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稱AI能力4年內將提升1萬倍 企業家們的AI預言是否過于樂觀?...
* 馬斯克稱AI能力4年內將提升1萬倍 企業家們的AI預言是否過于樂觀?*
繼OpenAI CEO山姆·奧特曼、Anthropic CEO達裏奧·阿莫戴伊之後,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近日也發表了對人工智能發展和應用的預測。
近日,在第八屆“未來投資倡議”大會的人工智能討論環節,主持人彼得·迪曼蒂斯(Peter Diamandis)與馬斯克遠程連線對話,馬斯克發表了他對人工智能發展趨勢的驚人預言。
馬斯克認爲,AI每年變得比以前好十倍。按照這個速度,大概四年後就是一萬倍的提升,甚至可能達到十萬倍。他認爲,AI在一年或兩年內可能就能做到任何人類能做的事情。“它能夠實現所有人類綜合能力的時間,大概也只需要再過三年左右,也就是2028到2029年左右。”
實際上,馬斯克今年7月底在接受知名科技播客 Lex Fridman在專訪時就說過,未來某個時候,人工智能將比所有人類加起來還要聰明。只不過,這一次他加上了時間限定詞“5年內”。
巧合的是,半個月前,達裏奧·阿莫戴伊在一篇名爲《慈愛的機器——人工智能如何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文章裏也曾表達過,強大AI(powerful AI)最早可能在2026年出現,5-10年內AI將治愈人類幾乎所有疾病(想一想AlphaFold對蛋白質結構預測的顛覆性貢獻),人均預期壽命翻倍。
“強大AI”的概念應該與AGI類似。而山姆·奧特曼在9月份的一篇個人文章裏也預測稱,“我們可能在幾千天內就會迎來超級智能”。
馬斯克也再次強調了人工智能的安全問題。
馬斯克認爲,AI有80%的可能會帶來積極影響,有10%到20%的可能會出現問題,風險不是零。爲此,必須創建一個極致追求真相的AI,並發自內心地熱愛人類,尋求對人類的最佳利益。衆所周知,這正是他與OpenAI山姆·奧特曼的分野。
主持人彼得·迪曼蒂斯將馬斯克的AI風險意識,與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傑弗裏·辛頓的呼籲相提並論。
被譽爲“人工智能教父”的傑弗里·辛頓有一句著名的話 :“機器可能變得比人類更聰明,並且可能接管這個世界,我們需要擔心的是如何阻止這種情況發生。”
馬斯克正在強力推進的與AI相關的重要産品,包括自動駕駛汽車和人形機器人等。
他透露,特斯拉完全無人駕駛(FSD)汽車將于明年中期在美國加州和德州開始出現,預計2026年量産的Cybercab會沒有方向盤和踏板;Optimus人形機器人在2026年進入批量生産(這個時間早于他之前宣布的計劃),到2040年,可能會出現至少100億個機器人,每台價格會降到2萬至2萬5千美元左右。
這兩種産品的可實現性,是導致投資機構對上市公司特斯拉潛在估值産生巨大分歧的重要原因。
無論是山姆·奧特曼、達裏奧·阿莫戴伊,還是埃隆·馬斯克,都對人工智能的前景都充滿了無限熱情,但這些企業家的觀點是否過于樂觀?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來證明。
OpenAI、Anthropic等AI初創企業,巨額投資之後何時才能獲得豐厚回報尚未可知,但多家科技巨頭上市公司,已嘗到人工智能持續投入帶來的甜頭。
剛剛公布最新財報的Meta和微軟,均是直接受益于AI在其主營業務的廣泛運用,業績顯著增長。
並且,這些美股科技巨頭2025財年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開支仍將大幅增長。
Meta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在10月30日的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 :“建設基礎設施可能不是投資者短期內想看到的,但我認爲這裏的機會真的很大。我們將繼續在這方面投入大量資金。”這也是投資者對AI價值認知估值的另一個分歧。
與矽谷AI企業家的激進觀點有所不同,華爲創始人任正非這方面的觀點顯然要平和得多。
任正非最近在與ICPC(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主席、教練及獲獎選手座談時表示,世界走向人工智能的潮流是不可阻擋的。
由于芯片、算力……各種技術的快速發展,促進了智能時代的到來,就像英國發明了火車、紡織機械、輪船一樣,它産生了時代的轉折點。
現在這個時代的轉折點是人工智能的應用。這個時代一定會降低對人力的需求,但是創造的總財富增加了。
任正非沒有直接預測超級人工智能何時到來,而是在引用《智能之上》作者尤瓦爾·赫拉利提出的人工智能是否會産生靈魂的討論後,委婉地指出,“如果人工智能可以自我再造的話,我們人類怎麽辦?
前沿到底前到哪裏去,我不知道。
但我認爲,三十年內不會出現,還是要靠人來創造這個世界,只是用人少了。”
這兩年,有關通用未來人工智能具有人類意識、思想或靈魂後將失去控制的憂慮所見皆是,但在任正非看來,在較遠的將來,都無須爲人工智能具有靈魂或者意識感到擔憂。
任正非鼓勵年輕人將來要擔負起創造人類新命運的使命。
“如果年輕人想創業,那就要爲了自己的理想無怨無悔,並且一定要愛這個社會,一定要給社會貢獻力量。”他說。------[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 孔海麗* 北京報導]
* 微軟AI主管談AI趨勢 :大小模型將“齊頭並進”,“規模法則”遠沒有到極限 *
在近日的一次訪談中,微軟AI主管Mustafa Suleyman深入探討了人工智能領域的最新趨勢。他認爲,未來幾年AI模型將呈現大小模型“齊頭並進”的趨勢。
一方面,大型模型的規模化競賽仍將持續,並融入更多模態的數據,例如視頻、圖像等。另一方面,利用大型模型訓練小型模型的技術(如蒸餾)興起,高效的小型模型將在特定場景中發揮巨大作用。Suleyman補充稱,未來,知識將被濃縮到更小、更便宜的模型中,嵌入各種設備,實現真正的環境感知革命。
對于創業者而言,Suleyman認爲,理解並利用提示工程至關重要。通過提供高質量的指令集,創業者可以引導預訓練模型,使其符合自身品牌價值觀,打造獨特産品。此外,小型模型蘊藏著巨大機會,創業者可以利用其低成本和高效性,開發針對特定用例的應用。
采訪中,Suleyman還強調了數據整合的重要性。合成數據將成爲訓練模型的關鍵,但如何獲取、整合這些數據仍需深入探討。
此外,這位微軟AI主管還談到了新模式的加入,例如視頻和圖像的整合,以及跨複雜數字界面的動作軌迹的理解和數據收集。他認爲,這將帶來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結果。對于企業家來說,如何利用這些新趨勢和技術進行創新,將是未來成功的關鍵。
以下爲全文內容,大家enjoy~ ️(爲增加可讀性,我們對原文進行了簡要編輯)
Q:未來幾年,在不斷發展的模型 (models) 格局中,有哪些事情值得關注?
A:模型的規模既在變大,也在變小,這種趨勢幾乎肯定會繼續下去。
去年開始流行一種新方法,稱爲蒸餾。這類方法利用大型、高成本模型來訓練小型模型。這種監督效果相當不錯,目前已有充分的證據支持這一點。
因此,規模仍然是這場競爭中的關鍵因素,未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數據量也將持續增長。
至少在接下來的兩三年內,“規模法則”在提供超預期表現方面的進度不會有任何放緩。
Q: 還有哪些新的模式可以加入?
A:人們也在考慮將視頻、圖像以及跨複雜數字界面的動作軌迹等新的模態融入模型中。
但我們真正感興趣的是跨複雜數字界面的動作軌迹,比如從浏覽器跳到桌面,再轉移到手機,從不同的生態系統中切換,無論是在封閉的花園還是開放的網絡中。
我們試圖理解這些軌迹,收集大量數據,使用監督學習和微調等方法。我認爲這將帶來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結果。
Q: 在數據方面,人們在哪些方面思考得不夠多?
A:數據的討論角度很多,經典的問題是哪些數據可以使用及其質量。我認爲網上已經有大量討論。
但人們沒有花足夠時間思考新數據的來源,以及如何整合這些數據。
例如,合成數據是一個有趣的領域,如果我們有這樣的數據,可以訓練出更好的小模型和大模型。如何獲取這些數據並確保其整合是一個關鍵問題。但是如何獲取這些數據並確保它們被整合起來,這一點還沒有得到足夠的討論。
Q:在處理模型時,提示 (prompt) 和問題 (question) 之間有什麽區別?
A:提示不僅僅是你問聊天機器人的問題。當你問聊天機器人一個問題,那是一個問題;當你寫一個三頁的風格指南並附上模仿的例子,那是一個提示。
提示是你的高質量指令集,指導預訓練模型以特定方式行爲。令人驚訝的是,模型只需幾頁指令就能表現得非常不同。
爲了讓模型表現出細微、精准和符合品牌價值的行爲,你需要展示成千上萬個良好行爲的例子,並將這些例子微調到模型中。這是預訓練過程的延續,使用高質量且准確的數據。
好消息是,成千上萬個例子對許多細分領域或特定垂直領域來說是非常容易獲得的。這是一個優勢,初創公司在高質量微調預訓練模型方面有很大的空間。
Q:小模型會帶來哪些機會?創業者如何利用它們做一些有趣且獨特的事情?
A:小模型無疑代表著未來。
大型模型在處理查詢時會激活數十億個不相關的神經表示,盡管它們非常高效地進行搜索和引用數億個節點,但並不總是必要的。
我們將把知識濃縮到更小、更便宜的模型中,這些模型可以駐留在各種設備上,如耳塞、可穿戴設備、耳環、植物或傳感器。
這場環境感知革命長期以來一直被人們所期待,它將帶來功能性設備,例如一個冰箱磁鐵,冰箱磁鐵是我能想到的最小的數字設備。它可以在早上迎接你,告訴你天氣情況,告訴你冰箱裏可能有什麽或沒有什麽,並提醒你查看日曆。
它可以在早上歡迎你,告訴你天氣,告訴你冰箱裏可能有什麽或沒有什麽,並提醒你查看日曆。
這種模型可能只有幾千萬個參數。雖然目前還沒有人真正推動這一點,但任何兩人團隊都可以探索這一領域。
Q:人們在接下來的兩天裏應該思考什麽問題?
A:問題是,技術人員需要爲設計一個更加人性化的未來做些什麽。
這包括思考技術如何進化人類,以及我們的情感、激情和同情心如何通過我們與技術不斷變化的關系來表達。
Q:爲什麽說這是一個轉型時刻?
A:我們有足夠的證據表明,過去五十年的大技術轉型重塑了事物的結構。
我認爲這是一個創辦公司、擴展公司、甚至轉變職業的時刻。即使你不是企業家,無論你是活動家、組織者還是學者,現在是關注的時刻。
到2050年,列車將離站,情況會大不相同。我們現在有機會共同塑造和影響未來,沒有什麽是預定的。我們非常幸運能在這個時刻活著,這既是巨大的責任,也是令人振奮的機會。---來源 : 華爾街見聞官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