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能否成為互聯網後下一個系統性機會?-(4)
ChatGPT 會導致哪些行業消失?
險峰:在你們看來,ChatGPT的出現可能會把哪些行業衝垮?哪些公司現在急需轉型?
黃東旭:非常主觀的個人觀點,不一定對。
第一我覺得是一些簡單的內容編輯,或者簡單的內容生成工作,比如寫新聞稿、寫一些簡單的summary,或者一些初級分析崗位,未來可能都要想一想,但很遺憾這樣的工作其實可能還挺多的。我覺得ChatGPT出來以後,肯定對整個社會分工造成很大的改變,但這個改變不會馬上出現,會有一定的滯後性,但是這個改變一定是很深遠的。
第二是程序員這個行業會被改變,你想象一下,相當於過去大家都是步行趕路,現在突然每人發輛自行車,好處是效率一定會提升,但當有一波人能夠熟練使用ChatGPT的時候,公司老闆就會想,到底還需不需要雇這麼多人了?甚至當未來AI能夠自己寫程序時,程序員在裡面的位置又是什麼?我自己會稍微有點悲觀。
陶芳波:其實從我的觀點來講,大公司可能是第一波受到衝擊的,都會被迫面對這樣一個巨大的變革。
今天早上我跟一個非常知名的TMT投資人交流,提到了一個點,就是蘋果的壁壘到底有多高?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只能用一台手機去處理許多複雜的事情,所以需要強大的算力,需要非常好的人機交互,這是蘋果真正的壁壘。
但如果ChatGPT開始與各種產品結合,產生了一種新的交互形態,是不是最後手機就會變成了一個普通的終端?換言之,如果未來AI的軟件部分,提供的服務比重越來越高,就意味着硬件價值會越來越低,蘋果手機做得再好,以後還會有那麼大的價值嗎?
當天平的兩端發生調整,如果蘋果不能及時入場,為自己的開發者生態提供AI化的能力,我覺得它其實也是很危險的,再比如說亞馬遜,它的內部也一定是red alert(亮起紅色警報),假如一個微軟雲的客服,跑過去告AWS的用戶說,你要用ChatGPT嗎?來,come to Azure,我覺得至少對很多中小企業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誘惑。
所以在我的視角里,未來大公司的格局會首先發生變化,就像是微軟拿着一把全世界最牛逼的屠龍刀,一刀一刀的斬過去,就看誰的反應夠快。
同樣衝擊也會向下影響到中小公司,比如說訂票軟件,假設行業有10個競爭者,那麼誰第一個擁抱ChatGPT,把自己的數據和大模型進行鏈接,為客戶提供一種交互式模式的訂票服務,就像一個私人助理一樣,這家公司就能把所有的訂單吸過去,其他9家可能就會死掉。
這個邏輯在任何行業都會存在,因為人總要訂票,總要接受醫療服務,法律服務,各種各樣的服務,總要戀愛和社交,所以我在內部分享時常說一句話,當ChatGPT出現後,全世界只有兩種人,一種叫溺水者,他的頭被按在水下,他想要浮起來,奮力的想抓住一些東西讓自己活下來,谷歌就是這種感覺。第二種人叫淘金者,他想衝到這波浪潮裡面去淘金。
這是今天市場上的兩種公司,我覺得可能誰都無法完全置身事外。你適應能力很強,能接受現實,快速擁抱這個趨勢,就能抓住下一個時代的機會。
小公司如何抓住 ChatGPT 的逆襲機會?
費良宏: ChatGPT 這一波技術革命來得比較迅猛,我個人是有點擔心,主要是兩點。一個是從個人層面。我們回顧歷史,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徹底粉碎了手工業者,過去這些人曾處於一個比較優沃的社會位置,靠一門手藝就夠確保自己的美好生活,但是機器大生產將他們變成了普通工人。
在手工業者衰落的同時,另一個新群體開始崛起,就是知識工作者,在二戰以後,他們成為了貢獻和收益都最大的一群人,當然我們也都受益於這個群體。但ChatGPT出現之後,無論是程序員,還是知識工作者,都有着被機器取代的可能,這種模式一旦出現,對每個個體的挑戰是非常巨大的,我對此會有擔憂,尤其應該思考我們未來的價值在哪裡?
第二是從企業的角度來看,OpenAI並不是微軟內部孵化的,它到今天也只有375個員工,是一個100%的創業公司,而且是一個小型創業公司。包括DeepMind也是家小公司,截止到今天它的員工數量也才1000個人,和谷歌的19萬員工比起來九牛一毛。為什麼微軟和谷歌內部無法孵化出這些項目,而要依賴於外部的這些小企業?很重要一點,是大企業在創新上的天生存在弊端和不足,哪怕是最厲害的硅谷科技公司,也無法逃脫這個規律。
我前幾天讀了一本書,Netflix 的創始人里德·哈斯廷斯所著的《不拘一格》,其中提到一個觀點叫「人才密度」——這是創新的前提和基礎,只有足夠聰明的人聚在在一起共事,才會產生創意的火花,推動偉大的創意變成偉大的產品。而如果是在人才密度相對較小的環境中,哪怕他真的是一個人才,也會被淹沒在各種噪聲和平庸的見解中。
OpenAI只有375個人,但他的人才密度一定比微軟、谷歌更好,這樣的小企業才會推動真正的科技進步。所以從創新角度看,我並不認為大企業會對整個市場產生多大的影響,反倒是在資本加持之下,創新小企業才是科技的顛覆力量。
所以我覺得,ChatGPT給我們開了一個窗口,這個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但它是為創新型小企業準備的,而不是大企業。這點上,我的觀點會和大家不太一樣,我並不認為大企業能夠獲得最大的紅利。
龍波:談下我的視角,這次ChatGPT帶來的衝擊和改變,無論是大企業小企業都必須要去適應。在它面前,我甚至認為所有公司都是創業公司,如果大企業不進行二次創業,那麼就會失去自己的優勢,走下坡路。
總體來說,小企業的機會可能更多在應用層。大企業的話,更要在基礎層和中間層開始二次創業,不然的話那麼肯定會受到巨大的挑戰。
舉個例子,很多人現在會關注微軟和谷歌的競爭,這是一條明線,但暗線的話,我認為微軟下一個對手其實是AWS,微軟完全可以利用ChatGPT,改變整個cloud service(雲服務)格局,實際上ChatGPT非常適合做各種to B或者cloud-based service一類的工作,比如剛才東旭講到的數據庫例子。
再往前推一步,大家都知道,過去電商平台要搭一套推薦系統,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因為你的庫里已經錄入了過去10年的商品,這些商品都是基於關鍵詞搜索系統設計的,如果要改成推薦制,需要招一支非常資深的工程師團隊,小公司完全用不起。但是如果將來,這些東西都可以通過ChatGPT指令自動化完成,整個cloud的格局都會改變,我覺得微軟在這方面的機會很大,我更看好這條線。相反,在搜索引擎方面,我覺得除非是谷歌犯下很多致命的錯誤,不然它還是很有機會能翻身的。
硅谷如何看待ChatGPT?
險峰:現在國內媒體對於ChatGPT討論的非常熱烈,硅谷那邊的情況如何?他們主要關注的點是什麼?
黃東旭:一樣非常火。無論是在推特上,還是我身邊的人,ChatGPT應該近幾年最大的IT新聞了。
我舉個例子,從ChatGPT第一個demo出來到現在,可能也就是兩個多月的時間,但硅谷可能已經有上百家基於類似產品的創業公司出來了,所以我覺得硅谷這邊可能動作更快一點,而且大家不只是在討論,我甚至覺得很快就會有獨角獸出現了。
Everything is a wrapper of openAI,現在就是這樣的一個市場。
龍波:同樣的熱度,中美都一樣。不同點可能有兩個地方,只是我自己觀察的,不一定準確。
第一是硅谷這邊更多還是在聊未來,聊技術路線的分歧,比如現在的大模型是不是能產生通用AI?未來還需要融入哪些新技術?國內的話,我覺得反思的人可能會更多一些,比如為什麼我們在AI領域落後了?下一步要如何追趕?這是我看到的不同,但我覺得兩者都非常好,無論是反思還是展望,可能都是我們現在非常需要的。
第二是硅谷對於人文關懷的討論會多一些,大家更關心ChatGPT對社會、對人類有什麼樣的影響。比如很多人會持有一種悲觀的觀點,認為它不利於人類社會去中心化發展。
想象一下,有一個萬能的AI,它給你提供了所有答案,人人都依靠它,無條件相信它,它就變成了你的權威,實際上意味着一種中心化對個人思想的控制,而且這種東西往往只有大公司才能做出來,那就意味着大資本對整個社會思想的控制。所以可能大家會更關心如何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同時又能讓這樣的新技術提高我們效率和幸福感。
普通人如何擁抱ChatGPT ?
險峰:最後一個話題,各位覺得自己或者自己所在的業務部門,面對ChatGPT會有哪些思考和行動?
陶芳波:因為我們自己就是AI公司,可能參與會比較直接。剛才也提到,國內現在沒有辦法使用ChatGPT,目前來看,雖然有一些很不錯的團隊正在組建,但離跑出來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
我覺得整個ChatGPT的生態,會在未來一兩年內逐漸形成,所以對中國企業來說,這裡面還是有一些全球性機會的,中國的創業者不一定非要窩在家裡,等着國內的生態建立起來。
就我們公司而言,第一,是嘗試探索未來的中間層在哪裡,怎樣把ChatGPT的能力提升,並用它服務於其他的企業。像東旭剛才講的,everything is a wrapper of GPT,那麼how can we be the best wrapper?我覺得能做好一個wrapper本身就很有價值。
第二就是作為中國企業,我們未來怎麼樣幫助中國參與到全球的AI生態競爭當中?最近有幾個大新聞,包括王慧文也在組建中國的OpenAI團隊,我們也在時刻關注着,畢竟中國是一個世界大國,無論從國家安全考慮或者科技競爭考慮,中國都需要一個這樣的東西出來。所以我們也在跟政府、大企業去合作,看看能不能幫到一些忙,或說是能參與到其中的建設。
費良宏:可以預計的是,雲計算跟AI的結合會越來越緊密,隨着ChatGPT對整個市場的普及和教育,大家對AI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我身邊很多非技術的朋友都開始跟我探討ChatGPT,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苗頭,未來無論是AI as services或者是Model as services,一定會越來普及,幫助AI與人實現更好的交互。
對於一個開發人員來講,與 ChatGPT相關的工程化能力未來會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技能,所以抓緊時間窗口的機會,儘快掌握這個能力,ChatGPT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公平的,也是有挑戰的,總體來講還是機會大於挑戰。
黃東旭:說一個我最近的思考:在這個時代,我們應該放棄一種觀念,就是人比AI強,未來不應該是我們去教AI做事情,而是讓AI來教我們做事情,放棄這個執念以後,你才可能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比如之前我教 ChatGPT寫代碼,會給他一些例子,告訴他說你不要這麼做,你應該這麼做,但他學了這些例子後,做出來的東西效果反而更不好了。後來我乾脆放開手腳,讓AI自己去弄,你覺得怎麼樣好就怎麼做,結果反而更好。這件事給我帶來一些哲學思考,我會經常提醒自己放下執念。
龍波:我之前主要從事Computational Ad(計算廣告行業),大家都知道,計算廣告是支撐起整個互聯網最重要的商業模式,前面我也談到過,ChatGPT的擠占了傳統廣告的注意力空間,對這個行業帶來巨大的衝擊,這是挑戰的一面。
反過來,用戶之所以討厭廣告,是因為這些廣告的體驗不好,用戶覺得為什麼你要讓我看到這些,我不喜歡。但如果,未來AI會變成你最貼心的的管家,變成鋼鐵俠的賈維斯,那時廣告可能會達到它的最高境界,即完全不損壞用戶體驗,我給你的就是你最需要的東西,也許ChatGPT真能做到這一點,這會是一個巨大的機遇,這是我的一些思考。
險峰:謝謝幾位,下面是幾位觀眾的留言提問,有人問現在考大學的話,CS專業以後還有前途嗎?各位怎麼看?
費良宏:如果一年之前,我肯定會鼓勵他學習計算機專業,但是今年答案可能就沒那麼簡單了,比如經濟環境改變的裁員問題,包括ChatGPT帶來的衝擊。
但衝擊其實無處不在,我記得是去年Alpha Fold剛出來的時候,對大家衝擊其實不亞於這一次,我們用一個簡單的語言模型就能預測出2萬多種生物蛋白,而且準確率非常高,整個分子生物學的格局都被改變了,背後也是千千萬萬的從業者受到影響。
所以我是在這麼看的,我們不一定要以薪酬高低來選擇自己的行業,而應該看按照自己的特長。簡單來說,如果你是基於薪水多才選擇了做程序員,在大變革面前你很難堅持下來。但反過來,如果這是興趣專長或愛好,能夠長期堅持,我相信在這個世界當中的機會無處不在。
回到最初這個問題上,我不建議大家簡單的把專業定位在計算機或非計算機上,而是更大程度上選擇你擅長和喜歡的領域,接下來AI會和各行各業發生連接,如果你有能力把自己的專業與AI相結合,可能會是一個更有價值的選擇。
OpenAI的組織設計給創業者帶來哪些啟示?
險峰:有觀眾問,未來各巨頭都會有自己的大模型,所有大模型之間會不會趨同?以後差異化會在哪裡?
陶芳波:這個是一個很預測性的問題,可能我也不能完全回答,但我覺得ChatGPT本身需要調教,這個調教的過程里就包含了很多你對於業務的理解,最終的形態肯定也會很不一樣。這件事我一個人的大腦肯定是不夠用的,現在全世界無數的人都在想大模型的下一個形態是什麼?我覺得可以多關注一些行業動態,我相信一定有人已經在做類似的事情。
險峰:有觀眾問到,OpenAI團隊和組織框架設計上的一些獨特之處,是否對他們的成功產生了影響?
龍波:我可能剛才提到過一點,對於創新型企業,堅持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品質。做出ChatGPT要調用大量的資源,對一家小企業來說其實是很困難的,另外站在當時看,技術路徑也遠不如現在清晰,所以他們選擇了一個非常獨特的非盈利組織架構,就是不想被短期商業利益所脅迫,這讓創始團隊在早期就打下了一個比較深厚的技術烙印。
所以你看這次王慧文老師出來創業,也是要做一家關注技術創新,而不是短時間內商業變現的企業,我想這可能是OpenAI對我們的啟發,要堅持長期主義,更加集中注意力,真正做出一些有深度的東西。
陶芳波:非常同意龍波總說的,可能我倆都屬於AI科班出身,會非常有共鳴。我覺得OpenAI的成功,跟團隊成員都有着非常強烈的技術信仰有關,他們相信這件事情一定能成,在5年前剛開始做GPT1的時候,他們就堅信,只要把自回歸的大語言模型做到極致,就一定能可以做出AGI,所以才能一直堅持下來。
其實在GPT3出來之前,根本沒人在乎他們,大家都覺得,這些東西我們也能做,但GPT3出來之後,那些大廠才開始追隨他們去跟進,但此時他們已經繼續再往前推了。所以我想說,堅持當然不一定能成功的,99%的堅持最後可能也都是失敗的,但如果不堅持,至少就不會像他們那麼成功。凡是取得巨大成功的人,一定是堅持下來的人,人有時候是要對抗全世界的,我覺得這種感覺真的會特別好。
-[轉載自:險峰創*量子位:公眾號QbitAI/來源:量子位]