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不足則多慮,威不足則多怒,信不足則多言
人生是一條長河,得高人指明方向則幸也。
人生如一本大書,深度閱讀可樂在其中也。
01.識不足則多慮。
見識不足、難以決斷就會思慮過度、擔憂狐疑、沒有安全感。
有時候那種多思多慮、惶恐不安的生活並不是外界給我們的,而是自己見識淺薄造成的。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山中的浮雲能夠遮住登山人的雙眼,而我們生活中又有多少「遮望眼」的「浮雲」?
「多見者識廣,博覽者心宏」。歐陽修也說,「強學博覽,足以通古今」。
要改變這種狀況,衝破這些「浮雲」,需要的是充實自己,開闊眼界。
而讀書,便是「登高」「望遠」的捷徑之一。
「讀經長學問,讀史長見識」,讀前人的優秀書籍,借鑑前人的智慧經驗,遇到事情自然心開意解,自然知道如何應對處理。
書讀多了,其心胸和思想會相對其他人開闊得多,志存高遠,胸襟曠達,才不會為私心雜念所困、功名利祿所累。
定位決定地位,心境跨越艱險。
蘇東坡說,「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強學博覽」的人身上總會充滿自信和豁達,即使遭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也不會心煩意亂,浮躁緊張,不知所措;更不會在順境的時候得意忘形。
所見所聞成就一生,無知無覺葬送一生。
02.威不足則多怒。
威德不足以服眾就會容易發怒。
有人用發怒來樹立威望,這其實會事與願違。發怒暴露的是德行的不足。
威望從德行中來,道德的力量可以攝服一切大眾。
而真正有學問、有道德的人表現出的,必定是謙虛恭敬和平易近人。
《菜根譚》有一段話:遇欺詐之人,以誠心感動之; 遇暴戾之人,以和氣熏蒸之; 遇傾邪私曲之人,以名義氣節激勵之。
天下無不入我陶冶中矣。
遇到狡詐不誠實的人,用真誠的態度去感動他;
遇到粗暴乖戾的人,用平和的態度去感染他;
遇到行為不正自私自利的人,用道義名節去激勵他。
那麼天下就沒有人不受我的感化了。
「心頭無事一床寬。」
心若計較,處處都有怨言;心若放寬,時時都是祥和。
心有多大,世界才會有多大。
心寬一寸,路寬一丈;心寬似海,風平浪靜。
笑看花開,寧靜喜悅;靜賞花落,隨緣自在。
03.信不足則多言。
「人無信不立,國無信不強。」 古人把守信看作是做人非常重要的品行之一。
《荀子•不苟》中有言: 「誠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 」
如果沒有信用,什麼事也做不好。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鍵是要講信用。講究言必行,信必果。
誠信屬於道德範疇,沒有重量,也無標價,卻可以使一個人輕如鴻毛或身敗名裂,也可以使一個人重如泰山或名垂千古。
「信不足則多言」,即為信用不足的人,講話不易讓人信服,通常就會費盡口舌去講更多的話。
《易經》言,「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
話多有時候從側面表現出了一個人信用的缺失,它就像是一張信用卡,早晚總要還回去。
信不足,則口多言,然言多必失,誇誇其談者虛,口吐蓮花者淺。
為人之要則,當抬頭時觀雲,低首時看路,於學中思,善養浩然之氣、謙卑之性,方能大寫人生。
不多說話,不亂說話,不說謊話。
04.理不足則多辯。
「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其實,掌握大道之理的人,不需多做辯駁,時間會證明他們的正確。
他們只需默默耕耘,等待收穫成果的一天,驚艷眾人。
層次相同的人,無需爭辯;層次不同的人,何需爭辯?
人生多不在言,而在行。
古人說:巧言令色,鮮矣仁。
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相對就少了。
況且,很多道理不是說辯論就能辯清楚的。
越是沒有道理的人越善於辯解,本身無理之人,沒有底線原則,多巧言令色,其實只不過是遮掩自己空虛的實質。
-來源:品讀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