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AI的風已吹到文藝創作各個領域,該擔心的是人把自己變成機器

2024040116:38


AI文生視頻模型Sora,通過接收文本指令,即可生成60秒的短視頻;人工智能模型"巴德",根據輸入的多個詞語能迅速生成一篇短篇小說或詩歌;被稱之爲音樂版ChatGPT的AI音樂生成軟件Suno,僅需簡單的描述,就可以生成2分鍾長度、廣播質量級別的音樂,包含從歌詞到人聲、配樂諸多內容……AI的風已吹到文藝創作的各個領域,成爲從業者不可忽視的存在。

身處當下,如何應對人工智能對文藝創作的影響?科幻作家陳楸帆,作家、翻譯家、出版人黃昱甯以及作家小白日前做客上圖講座,圍繞這一話題展開深入探討。與許多人關注能否保住現有飯碗不同,他們更擔憂的是,借助技術叠代,文藝創作者主動扼殺自己的創造力。

創作者可以訓練一個大模型給出各種數據反饋:什麽句子讀者會喜歡,電影橋段怎麽設計觀衆會感動……然後按照這個套路創作,穩妥、省事、高效,但長此以往,想象力匮乏。"真正的問題不是機器會不會更像人,而是人漸漸地把自己變成了機器,最後導致整個創造力的下降乃至喪失。"黃昱甯直言。

已經知道大多數受衆的喜好,就不需要冒險了?

這並非危言聳聽,而是有迹可循的。不少文藝工作者已在根據網上的反饋創作,明知品質不行,即便自己不滿意,但還是爲了更大的市場妥協。"不管是中國的出版界還是國外的出版界,都越來越害怕長的故事、複雜的故事、沒有辦法用簡單標簽來界定的故事,認爲這類內容在商業上很難往外推廣。"陳楸帆說。

黃昱甯注意到,在其他的創造力領域亦是如此:三小時電影觀衆已經受不了,一般敘事的電影也覺得疲勞了,大家熱衷于手機刷微短劇,一兩分鍾就講完一個故事。"我們這一代可能因爲年齡、認知的關系,還會有意識地抵抗這樣的現象,但其實是抵抗不了的,因爲只要你用手機,在任何內容上多停留哪怕一秒都會被捕捉到,然後就會被算法記住,接下來馬上會被推類似的內容,反複強化,內化成需求,讓你覺得這就是想要的東西,繼而形成信息繭房,且呈現越來越小、越裹越緊的趨勢。"她說,更可怕的是,整個過程你覺得很滿足,對新的創意失去興趣,而這些東西又會馬上反饋給創作者。循環往複,受衆沒有意願、耐心接受新的刺激,創作者沒有動力創造出新的花樣。

"以前,一個創作出來後,我們不知道好壞,但敢于嘗試;但現在的市場已經知道大多數受衆的喜好,爲何還要去冒險?!"小白說,他幫沒有正式出版過作品的年輕作者去投稿,得到的反饋常常是:一個新人,哪怕寫得很好,要讓讀者、讓市場去接受、認知,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成本。很多機構不願意去付出這種額外的努力。慢慢地,頭部越來越集中,內容越來越同質化,新人越來越難出來。

在小白看來,寫作是不斷地開疆拓土,每寫出一個風格來,就拓展了世界文學版圖。在此過程中,作家可以天馬行空,即便怪誕如《尤利西斯》這樣很多人看不懂的意識流作品在文學版圖中也擁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然而,眼下,越來越多的人主動把自己限定在已有的疆界裏,跟著大數據反饋穩妥、"安全"地創作。

旁逸斜出的非理性爆發瞬間,是人類創作裏最珍貴的

而套路恰恰是AI容易習得和擅長的。小白是AI寫作的先行者,早在GPT2.5出來的時候,他就嘗試用這個模型寫了一兩千字的小故事。"當時我覺得它控制方向是不行的,不知道你的意圖,是隨機生成的一個文本,但是GPT3、GPT4出來之後,我覺得很厲害。"

"技術的叠代是一個非線性的過程,到達一定的程度會産生能力上的湧現,甚至超出人類工程師所預料的這個水平。"陳楸帆在日常生活中嘗試過多種AI工具,他認爲,以大模型現有的水准,處理一些比較傳統的戲劇化沖突,比如好萊塢英雄題材的創作,設定好幾幕多少道關卡,這些結構化的信息,AI能做得非常好,可以瞬間生産出無數套路性的內容。

"回過頭來,人類的創作裏面最珍貴的是什麽?"陳楸帆說,是那些只有我們自己能夠産生的東西,比如記憶、生命體驗、直覺、審美、感受等非理性的內容。這些東西AI是沒有的,即便有,也是通過文本分析模擬出來的。這是建立在樣本上所取的一個平均值。"但作爲作家來講,其實更有意思的是那些極端的時刻,那些旁逸斜出的非理性的爆發性的瞬間,哪怕是失控的瞬間,我覺得那些可能更接近文學的本質所在。"

對此,黃昱甯持有相似的看法。她認爲,機器是一個無限的世界,沒有人的有限生命的那種感覺,而文學的本質是跟生命有限密不可分的。"我們每天的感知都是新鮮,這些東西被機器再吸收,需要一個過程。所以,人的即時性感受仍然是很寶貴的。"

"我們已經生活在一個人機共生的時代。AI像是人類的一面鏡子,它能夠讓我們看到自身的優勢和不足,如果能形成一個正向的反饋回環,它能不斷提升我們的創造力,如果形成的是負向的反饋回環,它會使我們變得懶惰,最終剝奪主觀能動性。

人類應成爲工具的主人,正如莊子所說:物物而不物于物。"陳楸帆坦言,作爲一個平均水平的創作者,在這個時代非常危險,因爲AI可以用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來完成他們所做的事情,不光是文字工作者,也包括插畫、動畫設計師等,可能會面臨失業的,但頂尖級別的暫時具有無可替代性。

---[作者:李婷*圖:上海圖書館 *編輯:宣晶 *責任編輯:邢曉芳/來源: 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