,往往會干擾第二象限中的重要活動,你可能很想馬上去做第三象限的事,因為它們看似緊急,會吸引注意力。



如果,第三象限大量占用時間,你就永遠無法完成「重要的任務」;第四象限同樣也會使你分心,因它能提供即時滿足。

只工作不休息的做法,並不健康;請你評估下,你把多少時間花在娛樂和不重要的活動上,免得妨礙長遠目標。

運用該法則的前提假設是,你可以把各項活動正確歸入每個象限中,不過,你跟商界大佬沒法比,人家有秘書專職專做,你該怎麼辦呢?

考慮關鍵成本

可以用兩種思維進行衡量:其一塞爾定律(Sayre's law),該定律認為,任何爭議中,情緒強度都與問題涉及的價值成反比。

其二「帕金森瑣碎定律」(Parkinson'slaw oftriviality),通常,組織容易給瑣碎小事不成比例的重視。

兩者核心意思是,我們往往會把過多精力,花費在一些瑣碎爭論上,看似情緒激漲實則沒用,真正重要的決議反而可以輕鬆過關。

比如:

阿里巴巴Java開發手冊中有項原則,程序員需要團隊協作,協作正能量應該放在「有效溝通」上,工作個性化儘量表現在,現有系統架構和算法效率的提升上。

而不是,在合作範圍上進行喋喋不休的討論、爭論,最後沒有得到任何結論。

也就是說,某件事(項目)到底重不重要,取決於追求的目標是什麼,放在總目標背景下看,儘可能運用定量方法,弄清楚某項事情相對重要程度。

將事情劃分重要、不重要後,我們還會遇到一個大問題,即,大多人沒有足夠時間,來處理被劃分為「重要」的事。

怎麼辦?

國外著名效率顧問《搞定:無壓工作的藝術》一書的作者戴維·艾倫(David Allen)指出,「你能做好任意一件事,但不可能做好每一件」。

也就是,你必須在面臨眾多重要事情之間選擇,否則就會陷入多任務重中,缺少深度工作時間;可現實是,要做的事總比做事的時間多。

怎麼辦?

有個強大經濟學模型,我經常使用,即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具體什麼意思?

你做的每個選擇都有成本在,這裡成本是,你因為做了此選擇,所放棄最佳機會的價值,通常來說,你應該選擇「機會成本最低的那個」。

比如:

門口2公里的地方,加滿一箱油600塊,距離5公里,有一家只需500多,你怎麼選擇?如果你時間充裕,完全可以跑遠處的一家。

假如此時面臨客戶簽約會,你必須在兩者之間衡量,你會怎麼選?顯然,家門口的更合適。

商業和談判中,機會成本也叫「資本的機會成本」、最佳替代方案,如果你善於運用最優方案,將能得到更多回報。

比如:

持續投廣告每花費1萬元,比平時多出5%的回報,你會不會繼續投?如果得到一份工作邀約,比現在工資高,且離家近,穩定性強,你會不會選?

所以,不管怎麼說,想要做出事後無悔的決策,關鍵在決策前考慮「重要性和投入成本有多大」,並且,設計一個備選方案。

一言蔽之,你應該選擇,價值高,機會成本低的事情,也就是方案中最佳的一個;是不是很簡單,這還不夠,大佬們更喜歡給事情加槓桿(lever)。

給事情加槓桿

物理上講,槓桿是種簡單機械,由置於支點的一根杆子組成,通過將支點放在不用位置,槓桿可以靠較長的力矩(torque)產生較小的力,或靠較短的力矩產生較大的力。

資本領域,投資者通過給企業注入資金,投入經營,實現以少量資金獲得更大總資產的可能。

談判領域,槓桿作用指一方對另一方的控制權,你有能力比對方付出、承擔更多,就能擁有更強的槓桿,不論情況如何,少量槓桿都能帶來巨大影響。

這個思維主要是,將力施加在某個特定區域,比施加在普通區域產生更大效果。

以個人為例:

一些關鍵事情、行為造成的影響,要比其他普通事情、行為大很多,將時間和金錢花在這些高槓桿活動(high-leverage activities)上,你能帶來更大可能。

顯然,我們應該花一些時間分辨出哪些是高槓桿活動,這麼做將事半功倍。

你不妨思考下:

    哪些工作能提供發展的好機會?
    哪些技能,別人奪不走?
    哪些活動對孩子發展有幫助?
    哪些裝修,能提升房屋價值,賣個好價錢?
    哪些運動鍛煉多久,能獲得最佳效果?
    哪些事情具備利他主義?

通常來說,槓桿率最高的活動機會成本最低,老闆們如何平衡槓桿呢?有一項原則即帕累托法則(Pareto principle)。

簡單講,很多情況下,80%結果源於20%努力,因此,這20%努力必須用高槓桿活動。

在《政治經濟學講義》這本書中,意大利經濟學家維爾弗雷多·帕累托(Vilfredo Pareto)對此進行細節描述,「我花園裡收穫的豌豆,有80%來自20%豆莢」。

直到20世紀40年代,管理學諮詢顧問約瑟夫·朱蘭(Joseph Juran)推廣了帕累托法則,其建議人們集中精力做投入最小,效果最好的事,他把這些高槓桿活動稱為「關鍵的少數」。

比如:

你想提高網站瀏覽量,不妨關注下標題和主圖,它是訪客首先看到的東西,也是人們會在社交媒體上分享的東西,對這些頁面微調,就能帶來很大不同。

如果公司80%的銷售額來源20%的客戶,那就必須確保這些客戶滿足,順便說一句,這也是「最小可行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簡稱MVP)」應具備的功能。

不幸的是,在認清」二八定律「並達到易於實現的目標前,每增加1小時工作量帶來的收效就會減少,這是為什麼?

警惕效用遞減

你應該聽過心流(flow)的概念。

通常指,我們可以掌控自我意識,重塑內心秩序,進入忘我境界,精神充沛的專注一件事情。

但是,也許沒人告訴你。

麥肯錫一項為期10年研究表明,大多數人每周只能花5%時間處在心流狀態,這意味着,95%時間(40小時工作周中的38小時)表現處在較低水平。

換言之,效率最高的人,心流時刻也不可能完全沉浸當中幾個小時,所以,工作很累時別為難自己。

經濟學中有個模型被稱為「收益遞減法則」(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指取得成果達到一定程度後,隨着付出增加,工作效率會不斷降低。

有一個類似概念叫「效用遞減法則」(law of diminishing utility),通常指,超過某個限度刺激後,物品價值會減少。

就像:

高度運動後,喝可樂第一口感覺非常美味,但是,第四口、五口、六口後,你已經不是享受,而是肚子疼。

實際上,超過心流限度後還繼續努力,只會讓情況變得更糟糕,就像很多老闆拼命讓員工加班,最後從「收益遞減」變成「負收益」,這是為什麼?

狀態不好無法得到疏通,很有可能在別的地方被釋放(對客戶態度、責任感),這種情況往往會適得其反。



那老闆們自己怎麼做的呢?

及時止損,在完成項目,精力槓桿效率最高的那一部分後,適當休息,而不是一直工作;也就是,你應該在獲得「負收益」前退出。

有一些方法,累時試試:

    避開電子產品,小息5分鐘
    公司樓下走一圈,喝杯咖啡

還有很多不一而論,最重要在於不要浪費」認知資源「,休息時減少工作相關的信息攝入,不過,僅僅因為達到收益遞減點,並不意味着你要立刻踩下油門。

事實上,具體還要看機會成本,如果另一件事付出同樣的勞動力,能帶來更大收益,你應該馬上去做那件事,否則,你就應該繼續做手頭的事。

因為,手頭第一件事沒做完,陷入另一件,兩者來回切換,你就會再次陷入重要、緊急的選擇中。

對了,這一切有個前置條件,即保證精力充足條件下,畢竟精力不足,昏昏欲睡,幹什麼都是白費。

總結一下:

    北極星指標找到那些大方向,五個標準,目標具體的、可衡量的、可實現的、相關性的、有明確的截止期限的。
    任何狀態下,避免雙線作戰,同時抓兩隻兔子,最後一個都得不到。

    如果想深度工作,限制自己一次只做一件事,腦中首要念頭必須是最重要的。
    利用四象限法則,評估出哪些是一天中緊急重要的,重要緊急的,不要被它們搞反。

    衡量兩者的關鍵在「成本」,警惕瑣碎事情,你應該選擇價值高,機會成本最低,也就是方案中最佳的一個。
    學會給事情加槓桿,關鍵部分是少數決定,80%結果源於20%努力。

    心流低時強迫自己工作,很容易陷入效用遞減法則,應該在「負收益」來臨前退出,不要一件事情沒做完,又切換到另一件上,除非很急很重要。

所以,時間管理這件事情上,老闆們看到金錢,效率,普通人看到當下每分鐘;換個視角,大有不同。-(鈦媒體/文:王智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