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創業參考指南:如何獲得好的創業想法?

2023111814:25



在創業浪潮的洗禮下,很多人對創業有很美好的幻想,但最終付出行動的卻寥寥無幾。問題往往是:找不到好的創業想法。

其實,好的創業想法無處不在。具體要如何找到這份靈感呢?矽谷創業教父、YC創始人保羅·格雷厄姆寫過一篇萬字長文,專門談及創業時怎麽才能找到好的想法。得到專欄《張潇雨·商業經典案例課》主理人張潇雨老師根據這篇文章,再結合自己的經曆,總結了八點原則,與你分享。

[來源 : 得到課程-張潇雨·商業經典案例課/劉潤]

作者:張潇雨,對沖基金管理人、商業研究者。得到課程《張潇雨·個人投資課》《張潇雨·商業經典案例課》 主理人

我相信,不管你是不是想要創業,這個問題都會在某個瞬間在你的腦海裏出現。而且,這好像也是所有人關于創業最想解答的一個問題:到底做點什麽業務才靠譜。

對于這個問題,YC的創始人保羅·格拉姆有一篇非常非常經典的、我讀過不下十遍,每次讀都常看常新的文章,題目就叫做《如何獲得創業想法》。

這是一篇超過萬字的超長文章,可以說一次性地,而且非常好地解答了這個問題。今天,我們就圍繞這篇文章的核心觀點,加上我自己自身的經驗和經曆,來說說這個話題。

今天這篇文章會涉及很多判斷性的、觀點性的內容,那怎麽才能最好地利用這篇文章呢?我希望你除了讀一讀之外,在未來的某個契機——比如自己突然有了一個想法的時候,或者一個朋友找你聊他的想法,尋求你意見的時候,甚至已經開始做一個東西的時候,都能找出這篇文章來再看一看。相信到時候,你會有非常不同的理解。

總之,我希望這一篇我文章是一篇能跨越時間、常看常新的經典創業參考指南。不論你什麽時候打開、第幾次打開,都能有所收獲。

做人們想要的東西

關于創業想法,保羅·格拉姆說他十幾年間見過了這麽多創業公司,發現大家最常犯的錯誤就是:做的東西沒人需要。

如果你還記得我們昨天講過的Artix的故事就會明白,爲什麽YC的口號是“Make something people want”——當時保羅·格拉姆結合自己的工程和藝術背景,做了一個讓畫廊老板能把藝術品放在網上的服務,但是沒想到,藝術圈對互聯網的這種東西根本不感冒,甚至很多人連電腦都不用。最終這個公司失敗了。所以,創業最重要的就是,做那種真的有人需要的東西。

格拉姆說,能保證自己做的東西真的有人需要的一個最好的方法是什麽呢?那就是做你自己最熟悉、最需要的東西。

    耐克的菲爾·耐特自己就是長跑運動員,所以對做跑鞋這件事念念不忘;

    Facebook的紮克伯格自己內向不善于社交,對他來說,如果有個地方能讓他在網上接觸人的話,那就非常不錯;

    還記得愛馬仕是怎麽發展起來的麽?不過是創始人蒂耶裏·愛馬仕先生看到了馬在拉車的時候脖子戴的項圈很不舒服,脖子很容易擦傷,所以想給馬做點更舒服的馬具而已。

這些想法最初看起來都微不足道,畢竟誰能想到,像麥當勞那樣,把漢堡薯條做得稍微快一點也能變成如此巨大的生意呢?但這些創業想法,都是最真實,真的會有人想要的東西。

這就是關于好的創業想法的第一句話:想做真的有人想要的東西,可以從自己最熟悉的甚至是自己就需要的東西下手。

“爲什麽沒有人做這個?”

在生活中怎麽發現自己需要什麽呢?一個很好的方法是,問問你自己,在生活中或者工作中,有沒有一個時刻突然想到:“爲什麽沒有人做過這個東西?如果有人把這個東西做出來了,我肯定掏錢買”。

另外,還可以看看你的同事和朋友有沒有提起過類似的事情。比如,“要是能睡在別人家裏省點酒店錢就好了”“不想自己買車,要是能有隨叫隨到的專屬司機就好了”——這些想法乍一聽可能非常天馬行空,但實際上,如果一個東西完全沒有任何可能性做出來,人們往往也不會說了。所以,聽起來難的東西往往是機會,而且最重要的是,它們是真實存在的、大家會買單的需求。

這就是關于好的創業想法的第二句話: 在生活中多觀察那些“爲什麽沒有人做這個”的時刻。

質疑理所當然

另外一個可以想出很好的創業idea的方法,是學會質疑那些看起來理所當然的東西。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已經習慣了圍繞在我們周圍的各種東西,但好的創業想法有一種特質,就是:它們沒出現的時候你覺得現狀也沒什麽不好,但是它們出現了以後你就再也回不去原來的生活了。

比如:爲什麽這個社會需要有現金呢?有沒有可能我們完全不用現金了?想想現在,你還回得去沒有移動支付的生活麽?還比如,買電影票爲什麽不能選座呢?能不能提前買好呢?

甚至還有人問了自己這麽一個問題,那就是:人類一定要生活在地球麽?能不能變成一個多星球的物種呢?相信你也明白,這一步一旦踏出來,就真的是回不去了。

當然,我們也不需要總關注這麽大的事情。生活中一些看起來細微的小事也可以被改進。比如,“得到”其實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學習的碎片化效果一定不好麽?知識的載體一定要是文字麽?如果你能關注到這些看起來理所當然的東西,就有可能誕生出很好的創業想法。

這就是關于好的創業想法的第三句話:學會去質疑生活中那些看起來理所當然的東西。

關于這句話,保羅·格拉姆還有個更加經典的表述叫做: 好的創業想法都是“注意”到的,而不是想到的。



你的想法需要多少人認可?

但是,這種思路不可避免地會帶來一個問題。一個創業項目推出之後,你可能已經有了一些真的需要它的人。但是由于你改變的是大家已經非常習慣了的東西,或者出發點是來自你自己或者同事的某一句抱怨,那麽很可能你開始針對的客戶群並不是很大。

而且這背後還有一個原因:如果有非常多的人急切地需要某個東西,而這個東西只需要三五個人很快就能實現,那它很有可能早就存在了。

所以,客戶群不大怎麽辦?正確的答案就是:無所謂。我們之前講過很多次這句話,這裏可以再次重複一下:比起一萬個人覺得你的東西還可以,你更需要的是一百個瘋狂熱愛你産品的人。

甚至我們可以說得更加激進一點。如果很多人都覺得你的東西挺好的,那麽八成你這個東西並不靠譜——因爲很可能沒人會真的用,或者你的想法只是停留在很表面的地方。

比如你和別人說,想開一家非常好吃的火鍋店,這個想法估計沒人能拒絕——但同樣這個想法也沒什麽實際意義,因爲任何人都能有這樣的想法。

同樣,很多時候連看起來非常聰明的大公司也會瞧不上你的想法,比如沃茲尼亞克在生産了蘋果一代電腦之後,覺得有義務和他當時的雇主惠普先聊聊,看看他們有沒有興趣生産它。結果,惠普覺得蘋果一代太簡陋了,完全不屑一顧,而如今可能我們每個人都要感謝當初惠普的傲慢。

所以,我們不妨把關于創業想法的第四句話說得再直白一點:一個太多人認可的創業想法,可能是禁不起推敲的。

潛在的大市場

當然,創業的最終目的還是要做大。一開始你的産品可能並沒有太多人需要,但是沒關系,只要它處在一個潛在的大市場裏,那就沒有問題。

Airbnb當然是最好的例子,一開始願意睡在別人家床墊上的人可能少之又少,但是只要你在酒店和住宿這個大市場裏,慢慢耕耘,早晚有一天可以擴張到很大。

同樣,在網上賣書可能利潤並不高,但是只要你有貝佐斯的雄才武略以及20年的耐心,你早晚也可以在網上賣一切東西。

這就是關于好創業想法的第五句話: 一開始的受衆小沒關系,但要把自己放在一個潛在的大市場裏。

學習完這五句話之後,相信你已經發現了,關于創業想法這件事,跟隨自己的內心感覺和判斷是非常重要的。



你是不是對的人?

那麽又來了一個問題:怎麽保證你自己內心的感覺就是靠譜的呢?

保羅·格拉姆說了一句非常經典的話,他說:關于這件事,答案又殘酷又有趣——如果你人是靠譜的,那你的直覺也不會差到哪裏去。換句話說,如果你處在一個快速變化的領域的前沿,當你預感有什麽東西值得一做的話,很有可能你就是對的。

這聽上去已經有點“玄學”的範疇了。很多年前我看到這段話的時候也覺得不可思議,但如今我已經非常相信了。

實際上,保羅·格拉姆說的是這麽一個道理:任何好想法都不是一拍腦袋、一蹴而就的,靈感和直覺實際上建立在反複的、大量的練習之上。處在某個領域的前沿並不是說你就必須得是推動領域發展的那個人。你同樣可以是處在前沿的用戶。這其實並不難。

比如紮克伯格是一個工程師,天天和電腦做伴。所以Facebook對他來說就是一個很自然的想法。但是假如你在2004年問一個40歲左右的中年人願不願意半公開地把自己的個人生活發到互聯網上去,他很可能會覺得你瘋了。但紮克伯格早就活在了網上,做一個網站對他來講也不是難事,所以Facebook這個東西就是水到渠成的。

實際上,如果你仔細想想,成爲一個領域裏比較前沿的人真的不難。

舉一個非常小的例子,假設從現在開始你就花一年的時間,認真研究怎樣在國外做體檢最劃算最靠譜,相信一年之後你就是這個領域最懂的人之一了,而在這個過程中你很可能就能發現很好的創業想法,而且那個時候你的想法多半非常靠譜,哪怕一開始方向不完全對也能慢慢調整。

想想,一家創業公司很可能會花掉你8-10年的時間,爲你今後十年甚至二十年的人生,花掉一年時間做准備,完全是可以接受的。甚至你都不需要是全職。所以,格拉姆曾經引用了《禅與摩托車維修藝術》裏面的一句話:“想要畫出完美的作品麽?先讓自己變得完美,然後隨心去畫。”

這就是關于好創業想法的第六句話: 想要想出好的創業想法,就先變成能想出好想法的那個人。



麻煩就是壁壘

當然,在整個思考的過程中,我們還是要和自己的人性做鬥爭的。保羅·格拉姆說,思考創業想法的時候,一定要記得關閉兩個大腦的“過濾器”。一個叫做 “乏味過濾器” ,一個叫做 “厭惡過濾器” 。

這兩個詞是翻譯過來的,可能有點不直觀。其實說起來非常簡單,那就是:在評估一個創業想法的時候,我們往往會被這個想法裏面非常乏味、瑣碎、討厭的部分嚇到,所以就不願意做了。

每個人都想輕輕松松創業,寫點漂亮的代碼,甚至直接找個CTO搞定,然後上傳服務器,等著收錢。但現實生活中這種事是不存在的。

比如,很可能你也覺得下樓吃飯很麻煩,要是能叫外賣就好了。但是想到要和那麽多家形形色色的餐廳、奇奇怪怪的老板打交道,你可能就覺得很煩,還是算了;或者,開一個所有人互相都能問答的社區好像不錯,但是初期要厚著臉皮找那麽多人來答題,還要運營,好像也不是很劃算。

還有一些事情聽起來非常乏味,一點也不像印象裏的創業那麽“性感”,比如屯集好多域名等待好時機賣掉,或者是開發一個雲存儲系統之類的。但恰恰,這些東西才是有人真的願意買單的。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因爲自己的情緒和不理性否定了很多想法。而在思考創業想法的過程中,最重要的衡量標准只有一個,就是有沒有人真的需要。而其他東西都是你應該克服的。這就是關于好創業想法的第七句話: 不要害怕乏味和麻煩,它們才是創業的真正壁壘。



競爭對手不重要

最後,我們可以來談談競爭。

很多人考慮創業的最後一個顧慮就是競爭了。你可能經常會有這樣的感覺,好像有了一個很好的想法,但是下一個念頭就是:這個東西已經有人做過了,我已經來遲了。其實真不是這樣,別被自己這種想法嚇住。

實際上,進入一個“擁擠的市場”才說明你找對了地方,畢竟世界上哪有那麽多天才的人,能發現全世界幾十億人都沒想過的東西?如果你看一看商業史,或者跟著這個專欄繼續走下去的話就會發現,那些真正有巨大影響力的企業都不是第一個做那件事的。

Google不是第一個搜索引擎,Facebook不是第一個社交網絡,Uber不是第一個共享乘車軟件,美團必然不是第一個團購網站,阿裏和騰訊也不是第一個電商網站或者在線聊天工具。

重要的不是沒人做過你想做的事,而是你發現了一些所有人都忽略了的東西,那個東西才是制勝的關鍵。

Google發明了PageRank算法,並且和所有搜索網站都不一樣,它希望你找到結果就趕快離開它;Facebook從最高端的大學入手,而且堅持實名制才是關鍵;Uber明白只要網絡效應飛起來,以前的豪華專車就能比出租車還便宜;而星巴克明白,咖啡店誰都能做,但是打造一個人人都願意待著的“第三空間”才是這個生意的根本。

最終你會發現,很少有創業公司是真的被競爭對手打死的。你成功與否,幾乎只取決于你自己和運氣,與競爭對手無關。

如果你真的打算做一些偉大的事,那麽就真實地面對自我吧。這就是我們要說的最後一句話:競爭一點都不重要,懂得自己在做什麽,才是制勝的關鍵。

總結 : 以上就是我今天給你的,關于創業想法的八條最重要的真知。

就像我開頭所說,這八句話,希望在未來的某個日子裏,你再次打開這篇文章的時候,能再次啓發你的靈感,堅定你的決心。

最後,我們再來一起複習一下這八句話吧:

1.想做大家需要的東西,可以從自己最熟悉的甚至是自己就需要的東西下手;

2.在生活中多觀察那些“爲什麽沒有人做這個”的時刻;

3.學會去質疑生活中那些看起來理所當然的東西;

4.一個太多人認可的創業想法,可能是禁不起推敲的;

5.一開始的受衆小沒關系,但要把自己放在一個潛在的大市場中;

6.想要想出好的創業想法,就要先變成能想出好想法的那個人;

7.不要害怕乏味和麻煩,它們才是創業的真正壁壘;

8.競爭一點都不重要,懂得自己在做什麽,才是制勝的關鍵。

*文章爲作者獨立觀點,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