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直面現實:「美國實現全球霸權用了兩世紀,丟掉只用20年」
近日,美國《新聞周刊》刊登了一篇題為美國正在衰落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作者試圖探究,為什麼美國會在短短20年裏,就失去過去200年才建立起的全球霸權。
簡單說,該文章將這個問題歸咎於兩個原因,第一是美國國內的政治失調,老百姓對政府解決公共事務的能力徹底失去信心;第二是全球地緣政治形勢的變化,具體一點來說,就是「美國第一次需要在亞洲和歐洲,同時面對潛在的強大對手」。
客觀上講,這是很有見識的觀點,尤其是它把美國霸權衰落的主要原因,歸咎於美國國內的政治失調,而不是因為中俄等其它潛在的對手。
縱觀人類幾千年的歷史,古今中外,從沒有任何一個強大的帝國,是因為純粹外部原因的變化而滅亡的。堡壘都是從內部被攻破,這句話對於大國博弈尤其寫實。
美國乃至如今全球面對的安全危機、政治危機,很大程度上都是由美國內部治理失敗造成的。《新聞周刊》這篇文章中,提到了技術進步給美國社會帶來的諸多問題,提到了「部落主義」的加強,以及美國社會製度中的缺陷被放大等等。
直白點說,實際上就是國家治理失控了。人類是群居動物,國家是人類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歷史之後,總結出來的一種在發展和秩序之間維持平衡的高級組織形式。
說的通俗一點,這應該是一個維持每個人都能獲得生存權,同時集合大家的力量,為所有人帶來更多利益的組織結構。國家治理的本質,就在於能否兼顧給大家帶來利益,和給大多數人帶來秩序。
但現在的美國,這兩大最基本的功能,都在逐漸失控。
首先從能否給大家帶來利益的角度來看,近些年來,美國經濟雖然依舊以比較高的速度發展,甚至考慮到發達國家本身經濟總量基數很高,美國的發展成就,堪稱是發達國家之中最亮眼的。
問題在於,這種發展的成就,並沒有給大家帶來利益,這個「大家」,指的是組成美國的3.5億人民。因為大部分的經濟發展成就,都被極少數資本家,財閥,以及既得利益集團占有了。普通美國人並沒有從美國經濟的發展之中獲得利益,自然也就對這個國家失去了向心力。
所謂的「部落主義」,就是這麼來的。它背後的邏輯也非常簡單,既然我所處的國家不能夠給我帶來利益,而我所處的小團體,能夠保障我的利益,那我當然更傾向於保護自己的小團體,而不是整個國家。
一個國家之中,有個別人這麼想沒太大關系,但如果大家都覺得,國家不能給自己帶來利益,只有「部落」,也就是自己所處的小團體,才能帶來或者說保護自身的利益,那麼國家這種高級組織形式,實際上就從內部被掏空了。這正是當下美國社會內部分裂,各自為戰,偏偏誰也無法占據上風,碎的跟「餃子餡」一樣的根源。
其次,如果國家不能夠給大多數人帶來足以產生向心力的利益,那麼至少要維護能夠讓大家自己爭取利益的秩序。說白了,在國家不能給我帶來利益的前提下,那麼至少要保證我走到街上去找工作的時候,不會被突然冒出來的槍手給突突了。
偏偏現在的美國,就連這個最基本的秩序也提供不了。龐大的公共治安機構,卻只能維護少數富人區的基本安全,大部分的地方,基本就是「無政府區」,槍支泛濫,毒品蔓延,甚至連學校裏,也時不時就來一起大規模槍擊案。
這種背景下,美國作為一個國家,實際上已經不能為它治下的人民提供基本的秩序了。一方面不能給大多數人帶來利益,另一方面又不能維持基本的安全秩序,自然就會導致民心喪失,老百姓越來越不相信政府,這進而又會迫使政府想要推動的,一些有利於國家發展的政策,沒辦法推行下去。
所謂「美國公共政策的失敗正在加深」,就是這兩個原因交疊重復的結果。而這種內部治理失效的後果,卻正在被美國政府試圖用外部矛盾來轉移、壓製。對於美國和世界來說,這是更危險的行為。
通俗一點說,國內的問題解決不了,而美國的既得利益集團,又不想失去借助於美國這個龐大的組織結構,為自己謀取利益的機會,因此他們不約而同的把目光對準了國外。這些年來中美博弈日趨激烈,以及俄羅斯和美國近乎直接下場開撕的事實,都是美國這種向外轉移內部矛盾所帶來的後果。
這樣做的危險在於,當一個人要發瘋時,好幾個正常的人都控製不住他。美國作為一個超級大國要轉移內部矛盾,有意的在全球範圍內製造對立,挑起沖突,其它國家就算本心不想跟美國激烈對抗,實際上也很難阻止這個趨勢。
國家和人有時候很相似,兩個有矛盾的人要平息矛盾,握手言和,本身是非常費勁是的,這需要雙方都有這個意願,努力克製自己的欲望才有可能實現;但兩個原本沒有矛盾的人,要打起來,卻只要求其中一方,腦子有「坑」就夠了。
現在的全球地緣政治的現實就是,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不想惹事,尤其不想跟美國鬧矛盾,但美國二話不說,上來就給你一頓胖揍,而且作為全球霸主,美國隨便出手一下,都有可能給別人帶來致命傷害。
這種背景下,美國「病了」,就等於世界「病了」。更可悲的是,現在美國國內,已經清晰認識到這一點的人有很多,但他們根本不能左右美國的政治決策,只能坐視美國發瘋。---(來源: 劉勇教授/軍事學教授)-
*美學者:美國彌漫一種「新型虛無主義」*
[參考消息網4月26日報導] 美國《大西洋》月刊網站4月22日發表題為《為何這麼多美國領導人正推動一種新型虛無主義》的文章,作者是美國杜克大學公共政策和新聞學教授弗蘭克·布魯尼。全文編譯如下:
多年來,中國一直不斷崛起,這一點顯而易見——中國修建鐵路、機場和摩天大樓的速度讓美國汗顏,它贏得了不發達國家的青睞,將自己的產品銷往世界各地。我們作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長達一個多世紀的統治已經結束,或者即將結束。
美國人對全球事務存在根本性誤解,這並不令人感到意外。我們中有太多人,如果不是大多數人的話,不願意放眼海外或思考國外的事情。我們傳統上是一個如此自信、甚至傲慢的國家,迷戀我們的軍事實力(而且往往過於急切地要使用它),炫耀我們的對外援助。我們認為自己無與倫比,我們用美國特有的詞匯表達無限可能性、無限樂觀和更美好明天。
美國夢,美國例外論,機會之地,無盡的邊疆,昭昭天命,這些是伴隨我長大的美好詞語。這種觀點顯然是一種浪漫化的觀點,是通過對過去的選擇性解讀而實現的。它忽視了許多美國黑人的經歷,最小化了黑人和其他少數族裔被排除在這些發明和探索之外的程度。它把沾沾自喜的虛構和事實混在一起。
當然,我們曾跌入低谷,但我們爬了出來。這種樂觀主義從根本上講更符合美國特色。如今在我周圍再也感覺不到那種樂觀情緒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場信心危機。大多數美國人普遍認為,我們的好日子已經過去了,我們的問題正在以比我們找到解決方案更快的速度成倍增加。這是我們民族精神的劇烈斷裂。這是一種全新的美國悲觀主義。
好吧,也許不是全新的。托克維爾在1835年發表的《論美國的民主》一書中指出,美國人內心有一種永遠得不到滿足的渴望。他寫道,美國人「永遠對他們不擁有的優勢耿耿於懷」。他發現美國人對自己的不幸異常敏感,這在過去(現在仍然如此)是有道理的:大承諾帶來大失望,無限的夢想註定是無法實現的。即使在我們認為是繁榮和安寧的歷史時期,如20世紀50年代,也存在不滿和幻滅。但20世紀下半葉美國的總體趨勢是進步的。
然後,2001年雙子塔倒塌。2008年全球經濟幾近崩潰。到了2012年,我註意到我們的「山巔上的光輝之城」——用(前總統)裏根最喜歡的一個詞語來形容美國——籠罩在無法消散的霧中。當年6月,傑布·布什訪問曼哈頓,與包括我在內的幾十名記者共進早餐。他說:「我們現在正處於非常困難的時期,與以往非常不同的時期。」他接下來的話則更加悲觀:「我們正在衰落。」
在隨後幾年裏,我越來越關註支持他評價的證據,他的評價也反映了我的評價。奧巴馬總統曾對《紐約人》周刊編輯戴維·雷姆尼克說,每位總統都只是「一個長期故事的一部分。我們只是努力把我們的段落寫對」。我在《紐約時報》的同事莫琳·多德對此寫道:「總統先生,我只是想把我的段落寫對。你需要想得更遠。」
當然,當奧巴馬想得更遠時,他奮起反抗兩極分化和癱瘓的美國政治體系——它把「希望與變革」變成了微調與修補。奧巴馬的長期顧問戴維·阿克塞爾羅德對《泰晤士報》的邁克爾·希爾說:「我認為,假裝『美國迎來了黎明』是對時代的誤讀。」
那是在2014年,當時我註意到並探討一個發現,即這麼多美國人認為中國比我們更富有的事實。大約在同一時間,我還註意到民主黨著名政治戰略家道格·索斯尼克在《政治報》上發表的一份長篇備忘錄。他寫道,連續十年,認為美國走在錯誤道路上的美國人比例超過了認為走在正確道路上的人的比例。索斯尼克寫道:「美國人憤怒和疏遠的核心是他們認為美國夢不再能夠實現。在美國歷史上,歐洲的社會流動性第一次超過美國。」
事實證明,這「第一次」並非短暫的偏差。自那以後,負面標記成倍增加,負面情緒愈演愈烈。籠罩在我們光輝之城上空的迷霧不會消散。從2000年到現在,自殺率幾乎逐年上升。正如邁克·艾倫去年在阿克西奧斯新聞網站的時事通訊中所寫的那樣,一種虛無主義已經蔓延——一種「我們國家靈魂的腐壞」。這篇通訊總結了《華爾街日報》和美國全國民意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結果,它顯示了人們對美國製度信心崩潰,以及對傳統和傳統價值觀的拋棄。
認識到這些動態就是了解美國當前的政治,其中的很多政客(包括總統候選人)在爭取支持時,會警告說如果對方獲勝將面臨世界末日,而不是談論國家未來的光明前景。它們不是美國榮耀的號角。它們是阻止美國毀滅的防波堤。---(編譯:王海昉/來源: 參考消息)
*【世界說】外媒:美通脹高企沖擊普通民眾生活 「美國夢」被殘酷現實擊潰*
[中國日報網4月26日電] 沙特阿拉伯媒體《阿拉伯新聞》網站4月24日刊發評論文章稱,美國通脹高企,物價不斷上漲,導致民眾的購買力持續下降,基本生活消費品成為無力負擔的「奢侈品」。「美國夢」被殘酷的現實擊潰。文章批評美國政府對通脹危機的反應嚴重不足,將黨派問題置於解決民眾的迫切需求之上,削弱了民眾的信任感。
《阿拉伯新聞》網站文章報導截圖
文章作者美國反極端主義中心執行主任達莉亞·阿基迪稱,近年來,隨著通貨膨脹飆升,美國經濟形勢正發生劇烈變化,物價不斷上漲,數百萬美國人的購買力持續下降。盡管美國政府承諾迅速行動並采取有效措施,但現實情況卻描繪出一幅經濟困境和充滿不確定性的嚴峻畫面。從雜貨店到能源賬單,生活成本持續攀升讓美國家庭艱難維持生計,也讓民眾對政府有效解決這一緊迫問題的能力產生了懷疑。
文章指出,自2021年以來,美國的年通脹率平均超過5%。與此同時,最新數據顯示,消費者價格指數再次上升,在截至今年3月的12個月內上漲了3.5%。對多數人來說,食物和住所等生活必需品越來越貴,這讓經濟更加困難,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
文章稱,高通脹對基本生活消費品價格的影響最為明顯,基本食品價格飆升,讓家庭預算更緊張。食品成本的上漲對低收入家庭造成了不成比例的影響,加劇了食品不安全,並使弱勢群體進一步陷入貧困。但通脹的影響遠遠不止於此。汽油、電力等能源成本也在激增,這讓預算情況雪上加霜,加劇了美國家庭的財務壓力。隨著油價和水電費的飆升,工薪家庭和個人的收支能力變得越來越不穩定。上班通勤昂貴得令人望而卻步,而家庭供暖和製冷已經成為許多人再也負擔不起的奢侈品。
阿基迪批評美國政府對通脹危機的反應嚴重不足。她表示,美國政府沒有制定政策來控製通脹和減輕家庭的財務負擔,而是采取了魯莽的支出舉措,讓情況進一步惡化。號稱解決美國經濟困境的「重建更好未來」法案只會加劇通脹壓力,迅速增加財政支出,進一步推高通脹預期。
文章指出,美國政府沒有解決民眾的迫切需求,而是將黨派議程置於務實的解決方案之上,讓數百萬民眾承受後果。
此外,文章寫道,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只會使問題惡化。寬松的貨幣政策會加劇通脹壓力,削弱民眾的購買力。盡管經濟學家和政策製定者發出了警告,但美聯儲仍堅定地致力於維持寬松的政策,進一步加劇了通脹擔憂,削弱了民眾對經濟的信心。
阿基迪表示,如今,「美國夢」受到高通脹這一嚴峻現實的威脅。對於那些努力為自己和家人開辟未來的年輕上班族來說,擁有住房和財務穩定的夢想變得越來越渺茫。通貨膨脹已不僅僅是一個政策問題,它還對數百萬美國人的夢想和生計構成了切實的威脅。---[編輯:董靜*審校:齊磊 韓鶴/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