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都說"投資是賺認知的錢",但什麼是認知?

2023011713:04

本文系基於公開資料撰寫,僅作為信息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我們都知道「投資是賺認知的錢」這句話,但是什麼是認知呢?換做是幾年前,我所以為的認知大概只是對行業和公司的認知,不過隨着經歷的增長,就慢慢發現,投資世界中,遠遠不只是這些個從事生產或服務的公司,更包括着形形色色的人,以及由人所制定的關於各種各樣的規則,還包括對實踐的認知。

因此在這裡,我將投資世界的認知分為四種類型: 人性認知、市場認知、企業認知和實踐認知 。並在後文進行一一的解讀。



一、對人性的認知

企業的背後是人,企業滿足的是人的需求;市場參與者是人,市場規則也是人在實踐中逐步建立起來的;而人也是各類實踐的主體,人的具體表現決定了實踐的效果。

所以我們在研究中,首先需要把握的就是人以及人性,在股票市場中,至少需要知道這麼幾點:

1)人類是一個想象力豐富的生物,有時候會因為想象而或者恐懼,或者貪婪。

2)人們在獨處和處於群體中的時候,在理性程度上會有很大的不同,群體常常會降低人們的理性,所以三個臭皮匠,不一定抵過一個諸葛亮。

3)正由於群體效應,要做到「在恐懼中貪婪,在貪婪中恐懼」具有很大的難度,當周邊都洋溢着恐懼或者貪婪的時候,人們很難保持獨立的思維,甚至意識不到自己在想什麼、做什麼(即便市場情緒沒有極端,獨立思考也不是)。

4)大多數人都會非常關心個人的得失,股價波動所帶來的財富值波動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人們的心態,並且會喚醒人們的消極想象。

5)人們出於不安全感或者惰性,常常希望接受現成的結論,而不是自己獨立思考。

以上是對股票市場中的人的認知,另外,還需要分析作為需求者的人,任何商業活動都最終依託於人的需求,而人的需求總結來看,主要是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

這兩種需求的界限往往比較模糊,精神需求往往需要通過物質來寄託(除了音樂、電影等等)。必需的吃穿住用行、基本的教育和醫療屬於物質需求,而超出界限的需求則帶有精神需求的意味了,比如幾萬塊錢的衣服和幾百塊錢的衣服,在有用性的角度並沒有太大的差別(即便是有差異,也無法解釋這巨大的價差),而更多的是精神方面差異,諸如身份的象徵、炫耀、虛榮等等;另外,白酒更是一種接近純精神的消費品,除了作為炒菜、消毒的用途之外。

區分物質和精神需求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這要求我們從更本質的角度思考問題。有時候,當我們自己不需要某種東西的時候,就很難理解這種東西存在的基礎,也就容易生出許多懷疑,比如對白酒,很多人可能就覺得身邊的人都不喝酒,其實跟我們的父母輩,無法理解電子遊戲一樣。

二、對市場的認知

市場是人的活動的集合,組成要素有這麼幾點:交易規則、交易群體、資金狀況、交易對象。

對於個人投資者而言,我們需要了解交易規則,即交易所所制定的上市、交易和退市制度,有些制度會對估值產生較大的影響,比如說註冊制,通過增加了同類股票的供給,而在理論上會降低原有個股的估值基準。

而交易群體和資金狀況,常常雜亂紛紛,老實說,有點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不去了解嘛,似乎真管用;太過在意嘛,又規律性不強,信息量不足,難以把握,導致實踐意義差。所以,我們定期觀察下重點公募的持倉變化就好,而其中的關鍵是——給我們一個思考的方向,為什麼他們要這麼變呢?

另外,我們還需要了解市場的,是一些基本市場規律,有這麼幾條比較重要:

1.是均值回歸,馬克思所說的「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市場價格有一條我們不知道的準繩。

2.是物極必反,易經裡面的「亢龍有悔」也是這個道理,在股市中,說通俗點,其緣由就在於傻子總是有限的(即便有人願意在任何高的價格買入,這些人不管有多少,都不是無限的,總有一天會沒錢,相反情況也是如此)。

3.是羊群效應,主力動的話,其他小規模投資者會跟着動,這就是《烏合之眾》中所說的,群體會尋找領袖。背後則是,人性帶有保守性,不願做出頭鳥,另外也是人的思維惰性,現成的答案多舒服呀。

4.是慣性原理,也就是即便沒什麼利空了,還是會跌,沒什麼利好了,也仍然會漲,為啥呢?一個重要的理由是:消息傳播是循序漸進的,不是所有人同時知道。另外,人的反應需要時間。


三、對企業的認知

企業認知的技術性很強,其他幾種是定性的,對企業認知除了包括定性分析外,還會有很多的定量的東西,比如估算市場規模,估算產品價格趨勢,估算公司份額,估算公司成本優勢等等。

估算一方面需要邏輯,另一方面需要信息,對於我們散戶而言,邏輯會更加重要,因為我們在信息方面存在嚴重的短板,拿到的消息都是主力已經知道了的,如果還不能相對理性地進行分析的話,那我們不就是鐵定的砧板上的魚肉、園子裡的韭菜了。

這裡僅說兩個,一是供需,二是管理。

1)供需

經濟學理論很多都是常識性的東西,其中最基本的是供需關係,也就是物以稀為貴,當這種稀缺能夠長期維持,那便是護城河。供需變化是影響企業利潤變化的源頭。

各類分析都有一個由粗到細的演進過程,就拿「物以稀為貴」這點來講,相對稀缺會導致貴,那貴之後呢?就會有更多的企業進來,而且不管能不能進來,超額利潤都會帶來進入衝動。托馬斯·約瑟夫·登寧在《工聯和罷工》說「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就是這個意思的誇張表達。

2)管理

在具體分析一家公司的管理情況前,我們需要對管理本身有基礎的認識。其實這是一個團結和激勵人的問題。

由於社會是金字塔的結構,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是被僱傭者,也就是那個被團結和激勵的對象,因此我們都會想這麼一個問題「我憑啥為老闆賣力呢」,基本上兩點,一是經濟獎勵,給的票子足夠多,二是成就感和被尊重感,對於後者,想想吳起給士兵吸膿血。

一個優秀的管理者都有識人之能,將正確的人放在正確的位置,並且不吝惜財帛爵位等獎勵(也不是隨便花錢,要用在刀刃上),看看韓信這個老員工評價項羽,說他婦人之仁,其核心就是不滿項羽在獎勵上過於吝嗇(給個破印綬還要拿在手上磨來磨去的)。比較項羽和劉邦的用人情況,對理解管理很有幫助,看劉邦多精,雖然傲慢不講禮貌喜歡打趣身邊人,但原則面前不含糊,大家就願意跟他。

一家企業,如果處於了一個不錯的行業(需求很大,而供應格局良性),還沒有做好的話,除了技術問題(拉長時間,技術問題也是管理問題,要麼研發人員沒選好,要麼就是缺乏激勵,導致大家上班摸魚),就是管理問題了。



四、對實踐的認知

任何認知只有落實到實踐中才有意義。

成功的實踐需要正確的認知,要釀好酒,需要懂釀造的方法;要造芯片,要懂得基本的半導體知識等等。對於投資而言,這裡面涉及的知識不是單一維度的(不過我們也沒必要去管什麼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哲學等學科分類)。

聽到過一種說法,就是當認知卻不能很好得實踐的時候,那就是認知還有所缺陷。這種說法沒有問題,但是因為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所以會產生誤導,即讓人認為通過提升認知就可以更好地實踐,或者是實踐問題只能通過認知來解決。

認知當然能夠解決部分實踐問題,但是絕非全部問題,實踐問題常常需要在實踐中去解決。

就像彈琴,知道怎麼彈,難道就能夠彈得很好以及成為名家嗎?顯然不行,長期的訓練是不可避免的。同樣,投資的理念、策略、估值方法等等都已經理論化了,但是必須有足夠多的成功的實踐;實踐需要有穩定的心態的支持,還需要信心——越有成績就越自信,越自信就更能有成功的實踐。-(作者:妖刀鬼徹/來源:錦緞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