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龍設宴挽留企業,專家:要抵擋住美國"攻勢",關鍵在能源和成本
【環球時報駐法國特約記者:姚蒙*環球時報記者:潘曉彤】 「留下來,不要走。」據法國多家媒體報道,法國總統馬克龍近日在總統府愛麗舍宮設宴,邀請眾多歐洲企業家,希望說服他們不要將產業線轉移至美國。據悉,馬克龍試圖向出席宴請的包括寶馬、聯合利華、阿斯利康等企業高管傳遞一個信息:留在歐洲,並選擇法國作為未來的投資國家。中國學者趙永升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對於那些因為生產成本承壓過重而外遷的企業,馬克龍的挽留效果不會太大,法國要抵擋住美國或其他經濟體的「攻勢」,關鍵得在能源價格和企業生產成本上下功夫。
企業界人心浮動
21日晚,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愛麗舍宮設宴招待一批歐美大企業家,法國媒體對此進行了密集報道,標題均強調了馬克龍的苦心:讓企業與投資留在歐盟,特別是留在法國。雖然媒體並沒有一一列出到場到底有多少企業家,隨後的總統府也沒有明確信息進一步展示晚宴的具體進程與內容,但法國當局的意圖還是相當清楚的:在歐洲俄烏衝突愈演愈烈、能源危機很難緩解之際,法國不希望企業投資者離開。
法國《回聲報》刊出法國達索航空集團總裁、法國冶金行業與工業聯盟主席特拉皮埃答記者問稱,不少企業家對前一時期做出的投資歐盟的決定感到後悔,他們主要是擔憂能源價格高漲嚴重影響產品的競爭力。與此同時,歐盟國家的媒體近期均大幅報道企業界人心浮動的情景,認為美國當局推出的一系列對當地企業的優惠政策與低價能源,對國際企業界具有越來越大的誘惑。這些都是此次法國總統舉辦晚宴來挽留企業家的動因。
「馬克龍這種挽留做法在法國較為普遍,甚至在歐洲其他國家也都存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全球創新與治理研究院研究員趙永升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法國雖奉行自由經濟,但實際上,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依舊很大。
趙永升表示,歐洲企業選擇外遷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高度依賴能源的企業成本飆升,被迫選擇能源價格較低且供應有保障的地區;二是地緣衝突加劇國際運輸難度,使得原材料或銷售地主要集中在歐洲之外的企業,選擇遷往以美國為代表的北美地區,或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地區。
資料圖
美國的誘惑
馬克龍的這一姿態也是針對美國一系列企業優惠政策。路透社報道稱,法國總統馬克龍將於本周對美國進行罕見的國事訪問,目的是強調法美友誼,而不是(大西洋)兩岸之間激烈的經濟競爭。報道援引一位法國官員的話稱,對於那些開始考慮將生產外包或在歐洲以外進行投資的公司而言,法國並不占優勢。歐洲目前高企的能源價格,推高天然氣和電力成本,加重了歐洲企業的負擔。
據法國《工廠》網站等介紹,剛剛讓人感到樂觀的歐盟電池生產企業,也在考慮外遷美國。如瑞典的NORTHVOLT就準備離開德國前往美國。這些壓力將迫使法國與歐盟當局認真考慮其企業戰略與競爭戰略。德國工業聯合會近日警告稱,由於通貨膨脹和能源成本飆升,1/4的德國公司正考慮將生產轉移到其他國家。
法國新聞電台稱,面對能源危機,歐盟許多企業均在考慮是否搬遷出歐洲。該文表示,企業界考慮的目的地有好幾個選擇,主要是能源價格穩定且便宜、航運方便的地方,特別是北非地區與北美地區。印太地區也是企業考慮的方面。目前海運價格的下跌,也更加促使企業下決心外遷。
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無論是所謂的美國「挖牆腳」,還是法國的相應對策,其實反映了美歐關係中「只顧自身利益」的實質,「在商言商,美歐之間一直不斷地有貿易摩擦,都是為了各自利益在博弈」。丁純說,「馬克龍的宴請,讓歐洲企業看到挽留的真心誠意,接下來,政府大概率會推出相關的補貼減稅等政策,讓企業看到挽留的實際行動。」
法國的反擊
對於上述的一系列企業外遷壓力,法國政府正在各個方面做出應對:馬克龍呼籲歐盟緊急討論商定歐盟新的經濟對策,推出歐盟優惠本土企業的措施,同時要求政府加大對企業的能源補助。
法國財長勒梅爾在11月22日答記者問中進一步公布政府對企業的支持措施,他表示將在歐盟立法框架內強化對歐盟與法國企業的補助,特別是對能源消耗大的企業補助。他還表示要進一步與德國合作交流以協調能源與企業政策。他強調,與德國企業競爭並不是法國的目標,真正的目標是與美國企業的競爭,因為他們的能源價格是歐盟企業的1/10至1/5。
趙永升表示,從長期看,法國已經在能源供應的備選渠道上做了準備,不僅和中東國家簽署新的能源供應合同,還加大對新能源的研發。但遠水解不了近渴,對法國來說,短期內可行的做法,就是繼續加大對企業的補貼和扶持的力度,藉此抵消甚至超越美國和其他國家的競爭優勢。
據外媒報導,馬克龍計劃明年訪華,有媒體猜測這可能意味着法國將在中國尋找商機,並轉變對華態度。趙永升認為,在美國已經把中國確定是其「頭號競爭對手」的背景下,作為盟友,包括法國在內的歐盟國家或許沒有太多別的選項。不過,中國對法國來說依舊是重要市場。「中法之間的關係有競爭也有合作,在常規領域上中國和法國還有不少合作,競爭與合作並不矛盾,兩者還能互補,」趙永升說。-來源:環球網資訊-
*俄媒:梅德韋傑夫稱,美國和歐盟正走向「難堪的分手」*
【環球網報導 見習記者:李詩睿】「俄羅斯前總統稱,美歐聯盟正走向『難堪的分手』。」「今日俄羅斯」(RT)電視台網站28日以此為題報導稱,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傑夫當天在社交平台Telegram發文,這樣評價了當前美歐關係。他表示,在美國這個「大男子主義者」明顯的「經濟欺騙」下,美國和歐盟之間的「婚姻」可能將結束。
「(美國)不打算分享他的收入。相反,他偷走了他上了年紀的伴侶最後的積蓄,毫無顧忌地把錢裝進自己口袋,」梅德韋傑夫寫道。他表示,美國政府逐漸增加自己國內商業環境對歐洲企業的吸引力,並鼓勵其他國家購買他們的產品,但與此同時,歐洲商品市場正在萎縮,部分原因是歐洲決定與俄羅斯脫鈎。
「你真的不能相信那些富有的贊助人。就像這樣——歐洲的福利要沒了!」梅德韋傑夫稱,歐盟可以「與欺騙(他們)的...... 夥伴分手,開始新的自由生活」,但他們很可能沒有足夠的決心和「睾丸激素」去做這件事。RT稱,作為對「政治正確」的認可,梅德韋傑夫拒絕在自己的這番比喻中界定當事角色的性別。
梅德韋傑夫發表這一評論之際,RT稱,多家媒體報導歐盟國家對美國在俄烏危機中的機會主義行為感到越來越憤怒,歐盟的公開聲明和西方媒體的報道都反映了美歐之間日益加深的裂痕。
據美國政治新聞網此前報導,多名歐盟高級官員對美國政府感到憤怒,他們指責美國在俄烏衝突期間大發橫財,而歐盟國家卻在衝突中「失血」。報道指出,歐盟因俄烏衝突而通脹飆升,經濟瀕於衰退邊緣。歐盟各國減少對俄羅斯能源依賴轉向美國尋求天然氣供應,代價卻是四倍於美國國內價格的支出。
另外,隨着歐洲國家援助烏克蘭武器,致使本身武器短缺,美國軍用裝備訂單可能會隨之增加。報導還提到,更讓歐洲陷入集體焦灼的是,美國的《通脹削減法案》,法國總統馬克龍認為該法案不符合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則,對歐洲國家是「不友好」的。美國政治新聞網引述歐盟官員的話稱,數周以來最大的膠着之處在於,這些不公平的做法將威脅歐洲工業的生存。-環球網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