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奇點已來!人形機器人遇見"iPhone時刻"

2023070113:39

2023年,是AI大模型爆發元年,也將是人形機器人遇見「ihone時刻」的奇點。

今年以來,隨着AI熱潮的持續高漲,以及政策面的強力支持,人形機器人也成為了被市場高度關注的核心領域。

就在昨天,北京印發《北京市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年)》,提出着眼世界前沿技術和未來戰略需求,加進布局人形機器人,此前廣東省已率先公布成立人形機器人製造業創新中心,由優必選牽頭籌建。直接點名的政策利好再次點燃市場對該板塊的強烈看好預期。

截至今日A股收市,智能機器人概念再次迎來罕見大漲,當日累計有超過30隻個股漲停,其中有多隻個股漲幅收穫20CM,並帶動整個產業鏈全新大漲,成為市場最強勢板塊。

顯然,投資者對於機器人產業的未來強烈看好預期,正在被持續提升。在其中,人形機器人更是大家討論最多的焦點。

原因普遍在於,當智能化程度驚人AI大模型,遇上已經突破很多關鍵技術節點的人形機器人,不僅讓後者開始變得更加「像人」,更極大加速了後者的商業化落地進程。

而在這一波的機器人新浪潮中,一些來自中國,在部分關鍵技術和商業化落地方面已然走在了前面的優秀科技企業,開始被市場重點關注。

01.人形機器人,時代賜予的兆億級藍海

2022年,中國機器人行業累計發起358起重要投/融資事件,其中,億元級融資事件高達112起。

在去年,馬斯克首次發布人形機器人Optimus(擎天柱),小米推出了模樣類同的CyberOne(鐵大)。

在大洋彼岸,家電巨頭戴森宣布投資230億元建研究室,立志要在十年內推出家務人形機器人;亞馬遜產業創新基金投資美國人形機器人企業 Agility Robotics,該公司正在研發人形機器人Digit。

到了今年,隨着AI大模型爆發引發「具身智能」關注熱潮,人形機器人行業也再次迎來空前熱度。三星 2023 年第一筆投資並非選擇半導體,而是決定投資韓國人形機器人企業Rainbow Robotics。不久之後,OpenAI投資了人形機器人公司1X,英偉達CEO黃仁勛也公開唱多「具身智能」。

老對手摩拳擦掌加快迭代,新生玩家和各路資本則以不同方式在各產業鏈細分領域上加快布局。

他們之所以如此狂熱,一切都在於他們在看到了人形機器人在AI的賦能下,開始呈現出巨大的應用潛力。

當今世界,人類社會普遍面臨兩大趨勢變化。

一是全球加速進入老齡化。2022年,高收入國家的65歲以上人口占比達18.9%,而中國65歲人口更是高達2.1億人,占比14.9%。



二是全球勞動力日漸顯得短缺。一些統計數據顯示,到2030年,全球將面臨至少8500萬勞動力的缺口,絕大部分也是體現在高收入國家。

人形機器人是一個多任務、通用型機器人平台,也是很好的社會服務的承擔者,因為它具有的擬人特徵更能適應以人為中心建造的辦公、生活環境,更具有親近感,它的應用將會在辦公輔助、商務服務、家務作業以及居家照料老人等領域。一旦人形機器人大範圍應用,勞動力短缺問題將可能一勞永逸地解決。

所以,發展人形機器人技術不僅是一個國家尋求突破老齡化危機的重點方向,更是未來在國際市場分工和競爭中的戰略依仗。

目前,各國對發展人形機器人的政策方面,目標和力度都非常大。

比如在昨日北京印發《北京市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年)》的政策中提出,着眼世界前沿技術和未來戰略需求,加緊布局人形機器人。

該消息也因此顯著刺激了市場對人形機器人板塊的關注熱情。

而這樣的政策並非北京僅有,今年來,在工信部等十七部門帶頭指引下,全國各大省市也在緊密跟進發布相應計劃。

5月31日,深圳印發《深圳市加快推動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高水平應用行動方案(2023-2024年)》,開展通用型具身智能機器人的研發和應用,加快組建廣東省人形機器人製造業創新中心,發揮粵港澳大灣區製造業優勢,開展人形機器人規模化應用。

有別於互聯網、短視頻、電商這種偏應用層面模式創新的科技,機器人更偏向底層物理創新的「硬科技」,無論是材料、設備還是底層算法技術等,都是需要長期研發投入的、「骨頭最難啃」的前沿領域。

在所有科技產品中,人形機器人更是前沿技術的集大成者,導致真正敢於去啃這塊「硬骨頭」的科技企業,在全球範圍內都十分稀缺。

目前在全球已初有產品的人形機器人企業當中,幾乎無一例外都處在燒錢和虧損狀態。很多企業都是懷着對機器人美好前景的憧憬苦苦堅持着,一邊不斷創新迭代更好的產品,一邊想方設法儘可能降低成本,尋找商業化落地場景。

啟明創投創始合伙人鄺子平曾分析過:硬科技的創業和投資,是長期主義的修行與實踐,它們的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從0到1是一個漫長過程。

但另一方面,這樣一個超高門檻的領域,卻是一個前所未見的、市場潛力接近兆億規模級別,超級藍海市場。

據麥肯錫報告,到2030年,全球約有4億個工作崗位將被自動化機器人取代,按20%滲透率測算,全球僅是人形機器人的市場空間就高達12-16萬億元。

龐大金山就在前面的遠方,誰有本事堅持下去,誰就笑到最後。

02.迎接人形機器人的「iPhone時刻」

2007年1月9日,喬布斯正式發布人類史上第一部真正智能化的iPhone,為人類智能手機打開了新篇章,智能手機從此走進千家萬戶,並加速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

由此,這個事件也被稱為「iPhone時刻」,用以表示一項創新科技對人類帶來的革命性影響。

2023年3月21日,隨着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勛向世界高呼「AI的iPhone時刻來臨」,人形機器人行業也同樣迎來了非常關鍵的時刻。

在此之前,作為技術門檻最高的人形機器人,還在面臨諸多的困境。

主要原因在於人形機器人行業要向前發展,必先跨越「三座大山」,即:技術難度大,製造成本高昂,以及商業化難度高。

這三個問題構成了經典的「三角循環」模型:要滿足應對極多複雜場景的苛刻要求,在當前條件下集成大量先進技術和硬件設備的成本高昂,而高昂成本又擊退了絕大部分需求,進而難以啟動規模化生產來降低成本。

正是這樣的制約,讓潛在進入者望而生畏,從而構成極高行業壁壘的同時,也一直考驗着各原參與者的極限生存力。

很多先行者,要麼熬不住無休止的技術攻堅難關和無底洞般的燒錢投入而最終退出,要麼熬到最後成為了先驅者。

研發於1986年、推出於2000年,綜合能力曾位列全球人形機器人第一的的本田Asimo,最終在2022年3月宣布「退役」。上半身為人形,不具備身體平衡能力的軟銀Paper機器人,因產品功能難以貼合市場需求,在2020年停產。

全球公認運動控制方面最酷的波士頓動力機器人在幾經轉手,身價一跌再跌,也未能倖免於難,一切原因都在未能為其高昂的製造成本找到合適的商業化路徑。

截至目前,在全球知名的雙足人形機器人產品中,已明確找到商業場景並開始出貨的,只有優必選和Agility。

雙足人形機器人之所是最複雜的形態,在於其最終需要在人類所處的現實環境中,以類似真人的要求去工作。而人類工作生活的現實環境。比如高速變化的動態環境、極其複雜的各種身體動作,以及人類社交需要對語言、表情、情緒等作出精準且及時回應,都需要機器人在環境識別和感知、人機交互、運動控制等方面都要有接近人的表現。

如今AI大模型的爆發,為人形機器人帶來了關鍵的契機。

AI大模型,以及後續的多模態,可以從語音、視覺感知、決策、控制等多方面為機器人更好進行學習訓練和進化。

目前在一些訓練項目上,這些賦能體現出來的效果已經非常顯著。比如不能移動的Ameca機器人,在融合了ChatGPT4.0之後,與人類即時交互、識別人類動作和自身動作表情控制方面,都實現了極大的進步,變得更加「類人」。

這樣一來,人形機器人的應用場景也因此會被大大拓展。

比如在辦事處、博物館、餐廳,學校以及家庭教育機器人,將因為變得更加睿智、敏捷反應而獲得更多需求。

在此之上,如果再在雙足和手部的運動控制上做到更好適應人類現實環境,同時把製造成本降到更低的水平,那麼人形機器人的「iPhone時刻」,將成為現實。

這個並非不可能。

如今,在其他知名人形機器人的製造成本還在數十萬甚至百萬美元級別時,優必選科技已將大型人形機器人Walker的成本降至10萬美元以下。

2021年中國非私營企業人均年薪10.68萬元,如果未來人形機器人真能降到如Optimus機器人15-20萬元的價格區間,那麼就只需要不到2年就可以收回成本。



不難想象,在全球人形機器人行業被AI大模型強大賦能帶來巨大新機遇方面,優必選相比其他對手已經獲得了諸多先手。

03.硬磕人形機器人的優必選

創立於2012年,從一個小團隊開始就一直硬磕人形機器人11年的優必選科技,如今已發展成為擁有消費級、企業級兩大產品矩陣,並在全球擁有超過1600項專利、服務了全球50多個國家的超過900家企業級客戶的超級獨角獸。



面對機器人行業三座大山難題,相較於其他同行,優必選很明顯已經順利實現有效突破。

無論在商業化落地,或是自主技術的研發投入,還是着力於降成本等方面,都能夠感覺到該公司較為出色的「平衡度」。

憑藉直覺驚人的平衡感,優必選也為這個從「0到1」階段即將跨步邁入「1到10」的行業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但卻難以複製的中國樣板。

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優必選的人形機器人在迪拜世博會中國館進行了長達6個月的服務,創下了人類史上首個大型人形機器人真正商業化落地的記錄。



2022年,優必選首批Walker X機器人出口到沙特NEOM新未來城,將作為第一代大型人形機器人「市民」,為NEOM居民提供機器人智能服務。

此外,優必選在教育領域、物流領域均有階段性的成功經驗。而對於場景落地方面更多的嘗試。

優必選的首席品牌官譚旻曾對媒體表示,在創業前期,優必選曾在C端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包括和迪士尼在IP機器人領域的合作,以及與亞馬遜、騰訊在小型人形機器人上的探索等,相信這些都轉化成後續的人形機器人產品及相關服務在B端落地的重要累積。

今年6月,優必選與日本認知症照護第一品牌「美邸」的中國子公司美邸養老服務(上海)宣布正式合資設立優邸健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以AI與機器人技術賦能康養產業為結合點,共同打造世界頂尖的康養服務機器人與解決方案,服務包括中國、日本在內的全球市場。

這將會是優必選智能機器人打開又一個剛需市場的重大契機。

優必選對技術的重視,讓人印象深刻。

優必選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周劍曾表示,無論公司發生了任何情況,什麼都可以停,唯獨大型人形機器人絕對不能停。

據招股書數據,優必選在2020至2022年前三季度的三年間研發開支累計達12.71億元,約為同期營收累計數字的60.8%,要遠高於目前A股科創板上市企業在20%以下的研發投入比。

除了找到落地場景、注重研發之外,優必選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周劍提出要讓「機器人走進普通人生活,未來把人形機器人的成本降到接近一輛中型汽車的價格」,讓它真正的走向家庭,能夠從事陪伴、部分家務勞動等服務。

核心零部件與關鍵技術環節的自主把控,是降低機器人成本的關鍵。

優必選之所以能將雙足真人尺寸人形機器人成本降低至10萬美元以下,其的降本策略之一在於生產環節自主化,例如核心技術的自研、關鍵產品和零部件自主化,通過全棧生產的能力,並在全鏈條的各個環節進行成本控制。

今年6月,優必選科技受邀參加在香港舉辦一場「規格極高」的2023財新夏季峰會,作為唯一參會的人形機器人企業,優必選大型人形機器人的明星產品——熊貓機器人優悠,在峰會現場迎接各界來賓。優必選科技CFO兼董秘張鉅在現場發言表示:「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面世,將會推動人形機器人行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兩者結合才能真正開啟「具身智能」時代,「具身智能」是不亞於新一輪工業革命的顛覆性科技。」

當現場記者問及對降成本的看法,譚旻表示,公司有信心在未來持續推動機器人的平均生產成本下降,到2025年成本有望降至目前的一半。

按此預測,周劍所描繪「把人形機器人的成本降到接近一輛中型汽車的價格,讓它真正的走向家庭」的美好景象,或許也就不遠了。

04.硬科技在港上市的深遠意義

時代的車輪始終滾滾向前,大勢之下,機器人的江湖格局變動皆為必然。

進化論提出的「物競天擇」法則再次生效,已經成為行業領跑者的優必選,其推動上市融資加速發展也是大勢所趨。

而在同時,香港作為全球最大自由港、第三大金融中心,是連通內地市場與國際金融市場的「橋頭堡」,近年來也在不斷改革創新,打造更具活力的國際金融中心。

自2018年以來,港交所就以「連接中國與世界、連接資本與機遇、連接現在與未來」為願景,不斷推出一系列重磅改革舉措:從發布IPO新規、向同股不同權結構企業敞開懷抱、允許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到推出「雙櫃檯模式」、兩地基金互認,再到如今推出特專科技公司上市新規,更多創新科技企業來港上市,等等。

如今的港交所,不僅已與阿里等中國科技巨頭破鏡重圓,其開放成熟、積極擁抱全球創新企業的態度,也迎來了大量的創新硬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新經濟等優秀中國企業,成為全球創新企業體系最豐富、數量最多的主要市場之一。

優必選已在港交所提交上市招股書,而目前港交所大力擁抱硬核科技,「人形機器人第一股」申請上市恰逢其時。而且人形機器人企業跟香港現存上市科技企業的行業屬性還是有很大區別,目前也非常稀缺。

其次,優必選的到來,有可能成為香港支持「硬科技」、特專科技公司上市的里程碑,有助於將香港打造為全球硬科技公司上市的新高地。

如今科技巨頭紛紛入場,某種程度上已確認了人形機器人行業的黃金窗口期已經出現。

考慮到成本的下降,當企業在賣出10萬台至20萬台人形機器人之時,大概率的已經有足夠的收入規模來支撐其達到10000億的市場估值。而10萬台至20萬台人形機器人里程碑,僅為馬斯克所描繪出的巨大圖景中極小的一塊。

人形機器人是一個數百萬億之巨的未來科技行業,哪個國家、哪個資本市場、哪個企業能抓住這一難以再現的歷史性機遇?值得期待。-格隆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