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偉大的企業,都在追求「幸福力」?-(1)
「你,最近還好嗎?」
當下越來越多的人長期承受心理壓力,卻因社會角色只能獨自擔當;焦慮,壓力,「內卷,躺平,摸魚,打工人」的感受人群增多。
今年3月,聯合國公布了《2022年世界幸福報告》,據報告顯示,芬蘭連續五年居冠,中國在上升12位後仍排在第72位,居然與我國的政治地位、經濟地位、軍事地位各方面均不相匹配,這出乎我們的意料。
2021年,清華大學心理學系和新華社也聯合對中國30多萬中小學生做了一個調查,調查發現中小學生們普遍存在「四無」現象:學習無動力;對真實世界無興趣;社交無能力;生命無價值感。
不確定環境下的企業界也是如此。更激烈的市場競爭,縮減的現金流,臨時取消的訂單……「要不要堅持?」「如何活下去?」這些問題,成為企業家諮詢中最常提及的問題。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幫助人們撥開心上的烏雲、明白和體證人生的真諦、看透不確定時代的真相,對真善美、幸福之境重樹信心與嚮往,幫助個人、企業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並走出不確定性困境、構建面向當下環境的核心競爭力,從而實現從小家到大家、從個人到社會全面幸福?
對於這個問題,企業家、商業顧問、專家學者等各界名流集聚一堂,從不同角度紛紛探討思考與實踐。內容十分重磅,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一. 末日騎士曾出現過無數次,但世界末日從未真正降臨
《聖經》中提到「末日四騎士」,當戰爭、瘟疫、饑荒、死亡來臨時,末日就要降臨。
可當前的世界不就有這四騎士嗎?俄羅斯在打仗,新冠疫情還在反覆,有些地區出現大規模的死亡,饑荒在有些地區依然出現,我們能說末日來了嗎?肯定不是。
這只能說明這樣的末日式騎士在人類歷史上曾出現過無數次,但我們不僅沒有滅掉還活了下來,活下來的結果就是進化出了應激反應的軸心——下丘腦、垂體和腎上腺。它們參與內分泌激素的分泌,當遇到挑戰、挫折、打擊、失敗之後,釋放壓力激素,讓我們進入應激反應狀態。
在應激反應狀態下,我們的感官更加敏銳,心跳和血液循環加快,肌肉骨骼力量增強,從而做到戰或逃。換言之,人類必須用行動化解壓力激素。
但是當大腦進化出新皮質後,人開始有了思考的能力,使得很多人不再通過行動而企圖用思考來化解壓力激素。化解不了的時候,就帶來各種情緒反應,例如焦慮、抑鬱、煩惱、暴躁、壓抑、恐懼等等,包括這幾年流行的內卷、喪、emo。
心理學一直試圖用各種方法去化解人類的身心不愉快,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等等,但是都沒有真正解決問題。
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丹尼爾·魏格納做了一個實驗,要求參與者嘗試不要想象一隻白色的熊,結果人們的思維出現強烈反彈,大家很快在腦海中浮現出一隻白熊的形象。魏格納證明,逃避、壓抑、控制人們的疼痛、創傷和困擾,都導致這些症狀以更負面的方式回歸,用積極的心理來轉移、替代和升華反而更有效,這就是著名的「白熊效應」。
1999年,「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提出,要用嚴格的科學研究方法,使心理科學和實踐重新關注人類的積極心理力量,以提升人類的普遍幸福感,活出美好的生活。
從人類進化角度講,人類大腦的本能是負面導向的。這是因為人類大腦能處理的信息有限,在生存環境惡劣的時候,人類忽視壞事比忽視好事的後果更嚴重、更不可逆,所以我們有「負面偏差」,這是一種保護機制。
思想界一個重要的負面偏差就是「瞧不起講積極的人」。實際上痛苦、消極、放縱和隨波逐流是很容易的,但積極很難。正如萊布尼茨所說:樂觀是一種天然的理性範疇的認知方式。積極心態其實也是一種理性選擇,需要刻苦修煉、堅韌不拔。
所以說,進化心理學發現:消極心理讓我們活下來,但積極心理讓我們活得更好。
積極心理有很多種,其中「心理韌性」在當下尤為重要。彭凱平教授曾調研了改革開放40年中偉大的企業家,背後有一個共同的特質就是心理韌性,在苦難、打擊、挫折面前永遠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而非短跑,在社會競爭的過程中,前期靠體力,中期靠腦力,後期靠韌力。
以前人們窮,溫飽都有問題,我們需要工作,我們需要飯碗,我們需要衣食溫飽。但現在基本脫貧,中國人進入美好生活為主要目標的社會就要有新時代的新思想,幸福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
彭凱平教授在清華大學創建幸福科技實驗室,正希望能夠用一些現代科技的方法來為人民幸福提供一些幫助。
科技革命增強了人類的體力力量,我們可以開機器填海造田,可以修路,可以建橋,建高樓大廈,這些科技增強了人類的體力。
到了新世紀和未來,科技可以用來提高我們心理的力量,堅韌不拔的韌性和追求幸福的能力,科技是可以幫助我們的,方太從仁愛之心出發進行廚電研發,通過科技提高人們幸福感,這是特別有價值有意義有作用的。
幸福是什麼?
這個問題人類思想家已經討論了兩三千年,從孔子的角度來說,他的幸福觀很簡單,叫做仁者無憂,有大愛精神的仁人就是幸福的。這個思想恰好跟亞里士多德的思想是一致的,亞里士多德認為一定是那些有美德的人他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幸福。這說明東西方文化雖然源頭不同,但它達到的境界都是一樣的,幸福一定不是簡單的享樂,幸福是一些特殊人士才應該得到的一種心理體驗。
所以幸福是什麼?幸福不是簡單的享樂,而是有意義的快樂。
有沒有科學依據呢?彭教授團隊調查了十幾萬幸福的人,做了很多研究發現,讓一個人覺得自己是幸福的,覺得自己有一種幸福的力量,那麼他至少應該要有三個特別重要的物質基礎,這是幸福必不可少的三要素。
第一個要素是抑制杏仁核的活動。這個器官受到一些刺激,比如聞到一些不好的味道,看到一些醜惡的畫面,或者聽到一句刺耳的話,就會充血,溫度上升。
讓自己幸福,首先要抑制杏仁核的活動,不讓它那麼亢奮,這樣你的負面情緒能夠得到調整,得到管理,得到抑制,能夠讓你自己恢復到一種正常狀態。
第二,不光抑制杏仁核,還要讓大腦產生積極的神經化學遞質。包括多巴胺、催產素、內啡肽、血清素,讓大腦形成快樂神經元的神經網絡連續,這個神經網絡連續是所有積極快樂幸福快樂體驗的一種生理表現,而生理神經網絡連續需要神經化學遞質的幫助。
第三,大腦前額葉的參與,那就是意義感。做任何事情。不光要有心理上的快樂,還要有意義的快樂,意義的快樂才讓我們覺得是一種幸福的感受。你在路上走路,突然一個美女對你嫣然一笑,你不是馬上開心,你得想想她為什麼笑?這就是要有意義感。
著名的心理學教授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他花15年時間追蹤了600多位特別成功的人,這裡面包括科學家、企業家、運動員等等,結果發現所有這些成功人士能夠做到自己事業的極致地位、領軍地位的秘密只有一個,他做自己工作的時候能夠沉浸其中,酣暢淋漓如痴如醉,他把這個體驗用了一個英文單詞叫做flow,我們引到國內把它叫做「心流」,心流也是一種幸福。
那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提升幸福感呢?彭凱平教授團隊從幾十年心理學研究中總結出「八正法」,當我們心情不好的時候,做這八件事能夠很快地讓我們心情好轉,恢復到正常狀態。
光控制負面情緒還不夠,我們還得產生積極情緒。積極情緒有一個「五施法」,佛學認為有五個人類天生的本領我們捨不得做,其實只要把它做出來都會讓我們產生愉悅的感受。
二. 有危機就有機遇,有危機企業才更應該承擔社會責任
數學家羅素在《幸福論》中定義過一種不幸,叫作「拜倫式不幸」。它指的是,一些現代美國人,看透了時代的狂熱,認為生活中沒有什麼東西值得追求,一切都是虛空,痛苦才是世界的本質,且為自己的痛苦而驕傲。
而羅素對這樣的人不屑一顧,把這種享盡一生歡愉、品嘗盡美酒、風流韻事不斷卻還對生活極度悲觀的人稱為拜倫式的不幸。
羅素評論到:「我常常感覺到的虛空並非源於某種哲學,而是由於行動的匱乏。如果你的孩子生病,你可能會難過,但不會覺得一切都是虛空,無論人生是否存在終極價值,你都會覺得讓孩子恢復健康才是當務之急。」
當下,我們依然面臨着一些地緣政治、零部件短缺以及疫情反覆的問題,雖然經營環境和之前相比相對惡劣,但我們也要清楚的意識到:有危機就有機遇,有危機企業才更應該承擔社會責任。
還記得去年發布的「雙減」政策,新東方猝不及防,節節潰退。在很短一段時間裡股價下跌九成,市值縮水2000億,俞敏洪身家銳減200億。
可新東方的善後工作卻出人意料,可圈可點:
對設備:把嶄新的課桌椅,捐給了鄉村學校,捐獻近八萬套。
對學生:承諾無條件按比例退款;報名後未開課的,無條件給予退費;已開課的,按照已完成課時扣除相應學費,其餘全部無條件退還。
對員工:有序結清員工工資,不欠薪。
新東方的善後工作,可謂給到了相關各方足夠的安全感,這背後離不開一個企業家所堅守的社會責任。
在《中國合伙人》中,成冬青說了這麼一句話:「我們只有從失敗中尋找勝利,在絕望中尋求希望。」如今的新東方,也「因禍得福」,找到了助農這個更大的賽道,可以履行更多的社會責任。
無獨有偶,上半年,有一家企業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3%,2021年比2020年增長29%,從120億到155億,在疫情這兩年裡,他們居然實現了連續逆增長。
他就是廚電龍頭企業方太。
方太茅忠群時時拷問自己:你為什麼要做這家企業?你做企業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
誠然,做企業要追求利潤,企業只有賺了錢,才能存活下來。不能賺錢的企業也許不是商業意義上的好企業,但僅僅可以賺錢,也不是好企業,同時企業也做不長久。
那麼,當代企業家做企業的目的究竟是什麼?茅忠群從中華優秀文化中找到了答案。基於對「內聖外王」之道的體悟,茅忠群認為,當代的企業家應該有士大夫情懷,眼睛不能僅僅盯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還要胸懷國家和社會。
對於方太,規模、利潤從來不是第一位的。方太要做「義利合一」的企業。2015 年年初,茅忠群提出了方太新願景—「成為一家偉大的企業」。偉大的企業不僅是一個經濟組織,要滿足並創造顧客需求,而且是一個社會組織,要積極承擔社會責任,不斷導人向善,促進人類社會的真善美。基於此,茅忠群於2018年年初將企業使命升級為「為了億萬家庭的幸福」。
何為幸福?方太也有自己的理解。
通過學習中華優秀文化,茅忠群體悟到,幸福是物質與精神雙豐收,是事業與生命雙成長。幸福是實現人生的意義和價值。由此可見,僅僅有好產品,還不足以讓顧客獲得真正的幸福。
方太不僅要有高品質的產品,更要創造有意義的美善產品,比如保護家人健康的「不跑煙」的吸油煙機;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的「方太IMES智聯油煙淨化系統」;解放雙手、呵護健康的水槽洗碗機等。
方太產品不僅要具有極高的設計品位,能提供很好的感官體驗,而且具有非凡的意義,比如保護家人健康、保護環境、解放雙手、節省時間來陪伴家人等。
方太不僅要提供有意義的美善產品,還要提供有意義的幸福服務,比如能讓顧客及其家庭真正幸福安心的服務—跟產品相關的安裝、維護等服務,跟健康烹飪相關的服務,跟健康養生相關的服務,跟幸福人生相關的服務等。
其次,方太有一個「創新三論」——創新的源泉是仁愛,創新的原則是有度,創新的目標是幸福。
就是說他們不是為了創新而創新,他們對於是否要做一個創新的唯一判斷標準就是:這個創新的產品能不能給顧客帶來更多的幸福,而不是說這個產品是不是能賣多少錢,這背後也是一家企業對於社會和顧客沉甸甸的責任。
提到家電,人們湧入腦海的關鍵詞是實用、方便,疏不知其背後也有比肩高精尖行業的專利支撐。從用戶的需求場景和企業使命出發,方太原創發明了水槽洗碗機、有NPS選擇性過濾技術的母嬰級淨水機等一系列產品。
據《2021年發明專利結案量前100企業——授權率排行榜》顯示,方太以94.7%的發明專利授權率高居全榜第二,廚電行業第一,授權發明專利量比肩國內數家互聯網科技巨頭。這一數據不僅印證了方太強大的創新能力,也是其文化內核不斷驅動的結果。
人的三觀決定了企業的三觀,一個企業為什麼要提這個目標?首先內在的創始人是什麼狀態,人想到了,三觀想到了,自然邏輯結果就出來了。
比如方太他們當初說成為偉大企業的時候,挑戰也非常大。
有一次幾個企業家去拜訪方太的茅忠群董事長,有位企業家就向茅總提出了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問題:
方太一個100多億的企業,憑什麼就敢說是一家偉大的企業?
茅忠群認為,企業的追求不在於規模的大和小,而是企業家想做成什麼。不要因為企業規模沒大到那個程度就不敢追求這些東西。
方太雖然現在企業規模沒那麼大,但是我存在的價值在於我追求的價值,不是因為我漲到一千億才去追求這個東西,而是內心深處現在就有這種追求。
茅忠群舉了一個例子,當時他去日本一家醫院參觀考察,那個醫院規模不是特別大,但是很多日本人都知道那家醫院,甚至不少人特別希望自己能生場病,能在這個醫院住上一段時間,能夠體驗一下這個醫院的服務。
讓他感到衝擊的就在於其實這家醫院存在的價值不在於做得很大,而在於人們是不是想着你,你有沒有為這些承擔責任,你是不是在為這些人創造價值。
這事兒對茅忠群的影響很大,所以他堅定的認為偉大的企業不是要做到多大的規模,而是要創造多大的價值。這個價值一定不僅僅是這個企業所謂的經濟價值,一定是給社會帶來的價值。價值的評判不是你的產品被使用了多長時間,產品的功能有多少,而是這個企業存在的過程中除了為顧客創造價值之外,我為這個社會還貢獻了什麼?
我們為什麼要做企業?有人可能說是為了利潤,茅忠群認為做企業最高的境界是「義利合一」。所謂義利合一是義中有利,利中有義,義利融合。如果企業相信「因果」,就只管種「善因」,這樣一定會得到「善果」。
德魯克說,企業是社會的重要器官,承擔某一方面的社會分工職能,為社會的目的而存在。企業是手段不是目的,企業存在的理由是為社會解決問題。一個社會問題,就是一個商業機會,一個巨大的社會問題,就是一個巨大的商業機會。
康德說,道德本來就不是教導我們如何使自己幸福,而是教導我們,如何使自己無愧於我們已經擁有的幸福,也許責任和幸福並不是真正對立的,一個真正幸福的人,一定是一個最有責任心的人。
我們一定要明白,不是因為企業做的大才解決社會問題承擔社會責任,而是因為承擔社會責任解決社會問題企業才可以做得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