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這裡 將是中國最後的堡壘

2023050208:04



當中國的城市化,進入存量博弈階段之後,選對城市,已經成為人生最重要的投資決策,重要性僅次於找對象。

一個人的命運,已經越來越緊密地和他所在的城市聯繫在一起。不只是買房或做生意,就連上大學也要先選好城市了。

所以每個人都免不了面對一個終極問題:究竟哪裡承載着中國的未來?‍

為什麼有的地方發展起來了,有的地方就一直落後?為什麼有的地方先是發達、隨後又沒落了?促使這種變化的機制是什麼?

是行政級別嗎?

長春是副省級城市,它的地位比蘇州比東莞都要高。

是拿到的資源嗎?

如果看優質高校、三甲醫院這些資源,十五年前任何一個省會都要比深圳多。

天津要地位有地位,要港口有港口,要政策給政策,但是如今怎麼樣了呢?

所以,決定一個地區的命運的,究竟是什麼?

01.我們需要從第一性原理出發。

大家都聽說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也沒錯,但有比它更為底層的推動力,那就是——貿易。

在這個推動之下才更容易激發出科學技術。碰撞、交流、需求拉動、自由的環境,才是刺激創新性技術的土壤。

基於這個第一性原理可以知道,哪裡的貿易成本低哪裡就容易發展起來。

而成本最大的來源無非兩塊:1、地理成本 2、人為成本

人為成本就是人為設計的制度,社會制度、法律體系、文化風氣等等(當然這些它在某種程度上也受地理環境影響)。

在一國之內,人為制度都是類似的,那就主要看地理成本了。

地理的原則就是:貿易通道上的樞紐或十字路口,成本更低。

在大航海時代之前沒有海外貿易的時候,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如張掖、喀什,都很興盛,唐代有句話叫「富庶者無出隴右」,甘肅一度曾經是中國最富有的地方,因為這裡就是對外貿易的前沿。又比如京杭大運河故道上的揚州、濟寧、聊城等等,也都是當時的繁華大邑。

自從大航海時代以來,這種重點商道就改變了位置——從陸上通道變成了海上通道。

在全球化越來越緊密的情況下,誰能夠更方便地和其他大陸、和其他國家產生貿易聯繫,誰就擁有更低的貿易成本。

答案顯而易見,當然是沿海港口。

這就是為什麼,全球幾乎所有的發達城市都是港口城市。

紐約是美國的重要港口,東京是日本的港口,新加坡整個國家就是一個扼守在要害的港口。迪拜、倫敦、溫哥華、曼谷、悉尼、里斯本、首爾、里約等等太多了,這些僅是少部分例子。

即便人口稀少的北歐,像芬蘭的赫爾辛基、挪威的奧斯陸等等也都是港口,雖然在絕對經濟總量排不上名,但在當時也都是區域重鎮。

說到這裡可能會有人提出一個問題:海權和路權之爭。

這個話題也是由來已久。一種說法是未來陸權可能會很大程度上取代海權,陸路運輸對於中國處在歐亞大陸上這樣的國家來講,可能未來有很大的發展,因此再看沿海港口顯得有點過時了。

這種說法有沒有道理呢?未來陸權真的會占主導嗎?

基本是不可能的。

因為陸上運輸的成本太高了,而且有的東西還不能運。

首先,開山架橋修路的成本就擺在了前面,而海洋是現成的水域。

其次是中間要穿過很多主權國家,有的地區比較動盪,可能還有關係不好的國家會不允許你通過等等類似的問題。另外還有過路費和通關費。

第三,即便是單純的運輸成本,海運也要低得多。

尤其很多商品尤其是大宗商品是沒有辦法陸運的。比如礦石和大豆你怎麼從巴西運過來?

其實更關鍵的是——比較優勢。就是說,如果海運的優勢分值是90分,陸運是40分,那麼它們的發展指數並不是同比例的差距,而是會更大。

這些因素都決定了,海權不會沒落,海運不會被取代。

這就是為什麼那些發達的城市幾乎都是港口城市,以及未來為什麼仍然會是他們。

02.但是要注意了,並不是所有的港口都能發展起來,港口和港口之間也是有競爭、也是有差異和分化的。

那麼,什麼樣的港口相對更有優勢呢?

我總結為以下3點:

1、離世界級主航道更近的; 2、有江河深入內陸的,經濟腹地比較充裕廣闊的; 3、氣候適宜的:不能過冷(得是不凍港),也不能有過大的風浪或其他氣象災害。

離世界級主航道更近,就意味着它參與全球產業鏈的成本更低。這個原理和微觀上買房選地段是一個道理,你的房子離CBD就業中心或者離產業密集區近,那麼你的事業發展空間就大、你房子的租金也高,你自己上班也節省生命,這就是為什麼不同地段的房產價值差別這麼大。

在宏觀上也是一樣,一個地區離世界的主航道近,它就會節約成本和生命。

世界的主航道在哪裡呢?海運最繁忙的路線是哪裡?

請看示意圖:



這是一個海運熱力圖,發紅的就是繁忙的主航道,綠線就是運輸量沒那麼大的。

可以看出,主航道就在中國南海、經由馬六甲海峽、印度洋、紅海到達地中海,這是一條主線。然後就是大西洋航線。

要注意的是:太平洋上就比較弱了。

也就是說,

中國對外貿易的首選路線就是從南海向西去。因為對於運輸公司來講,一艘船上往往是分布了運往多個地方的貨物,比如同時有運往非洲的、中東的、歐洲的,那麼這種情況一定是向西去最為集約。

所以主航道才變成了馬六甲海峽向西的這個航道。

那麼誰離這兒最近呢?顯而易見,廣東一帶沿海港口離這兒最近。

03.但是,單純的港口還不太夠。

因為單純的港口太單薄了,經濟腹地不夠,貿易的深度和廣度就不夠,你沒辦法成為樞紐。

這就是很多島嶼和島國並沒有個個都成為大都市的原因。

如果這個港口同時還是江河入海口,那就有優勢了。

因為,有江河深入內陸就意味着這個港口變成了對接內部和外部的樞紐。

這就是江河入海口的魔力,這就是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為什麼可以。

再來看第3點,就是它本身的氣候也不能太差,不能有太大的氣象災害,海面不能結冰。

像西歐大西洋沿岸,就沒有形成太大的港口型都市,主要原因是附近的風浪太大,動輒8米高的大浪,他們的大都市就會形成得更靠里一點。

總之,這是判斷一個地區未來增長潛力的三個核心條件。

當然,要說其他的因素,也會有影響。比如行政地位,最典型的像是首都,一般不會太差。還有歷史遺蹟、文化沉澱,也可能會吸引很多人氣,或者獨有的特色養老旅遊等等,也會有利於發展。

但這些很難起決定性作用。

這裡要澄清一個典型的誤解:科技會減小地理的影響。

有人覺得,現在科技發達了,有飛機高鐵了,人有主觀能動性,能克服許多地理障礙,就認為受地理的制約變少了。

其實這個想法是不對的。

因為,「克服」即意味着成本,即意味着不經濟。

經濟的本質,就是「以最低的成本解決問題克服障礙來獲得最大的收益」。克服障礙就是不經濟的、就是成本,這個成本一定是越低越好。

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就在同一個城市同一條街區,就過一條河,兩岸的差別就可能很大,一邊可能煙火氣十足,另一邊就是冷冷清清。

因為跨一條河可能就需要多耗費十分鐘,別小看這十分鐘,經年累月就會形成巨大的成本。

所謂「寬路無旺鋪」,路太寬的話,商鋪是不會興旺的。為什麼,因為穿過馬路的成本太高了。哪怕就比普通路寬了幾米,是的,寬幾米就不一樣。

往小了說,房子所處的地段,基本上就決定了這個房產的價值。

往大了說,一個城市、甚至一個國家所處的地理位置,也幾乎決定了它的前途命運。

04.基於上述的三條:1、離世界級主航道近 2、有江河深入內陸的 3、不能過冷

即可推斷出,中國的經濟重心必然是向南發展。

最終,必然是向珠三角匯集。

關於中國的地區格局,很多人都有模糊的感受,卻又充滿了誤解。比如:

1、「中國是西弱東強」:這在以前還算基本正確,但在未來就不行了,像天津、山東、蘇北雖然也在東部,但…

2、「中國是北弱南強」:這個也不準確,像廣西、貴州、湖南仍有很多貧困的地方

3、「中國是內陸弱沿海強」:以前還算基本正確,但未來就不行了,一是像天津、山東半島雖然也是沿海,但…二是沿海普通港口也已經接近天花板,未來潛力有限了。所以這種說法也不對。

4、「為什麼以前東北就那麼發達?"

因 為日本明治維新率先開啟了工業現代化進程,在民國時期占領東北並建立偽滿州國時打下了一些工業基礎,新中國成立後又承接蘇聯的支援,就順勢把工業資源放在了東北。

但是北方除了冷之 外,最大的問題是堵:

你看一下,大連、天津、煙臺這些港口,被朝鮮半島堵在裡邊,天津和唐山又深居渤海灣內部,又是淤泥質海岸,航路受到極大限制。

青島稍微靠南了一點,港口也變為基岩海岸,立馬就明顯好於上面幾個。

再往南,到了上海一帶,沒有半島阻礙了,視線一下子就開闊了。

而南海和東海相比,南海的航路又要比東海廣闊,離主航道更近,所以優勢更大。這才造成了改開後生產要素持續向南方港口流入。

5、「依你的觀點,那深圳在古代就應該發達了」。

古代還沒有開啟海運,主要的商道都在陸上,當然不會發展起來。

6、「深圳從小漁村變為國際大都市,就是因為一紙特區政策」

其實,特區政策只相當於一個鈣片,在中國吃過鈣片的除了深圳還有汕頭、廈門、海南、珠海、喀什、霍爾果斯,在印度,特區有400+之多。但是,是否能長成巨人,還是取決於基因。

05.那麼對未來最準確的判斷是什麼呢?

未來的中國就是四極:珠三角、長三角、北京、成都。

到現在,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已經過了大半。在上半階段,人口和各種生產要素一邊就近聚集到地市或省會,一邊流向沿海。

在下半階段,農業人口逐漸轉移到位之後,剩下的就是主要向沿海尤其是珠三角和長三角聚集了。

上海最早受益於要素的堆積,所以最早崛起。當上海被填滿之後,蘇州就承接了它的溢出。這正是近些年蘇州的勢頭要比南京更強的原因。

珠三角也是如此,香港填滿了就溢到深圳,深圳填滿了就溢到東莞。未來珠江兩岸的大橋修好之後,還會向西岸溢出。

總之可以說,珠三角和長三角是中國崛起的核心地段。你站在國內看,它們好像處於邊緣,可是你站在太空看,它們卻是處於世界的最前沿。

(免責聲明:文章版權歸屬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葉檀財經立場。 )

-[作者:鍾灝*來源:米筐投資*已獲得轉載授權/來源:葉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