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多了一個面基世界級大師的機會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在世界科學史上,很多偉大的發現都誕生於不同科學家跨學科、跨領域間的交流與合作。
比如DNA雙螺旋結構。作為與相對論、量子力學並稱20世紀最重要三大科學發現之一,DNA雙螺旋結構就是由化學家萊納斯·波林、生物學家詹姆斯·沃森、物理學家弗朗西斯·克里克、羅莎琳德·富蘭克林和莫里斯·威爾金斯合作,將化學、物理學、生命科學相結合,最後共同研究出來的產物。
再比如常規超導體微觀理論。該理論則是由精通固體物理的約翰·巴丁和擅長量子場論、數學物理方法的利昂·庫珀、約翰·施里弗合作而創立。三人由此而獲得197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這樣的故事數不勝數。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在近100年的300多項諾貝爾自然科學獎中,有近半內容是跨學科交叉研究的成果。
由此可見,當科學家開放、交流合作,當科學知識流動、傳遞,便更有可能帶來觸類旁通,甚至峰迴路轉、豁然開朗。相反,如果科學家都閉門造車,最終只會導致科研創新止步不前。
*中國也有對標世界級的科學論壇
歐美科技發達國家是深知這一點的,因此也形成了悠久的學術交流傳統。
在歐美的學術交流傳統中,舉辦頂尖的學術研討會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美國,就誕生了著名的戈登研究論壇(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s,GRC)。這個始於1931年的學術論壇,由登記在冊的88個非營利組織組成,如今擁有23個美國會址、7個美國以外會址,管理着超過340個不同的會議,每年吸引約20000名與會者。
歐洲也不甘示弱,有享譽世界的林道諾貝爾獎得主大會(Lindau Nobel Laureate Meetings)與戈登論壇遙相呼應。
從1951年起,每屆大會期間,會有三四十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來到這個位於德國巴伐利亞州的阿爾卑斯山深處的湖畔小鎮,與來自世界各地的600多位青年學者、科研人員進行交流。
每屆林道大會,都會從物理學、化學、生物學/醫學三個主要學科中選擇一門作為對話主題,並且組織講座、研討會及各種社交活動。而從2004年起,林道大會又增設了經濟學論壇。
不管是林道大會,還是戈登論壇,經過半個多世紀甚至近百年的發展,都已經成為匯聚世界頂尖科學研究者、展現全球科學家頂尖學術成果與最新研究進展的大舞台——不僅召集方在國際學術界具有極高的影響力,與會者也大都是各個研究領域的佼佼者。無論是主辦,還是與會,都是莫大的榮譽。
這幾年,受多方面因素影響,中國,上至廟堂、下至市井都高度關注科技。在此背景下,民間舉辦的科技研討會規格明顯提升。其中之一,就是從2021年開始舉辦的「青年科學家50²論壇」。
騰訊集團高級副總裁、首席人才官奚丹演講
11月27日,這個由南方科技大學、騰訊公司共同主辦的學術論壇迎來了第二屆,眾多大咖線上雲聚。
作為目前國內學科領域跨越最廣、影響力最大的科學家學術交流平台之一,「青年科學家50²論壇」有着對標林道大會等世界級論壇的雄心。
*托舉青年科學家
1953年,林道大會定下使命:「教育、啟發、聯結」,讓大學生、博士生和博士後等青年學者加入學術研討之中。也是從這一年開始,在德國之外的歐洲其他國家學生都可以參與進來。林道大會也變成了一個由諾獎得主、科學大師指導青年學者的科學論壇。
和林道大會一樣,通過科學前輩的傳幫帶,來托舉年輕人,也是「青年科學家50²論壇」的創辦初衷。青年科學家50²論壇名稱里的「50²」(50平方),寓意着「科學探索獎」每年評選出的50位青年科學家,將對未來50年的科學技術突破產生重大影響。
舉辦至第二屆,已經有一大批優秀青年科學工作者登上青年科學家50²論壇,展示學術成就和個人風采。
比如呂琳媛。這位電子科技大學的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出生於1984年,今天還不到40歲。
202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複雜系統研究,斯蒂芬·霍金也曾說過,「21世紀將是複雜性的世紀」。在此次論壇上,呂琳媛做了題為《探索複雜世界的簡單規則》的學術報告,深入淺出地介紹了複雜系統研究的「前世今生」:在秩序與混沌邊緣,複雜科學如何在諸如人腦、生態、社會這樣的複雜系統中尋找普適、簡單的規律,以及科學家如何在複雜世界中,尋找到隱藏着怎樣的簡單規則。
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2020年「科學探索獎」獲獎人陳玲玲演講
再比如陳玲玲,這位康涅狄格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博士、2020年「科學探索獎」獲獎人、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現年也不到45歲。她帶隊創建了長非編碼和環形RNA研究技術體系,在揭示其生成規律、作用機制以及與人類疾病的關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就,也開拓了該研究領域的新方向。
非編碼RNA被稱為人類基因中的「暗物質」,它從DNA轉錄而來,但不表達為蛋白質,長久以來一直用途成謎。這些「暗物質」到底有什麼用?能夠為我們對抗疾病提供哪些全新的手段?在論壇上,陳玲玲以《新型RNA的發現與功能探索》為題,為人們揭秘非編碼RNA。
呂琳媛、陳玲玲只是2位典型代表,隨着時間的推移,「青年科學家50²論壇」將見證更多青年科學家展示自己的學術成就和個人魅力。
*瞄準原創性基礎科研
基礎科學是一切科學的基礎,是使我們「知其所以然」的基礎,也是所有應用的基礎。
無論是戈登研究會議,還是林道大會,都將關注點對準了人類最重要的基礎學科——前者的使命是「為生物、化學和物理科學及其相關技術的前沿研究的介紹和討論提供一個國際論壇」,後者邀請的諾獎獲得者主要來自物理學、化學、生物學/醫學三個學科。
眼下中國,也無比需要重視基礎科研——一方面,受資源、環境等條件約束,以科技創新為代表的高質量發展是必經之路,另一方面,過去中國的信息技術產業更多關注應用層,在基礎科研和底層核心技術領域相對薄弱,而受歐美強國伺機發起的科技戰,儘快實現科技的自立自強就成了當務之急。
正如騰訊集團高級副總裁、首席人才官奚丹在論壇上所說——「沒有原始創新的深厚地基,沒有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科技企業的大廈再高大再漂亮,也難以經受風吹雨打。」
正因為如此,本屆論壇的主題最終確定為「聚焦原創,突破邊界」。其中,「聚焦原創」指的就是瞄準原創性基礎研究,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加快推進科技自立自強戰略實現;而「突破邊界」,即鼓勵自由探索和各學科間的交叉合作。
無論是嘉賓所做學術報告,還是校長圓桌論壇和主題論壇,也都緊扣這個時代主題。
美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前沿生物技術研究院院長朱健康演講
先看看科學家們的學術報告。
美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分子遺傳學家朱健康帶來了「從DNA第五鹼基到健康與長壽」的學術分享。他結合自己的工作,講述了基因序列里看不到的遺傳信息——「DNA甲基化」的神奇作用:科學家通過撥慢「DNA甲基化時鐘」,有可能延緩衰老、讓人們更加健康長壽。
在2021年的蛋白質結構預測大賽CASP 14中,AlphaFold2對大部分蛋白質結構的預測與真實結構只差一個原子的寬度,預測水平達到了人類利用冷凍電子顯微鏡等複雜儀器觀察預測的水平。這個蛋白質結構預測史無前例的巨大進步,不僅讓AlphaFold2名聲大噪,更點燃了AI for Science熱潮。
憑藉着將蛋白質3D結構的預測精度從60%提升到90%以上,AI for Science入選了《Science》雜誌評選的2021年度最重要的科學突破之一。但人工智能是否真的無所不能?
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深圳醫學科學院創始院長顏寧演講
剛回國的國際著名結構生物學家顏寧,則分享了她一直在探索如何讓AI技術更好地輔助結構生物學的研究,希望讓AI擁有更強的算力和更新的算法,能從一個非常高的時空分辨率中,推動人類更好地理解細胞這個小小的分子世界。顏寧分享了她的團隊如何利用結構生物學研究離子通道的結構與機理,從而理解疾病的發生機制,助力藥物研發。她還分析了AI對於現代結構生物學的助力與局限。
作為全球著名細胞生物學家,西湖大學教授於洪濤長期從事最基本的生命現象細胞分裂研究,曾在全球首次找到細胞分裂的「開關」紡錘體檢查點。此次論壇上的分享,也是他在2019年全職回國後,為數不多的公開學術報告。他與聽眾們分享了細胞分裂的神奇旅程,和在這一過程中,「生命密碼」基因組的傳承和塑造。
伴隨着晶體管尺寸逐漸逼近其物理極限,作為半導體領域最著名的規律,「摩爾定律」正面臨失效風險。這也是最近10年半導體行業經久不衰的話題。未來,人們飛速增長的算力需求將如何得到滿足?下一代芯片又將長什麼樣?對於這一系列全行業關注的焦點話題,作為清華大學集成電路學院首任院長和2019年「科學探索獎」獲獎人,吳華強教授便從集成電路面對的「三座大山」談起,分享了「後摩爾時代」集成電路技術發展的最新前沿探索。
再看看論壇環節。本次論壇新增「校長圓桌」,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 東方理工高等研究院院長陳十一、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韓傑才、上海科技大學黨委書記李儒新、大灣區大學(籌)負責人田剛、廈門大學校長張宗益圍繞如何「引導、支持從事基礎研究的青年教師甘坐冷板凳、探索長周期重大科學問題」等議題展開熱烈討論。
其中,韓傑才講到,學校和科研工作者首先要樹立對基礎科研的準確認知,否則,如果認知不轉變,基礎研究的困境和問題還是突破不了。「很多年輕人願意,也很容易把熱點問題當作基礎科研,以為寫文章快或者引用次數多就是在搞基礎科研,其實這與基礎科研不完全一致。」與此同時,還要就如何選擇和評價基礎科研人才達成共識。
結語
一個國家科技的自立自強,需要社會各界齊心協力,國家和政府的引導和支持必不可少,企業的參與、頂尖科學家的示範和引領都是不可或缺的環節。
從「青年科學家50²論壇」的主旨定位、嘉賓陣容、議題設置便可看出,包括論壇主辦方騰訊、一眾科學家等同行者,對於支持和推動原創性基礎科研的初心與決心。
在投資領域,加法是單利,乘法是複利。50²就更是複利了。愛因斯坦說,複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蹟。
眼下,顏寧剛剛將工作重心轉移至國內,「青年科學家50²論壇」也才剛剛起步。有理由相信,未來,當國家持續引導、有能力的企業不斷努力、有信仰的頂尖科學家躬身示範,更多青年科學工作者將獲得托舉,中國的科技創新也將形成源源不斷的複利。而當科技創新形成複利,屬於中國科技的自立自強,就不會遠。-來源:虎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