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人生不就是這樣,經歷考驗才能成長

2023061810:26



我曾經看過一句話,它說:「人生不就是這樣,經歷過一次次考驗才能成長。」 人的一生就像一本書,每個人都會經歷各種各樣的考驗,這些考驗不僅是生活的苦與樂,更是每個人成長路上的必經之路。我們不能逃避這些考驗,而應該學會如何面對它們,從中汲取力量,迎接更大的挑戰。

人的一生充滿了起起伏伏和坎坷不平,但正是這些考驗塑造了我們的性格,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每個人的成長之路都有着自己獨特的故事,每一次考驗都是一次鑽石般的歷練。就像寶石需要經過打磨才能發光,人也需要經歷苦難才能收穫成長。

有時候,生活會給我們帶來很多艱難和挫折,這些考驗可能是失業、失戀、親人離世等等。但是,當我們能夠從這些挫折中找到啟示,學會積極面對,我們就能夠從失敗中贏得新的機會,重新振作起來。

而在追求陽光的道路上,我們也會遇到各種困難和障礙。有時候,風雨交加,我們的前方充滿了黑暗和困擾。但是,只要我們堅持追求自己的夢想,不為困難所阻擋,我們就能夠找到一道道照亮前方的陽光。

無論是在人生的灰暗時刻還是在陽光明媚的日子裡,我們都應該堅信,只有經歷考驗,才能夠成長。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正是因為有了風雨的洗禮,我們才能夠更加堅強,更加勇敢,更加從容地迎接生活的挑戰。

面對考驗,我們絕不能選擇逃避或者沮喪,而是要勇敢地面對,積極地思考,找到真正的解決方案。每一次考驗都是我們人生中的一篇寶貴經歷,它們塑造了我們的品格,豐富了我們的人生。

所以,無論我們經歷多少考驗,都不要退縮,更不能放棄。因為只有經歷考驗,我們才能真正的成長,才能真正的活得有價值,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就像那句話說的:「人生不就是這樣,經歷過一次次考驗才能成長。」 面對考驗,讓我們努力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街拍達人話人生-



*生命的輪迴與延續*

好幾年不更新,人生也從2字頭,到了3字頭;狀態也從為人子,切換到為人夫,再到為人父。是的,2022年我可愛的小女兒出生了。老人說,養兒方知父母恩,確實是這樣,無論共情能力多強的人,對於從不曾有過的情感體驗,都無法去真正感同身受。

言歸正傳,下筆的契機是看到一篇關於作者照看失智的父親9年的故事。隨着人生體驗的逐漸豐富,關於生命與倫理的各種感悟也多起來。故事中最感動我的一句話是:直到獨力照顧老去父母的時候,才會了解沒什麼公平不公平,才會原諒曾經父母對我們的照顧如果有任何疏忽和失手,是多麼不得已。是的,很多人這輩子都只被父母照顧過,而不曾獨力—甚至不曾親手—照顧父母,想來這是多麼悲哀的一件事。

年歲漸長,在生命中除了荷爾蒙、前程和浮誇的改變世界的夢之外,出現了更多的東西,比如真正體會到親情,真正發現父母長輩需要我們,真正發現他們在日新月異的城市化進程中被時代落下,面對車水馬龍和各種層出不窮的線上生活方式手足無措的樣子,真正發現他們日益嚴重的駝背和遲緩的腳步。

終於某一天,當我爺爺——這個小時候一直覺得慈祥但很堅硬的老頭——病倒了,佝僂着身子躺在床上痛苦的時候,我意識到我長大了,他們變老了。小時候他把我抱在懷裡的時候說,以後我賺錢了要給他買酒喝。過去了二十多年之後,我多次孝敬他們錢,也賺了一些買酒的錢,卻始終沒有兌現當初的諾言,到如今他卻不能再喝了,這是多大的遺憾。

再看看懷中一臉好奇的女兒,她有圓圓的臉,亮晶晶的眼睛和最簡單直接的對這個世界無盡的好奇。是的,這個世界的一切,對她來說都是新的。這可能就是生命的輪迴與延續:我長大,長輩們變老;她長大,我變老。人類的情感體驗,是否能得以延續呢?就比如我想告訴她,其實沒有那麼多人能改變世界,你也不必改變世界。

你做一個溫柔、樂觀且健康的人就很好。但我想如果她在30歲之前看到這些,大抵是不會認同的,或者就算口頭認同了,心底也一定是不以為然的。我想起還在念大學時,家裡長輩多次碎碎念的,讓我去考公、考老師、考銀行。當時頗為不以為然,現在想來,自己的決定也未必就正確。年輕人都想改變世界,但是很殘酷,大多數時候大多數年輕人都或被動或主動的成為了乾電池。

關於衰老,到底是怎樣一個命題呢?我們聽說過有很多為了照顧小孩辭職的全職媽媽,但是卻從未聽說過——至少我從未聽說過——為了照看老人而辭職在家的全職兒子/女兒。社會總是在有意無意的告訴我們,育嬰是幸福的,但去做老人陪護就是不幸。捫心自問,如果有一天我要面對這樣的命題,我也會感到慌亂,沒有人能逃離社會和時代的局限,真正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這何嘗不是對老人的系統性歧視?

衰老當然包含身體機能的下降,包含日常的眼花、耳聾、遲緩,但絕不僅僅是身體機能的變化。以我有限的生命體驗來看,衰老是一種系統性的遲緩,一種對新事物的自覺或不自覺的拒絕,一種有意或無意識的自我封閉傾向。他只有以前,只有回憶。很明顯的感受是,我和爺爺在一起,基本上只能聊我小時候,他年輕時候,至多聊到我小學畢業那陣子,再往後就沒得聊了。

因為再往後,我求學,他務農,再無日常交集。這很重要,日常交集才會產生話題,才會拉拉近人的距離。面對飛速發展的社會,他跟不上時代的列車,被遠遠甩在後面,不會移動支付,不會導航,不會在大城市中生存。他一輩子的精力和心血都澆築在老家,澆築給孩子了。

然而所謂成長的過程,就是孩子離他越來越遠的過程,漸漸擁有自己的圈子,建立健全自己的人格,走出他的圈子的過程。他只能眼睜睜的看着,甚至還要推一把。我想,每個在外與父母天各一方的年輕人,如果每年回家一兩次,在老人有生之年還能有多少次相處機會,多少相處時長,是可以算出來的。很殘酷,但很真實。

留守兒童之後出現的一個新詞叫做留守老人。是啊,老人也有老人的情感、物質需求,誰來滿足呢?我的老家在一個小村子裡,在我小學時代,村里還有學校,每個年級一個班還能有十多個學生。到了後來村里學校撤到鄉里,學齡的孩子們便都到了鄉里念書。一個典型的人員配置方式是:父母外出打工,奶奶去鄉裡帶小孩念書,爺爺在家裡務農或在附近打零工。

後來小孩長大了,爺爺或奶奶就在家裡守着一畝三分地,從年頭盼着年中,年中盼着年尾,盼孫子孫女暑假回家團聚,盼兒女媳婿回家過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如果更不幸,爺爺奶奶其中一位先走了,那剩下的便更只能一個人面對空蕩蕩的房間,面對仿佛沒有盡頭的枯燥,面對積攢了大半輩子的回憶過活。



什麼時候是個頭呢?病入膏肓,扛不住了,只好告訴兒女。這時候幾個中年人從全國各地風風火火的趕回家,來見養育了自己大半輩子的父母最後一面。老人的一生,就在這樣的反覆中走完。終於化作一抔黃土,融入他耕作了一輩子的土地。

願每個人,都能給予長輩多一點關愛,多一點真誠,多一點情感陪伴,他們需要,正如你的小孩需要。

願社會,能給予老年人多一些關注,完善制度,幸福晚年。

願人間,少些遺憾,多些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