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是“中産”嗎?
有個周末,跟朋友們去吃一個網紅火鍋。去年夏天,要排隊兩三個小時,這次去,中午時分,三分之一空著。空氣裏,全是辣味,絢麗的大紅色背景板,假寶石裝飾的“蓋茨比感”,以及在牆面金句“最是一年春好處”的季節暗示下,人們連拿起手機拍一張照的動力都沒有。
最近,朋友圈裏,倒是曬白玉蘭的多了起來,說“冬天到春天,只需幾樹白玉蘭的距離”,又說“所有遲來,都是晚春”,日子,倒是真的清淡樸素了起來。
問了服務員阿姨,說去年8月份之後,客流就斷崖式下跌,三分之二沒有了。阿姨說自己跟別人合夥開麻將館,也是虧錢,說這裏的工作也不敢辭掉,一有離開的想法,老板是不會留人的,大家都活得挺緊繃的,仿佛稍有差池,一步走錯,一句說錯,眼下的穩定就都不保了。生活裏的彈性和寬容,消失了。
同行的朋友說,去年8、9月的時間點應該是一波優化潮,出現了一大批,如GQ實驗室《最新中産標准》裏所謂的前中産(定義爲:離開大廠後,發現自己其實也沒有創業才能,因背負了20年房貸車貸,不得不和另外9個P8競爭同一個管理崗)。
然後,一個投過餐飲的朋友說,你不知道,現在人均50~100元的餐飲收入猛漲,客流爆滿;人均1000~2000元的某某某,還是訂不到位置,而人均100~150元的,正是最傷的價格段……。
某一塊“中産”的積木消失了,突然被抽掉,那麽其他“中産”也會受力。
互聯網上很久都沒有一篇引起熱議的“中産文”了。大家都無暇定義自己是誰,洗牌期,機會多,危險多,優勢多,劣勢也多,卷,鬥,躺,滅的故事也比比皆是。據說躺也躺出了新境界,最近流行男生組群抱團取暖相互監督不想給女朋友花錢了……還有一個設計所,一年躺平,倒欠公司30萬,另一個所,卷出新高度,接了很多項目,但都變成應收,倒欠公司3000萬……
GQ實驗室發了一篇《最新中産標准》引發熱議,各種各樣的中産類別出現,僞中産、隱形中産、大中産、二維中産、事實中産、前中産、泡沫中産、夢中産、預備中産、小鎮中産、彙率中産、自行車中産等等……
它說,只要敢于定義,人人皆可是中産。果然三千幻化成相,終究不知什麽是真啊。
這個概念裏,真正的中産應該就是事實中産,北上廣深有房有車有娃(有寵),但是因爲互聯網上充滿pre-ipo創始人類的大中産和博主之類的二維中産,覺得自己身上沒有什麽亮點和網感,而否認自己是個中産。最不松弛的就是“自行車中産”,高級打工人,腳停手停口停……
中産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實際上它真正流行也就是近十年的事情。中産,其實在咱國家,就是個網絡詞彙,它誕生于房地産繁榮和消費升級的營銷文案裏。
* 中産已經淪爲一種修飾,一種幻覺,或是一種折疊——是中産,亦非中産。
人人皆可中産,曾經代表一種開放的優績主義,它向甘願投入的人不斷給出准入的承諾,並向不願投入的人發出墜落的警告。
中産就是一種淺層的自我覺悟,“我能”“向上”,是一種生命力。但悟了,並不能馬上改變現狀,甚至超越階層,一般意識到自己是誰只是第一步,到後面是要知道自己不是誰,然後再回到自己是誰。
對,稍有差池,有個大病大災的,或者一個選擇失誤,就有可能滑落。這個族群天生是被擠壓在中間、相互擠壓卷鬥,在物質上和精神上都受力太多,與松弛感根本無緣。
比如,在物質上體現爲,消費主義的宏大潮流曾湧向中産,每一個行業似乎都可以爲中産消費升級再做一遍,審美上,教育上,心智上,一輪一輪地撒著天花,鋪著假的閃閃發光的玫瑰琉璃珍珠瑪瑙……
比如,在精神上,則是雞自己,雞娃,雞所有人……一時間,所有人都在說升級,說向上社交……到處都是焦慮、憂傷和恐懼,精神受力嚴重。
人人皆可通過努力、行動力和犧牲實現上升,人人都會因浮躁、懶惰和胸無遠志走向滑落。
現在爲什麽很多言論,在強調一個人有沒有財富,跟努力沒有什麽太大關系,因爲中産消亡潮,在全球都是趨勢。
今年開年初,1月10日谷歌宣布再次裁員3萬人,直播平台主播裁員25%,這已經是它第三次裁員。前面的兩波互聯網裁員潮,高管、中層管理者都受影響,據說他們的人群畫像是太太全職生二胎,三倍杠杆買豪宅……
其第三波裁員潮裏,還疊加了一個重大案件,“矽谷谷歌清華學霸殺妻案”,兩人都是軟件工程師,二人所住房屋于2023年4月剛剛購買,價值約200萬美元左右。其實這也是個中産階級的悲劇,父母拼盡全力把孩子送出國,孩子就這樣都沒了。
其實所謂中産到了一定階段,就會追求文化資本,可是有時候,家庭教育、生命體驗、文化涵養等等,比直接轉化成另一個身份和社會地位,更加重要。
內心不安,就會尋求一個身份,一個編制。最近連《繁花》裏紅起來的演員董勇都說,雖然很多戲來找,但他想要一個編制,退休了也夠吃夠喝了,可以從容……
汪小菲和大S又罵戰升級,“從這一秒起,你是鏡花水月,而我,只走花路”,這麽優美的文字松弛之下,依然沒有什麽好的生命體驗……
前段時間,網上流行一個段子,說口袋揣著80萬的三年,有人投了股市、有人做了餐飲、有人買了恒大的房,或是做了跨境電商,結果,一個比一個慘,不僅虧光了錢,還要搭精力,收拾爛攤子,繼續償還貸款,甚至因爲店鋪侵權被罰款100萬。
無常就是日常,新窮人隨時在誕生。所謂新窮人,就是表面上依然維持著正常體面的生活,但實際負債累累,就業困難,房貸還不上,自我效能感越來越低。
上層可以躺平,下層可以擺爛(日本曾有200萬啃老族,不出門)。而中産只能好好面對自己的充滿窟窿的生活,鼎力前行,不得不硬扛。
中産,其實是一種人生折疊。有時候似乎是過上了非常高級的精神文化生活,但很多時候,在很多方面也會捉襟見肘、入不敷出,到處都充滿困惑和迷局。每一個側面似乎都不太相同,你發現人突然會變,就是展現給你的面不一樣。
有時候,其人生也會感覺到心滿意足,某一天優點和運氣聚集成一個將要起勢的模樣;而另一天則是千瘡百孔,慘事一件接著一件,日子露出獠牙。左右搖擺的情緒化,就是沒有自己的“日常”得以抵抗“無常”。
所以,其實中産,代表的是,不穩定階層、軟階層、不確定階層,處于中間地帶,高不成低不就。其實就是人生沒有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都處于未完成狀態,所以困惑和迷茫是確定無疑的。但國人習慣等外界給一個編制之類的固定結構,讓自己的“大廈”至少有一種正在風風火火搭建的迹象。
人生就是個刻意的“修”,不對,其實還應該是不經意的“養”。松弛其實就是一種生命彈性,怎麽樣我都能衎爾、自在。
經濟學家、經濟史學家迪爾德麗·N. 麥克洛斯基曾說,人的發展,從城市到更豐富的社會生活、情感生活甚至性靈生活,再到多樣的身份選擇。其實,禀賦和性情也是經濟增長點的紅利,美德多,富足生活也多。
人呢,物質和精神生活都要豐盛,得有多方面發展的能力。人生路上,除了生産和消費,還有大量的能力要發展,精神成長始終是剛需。
* 厄運也許無法避免,而痛苦是可以選擇的,爲什麽有人情緒穩定,是因爲能忍常人之不能忍之痛,不能忍了,情緒也就崩潰了。
這個社會,男男女女都以搞錢爲第一目標,因爲要立足沒有辦法,因爲要安全感,絕對的自信,就要有絕對的荷包,不然精神孤零零地飄著,內核穩定者,能忍世間之不能忍的人,大概只有顔回。在中華文明彎腰就能撿到真理的時候,真理更難成爲真事,因爲踐行太難了。
但是,我們忘了生命是多元的,財富只是一部分,精神力量怎麽成長,精神受力怎麽減負?
那個邯鄲的三個初中生怎麽會那麽殘忍殺掉那麽柔弱的乖孩子。很多人都在建議說,讓家長教育孩子反對霸淩。但我更關注的是,爲什麽孩子會變成惡魔?沒有心,沒有感情,只有黑暗的殺心的孩子,也反映了很多人的精神世界早就消失殆盡。家庭精神教育,感情滋養,爲零,甚至是負了很多的。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動物性和人性的研究要加深,他們也許會殘忍而不覺得自己殘忍,過溢的荷爾蒙,零共情的能力,完全缺乏同理心。
精神是需要養的,不是練的、灌的。時代已經錯過了太多的事情。
我們會在自己的生命周期內上升或下降,持續不息的運動,導向的是——不穩定性、雄心勃勃,而又缺乏安全感,時常陷入對墜落的恐懼。
經濟學和社會學的視角,占據了我們的太多理智了。各方面都將中産階級和種種社會、經濟上的欲求之物聯系在一起。特別是,他們把安全、消費主義、企業家精神和民主挑選出來,當作中産階級生活的支柱。
有時候,我們看問題要超然一點,不要老是沈浸在“我們”裏,也要用人類學所強調的“他們”視角。芝加哥大學畢業的人類學家豪道斯提出一個命題——我們從未中産過。
因爲,祭出“我們”是來集結不同群體的。黑格爾說,密涅瓦的貓頭鷹要等黃昏到來,才會起飛。我們對事物的理解總是落後于現實的發生。我們被定義了,中産變成了“野心的苗圃”,大家在同一個話語體系裏,討論,爭奪。
世界變化快,只有掌握自己的思維邏輯和特色,才能追變化,甚至超越變化。財産是靠不住的,依靠財産向上流動,就會被利用、被鄙視鏈吞噬,無論你調動多少的抱負、勤奮和事業心,把個人努力、選擇和投資看得非常重,信奉搞錢即自由,進行炫耀式存在感,努力獲得文憑,培養技能,搭建人脈等等,重視人力資本,都如同重視金融資産,其實,這就是一種“自我資本家化”的假設,價值交換成爲最大的原則和遊戲規則。
連夫妻關系都是投資合作關系,連責任感、遠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是理財方面的品質在生活上的體現……
在人類學家眼中,中産,就是一種內在驅動,以及被總結被利用被引導的內在驅動的一種群體性實現。
也許存在,也許不存在,也許增加,也許消亡,總之,人類曆史上,上下層一直存在,中層的梭形一直是個理想。
但其實,人們應該活得更像一個完整的人,不應該過度強調身份地位,錢財名譽得失,而是活一種自我的穩定,不被任何定義所裹挾和影響。
我的朋友說,他從跑步裏獲得了穩定感,五公裏配速從6分進步成了3分,是因爲他覺得,無論每一步多痛,跑完每一步就行,想不通的問題,從一圈想到三圈,生了骨膜炎,就忍著,痛著痛著也就養好了。所有的精神成長,來自于主動選擇分析、理解和承接得住痛苦之後的價值。
普魯斯特在《追憶逝水年華》一書的結尾處寫道:“一小時不單只是一小時,它是滿載芬芳、聲律、計劃和心境的花瓶。”
作者 : 水姐---作者簡介:秦朔朋友圈創始主編,上海作協會員,公號名:水姐;視頻號:水姐一天一書實驗室。代表作:新書《蘇東坡萬有應用商店》。---來源: 秦朔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