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瘦身!這些都市圈的擴張夢碎了
都市圈,不是越大越好。
01. 都市圈,開始集體瘦身。
去年以來,最新獲批的國家級都市圈,普遍告別“大城大圈”模式,無一例外遭遇收縮,連跨省都市圈也不例外。
日前,《紹興市融杭發展規劃》發布,首次披露杭州都市圈範圍,包括杭州市11個區、縣和嘉興、湖州、紹興各4個區、縣,總面積約2.2萬平方公裏。
去年9月,杭州官方報告透露杭州都市圈規劃已獲國家批複,當時輿論普遍認爲杭州成爲繼南京、重慶之後第三個獲批的跨省都市圈。
然而,杭州都市圈的跨省擴張之夢,似乎並未成真。
根據最新規劃,作爲國家級都市圈的杭州都市圈,最終局限于省內,僅涵蓋杭州、嘉興、湖州、紹興4地,且不是所有縣域都在其列。
早在2020年,杭州本地就出台都市圈規劃,當時的杭州都市圈以“杭湖嘉紹衢黃”著稱,覆蓋包括浙江杭州、湖州、嘉興、紹興、衢州和安徽黃山等6個地市,總面積高達5萬平方公裏。
如今,不僅安徽黃山不在其列,就連省內的衢州市也被排除在“圈”外,杭州也從名副其實的跨省都市圈,退居爲省內都市圈。
這還不是都市圈“瘦身”的全部。
在更早之前,杭州官方在相關報告中直言,宣城市、上饒市、景德鎮市是新一輪規劃的“西進”區域,正式將區域影響力從省內拓展到省外。
早在2020年,安徽宣城就被列爲杭州都市圈“觀察員”城市,被認爲離入圈只有一步之遙。
宣城本身已是南京都市圈成員,如果最終能加入杭州都市圈,背靠兩大中心城市,可謂得左右逢源之利。
事實上,安徽並不介意省內城市的跨省抱團發展。
當地規劃,甚至明確表態推動黃山、宣城、池州市融入杭州都市圈借力發展,這一舉動,被視爲“散裝安徽”形成的標志。
如果這些設想全部成真,杭州都市圈最終有望橫跨三省10多個地市,成爲全國最大的跨省都市圈之一,其輻射範圍之大,只有上海大都市圈可與匹敵。
可惜,杭州都市圈最終未能繼續膨脹,都市圈瘦身成了共同制約。
02. 跨省擴圈,曆來都是城市影響力的標志。
在我國,行政區劃對資源配置的影響力無遠弗屆,跨市跨省融合的難度遠超市域、省域之內的協調。
不過,隨著統一大市場逐步建立,跨行政區的經濟整合被提上日程,“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被寫入官方規劃,都市圈、城市群正是這一思路的體現。
全國共有30多個都市圈,影響力都不局限于一城一地,但具有跨省擴圈潛力的,只有上海、北京、南京、杭州、重慶等爲數不多的幾個超大特大城市。
都市圈雖然衆多,但目前僅有14個國家級都市圈獲批,京滬暫時不在其列,南京、重慶是其中僅有的兩個跨省都市圈。
作爲全國首個跨省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橫跨蘇皖兩省,不僅囊括江蘇省4個城市2個區,還將安徽馬鞍山、滁州、蕪湖、宣城4個地市納入旗下。
南京都市圈全域面積達6.6萬平方公裏,核心區面積也有2.7萬平方公裏,遠超後來獲批的都市圈。
若以全域來看,南京都市圈經濟總量超過5萬億,超過廣州,逼近深圳都市圈;若以核心區來看,南京都市圈經濟總量約爲3萬億左右,與武漢、成都在一個水平。
南京都市圈爲何覆蓋範圍如此之廣,地域面積如此之大?
究其原因,在獲批之前,南京作爲“徽京”的身份就得到公認,其影響力本身就已橫跨蘇皖兩省。
更關鍵的是,南京是全國第一個獲批的國家級都市圈,當時都市圈擴張還是主旋律,幾乎所有城市都在拼命擴大“勢力範圍”,最早獲批也最早從中受益。
這也說明,任何利好政策都有時間周期,一旦錯過就不再有,都市圈規劃如此,省會合並周邊地市、撤縣設區等政策都是如此。
事實上,作爲第二個獲批的跨省都市圈,重慶都市圈雖然影響力觸及四川,但其最終範圍已經出現明顯收縮。
根據規劃,重慶都市圈涵蓋重慶21區和四川廣安市,雖然四川1市入圍,而重慶卻並非所有區縣都被囊括其中。
根據最新行政區劃,重慶下轄38個區縣,包括26區、8縣及4個自治縣。而重慶都市圈僅將主城都市區囊括在內,廣大的渝東北三峽庫區、渝東南武陵山區都不在其中。
不過,日前,重慶主城都市區迎來首次擴容,原屬渝東北的墊江縣被納入其中,從21區擴容到22區縣。
屆時,重慶都市圈或將迎來“逆勢”擴容,但仍舊是主城都市區+四川廣安市的配置,同樣未能過度擴張。
所以,此番杭州都市圈不再跨省,而未來上海、北京都市圈規劃與傳聞中的超級大圈模式,恐怕也會存在一定距離。
03. 不只是跨省都市圈,幾乎所有新的都市圈規劃都縮水了。
去年至今,新一批國家級都市圈誕生,包括廣州、深圳、杭州、武漢、鄭州、濟南、青島等超大特大城市。
其中,武漢都市圈從最初的“1+8”縮減到武鄂黃黃四城,鄭州都市圈也不再將洛陽囊括在內。
就連發展最爲成熟的廣州、深圳兩大超級都市圈,也基本局限于珠三角之內,不再覆蓋廣大的粵東西北地區。
這一切,都來自于政策的轉向,都市圈無限擴張模式戛然而止。
2022年9月,國家發改委表示:
我國都市圈發展還處在初級階段,各地要尊重客觀規律,不能跨越發展階段,在不具備條件的情況下推動都市圈建設……要依據人口經濟聯系科學合理確定都市圈空間範圍,防止盲目擴張。
所謂都市圈,一般指的是城市群內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爲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爲基本範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
這些定調,基本確定了都市圈的門檻。
首先,不是所有城市都有打造都市圈的可能。
中心城市是最基本的前提,如果一個地方連自身發展都無法顧及,遑論帶動周邊地區發展?
就此而言,中西部地區經濟欠發達的弱省會,似乎並無打造都市圈的必要。
其次,1小時通勤圈,基本圈定了都市圈的合理範圍。
1小時通勤圈,大概覆蓋50-100公裏的半徑,而地域面積一般都在2萬平方公裏左右。
其實,將幾百公裏之外的縣市,都劃到強中心的都市圈,只有形式意義;將整個省都劃成一個都市圈,也頂多只是概念的狂歡,並無多少實際意義。
其三,都市圈不能盲目擴張,更不會遍地開花。
根據研究,目前,全國共有 30多個大型都市圈,這些都市群多數都還處于培育階段。
根據清華大學城鎮化研究院發布的報告,只有廣州、上海、深圳、杭州、北京、甯波等6個都市圈位列成熟型,17個爲發展型,11個爲培育型。
其實,都市圈無論怎麽規劃,最終都無法逃脫市場邏輯的洗牌。如果同城化、一體化發展不及預期,圈子再大也沒有多大意義。
反之同理,只要産業和人口溢出效應極其強大,即使規劃上有所限制,實際的“勢力範圍”也足以跨市跨省。---[文 : 凱風/來源: 國民經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