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Google之憂起於蕭墻之內,AI先行者為何掉隊?

2024042218:48

2022年末,ChatGPT驚艷了世人,留下了急火攻心的「AI先行者」Google。

在隨後的數月內測中,Google不同部門推出多個模型,但沒有一個能對打GPT-4 。迫不得已,Google決定臥薪嘗膽,重新梳理內部混亂的項目。只是截止目前,Google仍未能如願,甚至被GPT-4 「套殼者」、老黃的「心頭好」Perplexity AI 威脅到搜索老本行。

笑話1.0——「說謊成性」Bard

2023年2月,Google推出聊天機器人Bard充當「救火隊」。然而,在官宣視頻中,Bard錯將智利甚大望遠鏡拍攝的照片「懟」在美國JWST太空望遠鏡的頭上。翌日,Google股價暴跌9%,市值縮水千億美元。

笑話2.0——「全員皆黑」Gemini

2023年12月,Google推出號稱全面超越GPT-4的Gemini。幾個月後大家發現,該模型其他方面普通,但「政治覺悟」一馬當先,比如讓華盛頓穿上迷人棕色皮膚;讓馬斯克變身宋小寶;連香草布丁也變成了巧克力布丁(巧克力愛好者狂喜……但即便如此「正確」的Gemini,卻不認識Google的創始人。



笑話3.0——「AI汪峰」Gemini 1.5 Pro

2024年2月,Google再接再厲,發布Gemini 1.5 Pro。該全新MoE模型被稱為「更大、更快、更強」,最高支持1000萬上下文。然而,科技媒體們的稿子還沒寫完,Sora就華麗登場了。



如果非要說Google實力不佳,那是不可能的。畢竟歸根結底,GPT系列還是Transformer架構的「套殼」,而Google正是Transformer的「原創」。

為何Google「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俗話說「這樣大族人家,必須先從家裏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塗地。」雖然Google談不上潰敗,但其「三敗OpenAI」的戰績同樣主要歸結於內因。

近期,FT發布文章How Google lost ground in the AI race。作者多次采訪了Google現任、前任高管,業內人士以及分析師,並得出結論:Google暫時落後的原因包括「落地遲緩」「山頭林立」「資源分散」等大公司病。適道對文章進行了編譯,請安心食用。

01 內部「封建圈地」,員工各為其主

Google 受困於領導不利、內部競爭、市場轉型難。

戰時領導力不足:根據前員工的說法——高層「壓力山大」,因為他們要在沒有歷史借鑒的前提下,迅速做出反應。

尤其是CEO「劈柴哥」。最近Pichai 承認:雖然自己早就意識到 AI 對 Google的重要性,但還是沒能預料ChatGPT 居然能引發全球熱潮。

過於保守行動遲緩:有內部人士認為,Google作為搜索市場的領導者,一舉一動都處於聚光燈下。因此,公司對開發新AI 服務比較謹慎。根據墨菲定律,你越害怕的越會到來。Bard和Gemini 接連翻車,導致「噓聲」遠多於「叫座聲」,Google還不如脫了鞋撒丫子跑。

山頭林立相互掣肘:現任、前任高管均將Google 描述為「封建領地」,每個產品線都有自己的「領主」。因此員工更傾向於不斷優化產品,拿增量談績效,而不是放手徹底創新,更別提跨團隊合作。

例如,GenAI的「決策權」被下放到各個部門——搜索和信息服務的部門;Android和Chrome在內的計算平臺;Gmail和生產力應用在內的雲計算部門;連YouTube也插了一腳。

結果就是,雖然AI團隊很想創新,但搜索和廣告團隊扯著褲子,不讓它跑。

根據前員工的描述:Google 這艘巨輪眼看要撞上冰山,卻不願或不能變航線。

02 CEO方向模糊,不夠「狼性」

Pichai自己也承認,公司規模太大導致處處掣肘。而且因為搜索太成功,大家的風險厭惡程度很高。

因此,他想做一個自由創新空間,讓大家可以隨意創新,不用擔心影響Google招牌。例如,去年Google推出一個實驗性新搜索服務,包含了GenAI功能,並在 Google Labs 測試網站上進行了測試,這種做法讓人回想起Google 早期的創新模式。

然而,根據實際訪談,很多員工並不買賬。

一方面,全公司籠罩在裁員陰影下。創新不是一朝一夕,理想比不過面包。大家都想著如何保工作,叫我們如何創新?

另一方面,更大的麻煩出在了領導層。一位在Google工作8年的軟件工程師Diane Hirsh Theriault表示:領導層只會指出「模糊的AI方向」,缺乏自己的真正立場,這會損害公司的根本利益。

例如,Pichai身先士卒,參與日常決策,決定如何在產品中整合GenAI功能。

有員工吐槽:Pichai 已經成為AI首席產品官,就像他在2015年做CEO 前那樣。有內部人士警告,Pichai過於關註AI 產品細節,這會分散他擔任CEO的本職工作。

另外,Pichai的領導風格相當溫和,喜歡由大家共同探討並得出結論。有員工擔心Pichai過於nice:現在火燒眉毛了,再商量下去,微軟和OpenAI就要在AI上幹死Google了。

有兩位消息人士稱,公司內外的高級利益相關者正在敦促 Pichai 采取更激進和果斷的行動。

03 合並團隊貌合神離,相互甩鍋

實際上,Pichai並非完全沒有「狼性」。

ChatGPT 發布後,Pichai就將外界聞風喪膽的AI團隊——Google Brain和DeepMind合並了。從結果來看,決定非常及時,由合並團隊開發的Gemini其實也是優秀生,只是沒有全面超越GPT-4而已。

但對於「換老板」這件事——DeepMind聯合創始人 Sir Demis Hassabis 被任命為合並後的 Google DeepMind 負責人。很多人都表達了不滿。他們認為應該由產品團隊,而不是研究人員指導GenAI在公司服務中的應用。

帶著這些不滿,新組織內部也在「分頭行動」。

一位現任員工還將「錯失創新機會」甩鍋給了基礎研究團隊。他認為是該團隊沒能獲取必要計算和其他編碼資源,導致擴大 AI 實驗規模出現困難。

目前有傳言稱Google 還要進行類似重組,任命一位負責所有服務的單一產品主管(目前Pichai的角色)。最近,長期擔任高管的Elizabeth Reid被任命為搜索主管。這是4年來,Google主要產品首次由單一高管控製,這側面表明了 Pichai 開始尋求新一代管理者。

總的來說,Pichai的「漸進式改革」與微軟Nadella的「大刀闊斧」形成鮮明對比。後者在AI領域進行了一系列大膽投資,包括投給OpenAI約130億美元;對法國初創公司 Mistral 的投資,以及在微軟產品中整合GenAI功能。

04 搜索、廣告業務根基尚穩

退一步說,偏重GenAI也可能毀掉Google的搜索大本營——如果用戶都在用AI直接獲取答案,誰還會點廣告?

對此,前Google實習生、現 Perplexity CEO Arvind Srinivas指出:Google需要找到一種方式,不僅能平衡AI創新&廣告業務,還要直面來自華爾街的壓力和股價短期波動。

Srinivas認為,Google完全有能力進行創新,但任何大動作都伴隨著風險。

實際上,Google的廣告業務並非一帆風順。尤其在智能手機普及後,公司花了很多年來說服廣告商和投資者:移動廣告同樣有利可圖。

Pichai表示:盡管外界過於擔心GenAI對Google的負面影響,但Google不是第一次遇到這種事情。例如,早在14年前,Google就通過Google Instant 服務提供直接答案,這曾引發外界對其「自毀長城」的擔憂。但目前來看,用戶還在點擊 Google鏈接,因為技術的進步使得回答問題的方式不斷演變。

從數據看,此前的Google「唱衰論」的確誇大其辭。Statcounter顯示,微軟在全球搜索市場的份額僅為 4.4%,Google則是 89.5%。要知道,微軟Bing率先整合了GenAI功能。

然而,如果Google不能及時全面采用GenAI,那麽用戶可能會轉投Perplexity AI 或其他AI 驅動服務。

據悉,Google 已經開始在其主要搜索引擎整合有限的GenAI功能測試,並向美國、英國的部分用戶提供由AI 驅動的主題概述。---來源: 鈦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