樞密院十號:天上的宇航員都回不來了,波音還在 "喪事喜辦"
搭乘波音公司「星際客機」飛船上天的兩名美國宇航員被困在國際空間站,已經成為了全球笑柄。可諷刺的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波音公司不急著想辦法趕緊把他們接下來,卻忙不叠地開打輿論戰,試圖改變外界的質疑——「美國宇航員沒有被困」,甚至還將此事與當年阿波羅13號載人飛船的驚險經歷相提並論,借機鼓吹美國航天的強大……
這不就是妥妥的「喪事喜辦」嘛。
圖為美國波音公司「星際客機」飛船
「星際客機」飛船在太空中停留這麽久,它的老底兒早就被各國媒體摸清楚了。作為當年被NASA寄予厚望的國家隊,波音公司原本指望「星際客機」飛船能夠成為替代航天飛機、維持美國往返國際空間站的主力交通工具。但結果大家都知道了,美國SpaceX公司的載人「龍」飛船半路殺出,成為當前NASA的主力載人飛船,而「星際客機」飛船卻因為一系列災難性的事故而進度嚴重落後。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星際客機」飛船開始了它的首次載人飛行。事實上,從NASA商業載人航天計劃經理史蒂夫·斯蒂奇的事後表態可以看出,「星際客機」飛船根本就是帶病起飛。
在2022年5月進行的第二次無人飛行測試中,「星際客機」飛船相繼暴露了諸多軟件問題以及部分飛行器推進器故障。在這次發射之前,飛船還因為氦氣泄漏而推遲發射。斯蒂奇在6月6日的新聞發布會上承認,工程師其實很可能沒有完全解決問題,「我認為我們忽略了推進器內部發生的一些基本現象」。
「星際客機」升空的畫面
帶病工作的結果,就是「星際客機」飛船在飛向國際空間站的過程中,發生了5次氦氣泄漏,其中四次泄漏是在飛船與空間站對接期間發生的;此外,飛船的5個後向推進器在接近空間站時也未能按預期運行。NASA和波音公司承認,地面工程師們到現在都沒有搞明白到底是什麽原因導致了這些故障。
顯然,又是漏氣又是推進器失靈的「星際客機」飛船根本不適合載人飛行,NASA和波音方面也對此心知肚明,並反復推遲飛船返回的時間——按照原先的計劃,飛船本來只在國際空間站上停留8天,但如今3個星期過去了,NASA官方給出的返航時間卻變成了「無法確定」。美國航空航天學會首席執行官丹尼爾·鄧巴赫也表示:「我們並不急著回家。」
「星際客機」在太空
但在6月28日的新聞發布會上,NASA和波音方面極力向美國媒體灌輸一個「概念」——「美國宇航員沒有被困」,他們之所以不回來,是因為美國航天的工匠精神發作了,一定要在太空中搞明白飛船到底出了什麽問題。
按照他們的說法,發生故障的推進器和氦氣管線都位於飛船的服務艙,按照設計,當飛船重入大氣層時,服務艙將被拋棄並被燒毀,屆時工程師將無法確定出現故障的具體原因,因此必須等飛船在國際空間站停靠時查明問題。還有報道提到阿波羅13號載人飛船在太空中爆炸後,NASA與宇航員緊密配合,讓飛船平安返回地球的驚險經歷,並將「星際客機」飛船的這次太空之旅與之相比。
可在老司機看來,如果說當年阿波羅13號的意外爆炸多少帶著些天災的成分,那麽這次「星際客機」飛船根本就是人禍。
事實上,從NASA和波音公司的表態,也能看出它們對於宇航員安全的漫不經心——例如對於氦氣泄漏問題,斯蒂奇表示,即使存在已知的泄漏,飛船儲存的氦氣量也是返回地球所需的10倍,因此「不用過於擔心」。
他此前還表示,「星際客機」在太空長時間停留的最大問題是電池壽命為45天,如果要停留90天的話,需要想辦法延長其使用時間。可他的最新表態又改口了,說飛船停靠空間站時一直保持充電狀態,因此電池在90天後的運行狀態應該不受影響。
關系飛船安全的這些重要技術細節,在NASA官員嘴裏就是這麽隨意……
圖為「星際客機」,其在太空長時間停留的最大問題是電池壽命為45天
其實,真要保證宇航員的生命安全,最靠譜的做法就是讓檢修完成的飛船自行重返地球——反正它的主要測試項目已經基本完成了,這樣一旦在返程中再出現什麽幺蛾子,至少不會影響兩名宇航員的人身安全。
至於說這兩名宇航員怎麽辦,其實也很簡單——目前國際空間站還停靠著另一艘載人「龍」飛船,後者理論上可以搭載7名宇航員,目前實際只搭載了4人,因此完全有足夠的空間接納「星際客機」上的兩名宇航員。
但到目前為止,波音公司對此毫無動靜——背後隱藏的原因很簡單,根據波音與NASA簽署的協議,「星際客機」飛船需要在國際空間站退役前完成六次太空接送任務,在此期間產生的所有額外費用都需要由波音公司自行承擔。
由於「星際客機」飛船的進度嚴重延誤與一系列故障,波音公司已經為此虧損了超過10億美元。倘若這次「星際客機」飛船搭載的兩名宇航員改乘載人「龍」飛船返航,不但將對於搖搖欲墜的「波音製造」聲譽構成致命打擊,而且這次花費巨大的載人飛行豈不是錢都全打水漂了嗎?
* 延伸閱讀: *媒體:2名美國宇航員難回地球 美方或求助俄羅斯聯盟飛船*
兩名美國宇航員能否安全回來引關註 圖為資料圖
經濟觀察網 王義偉/文 兩名美國宇航員6月5日乘坐「星際客機」飛船升空進入國際空間站,原定6月14日返回地球,但因飛船故障,迄今未歸。
這件事情正在全球範圍內引起越來越多的關註。
他們能回來嗎?他們能安全回來嗎?
這個問題太專業了。有記者采訪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龐專家回答提問時,全程引用了美國波音公司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下稱「NASA」)說法,沒有發表自己的意見。筆者猜測,龐專家應該有自己的判斷,但是這個事情太敏感、專業性極強,他作為傳播專家,確實不便給出預測,這是可以理解的。
綜合波音和NASA的說法,以及其他相關信息,可以歸納出以下幾條要點:
第一,波音製造的這款星際客機飛船,技術上確實不成熟,原定發射日期被推遲,發射前故障頻發。
第二,飛船帶病升空,一方面說明波音方面有巨大的壓力,太需要一次成功證明自己;另一方面也說明,波音和NASA判斷飛船的故障屬於小毛病,並不影響此次任務。
第三,根據媒體報道,飛船升空之後發生了預料之外的情況,有另外的四次氦氣泄漏以及一個發動機的故障。這些新情況導致飛船無法按計劃返回。
第四,波音和NASA正在完善應急方案,這兩名宇航員仍有可能乘坐飛船返回地球。
第五,萬一兩名宇航員不能乘坐原來的飛船返回,還有兩個備選方案:一個是馬斯克的SpaceX公司發射龍飛船將人接回,一個是用俄羅斯的聯盟飛船將人接回。這兩款飛船都是成熟的產品。其中聯盟飛船自20世紀60年代首飛,一直運行良好。龍飛船也有10次載人飛行經歷,穩定可靠。當然,這兩個方案都將打亂國際空間站正常的宇航員往返次序。
第六,有自媒體暗示兩名美國宇航員加快了國際空間站的食品消耗,並產生了一定程度的風險。這個問題應該是不存在的,因為國際空間站有定期的物資補給。另外,在兩名美國宇航員到來之前,國際空間站有7名人員駐守,多兩張嘴而已,短期內不會發生食品短缺的問題。
綜上,兩名美國宇航員安全返回地球大概是沒有問題的,只是時間不能確定。
這件事情的背後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太空探索的未來。
冷戰時期,太空探索的格局是美蘇較量,美國載人登月成績亮眼,蘇聯則在空間站建設方面持續發力。從禮炮1號到禮炮7號,蘇聯往天上發射了7座空間站;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又建造了和平號空間站。上述8個空間站雖然規模不大,都已退役,但俄羅斯也因此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冷戰結束後,太空探索迎來大合作時代,最重要的標誌就是美國牽頭16個國家建設的、目前正在運行的國際空間站。說是16個國家,事實上真正挑大梁的,是美俄兩國。美俄在國際空間站方面的合作是很深的。
在美國航天飛機退役之後的很長時間內,對國際空間站的人員、物資輸送都由俄羅斯完成。即使俄烏沖突爆發,美俄關系十分緊張,這種合作也沒有停止。
美俄最近的兩次合作,是今年3月23日,俄羅斯「聯盟MS-25」飛船載人前往國際空間站,4月6日俄羅斯「聯盟MS-24」飛船載人返回地球,兩次任務乘組中,各有一名美國航天員。
這種國際空間站模式的合作,隨著美俄關系惡化以及國際格局的演變,已經走向末路。
美國已經決定在2030年將國際空間站正式除役。為此,NASA給了馬斯克的SpaceX公司8.43億美元,讓其製造一種類似太空拖船的裝置,將國際空間站拖離軌道,墜入南太平洋。
接下來,美國將協助私人公司,在近地軌道開發商業空間站。
在月球探索方面,美國製定了一個《阿爾忒彌斯協定》(Artemis Accords),截至2023年年底,有33個國家簽署了這個協定。這個協定是2020年出臺的,彼時美國希望在2024年將宇航員送上月球。現在看,這個願望大概率是要落空了。
俄羅斯往哪個方向走,還是未知數。
歐洲航天局在與中國進行了幾次試探性的合作之後,對於繼續合作意興闌珊。
由此,太空探索呈現出了多頭並進、分分合合的局面。
筆者期望在不久的將來,太空探索能再次進入全球大合作時代。畢竟,這是全人類的挑戰,除了精誠協作,人類別無選擇。---[責任編輯:荀建國/來源:樞密院十號/環球網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