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英偉達新核彈,站在蘋果的肩膀上

2024032814:20


2024GTC大會上,黃仁勳右手B200,左手H100,理所當然地有了新人忘舊人: “我們需要更大的GPU,如果不能更大,就把更多GPU組合在一起,變成更大的虛擬GPU。”

英偉達公布的Blackwell架構的B200 GPU,親手把網紅顯卡H100拍在了沙灘上。

按照黃仁勳的介紹,B200理論上的AI性能可達20PFLOPS,是H100的五倍。相比H100的800億晶體管規模,B200的晶體管規模高達2080億。



一般來說,芯片算力提升的最常用方法是采用先進制程,用更高的密度在芯片裏塞進更多晶體管。如摩爾定律所說:

集成電路上可以容納的晶體管數目,大約每經過18個月到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

比如采用7nm工藝的A100 GPU,芯片(Die)面積爲826mm²,內有542億晶體管;采用5nm(台積電N4)工藝的H100,芯片面積縮小爲814mm²,晶體管數量反而暴漲至800億。

然而,B200在晶體管數量提高近三倍的同時,並沒有用更先進的3nm工藝,而是采用了和H100一樣的5nm工藝。黃仁勳所說的“大”和“組合”,是字面意義上的:

從技術原理看,B200其實是把兩塊芯片“拼”成了一個大芯片。

在英偉達的PPT演示裏,兩顆GPU從邊緣“無縫粘合”在一起,面積X2的同時,算力翻倍。



1+1=2的方法看似簡單粗暴,背後卻是一場在物理學邊緣的沖鋒與冒險。

1+1有時候不等于2

工廠提高生産力有兩種辦法:一是擴建廠房,裝進更多的生産線;二是升級生産線,在廠房面積不變的情況下,增加生産線數量。

芯片公司一直以來都在采用第二種方法:通過生産線創新(工藝制程),在有限的芯片面積裏塞進更多晶體管,避免擴建廠房帶來的房租成本上漲。



但這種方式的局限性在于,生産線創新(工藝制程)對應的研發成本越來越高,甚至有高過房租的趨勢。H100采用的5nm工藝,很可能就是GPU量産的極限制程,繼續下探到3nm,很可能成本上吃虧。

擴建廠房的確是一個辦法,但放在芯片生産上,會遇到一個中國人很熟悉的問題:土地供應有限。

每一顆芯片都是從12寸的矽晶圓(土地)上“切”下來的,那麽芯片(廠房)面積越大,每塊晶圓能“切”出來的芯片就越少。

再考慮到良率和大面積芯片的散熱問題(施工事故),單個芯片成本會成倍提高。

由此衍生出了第三種思路:建一個一模一樣的廠房,讓兩個廠房同時生産,既避開了成本問題,又提高了生産效率。

這種方法聽上去簡單,但實踐起來難于登天。

芯片在執行計算任務時需要經曆兩個階段:數據傳輸和計算,數據傳輸花費時間過多,計算“空載”,就會造成算力的浪費。就像兩間廠房需要一個工頭傳達指示,工頭在A廠房發表講話時,B廠房的工人都在摸魚。

這就導致在一塊主板上封裝10顆芯片,性能非但不會提高10倍,反而很可能連兩倍都不到。

2011年,英偉達發布了GTX590顯卡,最大特點是在一個PCB板上裝了兩顆GPU芯片。

但在具體的遊戲中,想同時調用兩顆GPU的算力,不僅需要專門的軟件支持,性能也只有單顆芯片的130%左右。

原因就在于,大量的算力被低效的數據傳輸浪費了。



GTX590顯卡裏有兩顆GPU芯片

爲了解決産線工人趁著工頭不在消極怠工的問題,英偉達團隊在2017年發表論文,提出了名爲“可組合封裝GPU”的架構,核心在于將多顆GPU集成在同一個芯片封裝內。

傳統的芯片封裝是“先封再拼”,即兩顆芯片封裝完畢,再用導線連接。英偉達的方案是“先拼再封”,先把兩顆芯片拼成一個大芯片,再封裝到一起。

把芯片(廠房)之間的物理距離縮減到0,工頭傳遞指示,兩邊的工人同時學習貫徹,降低數據傳輸時間,實現1+1=2。


幾個月後,老對手AMD表示論文誰不會寫,刊發論文展示了4顆GPU集成在同一封裝內的設計,宣稱其性能比當時的最強GPU還要高45.5%,並且coming soon。

但無論是英偉達還是AMD,都沒能把這個方案真正“soon”出來。

第一個讓1+1=2的,是蘋果。

蘋果的超能力就是有錢

2022年,蘋果發布了M1 Ultra芯片,其最大特點是直接將兩顆M1 Max芯片“粘合”在一起,變成一張大芯片,業內戲稱“膠水大法”。

1+1=2的意義正如蘋果在新聞稿中所說:M1 Ultra 在工作時依然表現出一枚芯片的整體性,也會被所有軟件識別爲一枚完整芯片,開發者無需重寫代碼就能直接運用它的強大性能。這在史上從無先例。



M1 Ultra由兩顆一模一樣的M1 Max芯片拼接而成

蘋果之前,幾乎所有的“縫合”方案,都無法解決芯片在連接過程中産生的損耗,使得性能往往“1+1<2”。M1 Ultra的背後,是一個名爲UltraFusion的“縫合技術”。

按照蘋果官方的說法,Ultra Fusion由蘋果與台積電共同研發。但從經驗看,蘋果發揮的最大作用,是以“技術冠名費”的方式,報銷了台積電的研發開支。

兩顆芯片的縫合,核心是要解決芯片間的數據傳輸問題。

爲了實現“無縫粘合”,蘋果用上了台積電最昂貴、最先進的封裝技術——第五代CoWoS-S。[2]

傳統的傳輸方式是將兩顆芯片封裝在一塊基板上,芯片之間的傳輸由引線解決。CoWoS方案在基板和芯片之間加了一層矽中介層,通過在矽中介層裏布線,間接將兩顆小芯片連接起來,連接密度是現有技術的兩倍。


這個技術的關鍵就在于矽中介層,也是燒錢的根源。

矽中階層本質上是一片矽晶圓,也就是“切”芯片的原材料。僅僅爲了做連接,就要另加一層矽晶圓的費用,這手筆恐怕只有蘋果做得出來。

後來,英偉達在H100上采用了更成熟的CoWoS,成本仍超過4000美元。蘋果作爲最初的試錯者,成本只會更高。

除了CoWoS,蘋果的錢還燒在了“縫合”技術上[2]。

芯片制造的本質,是在矽晶圓上刻畫複雜電路。但在實際制造過程中,電路不是直接刻在矽晶圓上的,而是先刻在一個掩膜版上,再通過光刻和刻蝕把電路“轉移”到矽晶圓上。



英偉達當年遇到的問題是,GPU芯片本身面積就大,一旦兩顆GPU拼接,就會超過正常掩膜版的大小(H100的面積已經接近台積電5nm掩模版的極限),電路就無法被完整地刻畫。

蘋果提出的解決方案是,1個掩膜版不夠,咱直接上四個吧。

通過四個掩膜版“縫合”,將電路刻畫的面積增加到2500mm²,是英偉達同期GPU的3倍多(815mm²)。

在芯片制造中,很大一部分成本就來自掩膜版制作。

掩膜版生産需要Mask Writer(掩膜版寫入機),精密程度堪比光刻機。而且Mask Writer只在掩膜版制作時使用,每種芯片只做一次,難以攤薄成本。

除此之外,由于Ultra Fusion用到了大量新技術,比如連接芯片的高縱橫比矽通孔(TSV)技術,用于散熱的新型非凝膠型熱界面材料(TIM)等[2],台積電都是拿著發票找蘋果報銷的。

M1 Ultra發布時,業界都沒有准確的成本推算。不是研究員水平不到位,實在是技術過于先進,算不出來。

高科技産業最關鍵的問題不是技術如何實現,而是誰來掏錢把論文和實驗室裏的數據變成可以量産的産品。不知道看著M1 Ultra的拼接示意圖,會不會有久遠的記憶攻擊黃仁勳。



技術狂人的商業冒險

最早試圖解決的1+1<2問題的,既不是英偉達也不是蘋果,而是台積電元老蔣尚義。

2009年,回歸台積電的張忠謀請回已經退休的蔣尚義。 在後者帶領下,台積電以“後閘級”技術路線成功超越三星率先量産28nm工藝。 但在研發過程中,蔣尚義發現晶體管單位制造成本不降反升,制程升級提升性能的性價比開始降低。



拿著張忠謀批的1億美元預算和400多人的工程師團隊,蔣尚義帶隊開始了“超越摩爾計劃”。

傳統互聯技術下,傳輸速率已經觸及天花板。蔣尚義開始嘗試一種新思路:

把兩顆芯片放到一起封裝,物理距離縮短了,傳輸速度自然提高。爲了區別于傳統封裝,蔣尚義將其命名爲“先進封裝”。

2011年,台積電得到FPGA大廠賽靈思訂單,憑借CoWoS以及共同開發的矽通孔(TSV)等技術,成功將4個28nm FPGA芯片拼接在一起,推出了史上最大的FPGA芯片。

然而,大部分客戶對CoWoS興致寥寥,賽靈思的訂單杯水車薪。

不是台積電技術不夠好,實在是先進封裝太貴了。

老客戶高通的高管在與蔣尚義共進午餐時直白表示,CoWoS技術很好,但“我只願意爲它花費1美分/平方毫米”,而台積電當時的售價是7美分/平方毫米[3]。

據說英偉達也是台積電CoWoS的第一批目標客戶之一,因爲數據傳輸的瓶頸一直是困擾GPU計算的核心問題。但聽到台積電的報價後,英偉達當場表示,老技術還能再湊合幾年[3]。

另一方面,先進制程還在穩步推進,先進封裝的理念顯得過于超前,畢竟領導還在開卡羅拉,你就別急著換寶馬了。

因此,先進封裝團隊在台積電內部的一度邊緣化,甚至被當做老幹部療養院。後來跳槽三星的梁孟松,就認爲自己被調往先進封裝業務屬于“下放”。

隨後,台積電開始給CoWoS做減法,掏出了替代方案“InFO”,將昂貴的矽中介層換成其他材料,犧牲了連接密度,但成本大幅下降。

緊接著,台積電遇到了可以靠一己之力改變供應商命運的超級甲方:蘋果。

2013年前後,由于與三星在手機市場的競爭,蘋果開始將芯片代工交由台積電。

憑借InFO方案,台積電在16nm工藝的基礎上,制造出了比三星14nm性能更強的A10處理器,貢獻了曆代iPhone中第二輕薄的iPhone 7[5]。

有了蘋果的大單的,台積電的先進封裝業務迅速盤活,並在2022年拿出了震驚業界的M1 Ultra芯片。2024年開年,這個攻堅十多年的“膠水大法”,又被用在了英偉達的新核彈B200上。英偉達順勢拿下冠名權,將這項技術命名爲“NV-HBI”。

先進封裝方案依然昂貴,但對今天的英偉達來說,成本兩個字怎麽寫,他們可能已經忘了。

尾聲 : 除了CoWoS,另一個被生成式AI帶火的技術HBM,其探索同樣可以追溯到十年前。

CoWoS拿到賽靈思的第一筆訂單時,蔣尚義大喜過望,但賽靈思的動機卻讓他有些哭笑不得:把四個老芯片拼在一起,直接當成新産品加價賣,就不用自己開發新産品了[3]。

在美國計算機曆史博物館的采訪中,蔣尚義回憶道[3]: “我開發技術的初衷是解決性能瓶頸問題,在我看來,我的創新並沒有被用在好的地方”。

科技革命很難推動技術創新,反而是技術創新讓科技革命成爲可能。創造曆史的人,永遠無法預見自己在曆史進程中的坐標。

在我們不曾踏足的物理學的邊境,還有無數偉大的創新尚在不爲人知的角落。

參考文章:
[1] NVIDIA Blackwell Architecture and B200/B100 Accelerators Announced: Going Bigger With Smaller Data,Anandtech

[2] 蘋果UltraFusion技術,廈門雲天半導體

[3] 蔣尚義萬字自述,披露台積電的登頂之路,新芽

[4] 台積電的先進封裝是這樣煉成的,天下雜志

[5] 蘋果iPhone 7 A10處理器的新封裝在技術和商業上都産生了巨大的影響,Yole Development

[6] 蘋果M1 Ultra解密:業內首個GPU裸片集成,如何實現,集微網

[7] Apple Will Help TSMC to Be in the Leading Position in the Next Era,utmel

---[編輯:李墨天*視覺設計:疏睿*責任編輯:李墨天*封面圖片來自ShotDeck/來源: 遠川科技評論 ]

*胡潤研究院全球富豪榜:孟買超越北京成亞洲億萬富豪最多城市*

胡潤研究院發布的2024年全球富豪榜顯示,印度第一大城市孟買首次超越中國首都北京,成爲擁有億萬富翁最多的亞洲城市。



孟買超越北京成亞洲億萬富豪最多城市,圖爲孟買夜景

據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27日報道,在最新榜單中,紐約以擁有119名億萬富翁排名世界第一,倫敦以擁有97名億萬富豪位居世界第二,而孟買則憑借擁有92位億萬富翁排名世界第三,它也成爲亞洲擁有億萬富翁人數最多的城市。

中國北京、上海、深圳和香港分列第四到七名,俄羅斯莫斯科位居第八,印度首都新德裏排名第九,這也是新德裏首次進入榜單前十。印度信實工業董事長安巴尼仍然是亞洲最富有的人,在世界富豪榜上排名第11,他的淨資産爲1100億美元。

據報導,報告顯示,目前全球有3279名億萬富翁,人數相比2023年增加了5%。---(陳葭*責任編輯 : 戴麗麗/來源: 環球網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