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韌性社會》作者馬庫斯:歐美衰退恐在所難免,重點在於回彈和恢復,適當風險暴露可以提高韌性

2023033015:55

核心觀點:

    我們將與高通脹共存一段時間,通脹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從極高水平回落到美聯儲2%的通脹目標。

    一旦通脹深植於價格體系中,就必須採取更加激進的措施,同時也會付出更高的代價。

    公共債務的增加以及高赤字比率幾乎肯定會導致另一場歐洲債務危機,央行加息對債台高築的政府造成衝擊,政府和央行之間的鬥爭將更加激烈。

    行動敏捷、及時調整和改進行動,保持信息流通,高效地建立信任,對於整個系統保持韌性非常重要。

    風吹過時,蘆葦不斷地擺動,非常不穩定;而橡樹則堅定地屹立不倒,但如果遭遇颶風,就再也無法恢復。蘆葦似乎更加不穩定、更加脆弱,但最終它能夠存活更長時間,這就是波動性悖論。換句話說,有些東西可能不那麼穩定,但最終卻比那些看起來毫無波動的東西更加穩定。

    適當風險暴露是一件好事,其意味着整個系統正在調整、學習和掌握應對衝擊的能力,這是一種重要的能力。

    着眼於韌性,不要只關注風險,一味規避風險將與機會失之交臂 。

3月29日,華爾街見聞Alpha投資峰會邀請到了德國經濟學家、普林斯頓大學本德海姆金融中心主任馬庫斯·布倫納梅爾(Markus Brunnermeier),他曾任職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紐約聯邦儲備銀行、歐洲系統性風險委員會等多個國際經濟組織,並出版了多本著作,其中包括廣受好評的《韌性社會》。

本次峰會中,馬庫斯分享了他對2023年全球貨幣政策前景、當下中央銀行與政府的關係的看法,並提出政府和個人如何提高自身韌性的建議。》》直接點擊觀看直播回放《《

以下是華爾街見聞整理的精華內容,分享給大家:

通脹回歸長期目標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展望2023年,雖然仍然存在着許多危機,但也有很多新的發展機遇。

我們可以看到,除中國之外,許多國家的通脹率居高不下,幾十年來都沒有過這麼高的通脹,但是突然間通脹火熱且難以退燒。

一方面在新冠疫情期間,政府出台了大量刺激政策,現在居民開始花費疫情期間儲蓄的現金,導致市場上出現過多資金。

同時也存在供應瓶頸,船隻無法從中國到達美國,也抵達不了歐洲,這帶來的影響是實際供應減少,以上問題均導致了更高的價格水平,因此通脹加劇。

另外還有俄烏衝突導致了更高的能源價格、更高的食品價格,肥料也變得更加昂貴,所以出現了糧食短缺,這也進一步推高了通脹。

所有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導致許多國家的通脹率大幅上升。當然這對家庭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他們現在不得不花費更多的錢來購買物品和商品。

不幸的是,我認為我們將與高通脹共存一段時間,通脹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從極高水平回落到美聯儲2%的通脹目標。

同時,這也將是許多經濟學家的重大挑戰,並且對許多家庭,和預算制定者來說也是巨大的考驗,因為一切都會更加昂貴。

美聯儲、歐央行行動遲緩 衰退恐在所難免

我覺得美聯儲和歐央行行動有點晚了,如果行動比較遲緩,可能需要付出更多代價。

一旦通脹深植於價格體系中,就必須採取更加激進的措施,同時也會付出更高的代價。不幸的是,除此之外,基本上沒有其他辦法。如果想要降低價格水平,降低通貨膨脹,就必須提高利率。由於目前通脹率較難下降,所以必須較預期進一步加息。

另一方面,從歷史水平來看,美國失業率創下新低,歐洲失業率也非常低,當前存在較多就業機會。在高通脹的情況下,工資沒有跟上高通脹,工人的實際工資水平較低,所以對於公司來說招聘工人成本很低,因此許多公司面臨勞動力短缺的問題,沒有足夠的工人來填補工作崗位。為改變這種情況,我們必須減少需求,提高利率,來再次降低通脹,除此之路別無他法。

挑戰並不在於這可能會導致經濟衰退,而在於如何以相對軟着陸的方式降低通脹。目前失業率過低,很難在不引起衰退的情況下降低通脹。在無法軟着陸的情境下,經濟將會面臨短暫的經濟衰退,但是不會持續很長時間,也不會帶來特別大的影響。

美國和歐洲國家都可能陷入輕微的衰退,中國和其他國家的情況略有不同。總體來看,不會出現嚴重的衰退,目前存在多股強大的力量推動經濟繼續向前,許多政府推出了新的環境領域擴張和支出計劃,以發展新的環境處理技術,同時也有其他支出繼續推高通脹。

一方面,政府不斷增加支出將通脹率維持在高水平;另一方面,各國央行必須與通脹作鬥爭,當央行提高利率時,政府將不得不償還更多貸款,政府的開支會增加、負擔會加重,因此可能會看到政府和中央銀行之間存在緊張關係。

全球經濟重大挑戰:政府和央行鬥爭加劇

一國政府負債水平較高必然會使加息成本更高昂,所以如果央行加息,而政府有巨額債務,他們必須承擔更高的債務成本,這就是政府當前面臨的問題。

公共債務的增加以及高赤字比率幾乎肯定會導致另一場歐洲債務危機,央行加息對債台高築的政府造成衝擊,因此政府和央行之間的鬥爭會更加激烈。

然而,從另一角度看,高通脹會降低實際債務水平。如果當前通脹率為10%,而利率沒有上漲到10%,假設升到了4%,那麼會有6%的債務被削減,因此高通脹實際上有助於降低政府的實際債務水平。實際上,因為利率的上漲幅度沒有跟上通脹率的漲幅,很多國家的政府債務的實際價值正在下降。

我認為全球經濟面臨的重大挑戰在於如何控制政府支出,如果政府不斷增加支出,持續推高通貨膨脹率,控制通脹的挑戰就會更嚴峻,央行將不得不進一步加息,而更多的加息可能會對全球或當地經濟產生負面影響。

韌性就是保持靈活和敏捷

首先需要明確,全球利率在以前所未見的速度快速上升,儘管這一風險並沒有造成什麼重大影響,目前全球經濟系統相當有韌性,這實際上是一個好跡象。

但是加息對新興經濟體的溢出效應非常嚴重,實際上在美國和歐洲加息之前,新興市場就已經開始提高利率。有這樣的遠見並且及早採取行動往往會產生積極的影響,當然某些國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債務違約,無法償還債務,必須重置債務等。

但是總的來說在大型新興經濟體中,情況比我們之前想象的更為溫和。之前如果人們知道美聯儲將加息450個基點,將利率提升至4%以上,肯定會想這對新興經濟體的影響將是非常嚴重。然而,到目前為止一切情況似乎都還良好,新興經濟體比較有韌性。

那它們為什麼比想象的更具備韌性呢?因為新興經濟體早早地採取行動,並為此做好準備,這使它們更具有韌性。如果足夠靈活,採取敏捷的行動,那麼就更具有韌性。我們目前看到的就是這樣的一種情況,但我並不是說這會永遠持續下去,如果美聯儲不斷加息可能會導致一些麻煩,我們必須警惕這一點,迄今為止世界經濟似乎相當穩定。

當前全球社會經濟存在一些問題,健康和疫情就是其中的重要議題。我們必須共同努力,才能在未來更有效地遏制病毒的傳播,我們需要努力開發早期預警系統,來提高控制病毒的能力。

事實上,還有氣候變化等其他的問題,我們必須做好更充足的準備,這需要全球領導者共同協作來改善這種情況,來增添韌性。這也意味着當某些突發事件襲來時,必須非常靈活地做出反應。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快速學習,使低級別到較高級別的信息流動通常起來,從而建立信任、遏制危機。

新冠疫情只是其中之一,我們將面臨地緣政治和其他方面的突發事件,這使得管理類似危機、更具挑戰性,各國需要在多邊框架內解決這些都問題,這是全球意義上韌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包括國際社會,當然也有國家社會、地區社會各種不同層次的社會,因此行動敏捷、及時調整和改善行動,保持信息流動,高效地建立信任,對於讓整個系統保持韌性非常重要。

重在回彈和恢復,並非規避

首先,一種方法是避免風險,但是同時也會錯過機會。韌性更多的是意味着,選擇把握機會,承受潛在的風險,同時出現問題能夠恢復回來,所以韌性就是關於恢復、回彈。

韌性不同於穩健,「韌性」是指有能力經受住風暴並恢復,橡樹極具穩健性,高大挺拔,在尋常的大風裡顯得堅不可摧。與之相比,蘆葦則是柔韌的,微風也會使之彎腰。可是當強風暴襲來時,橡樹就有可能被折斷倒下,無法復原;蘆葦卻可以彎而不折,繼續生存。因此,關鍵在於回彈和恢復,並不在於避免風險。

而且,人們必須認識到,沒有任何一個經濟體能夠抵擋得住所有衝擊,這就是為什麼韌性如此重要。韌性可以使人們應對衝擊,一旦衝擊襲來,能夠反彈、恢復回來。關於如何做到這一點,保持靈活、敏捷和開放心態,通過創新思維和方法來實現。

有一個很經典的例子,通過開發疫苗或其他創新有助於經濟更快地從疫情中恢復過來。同時重要的一點是,規避某些特定的風險,比如當受到衝擊,你就倒下無法復原,或者是當受到一些風險衝擊時,遇到不利反饋、達到臨界點是非常危險的,所以當你決定要承擔哪些風險,不承擔哪些風險。

關於如何衡量一個國家或經濟體的韌性,應該觀察衝擊程度有多大,一旦受到衝擊後,如何恢復到常態。中國和美國處理風險的思維不同,在中國更多由中央層面決定,因此更容易快速反應而且方便協作,這為中國創造了更多的韌性;美國採取更加分權的管理方式,將獲得更多的信息流動和信息協作,從而做出恰當的的決策。

兩種方式的不同點是,一方面如果能更快地採取行動,就能更好地協作,但是你可能不會快速地將信息傳遞到決策層面,因為信息就是不同的主體試圖弄清楚不同的事情。

但最根本的取決於面臨衝擊的類型,是否需要非常協調的方式來快速應對還是需要非常有邏輯的方式。通常當需要創新,需要有人發現新的方法,例如開發新的疫苗,那麼後者效果更好;但如果有些事情你必須非常快速和果斷地採取行動,在早期就需要協調一致,那麼前者可能會更好。前者是中國的方式,而後者是美國的方式。

適當的風險暴露可以提高韌性

回到蘆葦和橡樹的概念,當風颳來的時候,蘆葦不斷地擺動,非常不穩定;而橡樹則是堅定的,屹立不倒,但是如果颶風來臨,橡樹刮到就無法恢復了,但是蘆葦仍然會恢復。蘆葦看起來更不穩定、更脆弱,但最終它能夠存活更長時間,這就是波動性悖論。換句話說,有些東西可能不那麼穩定,但最終卻比那些看起來毫無波動的東西更加穩定。

有一個例子是,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的「大緩和」時期,西方經濟體中的一切似乎都沒有出現大的波動,但是實際上暗地裡積累了更多的風險,並最終引發了全球金融危機。所以低波動性可能具有欺騙性,一些問題可能正在暗地裡發酵。

也可以類比到人類,就跟培養孩子一樣。如果孩子小的時候,接觸了一些細菌,那麼會更好地建立起免疫系統。隨後當衝擊出現的時候,他們能夠更輕鬆地處理這個問題。如果一直讓他們處於非常穩定的環境中,沒有任何波動性,細菌侵襲就可能會造成嚴重後果。所以適當的風險暴露其實是一件好事,其意味着整個系統正在調整、學習、掌握應對衝擊的能力,這是一種重要的能力。

應對小的衝擊,對於處理更大的危機非常有幫助。在新冠疫情的早期階段,曾經對抗過的國家實際上更好地應對了新冠疫情危機,他們有經驗應對疫情。較小的危機實際上是一件好事,完全避免小危機可能在長期內是一件壞事,因為人們根本不知道如何處理更大的危機。

一味規避風險將與機會失之交臂

一味規避風險不是正確的事情,你應該承受一些風險並在些風險中迅速恢復。就金融市場而言,就是當面臨價格上漲或者在峰值面臨價格下跌,你能夠承受多大的回調;如果是基金經理,那就是你的投資者在價格下跌能夠陪伴你多久,當價格回彈的時候你能否再次進入市場中,因此必須找到一些韌性措施。

個人投資者可能可以更容易地做到這一點。當價格下跌的時候,你有心理準備,能夠隨時再進入市場;如果你是基金經理,需要管理他人的資金,那麼你必須評估你的投資者會不會和你一起堅守,並且不會迫使你在價格降到低點時清算頭寸,對於投資而言韌性非常重要。

比如,經典的60股票/40債券的投資組合,這裡存在一種負相關性,但負相關性發生變化,投資者必須要優化,重新反思投資策略。

其次,必須了解股票在高通脹環境中的表現,例如在20世紀70年代通脹高居不下,股票表現不佳。

最後,還要從全球視角出發,比如,當發展中國家的投資者投資美債和美元時,需要考慮這將會如何影響新興國家匯率。

最後,記住要着眼於韌性,不要只關注風險。一味規避風險將與機會失之交臂,要敢於投資那些具有較高社會價值、勇於創新並且改善社會的公司。-來源:華爾街見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