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故事|谷歌亞裔高管離職創業,29歲提前退休,分享五大成功經驗!
據商業內幕3月27日報導 這是一篇基於與ThirdEar AI聯合創始人Daniel George進行的錄音對話所述的文章。他提供了文件以驗證他的財務狀況。以下內容經過編輯,以保持簡潔清晰。
商業內幕報導截圖
29歲時,我實現了早期財務獨立,可以提前退休了。
2018年,我在24歲時完成了博士學位後,曾在谷歌X部門工作,負責領導早期秘密項目的人工智能工作。2020年,我離開了谷歌,轉投摩根大通擔任副總裁,並一直在該公司工作到2023年。
從2017年只有1000美元開始,我積極地將我的收入投資於股票,並在20多歲突破了100萬美元的資產。到2023年,我在美國的年度開支已經不到我的投資的2%,所以我選擇了辭職。
我不再需要擔心再次謀求薪水,所以我可以專註於我最熱衷的事情。我花時間建立我的創業公司ThirdEar AI,這是一個能夠在沒有提示的情況下提供實時幫助和建議的人工智能系統。
以下是我能夠實現目標的一些方式:
01. 避免教育債務
我在印度喀拉拉邦長大,我的父母年收入不到2萬美元。如果我不借債,就無法在美國攻讀本科教育,甚至無法去印度的私立學院。所以我決定在印度的政府學院學習,這要便宜得多。
我努力備考了印度每年進行的大學入學考試。我排名前0.1%,有幸在印度頂尖的公立大學——印度理工學院孟買分校攻讀工程和物理學。整個費用每年只有1200美元左右,包括學費、住宿和餐費。
我沒有借債攻讀碩士學位,而是直接申請了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的博士學位項目。
你可以直接申請美國的博士學位項目,而不需要先獲得碩士學位。在美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學生通常會在第一天起就免除學費,並獲得每月2000至3000美元的生活津貼。你在博士學位項目的兩年內就可以免費獲得碩士學位,節省時間和金錢。
我於2015年搬到伊利諾伊州。兩年後,我免費獲得了碩士學位。又過了一年,我在24歲時提前完成了博士學位。
我的整個教育過程總體上沒有花費我任何錢。我只需要使用一半的津貼來支付生活費,剩余的收入遠遠超過了我本科學位的成本。
02. 年輕時積極投資股票
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我通過兼職工作和在科技公司的暑期實習賺取了一些額外收入。最初我掙的錢大部分放在銀行賬戶裏,利息微不足道。在讀博士學位的最後一年,我開始慢慢地購買股票。
我了解了更多關於投資的知識。當我全職在谷歌工作時,我開始投資所有的儲蓄。我只花費了谷歌公司薪水的不到10%,並將繳稅後的每一美元都投資於股市——主要是科技股。我沒有投資於除股票之外的任何東西,也沒有保留現金儲蓄。
你越早投資,復利增長就會越好。這種增長與很多風險和波動性相伴。然而,持續時間超過時間點,即使股票下跌,如果你能夠等待足夠長的時間而不賣出,它們通常會重新上漲。
當你年輕並且工作時,你可以承擔風險和市場波動性,因為你有來自工作的收入和較低的生活成本。
當你年紀大了或者退休後,你可能會想把投資分散到更安全、波動性更低的資產,比如債券、國庫券和普通儲蓄賬戶。
03. 最初在昂貴的城市工作,但不要在這些城市定居
在舊金山、紐約和西雅圖,許多工作的薪水可能要高得多。這通常不會幫助節約開支,因為那裏的生活成本也很高。
在你的職業生涯早期搬到這些城市,當你的開支不多時,你可以充分利用這種高收入,迅速加速你的儲蓄。
當我在谷歌公司山景城工作時,我年薪約為27萬美元。我和朋友合租了一個不錯的公寓,我大部分時間在谷歌的辦公室吃飯,沒有其他重大開支,所以我只花費了收入的不到10%。
最終,當你想要定居時,你可以通過搬到生活成本明顯較低的地方來降低你的支出,從而使儲蓄的價值倍增。
04. 學會談判薪水
在谷歌公司的第一份工作是剛從研究生院畢業就拿到的offer,我立刻就接受了。
我有一些朋友,雖然沒有博士學位,職位也比我低,但他們卻拿到了3倍於股票的薪水,因為他們通過談判向谷歌展示了其他公司的競爭報價。
幾年後,摩根大通找我談工作時,我有了很大的籌碼,因為我確保從科技公司和對沖基金那裏獲得了幾個報價。我也投入了一些時間學習談判策略。
在談論薪水期望時,我利用了其他公司提供的機會,在討論期望薪資時避開了具體的數字,並對薪資待遇的各個方面進行了考察。我在薪酬談判中表現出色,得到了比他們最初提供的薪酬高出近一倍的報酬。
05. 找到與自己目標相似的伴侶
我和我的妻子在谷歌公司相遇。我們年齡相仿,都在人工智能方面完成了博士學位。我們的收入相似,我們在不同的股票賬戶中大致投資了相等的儲蓄。
我們在花費和投資方面有相同的心態,平分開支。我們都喜歡極簡的數字遊民生活方式,重視旅行和體驗,而不是擁有昂貴的物質財富,這也是我能提前退休的原因。
如果你想要一個伴侶,找到合適的伴侶是你長期幸福和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來源:商業內幕報導、紐約時間*編輯:李嘉祺*統籌:劉潔*終審:姜乃強/
---[轉載自公眾號:紐約時間*文: zoe/來源:留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