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國家,3組數據,這些實驗講透“搶跑”的危害,超前學習不再是捷徑?
最近 ,中國國內小學生之間掀起了一股莫名的“盤串”潮流,課間盤一盤,考前盤一盤,誰還沒有一串盤包漿的手串呢?
就連考試獎勵都想要個新手串,一臉懵的家長們不禁問自家孩子,爲什麽要盤串兒啊?
孩子們的回答就倆字:解壓!
當代小學生的壓力已經大到這種地步了?寶爸寶媽們別不信,父母們的焦慮正在悄無聲息地傳染給孩子。
爲了贏在起跑線上,很多焦慮的家長選擇了搶跑。
初期效果很顯著,但一到小學三、四年級,家長們就發現孩子失去了優勢,甚至還出現了學習能力倒退的現象,家長更焦慮,孩子壓力更大。
其實,太過超前的教育可能會給孩子的成長埋下“地雷”,中國、美國和德國都有過這方面的研究或實例。
01. 搶跑看似捷徑---卻可能毀了一生
在20世紀70年代,高考剛剛恢複的時候,爲了集中培養人才,中科大創立了 少年班,招收了一群十二三歲的孩子上大學。
在當時,這些孩子都是大衆眼中的“天才”“神童”,但據心理學博士賀嶺峰所說,目前爲止,這群孩子裏沒有一個成爲行業領袖。
這個少年班的首位成員張方,也曾在中年接受采訪時表示:後悔沒有在正常的年齡上學。
過早的專業學習,讓他沒有時間去培養自理能力和交際能力, 無法融入社會,昔日的天才卻在找工作上屢屢碰壁。
因爲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多地是教會孩子如何成長爲一個人格健全的社會人。
在這方面,德國從幼兒園就開始鋪墊了, 孩子們的幼兒園日常是這樣的:
參觀郵局,看看一封信是如何從家裏到達郵局;
參觀警察局,學習如何報警;
參觀市政府,認識市長,看他如何工作,如何爲市民服務;
參觀圖書館,學習了如何借書,還書……
幼兒園不准教授專業知識,這是寫進德國《基本法》的明文規定,追根溯源,還得從50年前的一個實驗說起:
德國的相關研究人員挑選了50個以遊戲爲重心的幼兒園,50個以學科訓練爲重心的幼兒園作爲對比樣本。
結果發現,超前學習的孩子優勢只能維持在4年級,之後就開始直線下滑, 從成績到心智,遠不如同齡的孩子。
類似的實驗在 1976年 再次進行,不同的是,這次調查的樣 本地點是美國,研究人員持續跟蹤68個孩子的啓蒙教育,耗時20年。
研究結果表明: 4-10歲 期間,接受超前教育的孩子有明顯優勢,但提前學的優勢僅僅保持了幾年,當來到 15-23歲 期間,這些孩子的學習成績,已經看不出區別。
更可怕的是,這些接受超前教育的孩子 社交能力更弱、情感能力更低、更容易叛逆、抗挫折能力更差 ,他們的犯罪率也比對照組的孩子高3倍。
家長們都希望給孩子們一個加速器,能夠快速提升成績,卻忽略了培養孩子的其他能力,這樣被“催熟”的尖子生遲早會陷入後繼無力的尴尬局面。
02. 遵循規律---允許孩子慢下來
“催熟”不可取,但家長們對“慢下來”也有很多顧慮,興趣班怕報少了,啓蒙怕太晚了……
“慢下來”真的那麽可怕嗎?家長們在內卷中又該怎麽辦?找對方向,慢速起跑也能獲得勝利。
1. 成長的順序有規律
著名的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布魯斯·佩裏認爲,孩子在不同時期,發育的主要功能也各不相同:
孩子還在母體中,發育的是生存功能;
出生後第一年,他們要集中精力來控制肢體,發育肢體功能;
在7歲前,孩子們發育的主要是情感功能。比如抗挫力、安全感、社交力、初步認知、調節情緒的能力……
而學習能力的發育主要是在7歲之後。
此外, 耶魯大學 曾經做過一項40多年的跟蹤調研,結果顯示:人類行爲的成長模式十分有規律。其中,9歲,是學習能力大幅度提高的一年。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7歲之前的孩子接觸的啓蒙教育應該偏向情感認知,而不是專業知識。
比如可以陪孩子閱讀,但目的在于培養習慣和好奇心,不必糾結識字問題。
現在有很多孩子出現了心理問題,這一切的源頭可能是,7歲之前忙著學習知識,忽略了情感能力的培養。
2. 找對方向,“慢下來”並不可怕
看到這裏,有些家長們就犯難了,周圍的虎媽狼爸們這麽卷,這起跑跑慢了真的可以嗎?學太晚會不會耽誤孩子?
答案是:不會!
調查記者大衛·愛潑斯坦在《範圍:爲什麽通才能在專業化的世界中取勝》一書中,研究了大量世界上成功的運動員、藝術家、音樂家、發明家、科學家等,用大量的科學案例顛覆性地證明了三個理論:
①更多的成功人士竟然都是相對“大器晚成”的人;
②孩子過早開始學習,可能出現“凋零效應”,優勢慢慢消失;
③這個社會更需要通才,而不是專才。
第一個理論就和大家的認知不同,“大器晚成”在成功人士中竟然是常見現象。
就拿音樂來說,一份對英國寄宿學校的調查顯示,在音樂上更有造詣的學生,其實通常不會太早開始學習音樂,入學前的專業練習時間更短,且至少嘗試過三種樂器,一半以上的學生甚至學習四到五種。
因此,愛潑斯坦認爲,“延遲專業化”和“嘗試期”才是“通向成功的關鍵”。
家長們給孩子選擇興趣班時間不宜過早,想多報幾個興趣班也是可以的,最終的目的是讓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特長。
第二個理論中的“凋零效應”其實就是“搶跑”優勢的丟失,研究表明,導致這個結果的原因主要是,超前教育中教的往往是灌輸的知識。
如果要培養優秀的學術能力,家長們應該放棄讓孩子死磕那些背誦的知識,多多啓發孩子去理解知識背後的聯系 。
比如,早教閱讀的重點 在于,教孩子如何尋找和連接上下文線索、理解他們所讀到的內容。
第三個理論中的通才,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複合型人才。
家長們現在容易走進一個誤區,孩子在某一方面展現出天賦之後,就只想專項培養這項技能,其余技能都可以忽略不計,這樣往往會扼殺孩子的創新力。
跨學科、業余愛好豐富的孩子才更有可能成爲通才,思維和視野的拓寬會讓他們不斷提升學習的上限,保持領先。
正如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書中寫道:“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一個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他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
什麽時候該做什麽樣的事,都是有規律可循的,只要找對了方向,允許孩子慢一些,也不會輸在起跑線上。
---[來源:悟空親子星球/來源: 當代教育家雜志-當代教育家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