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在未來,什麼樣的人,能把生意做大?
今天,我們重發一篇過往比較受歡迎的文章《 在未來,什麼樣的人,能把生意做大? 》,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以下是這篇重發文章正文。
最近被問到一個問題:他說夫妻二人自己開店做生意,一直都親力親為,也賺了些錢。
但是他覺得做得特別累,儘管特別努力,好像也不能賺到真正的大錢,未來應該怎麼辦,才能把生意做大?
我覺得這個問題,特別有代表性。
為什麼說有代表性?因為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願望,卻都碰到這樣的問題。
許多人創業,都是看見一個機會,發現一個快速成長的行業,夫妻二人或者兄弟二人商量之後就沖了進去。
這樣的創業方式,成本極低,效率極高,加上特別勤奮努力,很快就能賺到一些錢。
但是一段時間之後,也會很快發現到達瓶頸期,因為這種方式好像怎麼也做不大。
這個時候,人會開始慢慢變得迷茫,不知道往何處去。人和人之間,也就出現了分水嶺。
一類人會選擇「小富即安」,憑藉先入者的紅利和持續勤奮努力,繼續賺已經能賺到的錢,想「安穩地創業」。
這是一種選擇,當然很好。
但是許多人沒那麼幸運,因為他們把紅利期賺到的錢全部都帶回了家,沒有用來挖護城河。他們努力賺錢,卻沒有努力建構能持續賺錢的壁壘。
當紅利變成紅海時,競爭越來越激烈,利潤越攤越薄,於是再也沒有「安穩地創業」,只有「焦慮地前行」。
所以這些人或被迫,或主動成為另外一類人,選擇「做大做強」,一路狂奔。
他們也會明白,創業,就是穿上一雙再也停不下來的紅舞鞋。
所以當我被問到這樣的問題,我知道這是外部壓力和內在渴望的共同作用,讓他們不得不變得更好,這也是一種商業意識的覺醒。
只是,怎麼辦?
想把生意做大,宏觀上來說要建立戰略勢能。大生意的背後,一定是有好的商業模式做支撐。
努力當然很重要,是必需品,但是努力只會讓你賺到「小錢」。想賺真正的「大錢」,還是要依靠對商業的理解,依靠商業模式的力量。
尤其在今天,創業的條件和環境變得更加嚴格,試錯機會沒那麼多,走一步看一步的機會變得越來越少,對創業者也就提出更高要求。
你可能會說,我還沒有能力建立很高的戰略勢能,也沒有辦法設計出很好的商業模式,怎麼辦?
那就保持開放的學習和思考。至少可以看看行業里比較好的、具有代表性的做法是什麼樣。
看得多了,學得多了,也就「通」了。「通」,就能「用」了。
比如同樣是「線下生意」,有一家企業的商業模式,就特別值得研究——7-11。
---
我想請問一個問題:你覺得7-11這家公司的毛利率有多少?
這個問題特別重要,因為答案可能會顛覆認知,讓你對「商業模式」有更多的理解和思考。
5%?10%?20%?
都不是。7-11的毛利率,大約有90%。
很多人一聽就不同意,20%已經很高了,30%那就特別厲害了,怎麼可能有90%!
但這是真的。
因為7-11並不把自己當作零售企業,他們把自己稱為管理諮詢公司。7-11有一整套供應鏈管理的經驗和門店經營的心法,它提供的是「服務」,收的是「服務費」。
什麼意思?
其實7-11絕大多數的門店,都不是自己直營的,而是由其他夫妻店「改造」過來的。它做的就是幫助這些店經營得更好。
比如說7-11有一個典型能力叫千店千面。在7-11後台的供應鏈上,有7000個SKU,但一家店也許只能上架700個,那麼選擇哪些產品銷售效果會更好呢?
7-11會根據門店的歷史銷售數據和其他市場數據進行調整,確保每一家店的產品能及時更換,跟上市場響應,滿足新的需求。
所以7-11每一家門店,幾乎都跟另一家門店的SKU不一樣。
不僅如此,7-11還做了一件更厲害的事情為這些門店賦能。它把自己變成一個平台,把夫妻店、工廠、和配送中心連接起來。
在日本,7-11找到170多家工廠,又在各地合作了140多個配送中心,服務於差不多20000家夫妻店。
商品,我找人幫你生產;配送,我找人送到門口;銷售,我用數據給予支持。
7-11梳理、連接了這三者的關係,創造了「便利店共同體」,提高了整體效率,創造了額外的價值。自己也從中賺取「服務費」。
所以,如果你把7-11當成一家零售企業,它的毛利率可能只有20%,但如果你把7-11當成一家管理諮詢公司,它的毛利率可能有90%。
這是商業模式的力量。
我舉這個例子,不是說你一定也要學7-11這麼做,而是看到更多的可能性,看到背後的商業邏輯。
往小了說,你能不能把中間的各個單元有效連接起來?往大了說,你能不能打通產業的上下游做整合,提供專業的服務?這些都是機會。
努力和勤奮,是耍大刀;但好的商業模式,是機關槍。刀再快,也沒有機關槍快。刀很威風,但機關槍更有威力。
剛剛說的是宏觀層面的商業模式,這要不停思考,日積月累。
那微觀層面呢?
我說有件事情回去之後也許可以馬上做:僱傭第一個人。
嘗試去雇一個人,對你有很多好處:
1.逐漸解放你自己。想做大,不能過度陷入具體的事情里。要有更多時間去思考,去學習,去請教。
2.搭建自己的團隊。想做大,沒有團隊是不行的。團隊槓桿,是做大的必要武器。
3.知道管理者難當。想做大,有一堂課必須補,從員工到經理。
尤其是最後一點。看起來最「小」,但其實最「難」,對你現在最「重要」。
當你開始雇第一個人時,就必須逼着自己繼續成長。因為你一定會遇到這些問題:
在優質勞動力稀缺的今天,怎樣找到合適的人選?招聘文案怎麼寫?投放到哪些渠道更有效?
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合適的人,怎麼給他發工資?獎金制?還是提成制?
當你對他的工作不滿意,要不要自己上手去做?還是溝通?還是給予培訓?
……
這些問題,如果你不僱人,可能永遠都碰不上。
我一直說,有很多的創業者,可能連這些基本的管理問題都回答不上來,因為他們缺乏職業經理人的管理訓練。
很多人過去是員工,創業之後直接成了老闆。什麼是經理?不知道。怎麼管理?不知道。
所以,想要做大,從員工到經理這堂課,一定要補。
最好的辦法就是,從雇第一個人來幫助自己開始,遇到問題解決問題,藉助理論和工具提升管理技能,在實戰中成長。
然後,一步步用團隊槓桿解放自己的雙手,再撬動更大的市場和業務,把生意做大。
但是,你要從雇第一個人開始。
最後的話
創業,就是穿上一雙停不下來的紅舞鞋。當然要有宏觀的上帝視角,也要有微觀的操盤手能力。否則只有宏觀,紙上談兵,只有微觀,沒有格局。
要對商業有理解,也要懂得治理和管理。這樣的人,未來才更有機會。
但是,我最後還是想多說幾句。
怎樣賺大錢,怎樣把生意做大?這是很多人的願望。
有一句話我特別贊同,與你分享。
公司真正的天花板,永遠是CEO本人。
你就是自家公司的CEO,想做大做強,一定要有熱情。但最後也一定要把熱情變成理性,把感情變成邏輯。這樣才能走得更穩,更遠。
很多人是精明的生意人,正在成為合格的創業者,但還不是老練的管理者,更不是偉大的企業家。
慢慢來。-(口述:劉潤*主筆:蕉皮責編:李桑/劉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