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印尼塞梅魯火山發生大規模噴發 日本氣象廳發布預警:可能引發海嘯

2022120414:57



[海外網12月4日電] 據路透社、日本共同社4日報導,印度尼西亞國家抗災署消息稱,當地時間12月4日,印尼塞梅魯火山發生大規模噴發。

印尼國家抗災署表示,4日,塞梅魯火山噴發,噴煙高度達1.5萬米。火山仍處於活躍狀態,或形成火山碎屑流。目前暫未出現人員傷亡,印尼國家抗災署提醒附近居民注意避難。據悉,塞梅魯火山在2021年的12月4日也曾發生大規模噴發,造成30多人死亡。

塞梅魯火山噴發後,日本氣象廳發布預警,稱火山噴發可能引發海嘯,最早或於日本時間4日下午抵達沖繩縣宮古島,目前正在進行緊急監測。-(海外網:王珊寧*來源:海外網/來源:環球網資訊)

*國際銳評丨從愛麗舍宮晚宴到白宮國宴,歐洲看透了美國*

當地時間2日,法國總統馬克龍結束了為期三天的訪美行程。善於斡旋的馬克龍這次去美國,主要是尋求美《通脹削減法案》豁免歐洲企業。但結果一無所獲,只好帶着美歐關係更加撕裂的遺憾鎩羽而歸。

當然,為接待法國這個「最古老」盟友,美國從面子上做足功夫:用比白宮還要大的豪華賓館「布萊爾宮」招待馬克龍夫婦;用包括龍蝦、魚子醬的高規格國宴進行款待;安排了涉及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領域的豐富行程……然而,再盛大的宴會、再熱情的握手,也掩蓋不了雙方的貌合神離。


視頻截圖

馬克龍這次來美國名義上是國事訪問,實際上是為討公道。今年8月,美國總統拜登簽署《通脹削減法案》,出台包括高額補貼在內的大量激勵措施,以推動電動汽車和其他綠色技術在美國本土生產和應用。這激起了歐洲國家極大不滿。它們認為,這個法案包含貿易保護主義政策,違反了世貿組織規則,將加劇歐洲工業生產萎縮,迫使歐洲企業將生產線轉移至美國。

為捍衛歐洲利益,馬克龍在出訪前幾天特地在總統府愛麗舍宮設宴招待了眾多歐洲企業家,試圖說服他們把生產線留在歐洲。法國和歐洲媒體也希望馬克龍此行能說動美國豁免歐洲企業。在抵達美國首日,馬克龍就火力全開,批評《通脹削減法案》對歐洲企業具有「超級進攻性」,法國和歐洲「許多工作崗位面臨被摧毀」,是以損害歐洲利益的方式解決美國的問題。馬克龍還說,法國希望被美國「當成一個好朋友來尊重」,並主張大西洋兩岸加強經濟協調。

面對馬克龍的訴求,拜登稱美國不需要向歐洲道歉,但可以做出「微調」,不過沒有說明具體措施。有德國媒體指出,在涉及經濟利益問題上,美國的首選永遠只能是自己,歐洲人必須對此有清醒認識。


視頻截圖

在這方面,歐洲早就感受頗深。俄烏衝突爆發以來,因追隨美國發起對俄多輪制裁,歐洲面臨巨大的能源危機。號稱盟友的美國,卻藉機坐地起價、趁火打劫。眼下,歐盟進口美國液化天然氣的價格是美國國內價格的4倍。與此同時,歐洲央行也在美聯儲大幅加息的逼迫下陷入困境。多重危機之下,歐洲正面臨產業、就業崗位和資本流向美國的重大威脅。

這一次,拜登政府花費50萬美元,將上台以來的首次國宴獻給馬克龍,除了安撫,也是一種拉攏。美國需要歐洲在俄烏問題上協調配合,以及在應對與中國「競爭」上與美保持一致。這無異於在「吸血」歐洲的同時,還令其鞍前馬後地為美國霸權服務。

對馬克龍與歐洲領導人而言,白宮這場盛大國宴,甚至比數日前愛麗舍宮挽留眾多企業的那場晚宴還要苦澀。銀器閃閃、笑容燦爛,遮不住「跨大西洋夥伴」之間的深深裂痕,掩蓋不了這樣的事實:美國從來沒有把歐洲當成盟友,而是當成擋災救火的接盤俠、維護美式霸權的墊腳石、為美國利益埋單的冤大頭。

在馬克龍訪美之前,美國《政治報》預言,如果美國無法就美歐貿易補貼糾紛與法方達成妥協,一場跨大西洋貿易戰將在所難免。從愛麗舍宮晚宴到白宮盛大國宴,歐洲想必更加看清了美國的用心,追求戰略自主的步伐一刻也不能停。

*延伸閱讀:環球:白宮接待馬克龍的華麗場面 連創可貼都算不上

當地時間1日,美國總統拜登在白宮會見了到訪的法國總統馬克龍。接待的場面十分華麗,國宴上的緬因州龍蝦、俄勒岡州的藍紋奶酪、穿着18世紀制服的儀仗兵……白宮把能想到的儀式都展現出來了。這一切,與美法之間在一些問題上的裂痕及馬克龍行前對美國的批評形成了強烈反差,讓人覺得有些不真實。而從法國輿論的反應看,法國人想要的顯然不僅僅是這種「盛況」。

一年多前,法國剛遭受美國的嚴重背叛。在美國的「截胡」下,澳大利亞單方面撕毀了與法國價值數百億澳元的潛艇大單,轉臉就交到美國手裡。然而,就在法國還沒有從震驚和震怒中走出來的時候,美國的第二波打擊又來了。拜登相繼簽署《芯片與科學法》、《通脹削減法》,雖然名義上是衝着中國來的,但讓包括法國在內的很多國家都感受到了威脅,馬克龍形容這些措施對歐洲公司來說是「超級挑釁」。

換句話說,之前的傷疤還沒好又添新傷,現在白宮僅用擁抱和笑臉,就能讓法國人忘了疼嗎?這不過是裂痕和傷口上的裱糊紙而已,連創可貼都算不上。相信已經吃過虧的法國人,不會還那麼「天真單純」。在馬克龍的堅持下,拜登表示,願意在《通脹削減法》問題上向盟友做出讓步,但他沒有承諾具體細節,也沒有暗示將放棄補貼,只是說「這個問題需要研究」。但誰都知道,「需要研究」幾乎就等同於敷衍,是緩兵之計。與拜登關係密切的民主黨參議員庫恩斯對媒體說,馬克龍此行不可能給歐洲企業帶來奇蹟,這話已經說得再明白不過了。

需要強調,這本是一個原則性問題,既不是法國或歐盟「好不好哄」的問題,也不應是美法或美歐之間私下裡進行的利益交換。法國和歐盟有責任站出來反對、抗議、抵制美國這種明目張胆違反世貿組織規則的行為,而不僅僅是出於自己利益受損。退一步說,即使法國和歐盟得到了美國的相應「補償」,如果它們滿足於或者說接受了美國把歐盟和其他經濟體區別對待的方案,那意味着法國和歐盟在自己一直堅持的原則上後退了,因小利失大義。這是國際社會都不希望看到的結果。世界貿易的公平規則不容破壞,它需要大家共同維護。


資料圖

這兩件事不只是給法國及歐盟帶來了不愉快記憶,也在重塑着它們的對外認知。華盛頓希望歐洲一心一意做服從美國國家利益需要的橡皮泥,在面對美國的競爭對手時與美國保持高度一致,在面對美國自己時最好四分五裂,其世界觀是高度單邊主義和霸權主義的。而歐洲既受惠於多邊主義,又是多邊主義的堅定支持者,並不希望被完全綁在美國「新冷戰」的履帶上。歐洲尤其是法德不時流露出的自主意識,讓「霸道+實用」主義的美國感到用起來「不稱手」,經常繞過歐洲尋找更聽話的「夥伴」,這令歐洲既有被拋棄感,又有被壓迫感。

跨大西洋關係目前正處在歷史關鍵時期,支撐它的橋梁鋼架已經出現嚴重鬆動,美國既無實質性意願,也缺乏能力去修補它。華盛頓現在的辦法是繞開歐洲的一些核心關注點,用一些所謂的「共識」去誘惑歐洲,用所謂的「風險」去嚇唬歐洲,比如美歐共同價值觀的「挑戰」、地緣政治的「競爭」以及產業鏈方面的「依賴」。


資料圖

我們注意到,拜登和馬克龍會談後發布了聯合聲明,稱雙方要「協調一致應對中國的挑戰」,還提到「台海和平與穩定」。雙邊往來卻拿中國說事,這讓美法表現出來的「團結」不僅虛假,還摻雜了不單純甚至有毒的成分。這些低成本「合作」將讓歐洲被美國綁架到什麼時候、什麼程度我們不得而知,但有一點是確定的,歐洲對這些「共識」的妥協不可能換來美國的真正「友誼」。因為它並不像白宮國宴上的藍紋奶酪那樣,可以愉快分享;相反,它更像是華盛頓專為歐洲定製的一碗迷魂湯。-(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來源:環球網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