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在傳統與現代之間

2024032812:30



01. 回鄉

春節回家過年,免不了東家西家串串,親戚朋友家坐坐,喝酒自然也是難免。傳統社會的紐帶已經打破了,好在還有一些親情在。大家看著彼此,回憶過去的時光,就算是過年了。

工業化和城市化沖擊下,鄉土社會的解體,是一種必然。前些年流行的回鄉文學,更多是對回不到的過去的一種懷念。舊秩序已經瓦解,新秩序尚未建立,大家生活在對秩序的渴望中。任何一種可以爲錨的東西,都會受到某種程度的眷戀。

過年期間,難免遇到一些“大哥”式的人物,拉著你指點江山。看著他的激情澎湃,你知道改變不了他的想法,只有頻頻舉杯,用酒精調和現場的氣氛。有時候,你明明已經很疲倦了,還是沒法脫身。

其實不奇怪。傳統社會裏,這樣的表演,在無數飯局上演。大家司空見慣了,一般都是忍一忍,過去就好,不要傷了和氣。一年見不上一次,何必呢?陋習歸陋習,你改變不了,有什麽辦法?舉杯緩和一下氣氛。這些年,這種情況已經好很多了。

02. 領導

細想起來,這樣的場景,在城市裏甚至大城市裏,依然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包裝各異。

記得以前北大有位領導,特別喜歡長篇大論。大大小小的會議,開口常常就是3個小時。會議一般半天,3小時基本上就聽他講了。台下那麽多人,每人3小時,不知是多少時間。

按說,北京大學的會場裏,應該有很多讀過書的人,不乏一些有真學問的人。講話的人,該知道自己的斤兩。倘若對學問有敬畏,就不會這樣毫無顧忌,唾沫橫飛。倘若對學問沒敬畏,不知是怎樣當上北大領導的。

講話的目的,是澄清問題,補充信息,分享思考。這位領導,開那麽多會,處理那麽多事務,定然是沒多少時間讀書的,想來不會有什麽真正的思考。天天講這麽多,大多數是車轱辘話。

其實,只有不知道自己斤兩的人,或者不尊重別人的人,或者兼而有之的人,才會如此不尊重別人的時間。更有甚者,覺得官大學問大,自然就不會尊重別人的時間。

這樣的領導,身披著北京大學的外衣,卻依然沒有脫離傳統大哥的內核。身處現代,心在傳統,遊離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有點像是孤魂野鬼,只是不知有什麽冤情,不抓緊去投胎。



03. 教主

倘若深究,我們的官本位文化,不是今天才有的,而是植根于我們的傳統文化。我們的傳統文化,強調對于某個集體的歸從。這個集體,可以是宗族,可以是村落,也可以現代的單位、組織。進一步,對于集體的歸從,會轉化爲對于權威的歸從。經過2000多年的演化,官員成爲權威的化身,甚至是唯一化身。官大一級壓死人,並非戲言。

對于集體和權威的歸從,對應的是對個體的壓抑。我們的傳統文化,對于個體、個體空間、個體時間、個體創造性的尊重,權重並不大,甚至可以說很小。于是,個體的思維、創造力、探索性觀點,傳統上就是被壓制的。這種壓制,很多時候是在潛意識中,大家如此習慣,以至于並不覺得壓制。

遺憾的是,現代社會的進步,依賴于個體創造性的發揮,而不是對權威的歸從。對權威的歸從,可以說是現代化的天敵。

在這樣的文化土壤中,容易産生這樣那樣的“大哥”。一方面,這些人確實有點能力,或者有點權力。另一方面,這些人會有意無意利用“歸從”的心理狀態,利用自己的某種權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別人。

大哥的極致,是教主。一些有所成就的人,會以“教主”自居,自以爲高瞻遠矚,震爍古今。這樣的心態,在今天的中國,依然普遍存在。

教主多了,隱士也就多了。中國人歸隱田園、寄情山水的傳統,也是源遠流長。教主那麽厲害,離他遠點可以嗎?惹不起躲得起,也是一種傳統。

04. 傳統與現代‍

深究的話,所謂高瞻遠矚,只在傳統社會存在,在現代社會並不存在,邏輯上就不存在。懷有這樣心態的人,依然活在前現代社會,對現代社會的邏輯,缺乏基本的理解。

傳統社會的特征,是封閉性、穩定性。王朝更叠,千年不變,讀懂了過去,就看懂了未來。頓悟之後,像是開了天眼,世事洞明。這樣的環境下,是會出一些枭雄式人物。看似宏圖偉略,其實不過是螺蛳殼裏做道場。不然,也不會兩千年走不出王朝更叠的怪圈。

現代社會的特征,是開放性、演化性。科學革命以後的現代社會,技術和生産的邊界不斷外延,社會組織的形態不斷進化,整個社會處于爆炸式進化的狀態。如果說傳統社會是封閉的穩定系統,現代社會則是開放的不穩定系統。不穩定的原因,是因爲這個系統不斷進化,不然就是失去生命力,在競爭中敗北。

開放體系對封閉體系是降維打擊,後者根本沒有還手之力。就像工業文明對農業文明是降維打擊,後者也根本沒有還手之力。未來的智能文明對傳統的制造文明,也是降維打擊,後者也根本沒有還手之力。

在這種開放體系中,不僅過去經驗對未來的解釋力有限,最前沿科技和理論的解釋裏也很有限。因爲,未來的進化是未來的知識驅動的,而未來的知識我們並不知道。在不斷進化的體系中,用過去的知識高瞻遠矚,無異于刻舟求劍。

所以,在現代社會,沒有所謂高瞻遠矚,只有不斷的學習和適應,不斷面臨新的挑戰。一勞永逸的事情,在現代社會是不存在的。系統是不斷進化的,高瞻遠矚只是笑話。所謂高瞻遠矚,也許不過是回望過去,甚至是固步自封。

05. 零和博弈與正和博弈

傳統社會和現代社會的另一個本質不同,是博弈的性質不同。

傳統社會是封閉體系,封閉體系中,很多時候人與人之間是零和博弈。資源總量有限,張三多了就是李四少了。這種情況下,資源的爭搶可以很殘忍。一將成名萬骨枯,萬骨連個名字都沒留下。

現代社會是開放體系,開放體系是增長體系。更多時候,人們用增長來化解矛盾,用外延來化解內卷。這時候,人們之間的博弈可以不是零和博弈,而是正和博弈。

在開放體系中,競爭可以不是你死我活的,可以是共存的,甚至是互利的。經濟學和政治學的一個區別,是經濟學更注重做大蛋糕,政治學更注重分配蛋糕。分配的過程,總是充滿摩擦的。做大的過程,可以大家都不受損,或者可以拿增量彌補受損者,摩擦可以小很多。

進一步說,傳統社會的秩序,注重現存資源的分配。由于資源總量有限,增長非常困難,所以分配的秩序非常重要。傳統社會的治理,重點關注的是這個分配秩序,這個不難理解。增長很難,很難看到效果,不如關注分配。這種情況下,“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理念深入人心,其實不難理解,因爲增長反正很難。

作爲對比,現代社會的秩序,更注重增長。比如說二戰以後,全球迎來罕見的長期增長,人類的物質財富上了幾個台階。今天的平民百姓,生活質量遠超古代的王侯將相,預期壽命也不是舊時貴族能比的。近百年來大家反複強調經濟增長,是有道理的。不強調增長,強調什麽呢?難道繼續在螺蛳殼裏做道場?

在此基礎上,人類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長期和平。1945年以來,人類幾乎沒有爆發大規模的戰爭。主要的大國之間,摩擦不斷,但是沒有正面的沖突。2022年爆發的俄烏沖突,2023年爆發的中東沖突,目前看也還是局部的沖突。只希望,沖突不要升級了。興亡皆是百姓苦,戰爭從不解決問題,最多換個人切蛋糕。

06. 如何適應現代社會‍‍‍

如何在現代社會生存?進化的世界,適者生存。抓住手中的機會,增強自己的能力,才能爭取到更多的機會。在這樣的過程中,才能不斷進化。個人如此,企業如此,國家亦如此。

一個明顯的錯誤,是固步自封。在現代社會,固步自封只會自我淘汰。世界每天都在進化,你不進化,其實就是退步。學如逆水行舟,古人誠不我欺。

如果做不到,至少不要妨礙別人。比如那位北大領導,每次占用別人那麽多時間,其實是妨礙了大家的學習和進步。現代人的修養,首要是對人的尊重。尊重人,從尊重人的時間開始。教主的心,啓蒙的心,大家長的心,可以一並放下了。

還有一個不明顯的錯誤,是做太長遠、太超前的規劃。人們不可能沒有規劃,但是太長遠、太超前的規劃,不一定是最優選擇。情況變化很快的,規劃趕不上變化。立足現在,提高自身,夯實基本素質,和機遇一起進化,是更適應現代社會的做法。

至于太超前的想法,前方在哪裏都不知道,你往哪裏超呢?---(文 : 公衆號徐遠觀察/來源: 香帥的金融江湖) ‍ ‍ ‍



 ‍*數據不差,爲什麽都感覺自己變窮了?*

最近一年,大家的感受常常與統計數據不一致:2023年,GDP同比增速5.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1%——數據看起來也還行,但確實大家都感覺自己變窮了。

爲什麽?

答案不複雜,財富縮水,預期變差。

老朋友都知道,我們從2020年開始啓動了一項長期的“財富能力調研” ,希望陪伴大家一起回看自己的增長之旅。在過去的4年調研中,2023年的數據其實很特殊——

2023年,收入下降的用戶不到三分之一,但整體出現了較爲明顯的資産縮水:65.6%的用戶出現不同程度的資産折損,相比2022年資産平均減少36.8萬,縮水比例平均是6.23%。

過去二三十年,是一個“水漲船高”的紅利期,普通家庭不需要太多理財技巧,只要跟時間做朋友,就會積累相當數額的財富。2023年的特殊之處在于——財富增長和時間之間的線性增長關系被打破,這個打破到底是暫時還是長期的,我們還需要觀察。但大家都隱約明白了——

躺在時間的水面上就能順流而上,這種概率會降低。時間,未必是所有人的朋友,那誰是朋友?現在也不是那麽清楚——當我覺得未來賺錢的概率在下降的時候,自然感覺“變窮了”。

所以,財富縮水是因,預期變差是果。

前段時間CF40的朱鶴博士有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名字挺晦澀,《關注私人部門利差窄對信貸擴張的影響》,但大白話說,就是從居民和企業資産負債表的角度解釋大家爲啥不願意花錢了?——看下來,很是對症,對中國經濟當前最迫切問題症。

俗話說,對症下藥。 否則要麽紮針下藥分量有顧忌,要麽也容易亂下藥,吃出別的毛病。

先看居民爲啥覺得“變窮了”——

01. 居民:資産收益率轉負

對老百姓而言,財富縮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資産收益率大幅下降。

居民手裏的財富,主要可以分爲金融資産(如活期、定期存款、理財産品、貨幣基金、非貨幣基金和股票)和不動産(例如房産等)。

2014年之前,伴隨著經濟高速成長,老百姓的金融資産和房地産資産同步增加,收益率也非常不錯。從2005年至2013年,理財産品的平均年收益率爲5.2%,房價也頻現兩位數的增長。

但是,第一個變化出現在2014年。最近CF40的一份研究,綜合房産和金融資産兩方面,測算了居民資産收益率。他們發現,2014年之後,老百姓的資産收益率中樞開始不斷下降,並且在2022年第一季度第一次變成負值。具體看大概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2014-2017年,這個階段波動率很大,平均收益率是6.2%;

    第二個階段是2018-2019年,收益率開始下降,大概到4.5%,比上個階段下降了1.7%;

    第三個階段是2020年至今,平均收益率是2.3%,比上個階段又下降了2.2%,尤其是2021年Q3以後,資産收益率快速下降且變成負數。



這裏面比較有意思是,疫情之前,金融資産和房地産收益率是比較穩定的“鏡像關系”,二者強負相關,一個高一個就低,但是疫情以後,二者變成了同步關系,變成了正相關。所以,權益和房地産兩類資産的收益率在2022年同步下跌,直接效果就是老百姓財富縮水。

雪上加霜的是,負債成本(貸款利率)並沒有大幅同步下行。

老百姓的負債端就主要是短期貸款和中長期貸款,中長期基本就是個人住房抵押貸款。2014年以來,居民部門的負債增加,主要就是房貸。居民的負債成本在2014-2021年沒有明顯變化,基本是橫線。從長期均值看,2014-2019年的居民資産收益率是5.7%,負債成本是5.5%,兩個差不多,居民部門的利差爲正。也就是說,居民借錢大致上還是劃算的。

但是2021年Q3以後,資産收益率快速下降並變成負數,但負債成本還是正的,居民部門的利差轉負。這種情況下,借錢就變得不劃算了。因此,我們看到,居民貸款規模大幅下行。

從曆史數據來看,居民部門資産負債表的利差和居民總負債的增速是很明顯的正相關——利差不斷減少,居民部門的貸款也會減少。2020年以來,居民部門利差下降2.2%,對應總負債增速和中長期負債增速分別下降3.2%和4.4%,意味著居民部門減少了一共1.8萬億左右的潛在貸款需求,也就是一年少6000億。

這兩年房價持續走低,也是因爲大家覺得借錢買房不劃算了,從居民新增貸款的急速下降也可以看到這點。



所以啊,資産價格下降,利率高企是居民感覺“變窮了”的主因, 而資産價格和利率又是緊密相連的一對好CP。

再來觀察企業,企業變窮的其實也是類似的故事——利潤率大幅下行,而負債成本降幅不足。

02. 企業:利潤率變薄

不論從什麽角度去算,企業的利潤率都下降了至少三成以上。

2012年至2021年的十年裏,私人企業部門的ROA(圖1)和ROE(圖2)均表現出持續下行的趨勢,且2020-2021年的降幅明顯更大,超過一半的降幅來自疫情之後的這兩年。具體來看,2012-2021年,私人企業部門的ROA累計下降了3.4%,ROE累計下降5.5%。疫情之後,企業利潤率繼續下降,降幅更甚,2020-2021年,私人企業部門的ROA繼續下降了2%,ROE繼續下降了2.9%。



爲什麽私人企業利潤變薄呢?這裏有很多角度去解讀,總量、效率和結構方面都有一定原因:

    *總量方面,過去十年裏,名義GDP增速呈現下行趨勢。

    *效率方面,技術進步放緩也會對私人部門資産收益率造成影響。

    *結構方面,私人資本在進入一些行業時仍會面臨顯性或隱性的准入限制,這或許導致私人企業在預期資産收益率更低的行業進行投資,從而拉低了資産收益率。



但是,和居民變窮的原因一樣,企業負債成本並沒有隨著企業利潤下行,出現同步的下降。兩者相比,負債成本的降幅遠沒有抵消資産收益率的降幅。截止2022年,私人企業的ROA與負債成本的差只有1.2%,ROE與負債成本的差只有3.5%。

投資利差收窄,這就意味著企業缺乏投資動力。CF40的測算發現,利差每下降1個百分點,對應的資本支出增速會下降1.2-1.3個百分點,有息負債增速會下降1.8-3個百分點。疫情以來,因私人部門利差下降,導致民間潛在投資減少的規模在8000億到1萬億之間。




所以,在融資成本大幅下降或收益率大幅反彈之前,我們恐怕都無法期待居民和企業打開錢袋子,主動加杠杆。

症,就是這麽個症,藥該怎麽下,才能治窮病呢?

聰明的你,覺得呢?---[責任編輯 : 李敏/來源: 香帥的金融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