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無效溝通,打工人的集體內耗

2022121319:11

「不夠大氣!沒有設計感!文字放大再放大點。」

「能不能設計得又方又圓。」

「想要五彩斑斕的黑。」

「他家設計挺好的,你能不能抄一抄。」

哪怕不是設計師,相信你也一定在網絡上看過類似的段子。什麼甲方爸爸,指揮「大佬」,更有各種畫風清奇的要求。正所謂流水的甲方爸爸,吐血的設計師。

無數設計師深夜反思,研究策略,學習互聯網「嘴替」,企圖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話術,結果只是下載了「你在教我做事?」「鼠標鍵盤給你」的表情包。



當然,清醒的打工人都知道,幾張表情包根本不能推進項目進展,還得進一步溝通了解「想要五彩斑斕的黑」背後的真正需求。

真實的職場溝通更多的是信息的有效傳遞,但明明有嘴就能辦到的事情,為什麼會發展成「無效溝通」呢?

*打工人溝通現狀-必須說,但又不會

超9成的打工人,想擁有一張能言善辯的嘴。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一份調研報告數據顯示,90.1%的受訪者認為職場軟技能重要。所謂的「軟技能」,指的是不同於和崗位專業能力直接相關的硬技能,通常包含口才與表達、團隊合作等非認知性的能力。

現階段,職場人士愈發重視表達溝通能力。一方面是因為工作內容本身所要求的。「設計師,最核心的技能就是溝通能力」。曾與北京衛視、阿里巴巴、Adobe、榮耀、站酷網等多個品牌有合作的資深設計師王雲飛認為,商業設計作品需要考慮到商業用戶需求,有效溝通則可以使設計師了解有效信息,在設計中將商業價值放大。

另一方面,隨着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傳統職業的外延不斷擴大,單個項目的完成需調動產業上下游各方資源合力完成。團隊合作中,內外部溝通已成日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環。


《安家》/ 豆瓣

騰訊發布的《2022年互聯網新興設計人才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中指出,傳統的設計工作現如今已不再強調單打獨鬥,從業者需與設計上下游的產品經理、研發人員協同配合,日常工作普遍存在跨崗位協同情況。

98.5%的從業者日常工作中存在與他人協作的情況,協作對象主要為其他設計類崗位、產品類崗位、開發類崗位。

在十餘年設計從業經驗中,設計師周奕霖先後參與了粵省事小程序、國務院小程序、雲遊長城等多個項目的設計工作。

設計項目之初,他需要了解不同目標群體的特點,以及產品的使用習慣。例如,相比娛樂類項目,政務類小程序用戶使用頻率較低,這就要求設計要着重強調可用性。雲遊長城等文化類項目受眾較廣,體驗創新則是設計思路中的重點。

據周奕霖介紹,要了解用戶特點,需要通過大規模訪談、問卷等形式來獲取,這些前期調研工作往往需要用戶研究部門來協作完成。

大學就讀產品設計專業的糜國敏,目前在深圳的某遊戲公司實習。五個月實習工作中經歷的團隊協作情況與周奕霖類似,與交互設計師協作完成設計原型圖、與測試開發溝通功能落地情況、與同公司其他項目組了解市場競品情況……


沒日沒夜的設計生涯。/ Unsplash

糜國敏對此並不感到陌生。大學期間,她便參加了由建築專業、視覺傳達專業、產品專業等不同專業背景的同學組成的項目小組,共同製作完成了一款「大學生志願者管理平台」。只不過最終很遺憾,該平台並未落地實現,因為缺少計算機系同學的加持。

再驚艷的設計想法,想落地開花,都少不了團隊內各方協作支持。

*每天都要溝通-可我還是「無效溝通」

我們理想中的團隊協作,大抵是進一步能將自己想法、觀點明確地傳遞給對方,退一步能聽懂對方的訴求,雙方產生共識、達成合作、順利推進項目,豈不美哉。


《我在他鄉挺好的》/ 豆瓣

可現實情況是,很多時候,我們收到的往往是「這個字體放大再放大」「能不能設計得又方又圓」「你能不能『借鑑』別家的設計方案」「這個需求實現不了」等反饋,要麼是沒有可實操的修改建議,要麼就是建議毫無意義。

與此同時,通過訪談調研,《白皮書》也點明了團隊協作中的主要痛點。數據顯示,設計行業從業者在設計協作與溝通的過程中,當前最主要的痛點來自「不同崗位同事對於設計理念、審美風格難統一」及「協同工作涉及多業務角色,需要溝通多輪」。

*打工人苦「無效溝通」久矣。

尹春林是百果科技設計團隊的一位負責人,日常管理着20人的小團隊,周旋在業務部門和程序員之間,落地設計項目,已是家常便飯。


《杜拉拉升職記》/ 豆瓣

每個部門站在各自專業角度溝通協作時,便會變成一個個小的信息孤島,很難互相傳遞有效信息。

當闡述設計方案時,業務部門會關心是否會提高轉化率、拉新、會員數等業務指標的增長情況,程序員側重在設計方案還原成真實可運行的程序時的難度性。

與此同時,「夾縫中生存」的設計師闡述方案時,常常也會陷入誤區——從設計理論角度出發。設計體系、色塊理論……這些晦澀難懂的理論知識,大大增加了溝通的難度。

在王雲飛看來,無效溝通的本質在於並未表達出底層需求。

「不夠大氣!沒有設計感!文字放大再放大點……」相信很多設計師很熟悉這句話,可是從專業「點線面」設計角度,直接放大之後很難兼顧美感。王雲飛認為,需要了解客戶「字體放大」背後的底層需求——突出傳播重點,進而設計師再用另一種視角表達方式代替「字體放大」,以達到客戶要求。

*有效溝通-目的在於高效解決問題

何謂有效溝通?

由尹春林主導設計的《設計師崗位職級能力匹配表》中,將溝通能力的最高水準評價為「預先評估溝通對象個人具體的行為,通過溝通引導對方達到目標」。

在某遊戲公司實習的糜國敏,此前就製作「遊戲排行榜」的需求點跟交互設計師爭執不下。在多輪反覆溝通中才發現,「他一直反對的點和我反對的地方,其實原因完全不同」。復盤整個溝通過程,糜國敏回憶道,當時雙方一致表達觀點,但並未具體說明不同意的原因。

經過這件事情之後,她意識到有效溝通的關鍵是觀點的闡述。任何觀點和需求都要有足夠的依據,而不是僅僅表明「我覺得」「我認為」,要積極在闡述過程中尋找雙方的共同點。



尹春林給出的建議很簡單,換位思考——面對不同部門,你需要從對方關心的需求點出發,闡述設計方案。

「向業務部門介紹時,從『設計方案解決了你們業務哪些問題』這個角度闡述,再與設計理論掛鈎起來。」尹春林具體解釋道。

在周奕霖看來,團隊溝通本質上是通過信息的有效傳遞,達成解決問題的目的,而「解決問題」便是設計師最基礎的核心能力。

團隊協作中,越發強調有效溝通的作用,目的就是為了更高效地解決問題。

有效溝通,觀點的有效輸出能夠大大提高團隊的工作效率。溝通之外,設計師團隊還會藉助設計協作工具來提高設計工作交付、上下游協作、日程管理等多個環節的工作效率。


《理想之城》/ 豆瓣

《白皮書》調研數據顯示,設計師從業者對於國產的設計協作工具認知率和使用率相對較高。設計協作涉及不同崗位間的聯動和配合,國產化工具在賬號權限管理、數據安全性方面均有所保障。

一份職業的變革往往承載着一個時代發展的縮影。過去,我們將「設計」簡單地理解為「美工」,因為在平面傳播時代,設計師的任務就是把美傳達出去。

現如今,遊戲設計、交互設計、多媒體設計等新興設計崗位的出現,我們也迎來了數字化時代浪潮下,動態傳播的時代。而設計師在企業中的角色不斷變化,逐漸擁有了驅動商業創新、實現業務價值放大的價值。

設計師,逐漸由美的傳遞者,豐富為兼顧美感和商業價值、提升用戶體驗的創造者。

由「騰訊用戶研究與體驗設計部」牽頭完成的《互聯網新興設計人才白皮書》,關注的便是在數字化時代變遷的大背景之下,設計師角色的變化,以及由此帶來的新的趨勢和需求。

設計之美,各抒己見,設計之才,知而用之。-來源: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