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印度1600萬人海外打工:一年狂賺6053億,有哪些秘密?

2022121316:32



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勞工輸出國,海外勞工高達1600萬,被調侃為「打工皇帝」。

正解局出品

卡塔爾世界盃開賽後,正解局曾介紹過勞工問題。

據卡塔爾官員公布的數據,有400餘名外來勞工死於世界盃項目。

其中,就有不少印度勞工。

這是因為,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勞工輸出國,海外勞工高達1600萬。

「打工皇帝」的背後,有多辛酸?

01.打工皇帝

印度向海外輸出勞工的時間很早,大約在19世紀中期就開始了。

彼時,英國人滿世界殖民擴張,占領了全球四分之一的陸地,號稱「日不落帝國」。

英國疆域廣闊,卻遇到了一個巨大的問題:人口不足。

19世紀中期,英國的人口大約只有2000萬,陸軍只有不到10萬人,這麼點人要守備全球四分之一的陸地,顯然是嚴重不足的。

考慮到彼時印度有超過四億人口,英國開始嘗試從印度招募士兵,以錫克地區為主。

很快,英國人發現這些士兵非常好用,又聽話,又盡職盡責,薪資要求也不高(和英國本土對比),英國人便大量招募印度士兵。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英軍內部形成了白人軍官+印度士兵的結構,比如,英國在中國的租界,就僱傭了大批印度人做警察,儘管那時印度還只是個地理概念。



上世紀30年代上海租界的印度巡捕

看到印度人這麼好用,英國的其他行業也紛紛招募印度人。

比如在東非的肯尼亞,1895年,英國正式宣布肯尼亞為其殖民地,接着便從印度招募了3.5萬名勞工,開始修米軌鐵路,前前後後共修了2700多公里。

在修建鐵路的過程中,有多達2400名印度勞工被獅子吃掉,在英國的殖民體系下,英國人去到哪裡,印度勞工就跟到哪裡。

這些地方也漸漸形成了印度人的社區,在東非目前有兩百萬印度人。

新任英國首相蘇納克,其爺爺就是從印度去東非務工的人,父親出生於肯尼亞。



在東非的印度人

在有些地方,印度人的數量甚至已經超過了當地人。

比如中美洲的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印度人數量占35.4%,在圭亞那,印度人占40%,同樣是第一大族群。

印度獨立後,這股勞工輸出風潮被保留了下來,大量的印度人依然把去海外務工視為改變自身命運的關鍵出路。

此次舉辦世界盃的卡塔爾,就有超過90萬名印度勞工,卡塔爾的鄰居沙特和阿聯酋,國內的印度勞工合計超過350萬,還有巴林的40萬,阿曼的90萬,僅僅在海灣國家,印度勞工就接近700萬。



在海外國家打工的印度人

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勞工輸出國,海外勞工高達1600萬,被調侃為「打工皇帝」。

這些勞工每年給印度國內的匯款,是印度平衡貿易逆差的重要砝碼。

2021年,印度海外勞工匯款高達87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053億人民幣)。

02.辛酸之處

印度人之所以大量出國,首先還是國內的就業狀況太難了。

印度自己公布的失業率為8%,但這個數據是有相當部分問題的。

在就業標準上,印度把家庭主婦也統計為就業,水分可見一斑。

2019年時,印度鐵路公司發布了招聘信息,招聘6.3萬個崗位,主要是清潔工、維護等低端崗位,薪水並不高,結果吸引了多達1900萬人報名,競爭比高達301:1。

2021年,中國國考報名總人數為151萬,競爭比為61:1,我們已經抱怨卷得不得了了。



1900萬人應聘印度鐵路崗位

印度的失業和我們所說的不同,相對發達的經濟體,失業一般是結構性的,比如有快遞員、文員等崗位,但是你覺得這些崗位薪資不高,或者勞動強度大,或者發展前景不明,就選擇不做,一直找到滿意的為止,這叫結構性失業。

印度的失業屬於硬性失業,單純就是沒有那麼多崗位。

為了緩解就業壓力,印度政府也是使出了渾身解數,今年七月份時,總理莫迪就要求政府部門招聘100萬人。

自2014年上台以來,莫迪就高舉「印度製造」的旗幟,在電力製造等領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如果看整體數據,就會發現「印度製造」的計劃不容樂觀,進展也不順利。

莫迪上台的2014年,印度製造業占GDP的比重為15.07%,到了2021年,是14.07%,不升反降。

印度製造業占GDP的歷年比重 圖源:快易數據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詭異的現象呢?

因為莫迪的政策是偏向大財團的,莫迪希望效仿韓國的經驗,扶持財閥,重點發展電子、光伏等領域。

這也不能說錯,但問題是,這些領域普遍屬於資本密集型產業,能提供的中低端就業崗位相對有限。

真正能提供大量就業崗位的是勞動密集型製造業,這些行業普遍的利潤不高,但對於緩解就業狀況至關重要。

大財閥沒有動力進入這些行業,導致了產業結構失衡,產生了製造業占GDP比重不升反降的現象,沒有足夠的製造業崗位,就難以緩解就業,勞工繼續大量輸出就是必然。

除了國內的崗位太少,工資太低也是原因之一。

印度2018年曾經公布過一份國民平均工資數據,每個月折合人民幣約1300元。

即使是這樣的收入,往往只有新德里、孟買等少數幾個大城市有,其他地區是沒有的。

卡塔爾政府2020年出台了針對外國勞工的最低工資政策,折合人民幣每個月1800元左右,很多雇主就真的按這個數字支付。

這也沒有多高,然而,印度人依然趨之若鶩,有大約一百萬印度勞工在卡塔爾謀生,干的活普遍是又髒又苦的建築類工作,還要頂着45度以上的高溫,這也從側面反映印度國內薪水低的現狀。

別無選擇罷了。

03.利弊得失

印度大量的勞工輸出,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就業壓力。

大量青壯年勞動力找不到工作,時間一長,是要出問題的。

其次,一年匯款870億美元,還讓印度獲得了寶貴的外匯。

印度是一個貿易逆差國,2021年的逆差達到了創紀錄的1771億美元。



印度2021年的貿易逆差

如果沒有海外勞工的匯款,印度的外匯儲備狀況將承受巨大的壓力。

凡事都有兩面性,有得必有失。

印度勞工的大量輸出,造成了本國人才的大量流失。

人才是第一資源。

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培養的人才都應該優先為本國所用。

這當然需要靠發展、靠機會留住人才。

印度海外勞工被調侃為「打工皇帝」,也僅僅是調侃罷了。

既然是打工的,怎麼可能成為「皇帝」,更何況還是在海外打工。-來源:正解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