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魏建國:這次出海搶來的訂單,能養活一些小工廠三年

2022123012:56

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出口一直在中國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2022年以來,國際環境風雲變幻,外需受到很大衝擊,給外貿行業帶來較大壓力。此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強調要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


資料圖

在外需走弱的情況下,中國外貿業將會如何發展?近期企業「組團出海」能有多大收效?中國如何擴大和吸引外資?《中國新聞周刊》專訪了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

外貿是經濟發展的預備役

中國新聞周刊:出口是支撐中國經濟的一大支柱,但最近「外需不足」成為常被討論的關鍵詞。2022年4月份,外貿進出口總值同比增加0.1%,此後有所回升,到11月,增速又降到0.1%,外貿面臨着哪些風險?

魏建國:2022年11月外貿進出口總值增速降到了0.1%,但這並不意味着外貿走弱。

第一,我們看一個國家的外貿形勢,從來不以單月計算。今年因為國際上的不穩定因素非常多,別說單月,單周都有很大的變化。第二,它的下降是因為俄烏衝突和美國連續4次加息,這是臨時現象,在國外司空見慣,所以增速放緩也不要怕。我相信12月很快會補上來,從外貿規律來講,每年的11、12月會有一個小翹尾,因為除了聖誕節之外,還有新年假日以及第二年的整體供貨,只是今年尾巴翹得比較小。

外貿面臨的風險,主要關係到四個方面。第一,從歐洲來看,由於美國的《通脹削減法案》,它會把歐洲的一些工廠,尤其是尖端工廠搬到美國去。目前看來,歐盟沒有任何還手之力,他們既沒有討論這個問題,同時也沒有回答。因此明年歐盟經濟將全面進入衰退,這是大家所擔心的。第二,俄烏衝突以後,很多能源價格上漲,導致了大批中小企業的停產、破產和轉移。第三,美國持續通脹後,老百姓的收入減少,需求也會減少。第四是貿易保護主義,如果在外需降低的同時,又迎來了貿易保護主義,對中國的外貿企業將是很大的考驗。

但能不能說外需走弱,就會影響到對中國商品的需求減弱呢?不能畫等號。全球需求減弱是個大勢,但對中國商品的需求和認可,我認為完全是事在人為。最近一些企業組團搶訂單,都獲得了非常好的結果,這是很不容易的。


2022年2月15日,大型集裝箱船在廣東深圳鹽田港裝卸貨物。攝影/本刊記者 陳文

中國新聞周刊:2022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了明年的五大工作重點,首要是着力擴大國內需求。面對外需不足的挑戰,你如何看明年外貿的表現?

魏建國:中央提出2023年要着力擴大內需,以此拉動我們的整體經濟。我認為,如果以打仗來形容,打仗有預備役,哪裡有困難,就出現在哪裡,外貿就是隨時隨地作為預備役的統一編隊。因此外貿今年任務還是很重,我們應該在外貿形勢好時未雨綢繆,以此能主動開始轉型。在以消費拉動內需的主循環下,外貿能幫助、支撐經濟,起到輔助的作用,所以外貿也不能夠被輕視。

中國的外貿企業已經不是20年前甚至10年前的外貿企業了。20年前我們加入WTO,現在已經從全球的供應鏈、產業鏈的中下端向中上端發展,韌性是很強的。外貿有足夠的底氣,來自於我們強有力的產業鏈和供應鏈。因此我認為,2023年外貿依然有可能像去年一樣,甚至對經濟作出比去年更大的貢獻。

中國新聞周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的五大工作重點中,第四點是擴大和吸引外資。近兩年,一些產業鏈和外資顯現出撤出中國的跡象,前11個月外企進出口的增速只有0.1%,同時占比下降到33.1%,應採取哪些措施來擴大和吸引外資?

魏建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明確要求,要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也要更大力度穩外貿。所以更大力度這四個字是2023年外貿的重要方向。

今年我們要持續推進高水平的對外開放,第一,要擴大市場准入,負面清單還要接着「瘦身」。第二,加大現代服務業開放力度,按照WTO的服務業分類,有98個類型,牽涉到金融行業、船舶運輸、物流,甚至是文體衛生與健康養老等。現在我們還沒有開放現代服務業,打開以後就等於讓更多的外資進來。

此外,我們要像RCEP那樣積極加入CPTP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指出,要主動對照相關規則、規制、管理、標準,也就是說我們要出台一些有利於吸引外資的規章制度,打造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為主的市場體系,這都為下一步整體開放做好準備。

2023年會密集出台更多開放政策,主要就是加大力度吸引利用外資。我建議各個省市都行動起來,哪一個省市能夠在營商環境上面下功夫,從制度、管理、標準、規制上利好外資,就能搶得先機。此外,中西部地區有一定的潛力,只不過現在這種潛力還沒有發揮出來。中西部地區的勞動力成本比較低,另外「一帶一路」沿線的鄭州、成都、四川、武漢等,有機會逐漸成為物流集散地,不僅會減少整體物流成本,也會吸引更多外商投資。中西部地區要做好思想準備,擁抱轉移、承接轉移,讓更多全球資本、信息、技術、人才在本地生根開花。


資料圖

要把出海搶訂單作為常態化做法

中國新聞周刊:2022年外貿受影響的原因之一是,國內大量進出口展會取消,據會展信息平台展加網統計,2022年原計劃舉行1159場展會,只有292場展會開展。若2023年進出口展會有望恢復到疫情前水平,是否有可能使外貿行業迎來真正的反彈?

魏建國:大型國際展會非常重要。儘管疫情前全國有上千場展會,但在國際上的認可度一般,沒有對接上國際客戶的需求。展會不是把商品擺在那兒就能賣,上世紀70年代我們帶團到國外參展時,都是根據市場的需求、客戶的需要來下訂單的。中國是供應商,我們需要參加、舉辦受國際客戶認可的大型展覽,了解消費者的喜好,以市場倒逼生產,訂單量才會高。

疫情前,全國範圍內受國際認可的大型專業展有14個,綜合展8個,加起來才22個。中國是一個不太注重展覽的國家,而在國際上,從現在到2023年4月份,全球還將舉辦1522個大型的綜合展和專業展,包括電子展、家具展、消費品展,甚至牙科器械展。大型國際展會的經濟效益是驚人的,一個牙科醫療器械展,全球就有接近6000億美元的訂單,要知道11月全國出口總額也就3萬億美元。還有像人造關節展覽,現在全球一共有差不多500億美元的生意。

據我了解,國際上的1522個大型展,可能有700多個都舉辦不了,一是因為經費問題,二是因為場地。我認為中國應該爭取多主辦國際展覽會,承接全球大型展會,而不是我們另搞一套展會,會很花錢,而且組織得不好也很難取得好的效益。我們不僅要派團隊參加國外的展覽,也要把這些國外辦不了的國際展搬到中國來,搬到家門口來辦,我們在家門口就能拿到訂單,因此帶動產業鏈和供應鏈,讓更多的中小微企業受益。


資料圖

中國新聞周刊:近期各地組織企業出海搶訂單,實際效果如何?從短期來看,聖誕訂單基本交付,從長期來說,隨着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經貿周期向下,海外訂單也顯得較為困難。此時出海搶訂單,能改變出口的趨勢嗎?

魏建國:出海搶訂單的效果已經超出了我們的預料,它不僅體現了中國在外貿上的創新做法,更重要的是增進了全球客戶對中國商品的認可和肯定。我們這次帶回來的訂單,足以滿足一些小工廠三年的生產能力,花的錢是值得的。更重要的是,我們以後要把出海搶訂單作為常態化的做法,這是在全球經濟疲軟的情況下,讓中國的產品被更多國際客戶熟悉,能滿足更多消費者的要求,以此得到更多的訂單,這是很不容易的。

出海搶訂單是近幾年,尤其是沿海地區想出來的高招,應該說這對中國的外貿行業是很大的促進,今後還會進一步加強,要繼續向中西部地區發展。現在中西部地區難度比較大,主要是政府的補貼不能到位,另外信息也不對稱,出國參展要做很多細緻的前期準備工作。

我很鼓勵外貿行業發揚「四敢」精神,也就是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的「幹部敢為,地方敢闖,企業敢幹,群眾敢首創」。現在一些民營企業家沒有精氣神,提不起勁,我認為是沒有看到未來全球對中國商品的需求,沒有看到疫情後中國整體經濟的發展,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提振信心,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之後,現在也是民營企業家二次創業的好機會。我們的外貿業有基礎,在現在的情況下,民營企業家一定要勇於站出來,不要氣餒,更不要彷徨和猶豫。

發於2023.1.2總第1075期《中國新聞周刊》雜誌*雜誌標題:魏建國:出海搶訂單,要成為常態化的做法

[記者:蔣芷毓/來源: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