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余承東的刷屏視頻,揭示了成功者最大的底氣,來自於1件事

2024081714:28



圖源丨Midjourney

余承東最近又一條視頻出圈了。

他在參加董宇輝的訪談節目時,提到自己眼中的清華學生,相較於普通人最大的差異在於韌勁和自控力,而不是智商。

畢業於清華大學的余承東甚至覺得自己的智商可能是平庸的,並無天賦,但他自認為是樂觀的、有韌勁的人。

無獨有偶,黃仁勛在公開演講中,也曾提到類似的主題:世界上聰明、優秀的人很多,若想脫穎而出,最重要的是堅毅(Grit)。

要能吃苦耐勞,堅持不懈,因為創業和偉大創新,都需要經歷大量的磨難才能淬煉出來。

YC前合夥人哈吉·塔格在博客文章《Should I Start a Startup》中提到,他從15年的創業和投資經驗中發現,極具韌性的人才是最適合創業的人,而不僅僅是才華橫溢。

創始人需要很強的韌性才能在初期的困難中堅持下來,獲得早期用戶,並在此後不斷遇到的困難險境中,一次次跌倒爬起。

跌倒七次,第八次也要站起來。

美國泳壇傳奇人物戴安娜·尼亞德,64歲橫渡古巴海峽,前後挑戰5次,最終成功。

她全程未借助防鯊網的保護,經過53小時的奮搏,從古巴首都哈瓦那遊到美國佛羅裏達州基韋斯特,成為歷史第一人。



尼亞德上岸後擁抱朋友邦尼·斯托爾

在她的健身房裏,貼著一句自勉的格言,「鉆石不過是一塊堅持到底的煤炭」——A diamond is just a lump of coal that stuck with it.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不約而同的,這些成功人士都把韌性/堅韌,放在了學歷、學識、才華、天賦等等的前面。

最聰明不見得最優秀,最有才華不見得最成功。

確實,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也看到,很多成功人士並沒有很高的學歷,而很多名校學霸走入社會卻變得很平凡。

決定人生馬拉松終局的關鍵因素,真的是堅毅嗎?是否有科學證據而不僅僅是形而上的看法?堅毅是否有具體的測量方法?如何培養堅毅?

01,  跌倒七次,第八次也要站起來

早在100年前的1926年,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凱瑟琳·考克斯,對301位傑出歷史人物的傳記做了細致研究。

這些傑出人物包含詩人、政治和宗教領袖、科學家、軍人、哲學家、藝術家和音樂家。他們的成就足以編成6冊百科全書。

考克斯最初的目標是估算這些人到底有多聰明,方法是將他們相互比較,然後與整個人類做比較。

通過梳理現有證據、尋找智力早熟的跡象,以及取得成就的年齡和成就上的優勢,考克斯估算了每個人的智商。

這群人中,最聰明的人智商大概190,最不聰明的人智商大概100~110,牛頓位居中間,智商為130。

取得了最傑出成就的天才(前10名的那些人),兒童時期的平均智商為146分。成就相對最不傑出的,也就是最後10名的人,他們的平均智商為143分。

這其中的差異微不足道。

換句話說,在考克斯的研究對象中,智力與傑出之間的相關性是極其細微的。

如果智力天賦不是一個人被提升到前10名或降到後10名的決定性因素,那這個決定性因素又該是什麽呢?

考克斯與助手們對其中的100位進行了67種不同人格特質的評估測試,她發現將傑出人物與普通人區分開來的指標,可以總結為以下四個:

1. 心懷遠大目標去工作的程度。積極為此後的生活做準備,為明確的目標而工作。

2. 不因單純的可變性而放棄任務的傾向性。不因新奇感而追求新鮮事物,不「尋求變化」。

3. 意誌力或毅力的強度。一旦決定就堅持在某個方向上的決心。

4. 在面對障礙時不放棄任務的傾向性。有毅力、堅毅、頑強。

差不多80年後,另一位女性心理學家,也開始對智力和成就展開了研究,她便是暢銷書《Grit》的作者——安吉拉·達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

她在紐約市一所公立學校教數學時發現,能力並不能保證成就,有數學天賦並不代表學生一定能夠在數學考試中取得優異的成績。

另一個關鍵因素對於取得好成績同樣重要,那就是能夠長時間保持努力和熱情,她稱之為「堅毅」的一種品質。

安吉拉後來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心理學,她研究了西點軍校的學員、全國拼字比賽的參賽者、低收入社區的新手教師,以及頂級公司的銷售人員等等,無一例外地,都得出了同樣的結論,即堅毅是取得成就的關鍵因素。

安吉拉定義的「堅毅」,有兩個組成部分:激情和毅力。



安吉拉·達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

激情對應前面考克斯總結的4大指標中的前兩項,毅力對應後兩項。

02,  堅毅者的四大心理資產

安吉拉采訪了大量堅毅的典範,結合她所做的系統的定量的研究,總結了4種成熟且堅毅的人所具備的一些共同的心理資產:

興趣(interest)、練習(practice)、目標(purpose)、希望(hope)。

首先是興趣(interest)。激情源於充分享受自己所做之事。

每一個堅韌不拔的人也都會說,工作的某個方面讓他們不太喜歡,然而,他們對這份工作擁有持久的迷戀和孩子般的好奇心,他們的內心都在吶喊:「我熱愛我所做的事!」

激情基於興趣,不會像頓悟一樣突然而至,而是需要積極地去發展。興趣是通過與外部世界的互動引發的。

發現興趣的過程有可能是淩亂的、偶然的、低效的,因為你無法肯定地預測什麽會吸引你的註意力,你也無法簡單地逼迫自己喜歡上某個東西。

杰夫·貝佐斯曾說:「人們犯的一個巨大的錯誤是,他們試圖迫使自己產生一個興趣。」



貝佐斯和他的媽媽杰姬

反觀杰夫·貝佐斯非比尋常的成長經歷,可能會對這一概念多一點理解。

杰夫·貝佐斯的母親傑姬在17歲時生了傑夫。

她說:「所以,對於教育孩子,我沒有什麽先入為主的觀念。我就是對我的孩子是什麽性格、他們想要做什麽充滿了好奇。我會關註他們對什麽感興趣(他們的興趣各不相同),並引導他們。我覺得我有責任讓他們發展自己的興趣。」

杰夫在三歲時多次要求自己睡在一張大床上,傑姬告訴他,他以後會一個人睡在一張大床上的,但不是現在。

第二天,她走進杰夫的房間,發現傑夫手裏拿著螺絲刀,正在拆卸他的嬰兒床。

傑姬沒有罵他,相反,她坐在地板上幫助傑夫一起拆小床,當晚,傑夫就睡在了「大床」上。



貝佐斯和他的媽媽杰姬以及妹妹弟弟克里斯蒂娜和馬克

中學時,傑夫發明了各種各樣的機械裝置,包括在臥室門上安了一個報警器,每當他的弟弟妹妹越過門檻時,這個報警器就會發出響亮的嘀嘀聲。

有一次,他用一根線把廚房裏所有櫥櫃的把手全部拴在了一起。這樣,當打開一扇櫥門時,其他的櫥門也會同時彈開。

高中時,傑夫把家裏的車庫變成了一個用於發明創造的實驗室。

有一天,杰姬接到了老師打來的電話,說傑夫在午飯後逃課了。

杰夫回家後告訴她,他找到了一位當地的教授,那位教授讓他試驗飛機的機翼以及摩擦和拖動……

「好吧。」杰姬說,「我知道了。現在,咱們看看能不能商量出一個更合規矩的方法去做這件事。」

在大學裏,杰夫主修計算機科學和電氣工程,畢業後,他將自己的編程技能應用到投資基金的管理中。

幾年後,杰夫創建了一個以世界上最長的河流命名的互聯網書店——亞馬遜(Amazon .com)。

其次是練習(practice)。堅毅的特點之一是今天試圖比昨天做得更好。

在確定了一個特定領域的興趣之後,必須全身心地投入練習,以達到精通。

相信日復一日的努力。

但它不是簡單地工作到筋疲力盡,而是需要進行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的每一個基本要求都很普通:

● 一個定義清晰的延展性目標

● 全神貫注及不懈努力

● 即時的、有益的反饋

● 持續的反思和完善

掌握了它的的基本科學原理,接下來要做的便是努力讓刻意練習成為一種習慣,找到做刻意練習最舒服的時間和地點,每天堅持。

梅森·科里在其《日常慣例》(Daily Rituals)一書裏描繪了161位藝術家、科學家以及其他創作者普通的一天。

讀者很難從書中找到一條具體的規律,但是這些創作者都有一個顯而易見、共同的特點:日常慣例。

這本書中的專家都以他們各自特有的方式,堅持每天數小時固定的刻意練習。



史努比系列漫畫創始人—查爾斯·舒爾茨

例如,一生畫了大概18000幅史努比漫畫的漫畫家查爾斯·舒爾茨,他黎明即起,洗個澡,刮完胡子,與孩子們共進早餐,然後開車送孩子們上學,再回到他的工作室工作,中間吃一頓午餐(一個火腿三明治和一杯牛奶),直到孩子們放學回家。

小說家瑪雅·安吉羅的日常慣例是:起床後與丈夫一起喝咖啡,然後在早晨7點獨自去一間沒有幹擾的酒店小房間工作到下午兩點。

第三是目標(purpose)。相信自己的工作很重要。

沒有目的的興趣幾乎不可能維持一輩子。因此,需要將工作,與個人興趣以及他人的福祉相連。

在 「堅毅詞典」裏,「目標」意味著「為他人福祉做貢獻的意圖」。

一個人若擁有與世界相連的高層次目標實在是很幸運,因為這使得他所做的一切事情(無論多麽細小或煩瑣)都變得充滿意義。

有三個泥瓦匠分別被問道:「你在做什麽?」

第一個泥瓦匠說:「我在砌磚。」

第二個泥瓦匠說:「我在蓋一座教堂。」

第三個泥瓦匠說:「我在建造上帝之屋。」

第一個泥瓦匠擁有的是一份營生,第二個泥瓦匠擁有的是一份職業,第三個泥瓦匠擁有的則是一種使命的召喚。

找到自己使命的召喚並不容易,巴菲特曾給他的私人飛行員提出了一個簡單的三步法,來決定目標的優先順序,值得試試。



巴菲特對他的飛行員說:「你必須擁有比能隨時將我送到任何地方更大的夢想」。

飛行員告訴巴菲特,他是有夢想的,然後,巴菲特建議他按照以下三步法來練習。

首先,寫下 25 個職業目標的列表。

其次,做一次心靈探索,將5個最高優先級的目標圈起來。只能圈5個。

最後,好好地看一看沒有被圈起來的那 20 個目標。

它們是你需要不惜一切代價去避免的。

它們會分散你的註意力,把你的時間和精力耗盡,將你的目光從更重要的目標上移開。

最後是希望(hope)。希望是一種從逆境中奮起的毅力。

希望貫穿始終。從開始到最後,即使遇到困難,即使有所懷疑,也要繼續下去,這一點非常重要。

在生活中,難免會遇到挫折。如果躺在那裏聽之任之,就失去了堅毅的力量;但如果勇敢地爬起來,就會擁有堅毅的品格。



馬丁·塞利格曼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在1964年做過一次籠中小狗電擊的試驗。

電擊隨機且沒有預警。如果小狗什麽都不做,電擊持續5秒;但如果小狗用鼻子去推籠子前面的一塊板子,電擊就會提前結束。

在另一個籠子裏,另一只小狗以同樣的頻率受到同樣的電擊,但它沒有板子可以推。

也就是說,兩只小狗被電擊的頻率都是一樣的,但只有第一只小狗能控製每一次電擊的持續時間。



第二天,所有的小狗都被放入一個中間有一堵很低的障礙墻的籠子裏,只要小狗嘗試一下,它們就可以跳過去。

一個高音響起,新一波電擊來襲,電流通過的部位是障礙墻前面小狗所在的那半邊地面。

幾乎所有在前一天能對電擊有所控製的小狗,都學會了跳過障礙墻——它們聽到音響,越過墻,來到了安全的一邊。

相反,前一天對電擊沒有控製的小狗,有2/3只是躺下嗚咽,被動地等待電擊的結束。

這個實驗首次證明了,導致絕望的不是痛苦本身,而是你認為自己無法控製痛苦。

塞利格曼後來對習得性無助的反面,即習得性樂觀進行了探索。

他發現,在經歷了無法控製的電擊後,當2/3的小狗放棄了自救時,大約有1/3的小狗仍然表現出了堅毅的特性。

盡管經歷了先前的創傷,但它們仍在不斷地嘗試各種辦法,將疼痛減輕。

塞利格曼進一步研究了在類似的逆境下不會放棄的人類。

他發現,樂觀主義者和悲觀主義者一樣,都會遇到負面事件,二者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們對事件的解釋:

樂觀者會習慣性地尋找導致痛苦的暫時的和特定的原因,而悲觀主義者則認為永久的和普遍的原因是罪魁禍首。

半個世紀以來的心理學研究,全都指向一個相同的常識性結論:如果你持續尋找更好的辦法來改變目前的境況,就有機會找到解決方法。如果你停止尋找,那麽你就肯定一無所獲。

樂觀的人在內心深處相信,人們真的可以改變。

這是成長心態。

成長心態導致了一個人以樂觀的方式來解釋逆境,而這反過來又增強了堅毅的品質,同時會讓你尋求最終使你更堅強的新挑戰。即:

成長心態→樂觀的自我對話→戰勝逆境的毅力

附:測測你的堅毅值吧

請閱讀以下表格左側的句子,並在右側勾選你覺得合理的選項。不要過度深思這些問題,你只需問問自己,與大多數人相比,不僅是與同事、朋友或家人進行比較,你是怎麽樣的。



將上面所有項目的得分加起來,除以10,計算出你的堅毅指數。

這個測試的最高得分為5分(異常堅毅),最低得分為1分(一點兒都不堅毅)。---[作者: 溫妮*編輯: 關雎/來源: 創業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