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想避免35歲中年危機,你需要成為一個長期主義者

2022073111:54


來源:臨界點:如何實現指數級增長的人生

凡是跟成長學習有關的,很多人都希望在短期內取得很好的成績,於是就導致了兩種結果:三分鐘熱度和焦慮。所以我們不妨自我反思一下,自己焦慮的原因,是不是正是因為自己太急功近利了?其實想要解決這種問題,就是做一個「長期主義者」。

提及長期主義,我們會習慣性地把它跟目光長遠、有耐心、長線思維、做時間的朋友此類很難產生實際指導作用的人生大道理聯繫起來,但在我看來,做一個長期主義者實際上就是把野心再放大一點,把賬算得更長遠一點而已。

只有當你把視線放到一個更長的時間維度里,去算更大、更長遠的賬,你才會發現那些潛藏在未來的「定時炸彈式」問題。

才會當下就想辦法積累讓自己未來更值錢的能力,選擇讓自己未來更值錢的方向,把對未來的焦慮轉化為敦促自己看長期、算大賬的意識和行動。

01.要避免「35歲危機」,你該怎麼做

疫情肆虐的2020年,我注意到拉勾的後台大數據顯示,有越來越多35歲左右的資深職場人士的職業狀態從「在職」變成了「看機會」或「求職」,並且他們找到工作花費的時間遠比20多歲的年輕人要長。

過去這一年多時間裡,我也面試了很多總監和VP級的候選人,他們的個人狀態大多是充滿焦慮的。

頻繁跳槽是這些候選人的共同特徵。他們中的大多數不到兩年就跳槽一次,然後由於能力沒有到位,可能一年就做不下去了,於是又跳槽,最終體現在簡歷上的結果就是每隔一兩年就跳槽,穩定度不高。

如果這是一位20多歲的求職者,並不會產生很大的影響,但如果這是一位32歲以上的求職者,應聘的又是一家公司的高級職位,僅僅在面試這一關就會面臨巨大的障礙。

其中的邏輯不難理解:企業招聘總監級以上人才,通常會十分看重候選人履歷的穩定性。

如果一位候選人的簡歷顯示10年換了5家以上的公司,企業就會打問號:假如這個候選人最後入職我們公司,是不是也會不到2年就離職?高級職位頻繁流動給公司帶來的損失一定比基層員工流動要大,那還是不要請他做總監了。

我自己在面試中與候選人溝通的時候,也能感受到他們中的大多數相當後悔當年只盯着漲薪,太輕易就做出跳槽的決定,如今只能亡羊補牢。

過去這幾年,「35歲危機」成了一個群體性的社會現象。在我看來,35歲危機的本質是35歲的「高級職位危機」。

而危機爆發的本質原因是個人能力供給的增長沒有匹配上職位和薪酬需求的增長,通俗點說就是企業不願意「花大錢買小兵」:當你是一線員工的時候,你的產出不高,工資也相對低,你的性價比還算高。

但是隨着年齡增長,你會要求升職加薪,這時如果你無法同步給公司帶來產出或效益上的增長,那麼你大概率會在職位和薪酬匹配上遇到困難,相較於那些積累了同樣訓練濃度但年紀更小、開價更低、更能拼的競爭者,你的性價比是低的。

舉個例子,某公司以月薪4萬元招聘一位總監,目前有兩位候選人:候選人A的年齡是35歲,上一份工作月薪4.5萬元;候選人B的年齡是32歲,上一份工作月薪3萬元。

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況下,最終的結果大概率是候選人B被錄用,因為B的價值與成本的比值更高,企業雇用B的投入產出比更高。

從現實層面考慮,那些年齡多為32歲上下的中層管理者也普遍不太願意管理比自己年紀大的下屬。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人生每個特定階段的狀態和問題,都是前面所有經歷長期積累的結果。

我的妹妹馬上要30歲了,我給她算過一筆賬:你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什麼算得上明確的相對優勢,但是你過兩三年大概率要生娃,如果你不能在生娃之前變成一個很厲害的行業專家,當你休完產假回到公司或者重新找工作時,職場上不會給你留下什麼好位置。

大部分人遭遇35歲危機的根源都來自年輕時單純追求當下漲薪,不知不覺就給未來埋下了很多隱患。

如何破局?

選對行業後,在職業選擇和日常工作中都儘可能培養自己高層次發展的能力,主動提升訓練濃度。

到了35歲的時候,我有能力成為一個站得住腳的中高級人才嗎?我能拿到自己心儀的offer嗎?我能在職場乃至人生舞台上掌握主動權嗎?

當你開始提出這樣長時間跨度的問題時,你就不會允許自己為了漲一點點薪水而輕易跳槽,放棄寶貴的簡歷競爭力,你也不會允許自己放棄走出舒適區、提升訓練濃度的機會。

你當下所有的選擇和行動,都是為35歲的目標做準備。

行動指南:到35歲的時候,我能不能拿到想要的offer?



02.人不盯着遠方,就會盯着眼前

我在大約35歲的時候明白了一個道理:人不盯着遠方,就會盯着眼前,於是一城一池的損失都很讓人痛苦。

當一個人缺少長期判斷,對於事物沒有興趣時,他才會特別在意職位頭銜、稱呼和眼前的收入高低。儘早確定一個明確的、長遠的職業目標,能夠幫你把眼睛放到地平線的更遠處,做出長期來看價值最大化的選擇,而不那麼計較當下的得失。

我至今記得自己做分析師「命運大逆轉」的那一天。

當時我跟自己正在服務的國內頂級基金公司客戶一起坐飛機出差。起飛前,我接到一通電話,是一家國內頂級證券公司打來的,想挖我過去。

剛掛電話,鄰座的客戶問我:「你要跳槽?」我說:「是啊。」他說:「你先跟我聊一下吧,看能不能過來。」

那一刻堪稱我的人生小巔峰:我一個三流證券研究員,居然得到了中國頂級證券公司和頂級基金公司的邀請。

但同時我也面臨抉擇——證券公司比基金公司開出的薪酬多50%。對一個27歲的北漂年輕人來說,那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我最尊敬的師兄前輩也建議我去證券公司,因為證券分析師可以不斷發報告,而基金分析師的報告都是對內的,無法打造公眾層面的知名度。

好在那時,我對自己的長期職業目標已經想得很清楚了,我想成為中國頂級分析師。於是問題就變成了:究竟是做證券分析還是基金分析能更好地幫我實現目標?

深度了解之後,我發現證券分析師的核心工作分成兩部分:做行業研究和客戶服務,而基金分析師可以一門心思做行業研究,還能調動證券分析師幫自己完成行業研究中的基礎部分。

相比之下,證券分析師只有50%的深度研究時間,基金分析師則擁有150%的深度研究時間。於是我選擇了研究效率更高的基金公司。

那時那刻,我沒有因為放棄高薪和高知名度而感覺痛苦,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很清楚自己在分析師這個職業領域想要達到的終極狀態,所以我才能坦然選擇短期收益少但長期價值大的工作。

《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一書中有這樣一條建議:「要想擺脫貧窮,首要的步驟就是對長期目標進行思考,並習慣為此做出一些短期的犧牲。」

人是尋求意義的動物。你選了一條更難的路,並且心甘情願為此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負重前行,前提一定是你很清楚這件事情的意義所在。

設定一個長期目標,就是當你不得不放棄短期利益時,給自己的選擇尋找一個意義。儘早為自己設定一個長期目標,並不意味着一定要犧牲短期利益,而是要把實現長期目標看作面臨任何選擇時的唯一評判標準。

即使暫時還沒有一個非常明確的長期職業規劃或人生目標,也請你起碼相信你自己未來會成為一個很優秀的人,會有一個理想的人生,如此,你便有了選擇遠方的勇氣,然後只顧風雨兼程。

行動指南:一個明確的長遠目標,是對抗眼前好處的最強武器。



03.做看不到結果的事

一位朋友曾經跟我分享過一句話:一個人能活到什麼樣的高度,取決於做了多少看不到結果的事情。的確,一說到算賬,很多人腦海里浮現出來的度量單位似乎只有物質回報,但這個世界上偏偏就有很多短期算不出回報的「糊塗賬」。

我們所處的時代整體是很浮躁、很功利的,當一個人還很普通的時候,他就希望做的每件事情在當時當刻都能看得見結果,哪有做「看不到結果」的事情的餘力啊。

但是,沒有光陰是虛度的,不一樣的經歷終歸是有價值的。相信經歷的價值,可以幫助你把注意力從看不見的結果,轉移到看得見的日拱一卒,去關注經驗的積累、能力的切實提升。

前面我說過,3W咖啡在早期有段時間瀕臨倒閉。那段最艱難的時間裡,Ella有位在互聯網大廠任職高管的朋友找她聊天,看她有沒有興趣跳槽過去。

Ella當時的回覆是:「即使這家公司最後真的會倒,我也要等到我去工商局拿到它的『死亡證明』那一天,才會徹底死心。在這之前,我都要繼續努力。」有價值的經歷比結果更寶貴,這後來成了Ella的人生信條。

一個人在遇到挑戰、處理各種複雜問題、面臨現實誘惑的時候,還要拼命穩住整個盤子,這個過程是很痛苦的,同時也能讓人最快速地成長,你沒有辦法把拿到多少錢跟擁有這樣一段經歷相提並論。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你通常是感知不到成長的,這也是成長最反人性的地方,如果你一開始就知道自己在成長,你必然就能堅持下去。了解這個反人性的事實本身,或許能夠幫助你再多堅持一點點。

一家公司能走到什麼高度,同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做了多少看不到結果的事情。

3W咖啡早期有一個體量相當的競爭對手,對方很擅於炒作話題,包裝出一批70歲老爺爺、14歲高中生創業的故事,媒體趨之若鶩。

但我們認為,服務創業者的核心只有兩條:第一,看哪些創業者有成功的潛質;第二,為這些創業者提供更多價值。

於是我們就只服務「三高」人群——學歷高、工作能力高、團隊素質高。但這些人還在奮鬥過程中,沒有吸引眼球的故事,媒體沒有興趣報道。

於是我每天都勸3W咖啡的小夥伴們不要跟風,紮實做創業服務,也許半年、一年落後於別人,但四五年後,我們會脫穎而出的。

但無論如何,媒體、輿論都是有力量的,友商又做了很多宣傳包裝,動輒請電視、報紙來採訪、錄節目,並且就在3W咖啡的同一條街上。

那段時間,我極其痛苦和煎熬,但痛苦歸痛苦,每天還是堅定做對創業者有價值的服務。3W咖啡做到今天,我認為在創造價值這件事上沒有走偏。

2018年,百度前總裁陸奇告別光鮮的職業經理人身份,投身創投服務。

當時他所有的中國朋友幾乎都反對,陸奇後來在一場採訪中這樣表達了自己當時做決定的出發點:「一件值得去做、長期有價值的事,不被人理解是必然的。如果被所有人理解,你肯定做不大,因為所有人都想做一樣的事情,那他們將全是你的競爭對手。」

因為相信,所以做大多數人不理解的事情,所以創造有價值的經歷,所以堅守商業價值的本質……這一切最終會將我們推向更高更遠的地方。

行動指南:總有一些你今天算不明白的賬,無論如何去經歷吧,有價值的經歷終究會帶來回報。



04.結語

算賬,算大賬,算長期賬,這是一種你需要時刻提醒自己向內審視的意識。回顧過去10年的創業歷程,我自己最大的反思就是花了太多時間去做當時認為重要,其實並不重要的事情。

踐行長期主義似乎離不開捨棄、抉擇、負重前行,其實還有一條隱秘的思路:熱愛。

我在湖畔大學上課的時候,馬雲經常一下飛機就偷偷過來,溜到教室後排旁聽。我相信他是真的熱愛教育,真的希望中國的企業家們可以少走彎路,才會如此上心。

我自己呢,在人生的前面20多年裡,總覺得自己很不幸。

後來,我進入了夢寐以求的行業,做了喜歡的工作——深度思考、與智者交流、探究事物的規律和本質,我突然就覺得自己很幸運、很快樂,每獲得一點新知識、新啟發都欣喜若狂,除了睡覺幾乎都在工作,樂此不疲地長久做着自己喜歡的事情。

找到令你着迷、甘願為之全力以赴的事情,一邊堅持長期主義,一邊感受長期快樂,這或許是成為一名長期主義者最迷人的一面。(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