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敢告訴你的事:婚姻原來是這樣的.....
婚姻不是美麗的幻想,更不是殘酷的現實,只是人生的重要過程之一。
孤獨是人類眼中第一件不好的事情。關於孤獨、寂寞和與世隔絕的生活,都與欲望相悖。而婚姻讓夫妻成為彼此最為重要的人,讓人們相伴而居,不再孤獨,但真的是這樣嗎?
想必你已經對婚姻有過千百遍的幻想,現在請你回想一下,曾經的你是如何看待婚姻的?
1-你想象中的婚姻生活是什麽樣的?
2-你現在的婚姻生活與你想象中的一樣嗎?
3-你是不是也期望婚姻可以改變你原有的生活方式?
4-你期望你的伴侶能為你做什麽?
5-你的伴侶希望你能為他做什麽?
6-在婚姻這件事上,你與你的伴侶是否有著不一樣的期待?
7-你是如何發現其中差異的?
8-你和你的伴侶坦誠地討論過這些差異嗎?
關於婚姻,很多人都下過定義。
心理學家韋恩奧茨說:「婚姻是彼此擔當的愛的承諾;是由悔改和寬恕構築的二人世界。」
心理學家大衛·奧格斯伯格說:「婚姻遠不只是相愛之人的個人行為,而是約定俗成的合同契約。步入婚姻殿堂的人們之所以會遵守它,不是因為他們受到法律的約束,也不是因為他們害怕受到製裁,而是因為他們無條件地締結了誓約。」
在一些心理學家、研究者眼裏,結婚就是雙方簽訂的合同,而且每一份合同都包含著若幹條款,包含著——被明確要履行的義務。婚姻,是雙方做出的無條件承諾,是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做出的一生的無條件承諾。
婚姻是愛情的歸宿還是墳墓?沒有結婚之前,你是不是聽到過不少結婚之後愛情變味的故事,當你聽到這些故事的時候,是不是曾對婚姻感到無比地失望。
又或者,你會抱著與眾不同的僥幸思想,認為自己的愛情是世界上最純粹、堅固的,不會因為婚姻而變質。
非常抱歉,真相就是:結婚以後愛情真的會變味,你不會是那個特例。世界上最親密的夫妻之間怎麽會有矛盾呢?愛情為什麽會消失?
婚姻伊始,我們滿心歡喜地以為,對方除了希望與自己的行動、思想、感情保持一致外別無他求。一旦他們發現事實並非如此,便會覺得天塌地陷一般。其實並沒有那麽糟。惋惜失落的同時,不要忘了接受性格、交流方式、價值觀、性欲上的差異,最終,接受和調整才能緩解矛盾沖突。
我們寧願矛盾時時浮現,以便找出解決辦法,也不要遮掩事實,等到忍無可忍的地步再爆發大規模沖突,招致新的痛苦。
婚姻需要不斷地補充新鮮活力,這是我們宣誓時就回答過的壓力,又有什麽值得奇怪的呢?只有理解日益加深的愛,才能應付這種壓力。
婚姻中的暴風驟雨有各種各樣的成因。可能源於你過去與父母一起生活時的經歷;可能因為你對婚姻抱有太多的幻想;也可能由於不知道怎樣培養和發展新的交流方式。
無論什麽原因,婚姻不會一如既往,婚姻更像是一場修行。
愛情VS麵包,在愛情裏,不能因為感情需求太過盲目,也不能因為物質需求而太過現實。錢不能代替愛情,愛情也無法代替金錢,愛情和麵包,對你來說什麽才是最重要的?
通常來說,女性對愛情和婚姻的期望往往比較理想化,然而,這種高期望值會帶來兩種截然不同的極端認識:
一是信奉愛情至上,堅持只要愛情不要面麵包;
二是信奉金錢萬能,堅持認為有錢就會幸福,就能獲得愛情帶來的愉悅感。
很顯然,這兩種認識都不夠全面,也不夠科學。如果你愛他,那麽就請平衡好你們的感情與現實生活的天平。如果他愛你,就請相信他,相信他會努力為你們的愛情與生活找到歸宿。
一方面,金錢買不來婚姻,真心相愛的愛情沒有摻雜任何雜質和附加條件,如此相愛的兩個人,在心靈上往往有著相通的情感體驗,任何物質條件都無法替代這種相通的情感體驗和情感需求。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有人以金錢為天平去衡量愛情的輕重,只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是,他不懂得愛;二是,他不是真愛。
與此同時,愛情也無法代替金錢。愛情與金錢完全獨立於兩個意識層面之上,但是這並不代表兩者之間沒有交集。婚姻本身就是一種現實生活,愛情與金錢在現實生活中會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系。
除了愛情之外,婚姻還是生存狀態,是生活質量,是柴米油鹽。很顯然,愛情不是全部。而我們自己必須努力尋找愛情與物質達到平衡的的。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在將來營造出更好的婚姻生活。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我們的權利,誰都沒有權利說我們「挑三揀四"。
要是碰見一個喜歡的人,就盡可能在心裏計算和掂量,不要有什麽負罪感。
1、婚姻的問題一定要爭個結果嗎?
對待婚姻,很多人會覺得實事求是應該是一種應當的態度,但是誠實並非對所有的婚姻都有好處,許多一生幸福的夫妻常常是把問題藏起來的。
其實,不同夫妻的沖突風格是截然不同的。有些夫妻會選擇回避喋喋不休的爭吵,有些夫妻會經常為了瑣碎小事而爭吵不休,有些夫妻則能詳細討論他們的分歧,並在無須大聲爭吵的情況下找到折中的辦法。
在這些不同的沖突風格中,沒有哪一種比另一種更好,只要這種風格能對兩個人起作用,就是好的。如果夫妻中的任何一方總想把沖突講個明白,而另一方只想看到最後結果的話,那麽,他們只會遇到麻煩,婚姻愛情看得永遠不是結果。
2、男人與女人真的來自不同的星球嗎?翻開婚戀方面的暢銷書,總能看到這樣一些輕率的結論:男人與女人之所以難以相處,是因為男人「來自火星」而女人「來自金星」。
來自性別上的差異或許與婚姻問題有關,但這並不是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按照心理學方法調查男女兩性,什麽影響婚姻生活中的性、浪漫與激情?
結果顯示,對於妻子來說,70%取決於夫妻關系的質量;對於丈夫來說,同樣68%取決於夫妻關系的質量。戀愛中的男女也並沒有什麽本質上的不同。可以說,男人與女人其實來自於同一個星球。
這些關於婚姻的謬論,都暗示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婚姻其實是一個極其複雜而又單純的事情,而我們中的大部分人做得並不夠好,就是因為在復雜中迷失,或者在單純中妄想。
正如歌德所言:愛情是理想,結婚是現實,把理想與現實混為一談,豈能不自食其痛苦之果?
願你們愛情路上無憂!---(來源:院角小蘑菇/Easilove)
*父母才是你感情路上,最大的「絆腳石」*
「我不想嫁給像爸爸那樣的男人,不想做像媽媽那樣的女人,更不想生像自己這樣的孩子」。
我覺得這句話是對電影春潮中女主人生的最好解釋。
因為父母的矛盾、影響,她有很多個夜晚「夜不能寐」,還有很多個成年後的夜晚,她無比期盼能夠躺在媽媽的「懷裏」,卻都無一例外地躺在了不同男人的身邊,尋求溫暖。
看完這部電影,不得不佩服女主對自己母親強烈的報復心態,聽完她那段對原生家庭的「控訴」也不得不心疼她出生在一個動蕩的年代、一個充滿波折的家庭。
同時,我也想到了一個大概在前年做過的咨詢案例,那個女咨詢者,在找到我時,表示自己並不知道該不該挽回,而且明確地跟我說過,她現在不想結婚,完全是因為她母親!
她不像電影中的女主一樣是單親家庭,但因為父親在她小時候,常年有「家暴」的行為,自己的母親也經常跟她抱怨:「要不是你,我早就離婚了,還用忍到現在」?
而且,她媽媽在面對家暴時,還有過拋下她,自己躲出去的行為,所以她覺得,人都是自私的,即使是自己的母親,也會為了保全自己而拋下她。
對於父親,她又是長期處於一種,想要反抗、又不敢真正脫離的狀態。
即使這些年,她的父母已經有所改變,甚至主動跟她表示「親昵」,但她還是會覺得很別扭,對於父母的關心,她也總覺得是多余的,認為父母在應該管自己的時候,沒有盡到責任,現在再來彌補,又有什麽用?
也就是這樣的經歷導致她在感情生活中不斷受挫,她決定要不要跟對方開始戀愛關系的唯一標準就是:這個人對她好不好?
而一旦她感覺到對方在某一方面是為自己著想的、是為了自己好,那她就會義無反顧地跟對方開始戀愛關系,並且傾其所有地去為對方付出,去證明,自己不是像母親那樣自私的人。
可就是因為她對於「戀愛」這樣的態度、行為和想法,導致跟她戀愛的另一半,不是被她的付出壓得喘不過氣,就是肆無忌憚地、不顧她的感受「劈腿」。
而且因為她母親,非常強勢地逼她談戀愛、結婚,所以她每段戀愛之間的「空窗期」都比較短,幾乎沒有自己獨立思考、生活的空間。
所以啊,在經歷過這麽多次的感情失敗之後,她才突然意識到,自己其實根本沒有獨立的想法和生活,一直都在被母親推著走,對於戀愛的對象也幾乎都是「來者不拒」。
因此,她也才想用「不結婚」、「不戀愛」來確保自己不會再受到另一半和家庭帶來的傷害。
但是她本身又對戀愛還存在著一定的向往,對前任也還留有著一絲感情,所以也不知道自己現在該不該挽回。
對於她這種情況呢,我們在幫她解決感情問題,重新建立起對「愛情」的信心和正確的戀愛觀念之前,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原生家庭」給她帶來的傷害,要讓她學會跟「原生家庭」和解。
01. 治癒自己~才是最高級的覺悟療癒
我把咨詢期間給她的建議和方法,總結為下面三點,希望同樣對大家有幫助:
1. 逃避不是辦法,要與父母正面溝通
一般來說,我們「中國式家庭」最最缺乏的就是家人之間的溝通。
一個嚴厲、不茍言笑的父親+一個溫柔、賢惠的母親+一個乖巧、聽話的孩子=中國式家庭的標配。
這是很多人,對於未來家庭的「幻想」,但之所以稱它為「幻想」就說明,這是不切實際、不夠人性化,也難以實現的。
嚴厲、不茍言笑的父親,代表著不會表達;溫柔、賢惠的母親代表著沒有主見;乖巧、聽話的孩子又代表著沒有自我。
這樣的一個家庭構成,又怎麽會幸福呢?怎麽能不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呢?
所以說,「溝通」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過「溝通」,你才能讓父母意識到,你已經不是那個事事都需要跟他們報備的「孩子」了,你有能力為自己負責了,而他們也不應該再過多地幹涉你的生活了。
要大膽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他們,但註意語氣和態度,要誠懇,而不是一味地指責父母。
2. 學會理解父母做出某些行為的原因。
韓劇《請回答1988》裏有一句話,我非常喜歡:我們也是第一次做父母。
的確,沒有誰生來就是會做「父母」的,這一點可能也只有像我一樣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後才能更好地體會到自己父母的不容易吧。
但是,我們完全可以拋開父母的「身份限定」,僅僅把對方當作一個「普通人」來理解。
就像這個案例中提到的,為什麽她媽媽總是跟她抱怨:要不是你,我早就離婚了。
作為她的孩子,我們想的可能就是:你要想離趕緊離,別說什麽為了我,我不需要你為我做什麽!
可「換位思考」一下,你覺得,作為一個母親,她為什麽會這麽做呢?
我想啊,一方面,是因為她自己「有苦難言」,總覺得「家醜不可外揚」。
也沒有能夠訴說的人,所以只能跟孩子不斷地抱怨,而且在父母的眼中,他們總覺得:「小孩子懂什麽」,只不過是我說話,孩子隨便聽一聽罷了。
另一方面,她也是在通過這樣的方式,不斷地將自己「不離婚」這件事,進行「合理化」。
因為她自身、內心深處是不願意承認,自己對這樣一個「家暴」的人還是有感情的,不願意承認,自己不想、也不願意離婚,所以只能通過跟孩子抱怨的方式,不斷為自己的行為找「借口」。
所以啊,當你試著站到父母的角度和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你就會發現,他們的很多行為都是正常的,也都是你可以理解的。
自然就對他們少了一些怨恨,多了幾分包容。
3. 作為一個成年人,要從自身出發,為自己負責
這一點不用我多說,我也不想多說了。
咱們都是成年人了,每天抱怨自己的原生家庭給自己帶來的傷害有用嗎?
既然沒有用,你又已經意識到問題在哪兒了,我也已經給你通過這個案例提供了一些建議和方法,那為什麽不停止抱怨,主動出擊,去解決問題呢?
話就說到這兒了,想解決的人,自然會敢於為自己負責!
不過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原生家庭的縮影,就是會在不知不覺中刻在我們的感情當中。如果你能意識到這一點,你就會發現,其實很多感情,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麽不堪。
02. 理解另一半才能在挽回後相互尊重~而達成情感與歸屬的安全需求
有跟剛剛案例中類似原生家庭的人,通常都會在感情中遇到這樣三種情況:
1. 一旦感覺「被愛」就傾其所有
註意啦!有這一類情況的朋友,是最容易被「PUA」的!
但也是最容易挽回的。
只要讓對方感受到,你真心實意地「對ta好」,就萬事大吉了。
不過,如果你是覺得對方為你付出太多了,壓得你透不過氣、沒有自己的生活了,那就試著慢慢去引導對方,讓ta也有更多的時間去交朋友、去獨立完成一些事。
2. 想愛又不敢愛
對於這種情況的朋友們,我只想說:想,就去做!Just do it!
但,如果你是想挽回這樣的人的話,給ta戀愛的「安全感」是最重要的。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安全需求」是人們在滿足了最基礎的「生理需求」之後的第二大需求。
也就是說,你不僅要讓對方感受到你對ta的愛和好,更要讓對方看到跟你在一起,能長久走下去的希望。
比如,不管是你在挽回或是跟有這種情況的人相處的過程中,你都可以做一個短期內3-5年的計劃給對方看。
然後告訴對方:這是我給咱們兩個人未來一段時間的規劃,我覺得兩個人就是要相互促進、互相幫助才能走得更遠,可能做得還不夠詳細,但之後每隔一段時間我就會重新補充、調整的。
另外呢,很多這種情況的女孩子,都會比較註重「物質條件」。
可能會對另一半的要求比較高,或是要求你必須「有車有房」才可以。
千萬不要被她的這些所謂的「條件」給嚇到,因為她會提出這些要求,也只是希望能保障你們之後更長時間的生活而已,只是想能跟你更長久地在一起。
3. 一直在不斷試探,戀情都不長久
這種在感情中,有不斷試探的行為的人,通常都是因為剛剛我提到的類似的「原生家庭」給ta造成的「需求不滿足」。
我們說,一個人的需求,在不同年齡、不同經歷的過程中,都是會有所不同的,所以我們會對伴侶有一個「共同成長」、「目標一致」的要求。
可是對於這種情況下的人來說,他們認為,唯一能快速滿足自己「需求」的辦法,就是:「找一個新的伴侶」!
從我們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說,這其實是一種「情感認知偏差」。
簡單點來說,就是感情出現問題之後,我們的第一反應,應該是「修」,而不是「換」。但他們的想法卻是相反的。
所以啊,想要挽回這樣的人,我們就需要讓對方看到:我們有跟ta一起解決問題的能力、價值,並且學會跟對方建立一種「合作」的相處模式。
比如,對方覺得其他人的某一方面更能滿足自己的某些需求,所以放棄了你,跟你分手了。
那你就可以通過對方跟「新伴侶」之間的一些關系模式、相處方式,來判斷,對方究竟是因為哪種需求跟你分手的。
對於男人而言,他們在一段情感中,想要的無非就是:接納、認同、信任、崇拜、欣賞和鼓勵;而對於女人而言,她們想要的則是:關心、理解、體貼、尊重、忠誠和安全感。
而了解了對方的具體需求之後,我們就應該讓對方看到,我們也是可以通過學習和了解,去滿足對方的各種需求的。
同時,要讓對方知道,我們對ta也是有要求的,只有互相滿足,一起探討、解決問題,ta才能擁有一個適合自己的、能夠一起不斷解決問題、滿足彼此真實需求的理想伴侶。
而在你們一起探索、尋求解決方式的過程中,你們之間也就逐漸形成了一種特有的「合作相處模式」,也就在彼此的心中,具備了「唯一、不可替代性」。
最後,我想說一句比較殘忍的話,「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可以說我們沒有一個人的「原生家庭」是一點兒問題都沒有的。
所以啊,別再想著逃跑了,你們之間的羈絆,不是靠躲得遠,就能切斷的,我們只有真正地接納自己的原生家庭,理解父母跟我們之間的差異,才能更好地擁抱「新的家庭」。---(來源:院角小蘑菇/雨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